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西北根据地的产业布局
到9月中旬,西华基本上完成了对陕甘两省的完全占领。而对于宁夏、青海的攻势正在进行中,实际上还进入了绥远省的一部分。
按照此前的规划,对于以陕甘为主的大西北工业为主的产业布局,进行了工作动员。整体思路大致如下:
西北人口少、市场小、教育差,当前交通条件落后,需要建设的体量很大。因此其初始工业的发展必然是资源指向型的。按照西北的资源,必然是以油气为基础的重化工为主。
西北,暂时只考虑陕甘宁青包括绥远一部的话,一个较大的特点是“油多铁少”,油气资源比较丰富,未来这里主要的一个油田是长庆油田(还包括从长庆分出去的延长油田),总的油气储量超过90亿吨,在国内仅次于大庆油田。这样的储量,在这个时代自然算得上极为丰富。还有甘肃的玉门油田,估算总储量也超过10亿吨,在李思华前世已经探明了1.5亿吨储量。
不过铁矿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一直到李思华穿越前,除了包头的白云鄂博铁矿(储量9.5亿吨)以外,在西北地区都没有发现值得一提的大型铁矿,西北比较明显的铁矿成矿区,也要到新疆那里了。
稍微条件好一点是甘肃酒泉的镜铁山铁矿,储量有近5亿吨,在这个时代建设一个大型钢厂是足够的,至少比石碌铁矿的规模大。不过最关键的,还是陕西的铁矿储量比较缺乏,这是一个比较重大的缺陷。未来需要以绥远的包头白云鄂博铁矿来弥补,不过长期来说,白云鄂博更重要的是当然是稀土。
铜矿就要依赖甘肃白银,这里在前世建国初期,几乎提供了全国1/5的精铜,总计采炼出82万吨铜,算得上是大型铜矿了。
铝矿同样比较缺乏。中国的铝土矿,主要集中在山西、贵州、河南和广西四个省,其储量合计占全国总储量的90.9%(山西41.6%、贵州17.1%、河南16.7%、广西15.5%),其余地区的储量就几乎不值一提。
甘肃金昌的镍矿,是西北的另一个亮点,此地的镍和铂族金属储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5%和90%。镍矿也很重要,它的难熔耐高温,并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其它还包括在空气中不氧化等特征,尤其是对于很多合金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最有名的应用就是不锈钢了,其它应用还包括高镍合金钢和合金结构钢等,广泛用于飞机、雷达、导弹、坦克、舰艇、宇宙飞船、原子反应堆等各种军工制造业。民用上的耐酸钢、耐热钢也都少不了它。
在煤炭方面,西北几乎都是煤海,煤炭的储量是极为丰富的。不用说陕西,就是甘肃的陇东等地,也是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
青海由于交通不便,短期的价值就是柴达木盆地的钾肥资源,需要在当地建设大型的钾肥厂,补上国内化肥布局的最后主要缺陷。
另外值得重视的就是几个大型金矿。例如甘肃的阳山金矿,储量308吨,号称亚洲最大金矿。还有宝鸡马蹄沟金矿,储量有30多吨。对于金矿的态度,李思华是认为“应采尽采”,让黄金这种资本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根据这样的自然资源状况,西北的“资源指向型”工业布局就规划得比较清楚。
最重要的,就是从延安、榆林、鄂尔多斯到包头的油气重化工业区,这是以陕甘宁盆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为重心的大工业综合体,是一条超过500公里的工业走廊,不过现在的工业基础,其实是形不成一条工业走廊的,也没有那么多的产业去填充,核心的,还是几个小圈构成的工业区,在地图上也就是几个点。
这个工业体的核心基础,是长庆油田800万吨油气产能,以及包头白云鄂博200万吨钢铁产能。在此基础上,全面发展已经超过200品种的石化产业集群,包括满足抗日军事需求的主要油品供给(柴油、汽油、航空燃油),以及燃料油、润滑油、溶剂油、润滑脂、石蜡、工艺用油、液压油等;钢材尤其是多种合金钢材,例如坦克装甲使用的特种钢,以及铁轨和建筑用钢。
值得一提的是,在航空燃油方面,李思华早就煞费苦心,很早就在美国布局,获得了最好的高标号燃油异辛烷的相关技术,异辛烷化流程、加氢化工艺、多种测试燃油的方法,都通过投资加间谍的方式获得,甚至还包括润滑油的技术。整体上,通过在缅甸的实践,已经完全掌握了生产美国标准高标号航空燃油的能力,富油指标已经突破130。也幸好现在还是二战前,洛克菲勒家族的标准石油以及杜邦化工对于技术的保密,主要是“专利性”的利益考虑。要是等到二战,这都是国家级的顶级机密,肯定就没有获取机会了。
这就像生产各种特种合金钢,现在还可以从德国获得相关科技,要是等到二战,就只有用战略资源去交换。
为了包头的白云鄂博,西华政治局还提前下了决心,要很快进军绥远省,提前拿下绥远省。而且从西安经延安一直到包头的“西包公路”已经提上了日程,这是一条几乎直线的公路,其中要3次跨越黄河,要修3座黄河大桥。但是这是值得的,陕北到绥远的工业带,就将沿着这条公路布局。
