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20章 西北弥漫的不安

第120章 西北弥漫的不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国民党甘肃省主席,于学宗,正在甘南的陇南市视察,确切的说,是陇南的文县。文县境内,就有大名鼎鼎的阴平古道,三国时邓艾伐蜀,就是避开了姜维正面接战的剑门关,从文县绕道甘南,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镇)。

    这条阴平古道全长265公里,按照当时的以360步为一里,正好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

    阴平古道虽然是甘肃与四川之间交通的一条便捷之路,但西华军通过阴平古道攻入甘南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沿路崎岖,山高路险,尤其其中的摩天岭地段,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

    这样的崎岖道路,小股部队穿插可以,大军沿着此路进攻,难度就太大了,所以于学宗并不如何担心。但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要做好防范,这也是他来陇南检查防务的原因。

    除了阴平古道,甘肃与四川的通道就要是天水到汉中的东线,这条线西华军要突破秦岭天险,如果西华军做到了,也就不用守了。

    于学宗作为张学良最信任的左膀右臂,这些日子思绪一直犯愁。

    得到西华的足够资讯后,他内心对于东北军、西北军与西华的战争,已经非常不看好。东北军说白了是丧家之犬,而杨虎城的西北军本来是地方部队,连北洋的传统都没有,很难讲有多少战力。

    但是张学良的选择,他很能理解,还能怎么样呢?难道不战而降?西华和蒋介石一样,都是要彻底吃掉东北军,别无选择啊。只能最后一搏,看有无生机了。

    来到甘肃后,他心头更是沉重,一个字曰“穷”,两个字曰“太穷”。这个地方,与东北相比,简直是荒漠,这样的地盘,根本养不起兵啊。难怪蒋介石对于放弃甘肃交给东北军,那么痛快。要知道从1930年蒋介石从军阀中原大战中胜出后,派邵力子、朱绍良先后主政甘肃,不算不重视,其后甘肃已经是民国比较忠诚的省份了。之所以在西华压力下痛快地退出,不就是因为没有油水吗?

    确实,他来到甘肃以后发现,除了省城兰州外,其余地方,都称得上“穷乡僻壤”这4个字。他不算是没见识,甘肃有丰富的矿产,如果能发展工业,还是有前途的,可是发展需要资本,还需要时间,东北军怎么可能呢?

    偌大的一个甘肃省,人口不到600万,财政收入一年不过几百万法币,而最繁华的省城兰州,人口居然只有9.6万人,这样的底子,能干什么?当他盘清了甘肃的家底,内心不由得一片冰凉。

    甘肃也不是没有油水,整体耕地有大约4000万亩,可是这些土地,大部分在小军阀和豪强手中,除非东北军化身为红军,用刺刀去争夺,这可能吗?

    而且甘肃这个穷地方,居然还受到在宁夏和青海的“二马”的觊觎,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甘肃相对于宁夏和青海,又算得上是富庶之地了。

    想起二马,于学宗一阵厌恶,作为汉人的立场,他对于这两股马家利用部分回民狂热的宗教信仰搭起的军队,非常厌恶。马家军的创始人马占鳌,就是白彦虎回乱的主角之一,当时有主要的四股回民军,左宗棠进剿的时候,消灭了势力最大的马化龙,却招安了马占鳌。

    马占鳌后来因为投诚袁世凯而崛起,在其死后,马家军内部一分为三,马占鳌长子马安良统领甘肃、马麒镇守西宁、马福祥节制宁夏。马家军一度全领三省,势压西北。

    但是马家军的嫡系马安良部,却在冯玉祥崛起,入主西北,建立西北军后,被快速铲除。剩下的“二马”,却因为宁夏和青海的苦寒因祸得福,在蒋介石上台后,迅速投诚,成为了西北节制一方的军阀。而此后,二马对于甘肃的野心,简直是摆在了明处。

    现在东北军入主,军力远远超过了“二马”,他们暂时压抑下了野心,但要是东北军实力大损,这两个混蛋,是一定会落井下石的。

    想到张学良和他秘商的,在甘肃摆上一个军,作为一条后路。如果与西华军的战争失败,又谈判不成,就退往甘肃。他不由得苦笑一声,哪还有退路?再退就是二马的宁夏和青海,去找死吗?难道东北军要一退再退,退到民国最穷最苦的地方?军队还如何维持呢?

