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青海战役(一)
上述规模的工农业建设,自然必须配套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
如果以西安为中心,用干线公路网把主要的城市联结起来,例如西包公路需要超过600公里,西兰(兰州)西(西宁)公路大约1000公里,类似这样的干线公路大约要达到10条左右,总的建设规模,超过了1万公里。
不过,这里公路的修筑,相对西南地区,还是要好很多,因为地形相对平坦得多。
如果要将公路网,延伸到各个乡寨,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了,因为乡村公路,主要靠乡寨修筑。在西北的问题,就是人力太少,而道路太远,只能是一点点来。
至于铁路,考虑主要城市、两大工业区以其它一些工业区的需求,第一阶段要完成的铁路,也超过5000公里。
时间已经进入了9月份,今年对于西北的建设,主要是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准备,还不需要马上支出大资本。真正大规模的投资,是集中在1936年和1937年。
李思华预计在1936年和1937年投入的资本,已经是计划到了每年5亿美元的规模,她还不知道美国那面跟不跟得上。如果跟不上,也只好缩减一些建设项目。本来1936和1937年年还计划在四川每年投入2亿美元的,现在也已经缩减到了1亿美元,不足的资本,只好依靠四川自己积累。
所以现在计划对陕甘为主的西北根据地,会在1936和1937两年,每年投入4亿美元,2年达到8亿美元的规模,在中日战争初期,形成西南根据地之外的,主要应对战争的新工业战略基地。
就在9月之内,陕西和甘肃两个省内,以惊人的速度,西华又完成了5个师的武装。这5个师,一部分来自于原来的地方部队,主要的兵力,还是在四川根据地完成新兵训练的人员。
而对于东北军和西北军剩余的31万余人,西华军从中选择了不到1/4,大约7.5万人留下,未来这7.5万人,会分配到年末组建的15个师之中,不过目前还用不上,按照计划,他们目前正在进行为期2个月的整训,还包括政治思想教育。
东北和西北军人员的选择,主要是因为这两只军队暮气沉沉,太多的兵油子,所以留下的人不算太多。其余淘汰的人员,都被充实到陕西地方,解甲归田,当然大约还有5万人左右,被纳入了陕西的地方部队。
到1935年底,在西北的主力部队,会达到45个师即15个军的规模,大约75万人左右。地方部队也会在1936年春,达到同样的规模。主力加地方部队,将达到150万人的规模。而民兵组织,将随着乡寨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而逐渐组建,所以到1936年春天后,西北根据地将彻底稳定。
整体上1935年末,将形成西南加海南根据地45个师、西北根据地45个师,总计90个师的主力部队规模。相对比较平衡,不过还是侧重于西北,毕竟未来的主战场,肯定是北方。
现在剩余用兵的三个方向,是青海、宁夏和绥远。在青海方向,西华军在李思华的干涉下,又追加了1个军3个师的兵力,总计达到了6个师超过10万人的兵力,在宁夏也增加了1个师。对于青马,是因为李思华深知这只军阀在国内,可谓单兵最强的军阀,主要是宗教狂信之下士兵的战斗意志很高。且因为地方太大,青海是72万平方公里,而这个时代的宁夏,面积也高达23.3万平方公里,比陕西还大。
至于绥远,面积高达约33万平方公里,不过西华此次主要是占据其西部地域,大约12万左右平方公里。对于绥远,派出了2个军即6个师的兵力。
整个西北根据地,现在西华有31个师,除去上述三个方向,剩余15个师,主要就是防范蒋介石政府在河南的部队。
这个时候的青马和宁马,正处于高度的焦灼之中。
尤其是青马的马步芳,这个时候正在痛悔自己的犹豫。
当张、杨宣布易帜的时候,他内心太侥幸了,以为西华不会马上进攻青海,想观察一段时间的风色再说。
没想到西华一点都不犹豫,西华派遣前出甘北的部队,在占领张掖之后,很快其中的一个军,就从张掖,沿着民乐、门源一线,向西宁进逼而来。而西华军占领兰州的一部,同样派出了一个军,从永靖(临津关)过黄河,走民和、乐都,直逼西宁。两路大军,对西宁形成了钳形攻势。两边合计,那是妥妥的十万大军。
所以他有点长吁短叹,当初就应该先断掉永靖的黄河索桥。而且马家军应该尽快出兵甘北,抢夺下张掖、武威和酒泉等要地,但当时顾忌东北军还有1个军在甘肃,而且这样肯定会和西华直接进入战争,一念之差啊!