为了配套这个工业区,就在这条公路附近的鄂尔多斯以及榆林附近的多个煤矿,自然就成为了最优先开发的煤矿集群。
展望未来,这将是西北地区很多年、最重要的一条工业走廊,是西北工业的轴心。
在甘北,则是一条类似的,但规模要相对较小的工业走廊,从玉门经酒泉、张掖到金昌,直线距离大约也是500公里。在这条路上,同样凑齐了油、煤、钢铁三大基础资源,而且有金昌的镍,在合金钢方面就会非常有特色。
这条工业走廊,当然暂时也是沿着金昌到玉门的“金玉公路”布局。沿途的铁矿、煤矿、油田,通过这条公路汇聚到一个个生产企业中。
在人才、物资、后勤、生活上形成对两大工业走廊支持的,是两个西北最重要的城市。西安支持陕北绥远工业走廊,而兰州则支持甘北工业走廊。各自都必须有优先级的公路,贯通这两条工业走廊。
对于这些工业体,李思华在西南根据地的时候,已经建立了类似税收上“分税制”的模式,虽然运营和管理都是央企,但地方有监督权。而且税收和利润上,都是与地方分成的,央企拿一部分,省、市、县一直到镇,都明确比例,各拿一部分。
她的考虑是,如果不提前把利润格局分配好,做到提供贡献的各方面主体,都有分润,未来就可能因此而彼此之间把脑浆都打出来。别看都是同志,在为各自小团体争取利益的时候,当成敌人也是可能的。她前世听说过不少此类的故事,所以不能单独让央企以国家的名义,把所有的利益都占了,这会让地方上满腹怨气的。
其它当然还有一些相对小型一点的“资源指向型”工业建设项目,例如兰州到白银的铜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青海柴达木的钾肥生产基地,几个大型金矿,以及其它一些稀有金属的矿场。
军工生产,主要根据工业原料的需求,就近布置。
其它工业,例如机械工业、仪表工业,以及其它民用工业,主要是按照交通便利的原则,分布到广泛的西北大中城市上。这里新建立起的乡寨,短期也很难做到像在西南一样,进行广泛的加工业布置,基础实在太差了。
工业和交通,基本上都是按照资源分布而规划,其实相对比较简单。但西北的贫瘠,仍然让李思华非常困扰,因为农牧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
陕甘宁青加上绥远一部分,面积都快接近170万平方公里了,和不算西康的西南根据地面积差不多,但耕地包括森林的面积差远了。
西南根据地,按照规划,远期是要提供约7亿亩的耕地,到1935年底大约会达到3亿亩,而在快速小型农机机械化的支持下,未来基本上会以每年增加5千万亩的速度发展,4年后到建国的1939年达成5亿亩的规模,然后再根据人口的增长,在未来的20年,逐步达成最终7亿亩的总规划。
但是西北,就绝不可能这样,西南根据地的大多数地方,都可以达到30%国土的耕地率。但西北地区,陕西大约是20%,甘肃大约是10%,青海几乎谈不上耕地,前世到2020年也不到国土面积的1%;而宁夏和绥远,超过7%的水平就不错了。所以几个省综合考虑,农用耕地的面积,大约达到1.5亿亩左右,而且产量肯定不能与西南相比,近期能达到250斤的水平就不错了,在当前,先规划开发最优质的4000万亩耕地,这样平均粮食年度产量是100亿斤。
在人口方面,加上绥远的一部分,本地人口现在算2000万,实施大工业计划后,预计将迁入大约600万~700万人口,总人口按照宽松的3000万人估算,人均需求按照300斤/人,则需要的粮食大约是90亿斤。所以粮食勉强自给,不过短期能做到已经不错了,至少不需要以后还要从西南大规模调集粮食。
传统上,大家一直觉得西北应该是适合畜牧业发展的地方,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缺乏水资源的状况下,畜牧业的发展,其实和农业一样,都受到巨大的桎梏。一旦畜牧业的规模变得很大,那么对草场的生态压力就很大。说实话,在当下这个阶段,只能是限制发展,而且牲畜光靠吃草,其实生长的效率是很低的。
所以几个省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即超过3亿亩的自然草场,如果按照一半牛一半羊的分配,也就是1000万头牛和5000万头羊的负载能力,这还需要农业上提供一定的青饲料。猪的饲养也是一样,不过主要在山地。
所以西北地区在建国前的总体农业战略,就是“耕地开发控制在满足本地人口需求的5000万亩内;畜牧发展实施牛1羊5猪3的三个千万工程;重点工作集中在涵养水土和绿化国土上。”
西北的乡寨战略,暂时决定仍然按照西南根据地的规定,人均配给3亩地。这是考虑到,虽然西北比较贫瘠,似乎应该配给更多的耕地,但总的耕地就只有那么多,超前开拓耕地的话,容易破坏生态环境,耕地的开拓,必须与生态工程同步进行。
在这样的考虑下,是逐步在西北根据地,建立3000个乡寨,容纳1500万人口,需求耕地4500万亩。西北乡寨的特殊性,是平均每个人再配给15亩草场,可以养1头牛或者5只羊,如果是一个5口之家,那么就是4头牛或者20只羊再搭上1~2匹马,这样畜牧搭配种地,就可以较快地改善农民的生活。
这就需求至少2.25亿亩草场,相当于15万平方公里,每个乡寨有50平方公里的草场,所以单个乡寨的总面积,是70平方公里。乡寨的“寨”,必然设置于农耕区,所以畜牧的时候,是需要骑马的,面积和距离,不是步行可以解决的。
