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包钢、长庆油田和斯诺
包钢是李思华当前最重视的项目之一。
早在1935年初,她已经安排隐秘地对白云鄂博矿区进行了详细勘察,并且选择好了包钢的厂址,这个钢厂规划的建设规模,就是总体500万吨/年,计划2年内先投产200万吨。
为什么对包钢规划如此大呢?自然与包钢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是目前条件下,西华在北方条件最好的钢铁生产基地。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西华进取东北和华北,最便利的大规模军工基地。利用包钢的钢铁生产军工装备,易于补充北方方向的西华军队,毕竟这个时代,地理交通的限制性还是很强的。
尤其是要在包钢附近,建设最大的坦克生产基地,这是未来“坦克海”的源泉,是抗日战争规划的关键一环。中国最适合使用坦克装甲战甲术的地域,当然就是北方,尤其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简直是天生为大规模突破的坦克战术所设置的理想战场。反而在南方,由于水网密布和山地丘陵地形,中型或者重型坦克,就比较难以应用。
日本陆军,在武器装备上最大的缺陷,就是装甲坦克的匮乏,这是其国力和资源缺陷导致的,当然也与其陆军高层死板追随过去已经落后的战术有关。西华对付日本,自然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这里西华的“长”,就是发展大规模的装甲坦克力量,而日军的“短”,自然就是其火力和典型战术,在装甲坦克攻击下的脆弱性。
包钢的建设图纸来源很有意思。李思华知道苏联规模最大的三个钢厂之一,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的设计蓝图(未来一度著名的马钢宪法就是这个厂的产物),是在1928年,花费了100万金卢布,请美国的麦基公司设计的,这套图纸由450名工程师日夜绘制,完善到了每一个螺丝螺帽和螺栓,无论从工作量和精确程度上来讲,都是空前的,这使得马钢在1933年建成产钢的时候,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钢铁厂。
所以她安排美国工作小组,找到了麦基公司,与他们签订了协议,在马钢厂图纸的基础上,根据包钢的地理条件和铁矿特点,修改图纸,并且派出了一批西华最出色的自身专家团队,与麦基公司的团队联合作业,要求将最近7年最先进的钢铁技术,都融入新的图纸,尤其是从德国取得的各种合金钢技术,也要设置相应的生产线,格林博格作为西工大冶金专业的教授,现在就是包钢的冶金顾问,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包钢解决合金钢生产的一些问题。
这个钢厂建成后,很快就应该能生产100多种钢材,所以格林博格觉得,这一定是全球最先进的钢铁厂,他以前熟悉的克虏伯的钢铁厂,也没有如此先进的工厂。
而且他们的建设速度是疯狂的,使用的人力之多,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而西华也不缺乏施工机械,据说这几年西华一直是这样的大规模建设,对于修筑厂房具备非常丰富的经验。确实,不要说包钢,单单格林博格看到的有关西工大楼宇群的建设速度,就让人叹为观止。
西华也并不缺乏钢铁行业的人力资源。格林博格近期才认识到,原来西华这几年在钢铁业的各个领域,都积累了不少科技人员,只是还缺乏比较高级的研究员而已。他们的钢产量,已经发展到年产600万吨,这个发展速度确实吓住了他,要知道1935年底,苏联的钢产量不过刚刚突破1000万吨。这个西华,很可能两三年时间,至少就会在钢铁生产上,追上苏联。
不过确实,人们对苏联的印象,这个国家总是不缺钢铁,是一个钢铁大国,这只是后来的情况。殊不知苏联的钢铁产业,开始的时候也很惨,也就是通过其二五计划,才赶了上来,苏联钢铁生产爆发式成长的时间,正是从1928年开始,比起李思华的布局,早不了多久。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即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扎波罗热钢铁厂,全套的机器设备和技术,都是大萧条前和大萧条中从美国捡漏。不过苏联的基础终归比中国要好,原来还有沙俄时代的20个钢铁厂,也在大萧条期间,利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在此之前,按照美国专家的估计,苏联的高炉建造技术,比西方落后了50~75年。
所以在李思华更强的资本投入下,现在西华落后苏联的钢铁工业规模,大约也就是1年的时间,西华计划在1936年,钢铁产量突破1000万吨,这正是苏联在1935年所达到的成就,相差就1年。
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中,苏联后面几年的钢铁产量,发展并没有很快,毕竟大家都缺乏资本,都缺乏连续多年高强度投资的能力。到开战时的1940年,苏联的钢铁产量才达到1832万吨,而且由于战争损失严重,在二战胜利的1945年,产量只有1230万吨。