现在面对西华军的钳形攻势,马家军几乎就成为“瓮中之鳖”,没有退路了,难道跑到藏区去吗?那别人都不用打,自家就会崩溃了。
想到后来,他脸上露出了凶狠的神色,那就死拼一场,看你死还是我死?
他虽然只有3万大军,但可以马上动员起足够的人员,组成10万大军,只不过装备不行就是了。但是他对于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可是充满信心的。
马家军本质上都是封建家族世袭统制的军队,其高层骨干大都以家族、姻亲相联系(即所谓的“甘、河、回、马”),狭隘的宗法和排外意识笼罩着这一只军队。但通过这样的组织,确实也让马家军非常团结,都是自己人嘛,而且通过随军阿訇,高层能够以宗教观念及其礼法形式控制部队,并激励士兵勇猛作战,这有点像西方军队通过随军教士来激励士兵的士气。
宗教上的狂信,以及历史上因民族仇杀形成的民族隔阂,使得青马士兵在对外族和外族军队的征战中,表现了很强的内聚力、奋勇精神,当然更主要的表现,是残暴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装备很差的弱点。所以,有信仰的军队最不好对付,不管这种信仰是否错误。
青马军队敢于和善于近战格斗,其利器就是马刀,其骑兵部队一度占据全部军队的40%,因此机动性很强,几乎实现了全军的骡马化。而且其士兵后面亦有严酷的督战队督战,不战则死。他们出征习惯于残暴杀戮,不分老弱妇孺一律砍杀,连婴幼儿也不放过。
另外他们还有心理优势,不同于“宁马”是被左宗棠征西时放过,是打服了以后招安。“青马”的前身是甘肃河州地区的回族暴乱者,是在大败清军后,主动请求招安的,所以有“魄力”及有“能力”的骨干和“民族”力量,都保全了下来,在政军角力中,实力未受损, 反而在随后的政治发展中,得到增强。他们的长辈对后代子孙谈及同治年间的事,说者眉飞色舞,听者津津有味,因此具备心理优势,蔑视汉人军队。
所以马步芳的扩军,以及坚决抵抗西华军的态度,在马家军中得到了狂热的拥护。
国民党给马家军的番号,本来是新2军,这个时候他们临时增加了1个军的番号,自称为第100军。每个军包括2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而每个步兵师则包括2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所以骑兵的比例很大,甚至每个步兵班,都有一匹骡马,驮一个班的辎重和重武器,连营团的辎重运输就更不用说了,因此青马行军速度很快,奔袭能力很强,可以说完全实现了骡马化。
除了这两个军以外,青马还有若干保安团。青马的保安团战力也不错,他们本来就是青马正规军的基础,训练同出一辙。
经过这样的扩军,青马马家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8万。其中部分保安部队,准备用来偷袭和袭扰西华张掖来军,迟滞其进攻速度。而青马的全部主力,计划先攻击西华兰州来军,他们认为后者的威胁更大。
董振堂是这次西华军进军青海的司令员,统一指挥2个军,是青海战役的总负责人。他用望远镜看着远方的情况,青马的骑兵斥候,已经开始出现。