    其实于学宗有一点想得不对,无论是宁马的马鸿逵、马鸿宾,还是青马的马步芳、马步青,这个时候都不希望东北军被西华军打垮。

    因为他们此时的兵力实在有限。宁马依托的是宁夏地区,人口不过百万,现在养兵3万,已经是民不聊生了。青马更是窘迫,兵力也不到3万,不过战斗力倒是远比宁马要强。两者加起来不超过6万兵力,不要说西华了,就是现在的“丧家之犬”东北军,都仍有26万兵力,且装备还比他们好,军力实在相去太远。

    马家军所恃,无非就是骑兵的机动性,以及回民狂信徒士兵,由于宗教狂信带来的高昂士气罢了。碰到现代军队,在飞机轰炸或者火炮轰击的打击下,怎么可能抵抗呢?“二马”这两个军阀集团,其实很清楚自己的能力。

    两个马家,看得到东北军和西北军从陕西到甘肃的军事动向,也知道了民国西南那个崛起的西华,正在准备进军西北,陕西和甘肃正酝酿着一场大战。这自然大大地惊动了他们。

    通过他们在西安的一通打听,情况让他们震惊。

    西华的实力远远不是一个普通军阀可比,据说是被美国人全面武装的赤色军队,虽然这比较让人迷糊,为什么美国人会武装一个赤色政权。但不管怎样,西华军的战斗力,据说还在中央军之上,曾经消灭了5个师的中央军,其前身缅华,还在缅甸消灭了英国人直接指挥的6个英印师。所以现在东北军加上西北军,全部是准备依托秦岭防线,打防御战。

    两马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这个西华的势力如此之大,如果打败了东北军和西北军,那么无论是宁夏还是青海,都将面临西华军下一步的攻势,这样的大势力,总不见得攻占了陕甘后,却会放过近在咫尺的“二马”?

    所以虽然两马目前,还没有直接与西华接壤,但他们都密切地注视着这一场大战的进程,并且希望东北军和西北军能够抵挡住西华。其实如果于学宗这个时候向两马请求助战,他们也说不定真的会愿意的。

    原因很简单,民国时代的甘肃,地理上是个哑铃的形状,两头大,中间是狭长的通道,实际上如果西华占领甘南后,无论是进攻宁夏的银川,还是青海的西宁,都远比继续进攻甘肃北部来得方便。而且兰州、西宁和银川,正好构成了地理上的一个三角区,这个三角区地域,是西北最好最富庶的地方,西华会放过才怪呢。

    朱少良绕室徘徊,他的甘肃省主席职位,已经被蒋介石命令由杨虎城兼任,蒋介石并且给他发了密电,说明了原委。国民党在陕西的布局,到此全废。

    他从1933年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2年多以来,也算得上兢兢业业,与杨虎城斗智斗勇,维护了党国的利益。虽然甘肃的军权,都在西北军杨虎城、邓宝山之手,但他们也绝不敢怠慢自己这个辛亥元老、同盟会的老会员,自己毕竟是他们的老前辈。所以他在甘肃的政令,还是比较通畅的。

    但是他在甘肃的一切努力,都成为了泡影。实际上,他也知道自己在甘肃的名声很不好,都是因为他的老婆,什么坏事都干,偏偏他是个惧内的人,根本不敢管。他在兰州大举禁烟,结果却禁到了老婆头上,成为兰州笑柄。

    但他并认为自己任期内没有贡献,他主持建立起了甘肃省的新县体制,让国民党的统治,逐步深入县域和乡村。他坚定反共,在甘肃境内,共产党始终形不成气候。再有几年,甘肃是一定能成为党国巩固的省域的。然而,党国不幸,怎么这个西华就突然蹦出来了呢?

    走吧,他长叹了一声,接下来的甘肃,就该是一地鸡毛了。他作为国民党在甘肃的最高领导人,自然是多方打听西华的信息。就他现在了解的,东北军这种丧家之犬,西北军这点薄弱的兵力,对阵西华,十有八九是扛不住的。

    榆林,邓宝山同样在绕室徘徊。

    现在的陕西,他大约算是“二号军阀”,实力仅次于杨虎城。不过杨虎城的军队薄弱,他就更不要说了。今年蒋介石刚刚任命他为陆军新编第一军军长,所辖仅两个旅,即新十旅和新十一旅,被人们讥称为“新半军”。

    好在杨虎城与他交好,两人算是互相扶持,并没有彼此相忌。

    然而现在的局势,他这种“保境安民”自然不可能持续。这让他与杨虎城一样,很是苦恼。

    邓宝山也算是共产党的同情者,他觉得共产党的道路正确,只是“太早”了而已。所以帮助过不少共产党人,在我党内的名声不错。1927年大革命时期,他与不少共产党人交好,例如刘博坚。大革命失败后,刘伯承等一行人途经西安,路费只剩下2元,他与之素不相识,却送上600大洋,刘伯承等一直感恩此事。

    但是他毕竟不是共产党人,也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团体的利益。所以他是很不希望西华进军西北的。

    但是大势比人强。上个月在张学良来到西安后,他奔赴西安与两人见面。杨虎城秘密地告之他与张学良协商后的结果,先打一打,打得过就保住陕甘,打不过就投降,希望还有机会回家做老百姓。

    他深感震惊,他原来对于西华几乎是一无所知,在杨虎城的介绍下,他才知道,共产党居然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可以与蒋介石政府相争天下了,民国已经风云变色,两大势力未来的角逐势不可免,而陕西和甘肃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就不免首先成为了博弈的棋子,被迫在双方磨盘的中央苦苦支撑。

    他想到当年说的“太早”,不由苦笑,好友刘博坚已经牺牲,如果他还活着,肯定会笑话自己,叫你看低了我党吧?