所以按照李思华现在的计划,是1937年达到1500万吨,而1938年就要突破2000万吨,实现对苏联钢铁产量的超越。包钢就是这个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建设包钢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发展稀土产业及相关科技,在早期先以稀土特钢为主。渗入稀土的特种钢材,往往具有优良的延展性、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拉拔性,在军工和一些特殊行业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这里的铁矿储量高达14亿吨,是足够满足生产钢铁几十年的储量。到了建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电子工业兴起后,再转向以稀土产业为主。
未来的钢铁行业,河北和东北地区肯定也是重点,但那属于建国后的开发步骤了,李思华还记得前世有钢铁产量“全球第一是中国,全球第二是河北,全球第三是唐山”的段子。相对而言,东北的煤矿储量并不算好,而且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如果不能拿回外东北的话,其实东北工业区是有缺憾的。
长庆油田的开发则更为艰难。李思华前世就知道,虽然长庆包括延长油田的储量(超过90亿吨)居全国之首,但开发难度也属于最高的那一类。
但她别无选择,只能是硬着头皮上。长庆油田的开发难在哪里呢?就是在油田中,条件属于那种很差的,远不能和大庆油田相比。
长庆油田并不是一个整装的大油田,而是分布在37万平方公里陕甘宁盆地(也叫鄂尔多斯盆地)中的22个油田,这些油田储量规模有大有小,但开发的难度上“没有一盅省油的灯”,都是非常困难的那种。
难度在哪里呢?长庆油田所在的陕甘宁盆地,拥有的是世界上典型的“三低”油气资源(低渗、低压、低丰度),就像是铁矿中的贫铁矿。
我们知道,好的富铁矿,品位可以达到60%~70%的含铁量,而贫铁矿则只有20%~30%的含铁量,所以不是必须的话,谁会去冶炼贫铁矿呢?
例如在美国,对于洛克菲勒家族的标准石油而言,有那么多的“富铁矿”可以开采,对于这种三低油田,自然是不感冒的,研究也就是为了技术储备而已。而在中国这样的贫油国,每个油田,不管怎样,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长庆油田的油藏,就属于这种油田中的“贫铁矿”。
首先是地表有数百米厚的黄土层,阻隔了地震波的传输,使得按照常规勘探的模式,在这里找油找气,无异于“大海捞针”。这方面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李思华的金手指,使得勘探的范围,缩小到了很小的范畴,高密度的探井,保证了很快出油,在1936年1月份,安塞油田已经获得高产工业油流。所以建设的第一个油田,就是安塞油田。
其次是由于油气储层致密,要把油、气从地下“取出来”,异常困难。对于这个问题,李思华充分发挥了钞能力,早就在美国招募了一帮人,研究三低油气资源的开采,因为这也属于国际上石油开采的一个典型问题。
她还通过安华,在美国购买了两个三低的小油田,这种油田很便宜,就是为了以之作为技术实践基地。对于开采技术,已经研究整整两年多了,从缅甸根据地建立时就开始,自己的石油人才,几乎都参与了相关的研究,还聘请了标准石油出身的一批石油专家。所以最后的结果,总算是没有耽搁长庆石油开发的紧迫需求。
最后是要实现大规模有效开发,这更是难上加难,不过这主要也就是钞能力的问题了。对于这个油田,李思华是不惜血本,在开采技术突破后,配备了充分的资金,为长庆油田打造开发设备和工艺体系。目前有一批美国石油专家都呆在长庆油田,就是为了接下来的设备安装调试和试用确定工艺。而相关的炼油厂和其它配套工厂,也都在高速建设之中。
这就是大工业建设之难,然而无论多难,在需求的逼迫下,都要去解决一个个难关,突破所有的技术瓶颈。所谓人才,也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现在西华几乎一半以上的石油人才,都汇聚在了长庆油田,进行技术攻关。李思华觉得,无论如何,也要拿下这个油田,这样在东北解放获得大庆油田之前,西华也不会缺油。
关于对于包头-西安工业走廊这个超级项目,李思华现在觉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前期傅作义在参观访问西华回去后,终于决定全省易帜,并入西华。这就使得西华得以兵不血刃,控制了她前世内蒙古这个大省的大部分区域。
实际上,她觉得,保持民国的宁夏、绥远和察哈尔三省制,比起前世大部分区域并入内蒙古一省的体制要好。前世很多时候是因为“精兵简政”,避免省级区域过多,不必要地消耗办公财力,所以对于这些经济“小省”,就执行了尽量合并的模式。
但这样的模式有个大的缺陷,就是一省只能是关注少数重点,你关注了蒙西,蒙东就可能落后,反之亦然,当然不利于省内的均衡发展。省级区域小一些,是有利于区域自行发展的。说到底,还是资本的问题。
