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22章 秦岭烽火(二)

第122章 秦岭烽火(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这些M34高射炮就位后,每门炮前后轮胎的中央,各放下一根双脚支撑,而火炮的左右两边,也各拉出一根支撑,在这4根支撑就位后,火炮就稳定了,处于随时可以发射的状态。

    一箱又一箱的炮弹被运到了高射炮的旁边,这些都是高爆弹种,用于攻击山头,是再合适不过了。

    M34号称高射炮,其实是个多面手,从飞机、攻坚到攻击坦克,没有它不拿手的。

    全部准备完毕,阵地开始变得安静下来,大家都在等待着时间的到来。

    鸡头关守军,都呆在战壕里,团长张恩浩穿插在战壕里,不断鼓舞士气,但他还是觉得大家伙的士气都不高。他心里苦笑,让东北军来到秦岭打内战,士气能高吗?

    突然,空中开始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声音开始越来越大,是一种低沉的尖啸声,有点像防空警报,又有点像野兽的嚎叫,让人很不舒服。张恩浩脸色一变,当初东北军也是有过空军的,他立即想到有可能是敌军的空袭。马上命令“全体进战壕,小心空袭!”

    传令兵通过有线电话,立即将团长的命令传达下去。张恩浩躲进战壕边上的掩体,惴惴不安地观察着。

    他用望远镜看到,空中出现了一群双翼的螺旋桨飞机,平飞过来,随着它们的接近,那种低沉的尖啸,变得越来越刺耳,让人非常不舒服。

    突然,这些飞机开始向下俯冲,肯定是要投弹,作为一个老兵,张恩浩还算镇定,现在只能是听天由命,难道用步枪去射击吗?

    这些飞机大角度地俯冲,然后投弹,掷下的炸弹,在空中又分为很多小弹头,看到这里,张恩浩已经是痛苦地一闭眼,糟了!那么多炸弹,将会炸到多少士兵!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张恩浩瞬间失去了知觉,他被震晕了。

    在后方阵地观察的王一哲等东北军的高级将领,这个时候已经是目瞪口呆。他们看着这一群“死神”俯冲投弹,看着己方的阵地,几乎是被覆盖性的爆炸所淹没。

    参谋长的神色完全是呆滞的,他喃喃地说:“这他娘的怎么打得过?”

    王一哲这个时候,心头仿佛是被火灼烧,他撕开上衣领子的口子,恶狠狠地说了一声:“打不过也要打!这些飞机已经轰炸完跑路了,二团给我上去,看看一团还有多少人活着!”他可不信西华的飞机还能连续地轰炸他的阵地。

    其实西华至少可以轰炸个三四波是没问题的,不过这样的战斗,不用达到如此的烈度。

    张恩浩醒过来,两只耳朵还是嗡嗡的,他发现副官正在拼命地摇着他,赶紧举起了手,示意自己没事。他努力地站起来,大声地问副官:“还有多少人活着?”

    副官苦笑着摇了摇头,他现在哪里知道?

    张恩浩赶紧命令:“看看电话有没有被炸断,赶紧联系各部队!”

    西华军这十几分钟没有连续进攻,仿佛在给他们重整部队的机会,十分钟后,张恩浩发现二团也增援了上来,他舒了一口气,同样,他也不认为,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轰炸,西华能够马上再来第二波。现在要防范的,是西华地面部队的进攻。

    空中又有飞机!张恩浩的精神一下子变得极为紧张,不过当他望去,发现是西华的侦察机时,才又放松下来。至少这些家伙,不会像刚才的飞机,那完全就是“死神”。

    他不知道,这已经是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了。

    山脚炮群的炮管已经全部抬起,每门炮的角度都是经过计算的。

    “开炮!”命令下达,300门高射炮,几乎在同一瞬间发射出300枚炮弹,然后就是连续的发射,“砰砰”的声音连续响起,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在空中的对面,他就会看到密集的炮弹似乎构成了一面弹丸的“幕墙”或者说“铁壁”,向着鸡头关东北军的阵地压了下来!