对于这一次的任命,他的内心是兴奋而又诧异的。他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西华革命军总政委李思华亲自点将,要求一野以董振堂为青海战役的总负责,全权指挥2个军构成的钳形攻势。这个任命在一野引起了很大轰动,不过就算是一野的司令员彭老总,也不知道为什么中央军委亲自点将。
在一野原来对青海的作战计划,汇报给中央军委后,就被彻底驳斥了。李思华亲自发电,指出一野以东北军和西北军为参考,将青马军阀当成和他们类似的战力,是完全错误的,大大低估了青马军队的凶残和能力。
她批评了一野对于敌军的侦查调研不用心,完全低估了敌人。她指出,要将青马士兵的战力,当成是日本鬼子的同等战力。然后从头梳理了青马的崛起历史,告诉他们这个军阀很不一般。尤其强调了青马军队作战的特点,即擅长突袭、偷袭,全军骡马化,机动速度很快,士兵中有很多狂信徒,作战勇猛不怕死,士气之高,远非普通军阀可比。
但同时她也指出了青马军队可以被利用的弱点,那就是武器装备很差,要以强大的火力打击青马的骑兵部队。而且青海虽大,但青马的回旋余地很小,西宁对于他们是不可不保的,失去了西宁及周边区域,青马根本无从保证自己的给养。所以本质上青马军队是不适应现代军队的战法的。要以我军之长,击敌之短。切不可因为轻取陕甘,就骄狂自大,这种风气需要严肃批评。
彭总代表一野,向中央军委做了检讨。诚恳表示,由于此前未与青马军队有过交手,因此对其战力不了解,确实将其当成了东北军或者西北军这样的普通军阀部队。一野将提高警惕,将青马军队当成前所未有的强军,来应对。
按照中央军委的建议,青海战役的部队增加到了2个军,并以董振堂为主将。那天彭总还特意将董振堂叫去,盯着他看了好几眼,说:“我就纳闷了,你董振堂怎么就入了李政委的眼呢?专门要求让你作为青海战役的主将。”
董振堂当场就懵了,他也不知道啊,他从来不认识李政委,只是在几次大会的时候,见过李政委几面,可以说根本就不熟悉。
无论一野高层还是董振堂自己,有多少的纳闷,木已成舟,他出任了青海战役的主将。中央亲自点将,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打好这一仗,不辜负中央的信任。
他永远不会知道,这是李思华因为前世的历史,给了他一个在这个时空复仇的机会。
在前世的历史上,1937年1月,身为红五军团的军团长的董振堂,率部攻占高台县城后,被“青马”马步芳率军2万余人包围,在激战9昼夜后,于20日壮烈牺牲,终年42岁。
前世历史上他的牺牲,不过是红四方面军“西征军”惨烈的其中一幕,西征军2万余人,绝大部分牺牲,青马军不仅虐杀了大量红军的俘虏,甚至瓜分奸淫红军女俘虏,各种罪行,罄竹难书。
所以李思华对于青马,是恨极了的。此次对于一野的命令,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严令对于青马军队格杀勿论,绝不放过,虽然没有明令不留俘虏,但“不接受青马军队的任何投降,坚决完全彻底地歼灭之”这样的血腥命令,让一野的所有高层,都感到震惊,中央这是要打破一贯的俘虏政策啊。而单单从这样的命令,也知道中央军委对于青马的极度仇视。
其实命令在发布前,中央军委内部也有争议。但李思华强调,青马其实是当年东干人屠杀西北2000万汉人的元凶之一,例如甘肃在回乱之前,有1600多万汉人,而在乱平之后,只剩下了495万汉人,超过了1100万汉人被屠戮,其中就有这个青马先辈的“巨大贡献”。到现在整个甘肃,人口不过600万人。这样的凶手,我们怎么可能放过?
