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21章 秦岭烽火(一)

第121章 秦岭烽火(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王一哲看着紧急抢挖掩体中的士兵们,神色严峻。

    自从明确了西华大军已经进入汉中,67军就进入了秦岭布防。这其实是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斗方式,在东北哪里会有这样的地形呢,士兵们是怨声载道,确实艰苦。

    作为军事将领,在他考察过秦岭的地形后,他对于抵御西华的信心,其实要比张学良和杨虎城都要强,当然他完全是从军事的单一角度看的,因为秦岭确实险峻,不利于西华军那样的“重兵集团”用兵。

    67军主要负责散关方向的防御。散关其实是最后的防线,他们防御的,其实是一整条路,即本来国府打算修筑的宝汉公路(西汉公路的南段)。这条路,从陕西方向过去,是宝鸡经过益门堡,过清姜河到散关,然后从散关攀爬秦岭,经过秦岭顶、酒奠梁、柴关岭这3座两三千米高的险关,然后开始下行,进入留坝县,再经武关驿、马道、青桥驿,出褒谷口,抵达汉中。

    所以在他看来,西华军要沿此线进攻陕西,是非常困难的,作为防御方,他在超过230公里长的山路上,至少有5个非常险要的地形,可以构成严密的防御,使得西华进攻非常困难。西华要过这“五关”,非得付出极大的代价不可。

    西华军的第一关,出汉中进入褒谷口,很快就会碰到出汉中的第一道关,鸡头关。千古以来这里就以易守难攻著称。这里是大巴山,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基,在亿万年侵蚀下,造成异常险峻崎岖的凌乱地形。而且不仅是鸡头关的险峻,现在西华军要渡过褒河,连桥都没有,这条山中河流,通常要宽50米左右,而且水流比较急,没有桥的话,大部队几乎无法渡河。原来靠的是栈道,但他早已安排部队摧毁了栈道。

    单单这第一道关,王一哲就觉得即使是自己站在西华军的角度,也会非常头疼。这样的地形,西华军的重炮根本运不上来,虽然听说他们单兵设备很不错,但毕竟67军依仗着非常具有优势的地形,西华军要艰难地仰攻。至于渡河,他现在都不知道西华军会如何解决,这是绕路都解决不了的。

    第二到第四关,就是柴关岭、酒奠梁、秦岭顶这三座两三千米的高坡,这里居高临下,坡度很大,士兵攀爬困难。

    最后的第五关,当然就是散关。虽然大家都说散关天险,但他个人觉得,其余四关也不逊于散关,说实话,如果西华军能够过得了前4关,那么最后的散关,其实都不用打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军事部署上,他几乎将67军的兵力,都部署到了前4关,而将散关的防务,交给了另一个军。他的目的,就是厚集己方兵力,于前4关阻击。如果这样都打不赢,67军就已经交待了,对少帅,他和兄弟们都尽力了。

    他真正忧虑的,是东北军不耐久战,不要说士气了,就是武器弹药,都是很缺乏的,从东北逃亡出来,东北军的军备就从来没有丰厚过,这一次还是少帅发狠,从别的军中,硬是调了一批过来,让别的军敢怒不敢言,不过他也问心无愧,老子打的是最难的仗。

    而且这样险峻的路,后勤补给是非常吃力的,到时候粮草运不运得上来,也是个重大问题。陕西今年大灾,粮食本来就缺。

    所以他最担心的,就是西华军不拍牺牲,一点又一点地把东北军磨死,如果是这样的打法,东北军未必吃得住。而且这样就结仇结深了,他知道少帅还是想最终和谈的,东北军经不起进一步的消耗了。

    他自嘲地笑了笑,这几年哪有一天不难的?先坚持吧。

    7月14日,西华军“接管”了汉中城,城内早已没有守军,乱成一片,我军特战单位提前进城,清除了一些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让城市安静了下来。

