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改变和加速的历史车轮
1936年2月26日,东亚近代史上著名的日本“二二六兵变”发生,那天清晨,安藤辉三、村中孝次和栗原安秀等皇道派军官,总共组织了1558名士兵在东京发起武装暴动,高喊着“昭和维新”、“尊皇讨奸”等口号,袭击政府首脑们的官邸或居所,杀掉了内阁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清、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三位大人物,并且重伤裕仁的待从长铃木贯太郎,占领陆军省、参谋本部、国会和总理大臣官邸、警视厅及附近地区,要求陆军首脑果断实行国家改造,任命皇道派领袖荒木贞夫为关东军司令官,以压制苏联,并且要求逮捕“统制派”军官。
皇道派的构成,主要是所谓的“少壮派军官”。日军陆军军官的来源,充满了旧时代的气息,高级军官都为毕业于陆军大学校者,构成了“统制派”的主体。而低级军官则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者,皇道派几乎都来自这个群体。前者由日本陆军的精英份子所构成。后者受限于传统,其晋升为高级军官的仕途,几乎没有可能。
所以从出身上本来就有矛盾,加上大萧条以后日本经济极差,贫富差距过大,导致了皇道派军官的极度不满,而且统制派不断压制皇道派,这让他们忍无可忍。
不过,这场政变其实早就被军部统制派预料到,所以通过皇道派的杀戮,达成了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军部独裁,因为包括天皇和财阀在内,都被军人们吓坏了。而军部排除了财阀和政党对于日本大政的干扰,就可以在法西斯侵略的战争道路上,畅行无阻了。
为了对二二六兵变交待,海军大将冈田启介的内阁辞职,由前外相广田弘毅组阁。这个家伙也是个侵华的急先锋,是臭名昭著的对华“广田三原则”的始作俑者。所谓广田三原则,其实就是要求国民党政府,排斥欧美唯尊日本;承认满洲国并在华北合作;在外蒙配合日本反苏。
在广田的配合下,日本军部犹如脱缰野马,开始在战争准备上加速进行。最大的2个动作,第一就是试图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轴心国联盟;第二就是因为陆军与海军相持不下,最后只好确定了“确保帝国于东亚大陆之地位,同时向南洋发展”的基本方针,即所谓的“南北并进”二元化方针。既不肯放弃侵华,也不肯放弃东南亚,小国的胃口,这时候撑到了最大,什么都想要。
然而,这个时候的德国,对于是否与日本结盟,是非常犹豫的,一点都不像李思华前世那样,欣然接纳。
原因自然在于西华。德国此时对西华军事的了解,要远远超过了美国。因为美国武器的研发,在二战前远远落后于德国,甚至英法。所以西华最后选择的陆空军主战武器,大多数是基于德国科技的,而军队组织上,也大量参考了德军的编制。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在军工和军事领域,聘请了不少的德国人和德国军官,他们对于西华了解的深度,自然就远远超过了前期不重视的美国政府。
德国是一个刚刚复兴的国家,虽然内心傲慢,但对于所有能带来收益的生意,都是很重视的。包括希特勒在内,对于西华都有高度的兴趣。尤其是德军的军官们,去过西华的几乎都印象极深,实际上很多军官都私下承认,西华军的战力,可能并不逊色于此时的德国陆军。
希特勒不可能不重视,按照德国军官们提交的情报,西华到1935年底,已经组成了90个师的陆军部队,高达150万人,武器装备完全按照美国和德国标准,这样规模和标准的陆军,当世甚至包括苏联在内,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列强。虽然德国人不认为西华的“国家总体战”能力比得上欧洲列强,那是因为他们对于西华的工业基础,还不太了解,印象比较刻板。西华的工业基础,主要来自美国,德国对其了解有限。
但即使看低西华潜力,单单根据西华已经形成的强大战力,就使得德国军官们没有人看好日军。来到中国,他们当然也了解过日本陆军的战力,普遍评价很低,认为武器装备上,西华军与日军几乎是断代之差,是现代军队与近代军队的差别,日军怎么可能是西华军的对手呢?