    听到“呯呯呯”的声音,张恩浩这些老兵知道是敌军在发射炮弹,赶紧扑向掩体。密集的爆炸声响起,然后整个阵地就是一片混乱,爆炸似乎永无休止,战壕崩塌、掩体破碎、血肉横飞,枪支的碎片与泥土碎块,在空中飞扬。

    其实射击的时间不长,规定就是1分钟,然而在这1分钟之内,总共36000发炮弹被发射,密集地爆炸在了东北军的阵地上,这几个阵地,其实已经不存在了,要抵抗这样的炮击,除非是阵地有坚实的坑道,东北军这样的战壕加掩体,是根本不足以抵御的。

    王一哲脸白如纸,有点眩晕,他的两个团大部,这就没了?看到刚才如同天崩地裂的炮击,他不觉得阵地上会有多少人活下来。

    参谋长扶住了他,对他说道:“军座,撤吧,这样的仗,我们打不赢,部队已经垮了。”

    王一哲看着炮击后一些残余的士兵,这个时候拼命地往后跑的状况。他逐渐冷静了下来,命令全体撤退,撤离鸡头关防线。这条防线,他已经挡不住了,甚至后面几条防线,还有没有能够守住的机会,他现在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西华军的进攻步骤很从容,他们没有急于马上攻击,又有侦察机飞过来,观察东北军的动向,发现他们撤退后,西华军才不紧不慢地攀爬山坡,“接管”了鸡头关。显然,他们并不想用步兵来攻坚,如果王一哲们不撤退,等待他们的,可能是第二次轰炸和第二次炮击。在这样的地形下,西华军是不会用士兵的生命,来克服极为不利的地形的。

    西华军的“慢腾腾”,让王一哲67军有了充分的撤退时间。其实这是西华军有意的,此次对于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总原则,并不是要打歼灭战,而是“逼降”,让他们在我军的强大力量面前,再不抱不切实际的企图和侥幸。

    听到先头部队汇报已经占领了鸡头关全部东北军阵地,东北军已经全线撤退,陈赓笑着舒展了一下胳膊,对黄敬说道:“从来没有打过这样富裕的仗,以力压人,真的很爽!”黄敬哈哈地笑了。

    撤退的路上,王一哲心乱如麻,这样的仗怎么继续打?对方就是硬实力,像一堵钢墙压过来,无限火力输出,就算是以前和日本鬼子冲突,也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火力。

    他让参谋长整理了交战的全过程,电报发给张学良。现在他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先撤到留坝县吧,留坝的后面,就是他命名的秦岭三关,可是能守得住吗?

    接到电报的张学良几乎晕了过去,67军太惨了,西华军太狠了,也太强了。这怎么办呢?他赶紧找杨虎城,杨虎城看了电报也呆住了,我勒个天,原来西华,强到了这样的程度吗?

    到底还要不要打下去呢?两个人都是绕室徘徊,怎么办?

    西华军这时的动作,其实不紧不慢。他们并没有急于快速行军,而是在筑路队的配合下,在每个道路过窄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毕竟至少要让2吨的M34这样的小炮,以及大量的弹药车,可以被骡马拉过去。所以快也快不起来,当然,西华军并不着急,这样的情况早有预料。秦岭,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翻越的。

    在西华军的背后,正式的川陕公路北段,即宝鸡到汉中的宝汉公路,也正式开工,开始修筑,李涯他们又被纳入了新的宝汉公路指挥部,同样是20米宽4车道的要求,同样有鸡头关大桥的修筑,只不过这一座钢桥,要求的强度、宽度,当然都不是那座7天成就的钢桥可比。其实那座钢桥,也不是7天就能成就的,西华早就着手准备了,不要说前期的勘测,光是那些焊接好的钢梁,就花了很多天,最后只是运输组装而已。7天,终究是个神话。