    抵达汉中后,随行的地方部队分头占领了汉中平原的各个要地,开始组建汉中根据地的体制。而主力部队几乎没停,一野副司令员陈赓亲自带领的一个军,直接开向了褒谷口,进入秦岭地区,他们在褒河的东岸分散开来,用迫击炮和一些山炮,轰散了过于接近的对岸东北军,怵于对方的火炮威力,东北军前面的散兵,都不敢再过于接近。

    而西华军安静下来,他们随行的筑路大军,却开始拓宽山路,视东北军为无物。东北军的士兵不时听到爆炸声,开始还以为是在大炮,后来发现,其实是筑路大军在开山炸石,拓宽道路,难道他们是想边修路边打仗,慢慢地打?

    7月16日,王一哲也亲临鸡头关,观察西华军的动向,两军现在基本上是隔着褒河的对峙状态。东北军在西岸,而西华军在东岸,不过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东北军深知西华军的火炮厉害,因此并没有隔河对战的意思,而是大部分集中到了鸡头关的山岭上,在沿河地带,仅放了少量分散的部队。

    王一哲看到西华军的动向,也觉得纳闷,难道对方要先修路吗?

    他观察了两天,也没发现有什么异常,对方就是在不断地修路。

    7月19日清晨,他还没吃完早饭,副官就冲进了他的掩体,说道:“西华军开始渡河了!”

    王一哲精神一振,说道:“我们赶紧去看看!”

    他们从山峰上用望远镜看去,从褒河西岸远处冒出来的一股西华军,在西岸占领了一片河边的崖地,布置了针对东北军的防御阵地,然后开始与东岸西华军之间拉绳桥,其实就是两边用钢索串联,要是有个十几根钢索,再搭上木板,就能够临时行军。

    这种过河方式,是王一哲预料过的,不过他还是奇怪,这样固然能让人员过河,但是稍重一点的装备,就肯定不行了,光是桥面的摇晃,就是解决不了的,而且这又不是那种很牢固的真正建筑,临时拉的,能顶多久?

    他沉吟了一下,吩咐安排2个营,进行骚扰,看看能不能终止掉敌军的动作。不过显然证明这是很困难的,甚至很难接近西岸冒出来这股西华军的阵地,这股西华军,似乎主要是作为炮兵的观察哨,在他们的指挥下,西华军的火炮又狠又准,2个营死伤了一片,赶紧退下来。

    天空中西华军的侦察机不断掠过,王一哲的内心满是阴霾,对方将自己的部署看得清清楚楚。

    西华军的临时索桥,大约到午后,就可以使用了,在他的望远镜里,西华军的一个个单兵,不断通过索桥过河,一直过到了傍晚,他估计,至少过来了二三千人,可能是一个团的兵力。西华军渡河的这里算是河道比较窄的一段,按照他的估计,可能不会超过50米宽。

    过桥后,西华军迅速展开,驱逐了在前方的东北军。王一哲发现,还是打不过,这些虽然是轻装,但是几乎都是手持轻机枪,火力极猛,其中还有神枪手,射击非常精准,前线部队的伤亡很大,他已经被迫换了一个团上去。

    到了下午比较晚的时候,王一哲发现,对方不再继续从索桥上增派人员,而是开始放木船,这些木船一头扣在钢索上,保持木船沿着钢索运动,另一头则是长绳,长绳被人员沿着索桥先到西岸,然后西岸派了些人拉船。木船于是就沿着钢索从东岸到西岸,这样,比较激流的水流,也无法改变木船的方向。而且两岸的钢索,显然在下午时分,被不断地加强,不会很快就不能用的。

    王一哲看着一船又一船的物资被送上西岸,他并不知道都是些什么物资,是武器弹药吗?望远镜里也看不清楚,夜幕已经降临,对方在两岸都有大量火堆,可是望远镜就看不了了。

    第二天上午,他终于搞清楚了对方在干什么。大约十点左右,副官就冲进来告诉他:“西华军在筑桥!”