    他对于蒋介石素来失望,自己的祈望,也不过是保境安民而已,如果到时候杨虎城降了,那大不了自己也投降好了,以自己当年与共产党结下的善缘,总不会有性命之忧。如果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军,居然挡得住西华,那自己当然就是维持现状。反正自己的军队就两个薄弱的旅,在这样的大战中,简直是不值一提的棋子。

    “呯”的一声,刘志丹用力地拍在桌子上,他喜形于色,激动地说道:“太好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会场内的同志是一片欢声笑语。这是中共陕甘边特委在安定的特别会议,因为周恩来同志派出的代表,伪装成一只商队,终于找到了他们,并且带来了电台,他们今后就可以直接和中央联络了。

    关键是,中央(西华军)即将发动对陕甘宁青的全面攻势,主力26个师,共计40多万人,以及不下于主力部队数量的地方部队,将越过秦岭,全面占领陕西!这是何等的喜讯?

    陕北的同志们这些年苦苦支撑,陕北红军之首的谢子常因为积劳成疾,在今年2月不幸逝世。刘志丹神色变得深沉,说道“可惜子常啊,没能等到这即将光明的一天。”

    大家都不由得低下头来,欢庆的气氛为之一敛。其实又何止是谢子常?多少同志,都牺牲在了黎明之前。从1927年到1935年这8年,共产党走过了何等的艰辛岁月?

    拭去对牺牲同志的伤感,很快,气氛又热烈起来了。

    年仅22岁的席中迅,是陕甘边特委中最年轻的领导同志。他笑着对中央代表说:“大家都对我们的西华根据地非常好奇,代表你给大家伙说说呗。”

    确实大家都非常好奇。1934年11月后,蒋介石调集陕、甘、宁、晋、绥五省6个师30个团约5万军队,计划对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在谢子常病逝后,刘志丹挑起了总指挥的重担,他调集红二十六军主力北上,与红二十七军会师,组成了有2100余人的西北红军主力兵团。但正在这个时候,敌军却突然撤军去汉中应付西华军去了,所以从2月至6月底,陕北红军接连攻克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使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广大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队伍发展到5000余人。

    陕甘边的同志们既为革命苏区的扩大而自豪,也深感自身力量的薄弱,陕北的红军还是太弱小了。所以这个时候,得到中央西华军的大动作信息,内心的喜悦,真的是不一般。

    随着中央代表的讲述,大家感到在听一个传奇故事。李力胜同志广州建军,出海建立海南根据地,利用自身的经济“天才”获得了天量资本,采购美国武器建立大兵团,在缅甸歼灭6个英印师,逼迫全球霸主英国议和,建立缅华根据地;然后以秋风扫落叶的雄姿横扫云贵川,一举建立西华,其中包括歼灭5个中央军的师,接应中央苏区红军的湘江战役,中央重组设立西华政治局……,他的语言仿佛化作了一幕幕画面,在同志们的脑海里流淌。

    代表最后用了李力胜同志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的一句,作为叙述的结尾。他说:“对于我党自1921年建党14年以来的奋斗,李力胜同志有一句总结,那就是我党这14年的历史,就是流不尽的英雄血、数不尽的忠魂冢。”

    大家都为这句话喝彩。“说得好,正是流不尽的英雄血、数不尽的忠魂冢!”刘志丹大声地感叹了一句,他的眼眶,又不禁有着泪光。多少同志牺牲了,又不是铁石心肠,内心怎么会不沉痛,只不过平时要将这些情绪都压在心里。

    席中迅心潮澎湃,中央代表的到来,不仅是带来了陕西即将解放的重大喜讯,而且让陕北根据地正在兴起的“极左”路线半途而择,这可以挽救无数同志,本来面对北方局的极左路线,他正感无力,原来北方局就是在瞎指挥,他们失去了和中央的联系,还在用莫斯科共产国际那一套。

    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陕北根据地内遭“左”倾路线的危害,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下级军事指挥员被枪杀、被活埋。中央红军是1935年10月份到的陕北根据地,如果晚到4天,很可能包括刘志丹和他席中迅,都会被处决。

    现在是1935年的6月,中央代表提前4个月联系上了他们,那一场极左思潮的危害,还没有发展到空前的地步,这个时间差,拯救了很多陕北的同志。

    陕北和陕甘边准备接应西华军入陕甘的行动,开始迅速展开。

    在1935年初夏的这几个月,西华军尚未入陕甘,但各地的风云渐起,各地有点见识的人都注意到天要变了。浮躁、激动、仇恨、无奈,各种情绪,在不同的人群中酝酿。

    7月12日,川陕公路修筑完工,完工典礼之后,工程指挥部就看到了他们此生难忘的景象,雄师数十万,各种坦克、牵引火炮,无数卡车构成的铁流,从川陕公路一路向北。

    “这就是民族的武力!”总指挥忘情地将他的帽子抛向空中,周围的工程师和工人们集体欢呼。李涯呆呆地看着北上的铁流,心里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滋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