李思华其实对于前世历史上有时候不分对象的俘虏政策,是不感冒的。如果未来对日本兵还是这样,只能让自己的军队吃亏,对于这样的侵略者和屠夫,谈什么人性呢?侵略者和屠杀者被当成人,我们那些被屠杀的民众反而不是人吗?在中央军委,她严厉地批评了不分对象的俘虏政策,这种“统战”上僵化的教条主义,引起了巨大震动,我军的政治思想工作,由此有了一定的调整。
关于青马屠杀汉人的历史,也被发给了一野,这在一野激起了对于青马军的巨大复仇情绪。
为了稳妥起见,一野调集了整个野战军的轻型坦克,超过了500辆。这种轻型坦克大致是李思华在美国的时候,投资美国M2轻型坦克并在后来用德国技术改进,形成的战力大致相当于二战前期美国的M3轻型坦克。
这种坦克,大致只比日本此时的“豆丁”坦克略强。不过这种轻型坦克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机动性很好,重量很轻,适合在缺乏正规公路的崎岖特殊地形上使用。
这种类M3轻型坦克,在军中被昵称为“小笼包”,因为形状确实有点像。它的吨位只有12.7吨,装甲最厚的地方才有44毫米。所以如果在二战欧洲战场那样的高强度下,这种坦克冲锋就是找死。不过用来在国内对付军阀们,就正正好。
它的优势是宽度只有约2.24米,长度4.53米,单单这个宽度,就可以知道它在崎岖地形上的机动性,而且其最大速度可以高达58KM/小时,目前猛虎中型坦克,尚无法越过秦岭而送到西北,就把一批轻型坦克先运了过来,作为临时的主要装甲力量。
所以董振堂虽然正视青马的战斗力,但对于西华军,更是具备绝对的信心,这是一个时代的科技落差,几乎是完全的降维打击。
500辆坦克,全部配置在由兰州经永靖渡黄河这一个军中,这个军走的主要是未来甘青公路的路线。虽然同样是有不少险关,但相对于张掖北线的那个军,路途还是要好上不少。
想起出兵前永靖黄河浮桥的快速修筑,董振堂不由感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原来的黄河索桥,难以让很多设备和坦克通过。所以选择从永靖的一个渡口过黄河,宽度达到了60米,如果要正常修铁桥,至少需要两三个月,军队不可能等待那么久。
怎么办呢?工程师们想出了搭设浮桥的办法。浮桥并不出奇,但问题是要让轻型坦克也能过桥。好在这里的黄河水并不深,基本上只有6~8米的样子。所以先搭普通的浮桥,然后调来了长长的钢轨,这些钢轨一根又一根,被深深地打入黄河水底,然后用钢丝紧紧缠绕加固,这些密密麻麻的钢轨,就形成了横跨两岸的一个平方型,钢轨之间铺设大量的浮木,再在这个平方型上搭上厚厚的木板,并将之与钢轨连接紧密,最后再在木板上铺设铁皮,一座又宽又稳的临时浮桥就建成了,整个过程不过5天,这座临时浮桥,至少可以保证全军渡过黄河期间,不会马上崩塌。
渡过黄河后,也有一只专业的筑路队随行,因为未来的甘青公路上,此时的险阻并不少,例如老鸦峡,以前都是通过栈道通行,这一次为了大军通过,就需要临时沿着峡谷两岸的河谷和崖壁,炸山开路。
正因为道路艰险,为了保证重装备的通过,速度显得很慢,在永靖黄河浮桥搭起后,他们9月12日出兵,从兰州沿着甘青通道,总共大约300来公里的路程,整整半个月了,今天是9月27日,才堪堪要通过老鸦峡,不过出了老鸦峡,地势就开始开阔起来,行军的速度就可以加快了。
张掖北线西华军的动作,在彼此电台联系下是管控中的,需要两面达成同时进攻的效果。虽然张掖到西宁的路线,道路更加崎岖险峻,不过他们相对轻装,所以速度比南线快,现在已经是在控制着行军速度,不急于进攻西宁的北大门门源县。
马家军骑兵斥候的出现,再联想到他们擅长突袭和反袭,让董振堂猜想他们会在老鸦峡外对我军进行突袭,毕竟那里的地形适合骑兵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