    他嘴里的一口茶,立即喷了出来,目瞪口呆地盯着副官:“你说什么?”

    副官赶紧说道:“没有错,他们正在挖桥墩!”

    王一哲赶紧和指挥部的其它几个高级军官,都跑到山峰上去向下观察。

    看了两眼,他就确认了,西华军确实正在修筑桥梁,两岸都已挖出几个大洞,显然西华军是连夜施工。而且现在西华军的施工队正在向几个大洞中,放置钢架基础,在西岸他还看到了两个怪模怪样的机器,他其实在东北看到过,那玩意,是用来搅拌洋灰砂石的,一晚上的功夫,西华军居然把这样两个大玩意也弄过河了?

    可是,西华这样再赶工,怎么样不得一个月吗?他们会是这样慢悠悠地向陕西进攻吗?真的是先修路、再进攻?

    他的心情有点放松,至少西华军应该不会马上就拼命。不过实在是太奇怪了,这样打仗,他们要打到哪一天?他问出自己的疑问,不过周围的军官们都是面面相觑,他们内心是一样的狐疑。

    接下来的3天,他们就看到施工队搭好桥墩的钢架,浇筑混凝土砂石,两岸各4座,一共8座桥墩全部立了起来,这让他们都木然了,王一哲也早就停止派兵骚扰,他倒要看看,西华光是修这座桥,要花多少时间?

    7月23日的下午,王一哲又来到山峰上观察,时间才2点过,桥墩显然已经全部完工,他不得不佩服西华的速度。但是桥面呢?难道铺设木头或者是洋灰板吗?那也撑不住重装备啊?

    突然,他发现对岸似乎有一阵喧嚣。他仔细看去,对面出现了一辆他重来没有见过的大卡车,他数了一下,居然有十个轮子,不由惊叹了一声,这样能载多少货啊?他突然反应过来,这就是西华前期,要拓宽道路的原因,让这样的卡车能够通行。

    大卡车开始卸货,看不太清楚,从形状上他猜测,应该是些钢材,看样子西华真的要修筑一座钢桥了,他们是真的不着急。

    大卡车开走了。对岸前期通过炸山,已经整理出一个小广场,建材都堆在那里。接下来又是一辆大卡车,两个小时,连续来了十几辆,都卸完货走了。他很好奇,西华军到底准备如何修桥面。

    第二天他就知道了。怀着昨天的好奇,他一早就来到山峰观察。

    很快,一大群人抬着奇形怪状的钢材来到了桥墩上,东岸已经有小型的龙门吊,钢材被吊起横放到桥墩上,与桥墩的结合部被放进了桥墩中预留的坑中,然后一群人爬上桥墩施工。有人负责对钢材和桥墩结合部浇灌混凝土,有人负责将钢材拼接起来。

    观察了2个小时,他终于反应过来,原来对方的这些钢材,全部是预设好形状和尺寸的,他们并不是在桥上加工和焊接,而只是在桥上拼装!

    他一下子大惊失色,这样的话,也许几天时间,这座桥就可以通行,而且很能用一段时间,拼接的那也是钢桥啊。就算结构不如正常建筑的强,但短期使用,能有什么问题呢?

    其它的东北军高级军官们也反应了过来,面面相觑。他们这下子知道了,西华军确实有办法,短期就筑起一座钢桥来,毕竟,这座桥的宽度,只需要50米左右。

    参谋长在边上幽幽地叹息了一声:“这样看来,再有三天,也许西华军就能过河了。”

    王一哲也叹息了一声:“加上前面修筑桥墩的时间,一共就是7天,7天一座钢桥,神乎其技。”

    众人讨论了一阵,有人提出加大兵力,集中一个师,干西华军一下子,看看能不能击穿他们在西岸的部队。但是大家讨论下来,还是觉得没辙。西华军在对岸集中了大量的火炮,再多的兵力,没有足够火力的话,很难动摇对方。