实际上,应该说德国军官们,是过分低估了日军的战力。因为他们的战力威胁,其实并不在武器装备上,而是在“人”上。不过无论如何,德国军官们的这种论调,深刻地影响了希特勒等纳粹高层,对于与日本结盟的信心和决心。
德国与日本结盟的利益,在于日本可以帮助德国,在东亚牵制英法,尤其是英国的力量。德国以为,日本侵华也好,最好是侵略东南亚,必然引起英国对其的反击,这就可以牵制英法的力量。
但是西华的存在,使得这种判断非常存疑。西华必然要统一中国,就算是日军不侵华,西华也会与之开战,将日本从中国驱逐出去,这是所有德国军官们一致的判断。他们参与西华军的训练的时候,发现西华军的所有训练科目,以及训练目的,都是为了击败日军,指向是极为明显的。
那么与日本结盟的好处在哪里呢?成为日本盟友,就会成为西华的敌人,而日本陆军大概率不是西华陆军的敌手,会被西华在东亚大陆上击败。
所以日本的价值,就只有其海军了,如果日本海军对英国海军作战,侵略东南亚,也许还有足够的价值,毕竟即使德国对西华友好,西华没有海军,至少威胁不到英国在东亚和南亚的岛屿,但西华仍然可以通过陆地威胁英军,这种威胁恐怕比日本海军的威胁更大。
按照纳粹政府高层汇集德国在日本获得的情报,日军的主要目标,还是侵华,日本国力有限,既然选择了侵华,至少就不会暂时发动海洋上的对英战争,这使得日本对德国短期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如果选择东亚的盟友,结论是很清楚的,日本不如西华。这个结论此时如果说出去,必然舆论大哗,普通人会很难相信,一个半殖民地落后原始国家的地方势力,居然对于德国,比起早就是列强之一的日本,更有价值。
因此希特勒对于日本提出的结盟请求,暂时是不置可否,让外交部回答日本,德国需要先研究一段时间。他目前关注的,是理清德国与意大利的关系,先与意大利结成同盟,虽然他对于意大利的能力从来都是怀疑的,但德国确实无可选择,反正意大利好歹是英法德意“欧洲4强”之一,即使军事上的助力有限,但彼此经济上相互支撑,还是能得到一些利益,所以“柏林-罗马轴心”对于德国才是最重要的。
希特勒最后决定,派遣一个代表团,去西华试探,当然不是结盟,当下德国的选择,即使不与日本结盟,也轮不到西华啊,西华连自己的国家尚未统一呢。只不过现在就可以做一些铺垫。暂时而言,也许在日本和西华间“中立”更好,两边做生意,两边拿利益。与日本结盟就要得罪西华,暂时有这样的必要吗?等等再看。
另外,他决定加强德国在西华的情报机构,德国需要对西华更加了解。
石原莞尔行走在西安的街头,他一副市民的打扮,与一般特工警惕的样子不同,他完全是放松的神态,饶有兴致地观赏着街道上的各种买卖,甚至手上还拿着小吃,不时咬上一口。
石原是日军中的战略家,这使得他在日军中非常异类,与大多数军官相处不来。其个性独特,潜入“敌区”中国考察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1920年4月,他曾经用一年多的时间,考察了中国湖南、四川、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搜集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最夸张的一次,他装扮成扛大包的苦力,生活了大半个月,中途还被国民党的警察,扒光了衣服,抄走最后的一个铜板,差点命丧码头。
这样的以往经历,使得他对于潜入西华考察,并没有什么心理压力,而且他也不是为了什么有价值的军事情报而来,而是想让自己形成对西华的总体判断。至于军事情报,他难道还能比那些专业间谍更强?
其实在日本二二六事变后,石原可谓一时“权倾朝野”,因为事变时他在整备参谋的任上,果断指挥严厉镇压,得到统制派好评。明年即1937年的3月,他就会晋升少将,并被任命为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单看名字,也知道其职位的重要性——这个职位,几乎是日本军部参谋军官的最高层级,是战争发动的策源地。
可是他没有顾得上享受二二六之后的权力,而是向参谋总长闲宫院载仁亲王请命,自己亲自来西华考察一段时间,以确定日军对于西华的战略。
来到西华的时候,他的内心很轻松。因为经过二二六,他认为日本上下已经被凝聚到了一个方向,侵华大业终于有了最重要的基础——日本上下和军内的思想统一。
然而,到西华几天后,他这种轻松的心态,慢慢变得越来越严肃了。
“西华不是民国”,这是这几天他反复不知不觉中会说出口的判断。他原来基于对国民党、对于民国军阀的了解,照搬到西华身上,简直是可笑。
西华是一个真正的现代国家,这让他感到了恐惧。
他并没有看到西华的主力部队。主力部队已经完全退出了西安城区,城区只有少量的地方部队、民兵和新组建的警察系统。所以对于西华的军事系统,他并没有能形成什么第一印象。
他仅仅是从城市管理上,就感觉得到西华的强大。
与一般的日本军官不同,他很少关注那些民国的高层人物以及地方豪强,而是从1920年代起,关注的就是中国的底层民众。因为他认为,从中国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能不能强、能不能战。
以前他对于中国是极度蔑视的,底层民众麻木不仁,陷入快要饿死的悲惨境地,活都不活下去了,谈什么爱国抗日呢?只不过是勉强过活的人牲而已,他们每天为了可怜的一点吃食,做牛做马。这样的国家,如何是大日本帝国的对手?