    张学良和杨虎城,连续召开了多轮高级军官会议,进行讨论,就连在甘南的于学宗,都被叫回西安开会讨论,其实两人此时已经乱了方寸。

    倾向于共产党的一些人主张投降,说已经没有机会了,何必硬扛?只是让更多的士兵,无辜地死去而已。

    也有一些军官主张再打一仗,否则我们也太怂了吧?就在大巴山打了一仗,就蔫了?天下如何看东北军和西北军?尤其是东北军,不得被国人更加鄙视死?打日本人不行,最后内战还那么弱?大家的尊严,都没有了。

    亲共人士则反驳,就算打赢了内战,难道就有尊严了?别人还以为东北军,就是碰到日本人就拉稀,不是更没尊严?

    每次听到会议上这些吵吵嚷嚷,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脑袋,就嗡嗡地响,头疼啊。

    等到于学宗赶到,两人问计于他。于学宗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沉吟了好一会,抬起头来决然地说道:“在柴关岭,再打一仗!”

    他接着解释说,其实他本意,是已经倾向于投降。根据王一哲报告的西华军力,东北西北两军,迟早必败。关中大局,其实已经没有扭转的可能,所以必须要为东北西北两军找出路了。

    但是选择投降,第一是必须内部意见统一,不统一的话,到时候一些部队哗变怎么办?内部很多军官不服气怎么办?第二是在座都是国民党之人,他蒋介石可以不义,我们不可以没有交待,再打一仗就是交待。连续两次苦战,确实不敌,未来也好说话,否则会被国民党元老们以及国人,当成是毫无骨气之人,余生何以自慰。从东北军的立场来说,其实从东北逃脱,军魂已死。

    他的这一番话,让张学良脸色凄然,老父的事业,到此为止了。杨虎城也心头郁闷,但他知道于学宗说的是正理。

    于学宗长叹了一口气,其实做此选择,纯属无奈,如果还有其它好的选择,他当然不会如此建议。

    他接着解释说,柴关岭是最适合东北、西北军,在西华军火力优势下打仗的地方。这里几乎是川陕公路的最高处,海拔超过1650米,山势开阔,足以布置两个军的兵力,而且是比较分散的布置,敌军无论是轰炸还是炮击,很难覆盖全部阵地,应该有一定的反击之力。在这样的地形上,还无法挡住西华军的话,大家投降也都没有话说。

    他建议,这一次柴关岭阻击战,东北、西北各出一个军,反正都这样了,以后这些军队,无论是张学良还是杨虎城,还想自己留着吗?67军已经丧胆,东北军换万福林53军上,而杨虎城也把自己的本家部队、孙未如38军拿出来。东北西北其它军的主官,都去柴关岭看一看,人家西华的战力,这也好统一思想。反正现在大家都知道,西华进军不紧不慢,人家有这个自信,让你们组织好抵抗。

    张、杨两人寻思了两天,最后还是同意了于学宗的建议,53军和38军紧急出动,到柴关岭替换67军,而所有的高级官员,都被要求到柴关岭观战,名义上是,了解敌军即西华军,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让大家看了以后,能够为这个团体,做出正确的选择。

    西华军确实没有紧追,一直到8月10日,才进兵抵达柴关岭,80多公里的山路,几乎是一天才前进10公里。这个时候,53军和38军这两个军,早已在柴关岭驻扎,并建立了防御阵地,阵地非常开阔,便于士兵分散隐蔽,而战壕也挖得很深,两军缺乏钢材,却尽力地找了不少大木头,来作为战壕和掩体的支撑。于学宗不无凄楚地评价,大约有十年了,没看到有如此认真的战前准备。