    晚上,王一哲组织了两波敢死队,携带炸药,试图渗透西华军的阵地,他也曾想过利用夜色掩护,大举进攻一次,但还是没敢,毕竟一旦西华军有了准备,死伤会非常重,对方的炮群,一直打得非常准。这样的仗,他打不起。

    分成两个方向的敢死队,都在死伤多人后,狼狈而归,夜色对他们当然有掩护,但西华军非常警觉,在前线设置了多层挂有铃铛的铁丝网,还有不少暗哨,根本闯不过去,王一哲也只好暗暗叹息,看起来,只有依托鸡头关的山崖天险,打一场阻击战了。

    果然就是7天,这座钢桥已经可以通行,对方的主力大举过河,按照侦察兵的观察,从番号来看,应该是一个西华军。王一哲是知道西华军的编制的,他心里暗暗地盘算,那就是近5万人,这应该是对方的前锋部队了。

    67军防守鸡头关的兵力大约是1个师,已经撤出了河岸,全部散布在了鸡头关天险,以及在天险之后的一些利于屯兵和隐蔽的地方。鸡头关及附近的阵地其实比较狭小,只能摆得下一个团,其余兵力,先作为预备队。

    重机枪、迫击炮、掷弹筒、轻机枪、大量的手榴弹,最好最全的武器,67军都配给了这个前线团,这也确实是他们最精锐的兵力。看着巍峨的阵地,以及西华军要攻上来需要克服的很大的坡度,以及崎岖的地形,王一哲不觉又有了一些信心。

    陈赓在山下,用望远镜抬头看着山上敌人的阵地,不由咂舌:“乖乖,东北军这是严阵以待呀,不到黄河不死心。”

    第1军军长黄敬豪迈地说:“那就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是现代战争,他们东北军过去的那一套,落伍了!”这个当年跟着曹子卿追随李思华的“老兵”,现在也成长为一名高级军官了。

    陈赓哈哈一笑,观察了一下正在布置阵地的炮兵群落,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时间,然后命令通讯员:“通知空军,下午2点,攻击正式开始,他们打头阵!”通讯员立即去通知电台发报,离开预计攻击的时间,还有2个小时左右。

    在距离山脚大约一公里外的几个地方,足足300门的炮群准备正在进行,这些炮都是一个种类,4只脚伸开,都有轮胎,说明它是一种牵引火炮,但是看上去并不大,在火炮中有点娇小玲珑的样子。是的,它的全重,只有1981公斤,即不到2吨,正因为如此轻小,所以它就顺利成章地成为了这次翻越秦岭所使用的主力火力——在骡马和人力的辅助下,它可以在小路上翻山越岭。

    这种炮,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博福斯M34型40MM高射炮,这种炮,原来是德国克虏伯与瑞典博福斯联合研制的,不过后来两者分道扬镳,克虏伯去研制了威力、射高、射程更大的88高射炮,而博福斯则在中小型高射炮上继续发力,这种高射炮,因为其杰出的性能,西华的德国工作小组,也将其引入了西华自产,未来西华的高射炮,就是这款M34与德国88的组合。

    这个瑞典博福斯,就是诺贝尔家族的企业,没错,就是那个诺贝尔奖的创始人。这款炮炮口俯仰-5°~+90°,标准射速120发/分,最大射程7160米,身管56.25倍径,看到这个+90°就知道,接近垂直的时候射高达到五六千米没问题,所以秦岭这里最高大约2000米左右的海拔,正好是这款火炮的用武之地。王一哲心目中的“五大险关”,没有一个不是这款炮,不能从山脚打到山顶的。这就是现代武器的力量。

    而且最厉害的其实是它的射速,一分钟可以120发,一个炮群集群起来,短时间打出去的火力简直是可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早期的“密集阵”了,正因为如此好用,所以才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成千上万的飞机,都损毁在了这种高射炮下,以至于这种火炮,总产量超过了6万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