但这一次在西华,他的感受是两样的。中国的底层民众,“活”了过来,虽然多数人仍然衣衫破旧,但居然都浆洗得很干净,他们的面色绝非1920年他看到的那种麻木和瘦弱,而是有了光彩,身体也好了很多,他们脸上有很多笑容!对于生活开始充满了希望。他在各种餐饮摊、小市场,都能看到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渴望和奋斗,甚至听到对于参军和被国企招工等充满热情的闲聊。这让他非常震撼,西华治下的中国,与民国的中国,简直已经是两个国家。
西华显然没有在西安的市区,进行什么大的建设。街区仍然是过去的街区,但区别在于,西华在短时间内就让这个城市在旧有建筑格局之上,完全变了样。所有的楼宇,几乎都被重新粉刷过;所有的街道,都被仔细清洁清理过;所有的商铺,也都让店主和活计们在力所能及的程度上,进行了小型的改良,显得精致了许多。
在这样的“微调”之下,同样还是一个建筑的城市,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于其它民国城市的风貌,如此的干净,让他想起了日本的几个地方。
这是强大的城市治理能力,以之可以管窥西华这个体制的管理能力。而且城市只是在建筑上没有投资改造而已,那些日本都没有的新型公交车和轨道电车,让这个东方城市,居然有几分欧洲先进城市的韵味。
他每一天,都能看得到一些容易被别人忽略的西华治理的细节,例如居委会、例如民兵的训练、例如城市积肥。尤其是西华管理人民的基层组织之深入,让他深感惊叹,他觉得这是日本现在都做不到的。
这样的西华,真是可畏可怖。
这些天,他逐步也去西安附近走了一些小地方,包括正在建设中的乡寨,由于他毫无刺探情报的嫌疑,因此并没有招到怀疑,但他用自己的双眼,已经对西华有了一个整体的判断,结论让他非常沮丧和恐惧。
作为这个时代万中无一的能够“清醒”而不是狂热的日本军官,他认知到,西华军绝不会比日本陆军弱。
虽然他只能观察到西华的地方部队的一些只鳞片羽,但仍然感觉,他们训练有素、军纪严明,军人的风范非常强。虽然不知道单兵军事技巧和经验如何,但要说和那些民国军阀军队比,那肯定是天与地的差别。推而广之,西华主力部队的军事训练和军纪,肯定会更强。
而且,根据各方面的情报,他早就知道,西华主力军装备的武器水平,尤其是火力强度,应该还超过了日军,至少日军同规模的部队,不会拥有西华军那么多的重炮。
对方人不比你的差,武器比你还强。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就一定能战胜对方呢?日本外务省也从美国打听到不能确认的消息,西华曾经从美国按照美式标准,购买了几十个师的装备,这不是日本能比的。
他冷静地想着,以日军现有17个师团,还必须要守护本土、朝鲜和东北的情况下,与西华作战的准备严重不足,等到回去后,要结合关于西华的军事情报,推动皇军尽快进行扩军。
也许需要与西华军,尽早决战。他感觉西华实力的增长速度,是在超越了日本。日本这几年深陷经济危机,实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增长。
这些天他也反复想过,日本除了侵华,别无出路。日本要强大,就需要石油、煤炭和钢铁。当年他和板垣为什么要发动918事变?不就是因为日本需要煤和钢吗?可惜东北没有石油(这个时候还没有人知道大庆油田)。所以他一向主张要与美国和英国友好,因为日本需要的石油,掌握在人家的手上,暂时无法考虑南进的问题,只有侵华北进,才是化解日本自身危机的唯一办法。这种思考,他并不因为出现了西华这么一个异数,就要动摇。
西华的出现,反而让他的决心更坚定、紧迫感更强。尤其是在西安的时候,听说了西华开发建设长庆油田的事情,虽然并不知道这个油田有多少储量,但这也是油田,也许就是让帝国的资源结构,得以完整的希望。
所以就让日本与西华决战吧,让战争的胜负来决定谁是东亚大地的主人!西华的强大,让他感到恐惧,而克服这种恐惧,就只有战胜敌人。如果日本不能战胜西华,那就让日本如同樱花般凋谢吧,这就是国运!在他看来,与美英开战,争夺东南亚,那是死路一条;但对西华开战,也许还能死中求活。
当年甲午战争之前,看好日本的人也不多。但是先辈以死中求活的胜负心,大无畏地迎战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最后不是成功了吗?也许日本还有第二次的国运,能够在西华的身上赌博成功呢?
这个时候,他又有意地不去想他观察到的西华的细节。这正是一个与清廷完全不同的政权,清廷是因为内部腐朽,所以貌似强大实则虚弱。西华则是反了过来,它已经很强了,而在外界给人的印象,还是一股落后中国的地方势力而已。
1936年的春天,从日本、德国到中国,历史的车轮,开始加速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