而其它的畜牧地,统一纳入农场体系,用100万人口的农场,来管理和运营接近10万平方公里的自然草场以及庞大的几十万平方公里山区林地,这样相当于人均240亩草场,按照最多1牛/20亩和1羊/4亩各半的配比,平均每个人可以畜牧6头牛和30头羊,一个5口之家,就是30头牛和150头羊,在开头的几年,哪怕是实现一半的生产量,也非常好了。这样的产量,只有在农场的领导下,以现代科技来运营生产,才能保证产量与草场生态的平衡。
至于林地,就要看各地的情况,但西北的林地,产出是有限的,因为可生长的植物,其种类有限。所以林地的产出,必然也有限,除了少数木材外,能够培植一些蘑菇或者养点鸡,也就不错了。当然有些特殊药材,还是需要发展的。
总计1600万人口的农牧林业,在一定的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下,实现上述农地和畜牧地的管理,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多的劳动力。所以计划,在乡寨和合作社的组织下,要抽出一半的劳动力,除了筑路之外,用来按照科学院的规划,对西北根据地的大量地区,进行生态改良工程,逐步涵养水土和增强西北的绿化,以降低风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保护最重要的水资源。
当然配套还有很多水利工程,将水资源从比较富余的地区,引到水资源比较缺少的地区,但优先并不是用于农牧业发展,现在的人口和开发规模,也不需要大规模的水资源加码。这些引水工程,更重要的就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
这实际上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当水资源被引来,就可以种树植草,覆盖当地水土,而植物的遮蔽,则让水资源蒸发减少,把水锁在土壤中。而且当地的小气候,在风沙减少的前提下,可能会增加一定的降雨量。整体上本地的水资源年度获得量,就能够有一定的增长。
这种效应,在单个小地方,是难以成立的。但如果整个西北都是这样的做法,导致植被大面积地增长,最后累积起来的效应,就很可观了。
西北水土的恶化,从历史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两个原因,第一是西北由唐代的温暖期,逐步进入了寒冷期。第二当然是人工生活和生产破坏。平均温度每下降1度,按照历史经验,降水就会减少至少0.2毫米,而粮食产量几乎会下降5%以上。
李思华前世,在1987至2009期间,西北47气象观测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34毫米,与1960年至1986年期间的年平均降水量110毫米相比,降水量增加约20%。这是西北由寒冷转向温暖期、导致降水增加的明证。
不过如果不改善绿化,蒸发量过大,那么自然温暖期带来的降水,就会被过大的蒸发量抵消甚至超越,自然也就不会改善。所以要双管齐下。
所以在李思华看来,要改善西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规模性引水、生态绿化以及自然界的气温升高,三者几乎是缺一不可。整个改良,如果在她此生的最后,能看到明显的成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
农牧林业,安排了1600万人口,根据地本地,还有大约400万人口,到建国的时候,也许还会再增加200万人口,这就是600万人口,以及大工业化建设迁来的600~700万人口,未来建国时(按1939年预估),西北的城市和工业人口,大约是1200~1300万人,而全部城乡人口,则是2800~2900万的规模。
对于这个人口规模比例,李思华自己认为是比较妥当的。西北的各项工业发展,到1939年的时候,大约需要形成200万工业人口的规模,加上其家庭,就是800~900万人,这是城市的主体人口,其余公、军、商贸和服务业等的非工业其它人口,再有个400万左右,使得工业人口与其它人口的比例,达到1:6以上的规模,基本上差不多。
在军事工业上,最重要的,需要布置在西安、包头、兰州三个地区,这主要是李思华受到了前世格局的影响,不过从现实出发,确实也是根据工业资源的状况而定的。
西安主要是航空工业基地,以运输机(C-47+C-54)和重型轰炸机(B-17)为主,生产的工业原料,自然是来自于西包公路沿线的油煤钢化工业走廊。不过短期的铝合金,只能是来自贵州,未来将在山西建立配套的铝合金生产基地。
包头是重型装备的机械工业基地,短期以32吨中型猛虎坦克、重型和中型火炮,以及多种弹药生产为主,这里将成为新中国主要的坦克和火炮生产基地,未来还将发展成为重型机械的主要生产基地。其生产所需的工业原料,与西安工业基地来源一样。
兰州则是化工生产基地,从军事上来讲,弹药研发和生产是最重要的。这个化工基地,军事应用只是一部分,未来在民工工业上更加重要。一个特殊任务是,安排生产一定的毒气弹,这是李思华预备对于日本人以牙还牙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