傅作义及其绥远代表团,是在10月下旬抵达西安的,主席、周恩来都很给面子,亲自出面,甚至在西安区域是陪同考察参观。后来又用客车送他们到各地参观,最远到了缅甸根据地,现在几条关键的公路干线已经修通,所有交通需要的时间,还是很快的。
被西华各地蓬勃的工业力量所震撼,又见识了西华完善的基层管理体系,包括城乡所发生的巨变,甚至还允许他们参观西华主力部队,以及部队的军事演练。一连串的震撼下来,傅作义本人心意已决,而早前最反对的军官和政务人员,这个时候,反对的声音也蔫了。
没有办法,或许思想上、理念上仍然不赞同西华,或者觉得自己接受不了西华的统治,那也只有走为上策这一条,如果坚持要绥远与西华敌对,明摆着就是一个“死”字,毫无侥幸之理。难道要大家为自己而死吗?而且完全死得没有价值。
所以在一个月的考察结束回去后,12月傅作义就率领绥远省的文武官员,宣布易帜,将绥远政权交给西华。绥远的易帜,代表着从1935年7月开始的西北攻略,在5个月后的12月全部完成,西华从一个地方势力,一跃而成为公认的全国性政权——有了半壁河山,中国人已经将西华当成另一个“中央政府”了。
《申报》的著名记者金华庭,在他的评论中写道:
“我们正目睹中国现代史上不可思议的巨变。对于西华的崛起,所有的词句,恐怕都不足以清晰地描述。就在不到1年半以前,恐怕除了西华自身的高层,没有人能想到民国会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那个时候,西华还被称为缅华,它似乎不过只是在民国之外的一个边陲小国、意外崛起的一个汉人域外政权。而1年半后的今天,西华先取西南三省和西康地区,再占西北五省,整个中国的西部地域,除了边陲的新疆和西藏地区以外,尽落西华之手。它已经占据中国的半壁河山。这种急促崛起的趋势和新的格局,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让中国新的历史,上演了沧海桑田。”
“今日中国的格局,对于人们而言,有点历史上南北朝的味道,只不过现在是东与西,是东西朝的并立。这种格局能维持多久呢?历来两朝并立,总是战争不休,而让人担心的是,还有恶邻强权从海上而来,先占东北,又觊觎我华北地域。情况的发展,不能不让人担心。”
这个时候的埃德加斯诺,正在西安,他刚刚完成了对主席和周恩来的采访,满心都是兴奋与激动。
采访完成,他正在奋笔疾书他对于主席的印象:“他看起来像个林肯式的人物,身材比一般的中国人要高,背有点驼,体态偏瘦,留着又长又浓密的黑发,一双大眼睛,目光如炬,高鼻梁,颧骨饱满。我得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知识分子的面容。”
“.…..你又会觉得他身上生长着的那种不同凡响的特质,都是因为他深刻洞察了千百万中国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迫切需求,并竭力为他们发声。……”
在撰写的时候,他想起了近期的各种见闻。
他很感谢周恩来的批准:“想报道什么都可以,所见所闻都可以,有困难,我们还可以协助你一起考察。”
他的最大发现是,从未有任何一个政党,可以和人民群众如此亲密。
老百姓们对西华军非常拥护,甚至在交谈时候,经常说“我们的主席”、“我们的军队”、“我们的革命”等等这种没有距离的词汇。
西华军们与老乡虽然亲密,却从来不去老乡家里随意吃喝,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们已经把这种严格的军纪,变成了生活工作中的习惯。
西华军的每个人都充满希望,提起共产党提起革命,各个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他们经过了残酷战争和艰苦工作以及艰辛生活的磨练,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不可摧。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方言,可是内心却空前一致的团结。他们认为自己是革命者,在为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利益而奋斗,利己主义被压到了最低,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利他主义的光芒。
他看到的主席,在深夜两三点钟还在工作,有着写不完的稿子和批不完的文章。每次和毛主席聊天,都能从他坚定的眼神里,看到未来中国革命的希望。
这就是西华,它并不神秘,然而它的光芒正开始明亮,开始照耀整个中国,未来也可能会照亮整个世界。
当然斯诺也有遗憾,那就是没有能够采访到最神秘的另一位西华领袖李力胜。不过他已经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就是一部这个时代最具传奇性的历史。
他想把自己的所见所谓,写成一本书,他郑重地写下书名:《红星照耀中国》。当然,这个时空的《红星照耀中国》,内容不同于李思华前世的那本,但精神的内核都是一样的,都有一群伟大的革命者,他们在改变中国,在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