    这两三天,西华军的空军侦查非常密集,上午下午,都听得到飞机的嗡嗡声音,显然西华军正在搞清楚53军和38军的阵地部署。

    万福林和孙未如神色严峻,在岭上观察着山下的动静。他们早已与王一哲详细探讨过鸡头关战役的经验教训,对于西华军的实力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所以他们采取的对策是“前轻后重、广域部署、多条防线、迅速集结”。说白了,就是在最前线的阵地上,部署的兵力不能过多过密,主要起到警戒和短期抵抗的作用,等到西华军大举攻山,重兵再迅速集结增援前线,然后总的兵力比较分散布置,但通过战壕,在必要时可以迅速集结到某一个方向。

    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堆高级军官们,在阵地西北大约相隔2公里多的一座山岭上,挖掘的隐秘战壕里观察,这里灌木丛密,不容易被发现,隐秘性很好,是个不错的观察点,而且后撤方便。张学良、杨虎城、于学宗也亲临现场,他们自己也想亲眼看一看,西华军到底强大到了什么程度。

    陈赓正与1军军长黄敬、2军军长杨晨吾,协商着战役的部署,参谋部已经解读完空军侦查的结果,以及侦察兵的报告,敌军的部署大致已经清楚。

    陈赓笑着说“鸡头关一战,东北军吸取教训了啊,这下子开始搞分散部署、机动防御了,有点蒋介石分进合击的味道。”

    杨晨吾说道:“这也是因为柴关岭相对鸡头关,开阔得多。要在鸡头关,想搞这种策略也没有办法嘛。”

    这一次的战役,将由1军和2军联合实施。

    以三人为主,2个军的参谋长以及其它主要军官的商议之下,进攻的策略逐渐确定。

    陈赓看了看时间,说道:“让战士们好好休息,炮兵群明天上午6点进入预定阵地,8点整,准时发起攻击!”

    张、杨看着山下西华军影影绰绰的身影和布置,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看起来今天西华军是不会发起攻势的,只能等明天看他们是否会进攻了。

    第二天早上,一大群高级军官,不到7点,就来到观察哨,观察山下西华军的动作。

    他们进入观察哨不久,西华军就开始行动了,他们注意到,西华的步兵以非常分散的散兵线,正在低身小步地攀爬山坡,向东北西北军阵地逼近,气氛开始紧张起来,张、杨两人都目不转睛地用望远镜观察着。他们知道,很快西华军就要开始进攻了,对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

    西华军步兵的前锋,在距离阵地大约还有1公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他们匍匐在地,构成了进攻准备。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众位军官都知道,肯定要等待炮击后,他们才会冲锋。

    低沉的尖啸开始响起,仿佛魔鬼的呼叫,让人很不舒服,大家的脸色开始发白,这就是67军所说的西华军的俯冲轰炸机了,对方的轰炸要开始了,这就是明摆着欺负己方没有太多的防空能力啊,这种轰炸机在高空(800米以上)投弹,己方确实没有办法,以前东北军的高射炮早在跑出东北时,就已经损耗殆尽,现在对于这种轰炸,只能硬挨。

    轰炸机已经能看得到了,在空中占据了一大片位置,大约有六七十架的样子,这个规模本身就让军官们脸色更加发白。民国的各地空军出动,能有20架就是大机群了。

    这些轰炸机开始俯冲,尖啸声响得让人发怵,感觉心脏都要挑出来,有些让人想呕吐。看着这些飞机俯冲到一定程度,就投下炸弹,炸弹再分裂成无数的小炸弹,让大家的心跳,仿佛都要跳出嗓子眼。

    主阵地上瞬间被覆盖性地炸弹笼罩了,然后就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整个阵地烟尘一片,根本看不清阵地上现在的情况,但根据爆炸的目击效果,至少那些临时的堡垒之内的,是难以幸存的,一线的士兵遭大难了,幸好部署的人员不多。

    他们还没有注意到,赤龙轰炸机群的投弹,其实是在主阵地上炸出了一个长方块的领域,基本清除了至少300米宽的阵地防御。

    轰炸刚过,己方正待向一线补充兵员,就听到来自半山腰的“呯呯呯”的声音,西华军开炮了,己方的军官立即停止兵员输送,准备等待炮击后再行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