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42章 民国暗影(二)

第142章 民国暗影(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正在进退维谷之际,陈济堂内部又发生了大变故。原来陈对粤军的管理,是外强内空,他根本控制不了粤军的局面。

    7月4日,陈济堂的第一大将,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首先叛变,集中兵力向南雄韶关挺进,对陈济棠实行所谓“兵谏”。当天,陈济棠的空军司令黄广瑞突率四十余架战机,飞投民国中央。

    而第二天,第二军副军长兼东区绥靖主任李汉珲挂印离职,翌日通电反陈。形势就此急剧恶化,7月13日,蒋介石公告由余汉谋代替陈济堂,出任其原来的本兼各职。

    陈济堂只带了十几个人,狼狈跑到了香港。他为人确实厚道,临走还赠送了李宗仁20万大洋,以表歉意。走的时候他才明白,原来“大师”说的“机不可失”,是指他空军的飞机飞不能“失”啊,飞机一失,自己就败了。

    李宗仁和白崇禧,对于粤系这短期的一连串变故,自然是目瞪口呆,陈济堂在广州8年,到底干了些啥?对于粤军的统治是如此脆弱的吗?居然心腹大将,一个个地都如此容易就被蒋介石收买了?

    大势已去,李、白只能再向蒋介石低头,桂军退回广西。还好西华对于蒋介石政府的压力巨大,蒋介石也不敢主动再挑起与桂系的战争,事态才这样稳定了下来。

    回到广西两个月以来,李宗仁的内心满是屈辱和愤怒,但又是无可奈何,实力不如人、策略阴谋还不如人,失败得也无话可说。所以在王亚樵这事情上,能够给蒋介石一个小挫折,也算是心头小出一口恶气。

    他冷冷一笑,听说这个王亚樵,矢志不渝要刺杀蒋介石,就让他活下来。前两个月,他回到广西,此人还来拜访他和白崇禧,想说服他继续反蒋,可是他知道什么呢?力不如人啊。

    想到西华,他不由得叹了口气,人家真的是蒸蒸日上啊,桂系这个时候可不敢得罪西华。情报人员告诉他,西华在贵州黔南山区,已经修通了通往广西的多条道路,虽然不是那种典型的干线公路,但现在的交通情况,已经改善了很多,足以支持西华军队向广西进发,这让他和白崇禧都不时忧虑。

    从王亚樵这件事情,也可看出西华对于人才的重视。周恩来的密电,就说西华认为王亚樵“人才难得”,是未来抗日和清缴汉奸的一把快刀,所以恳请李宗仁保全其性命。

    但自己和桂系这面呢?人才缺乏啊,尤其是政党和情报方面的人才,王工度算一个,但自己其实对其也不放心,而且此人做事太过激烈,与桂系诸多将领,包括三号人物黄旭楚在内,关系都太过恶劣。且其态度太过亲共,这也是个隐患。

    与蒋介石的交锋,屡次失败,其实都不是失败在军事上,先在政治和情报上,就先输了。未来桂系,必须加强在这两方面的能力。

    王亚樵从深沉的睡眠中醒来,他立即觉察到了身上的痛楚。他睁开眼睛,自己是在医院,得救了。

    他一共挨了三枪,还能不死,真的是命大。特务一开始就打中了他两枪,然后在后来的混乱中,他又中了一枪。

    看到他醒了,病房里的护士通知了门口的护兵,他们很快带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军官,另外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像一个教书先生。

    那个军官自我介绍说他是李宗仁麾下宪兵第一连连长舒齐雄。王亚樵赶紧向他道谢,他还记得当时就是这个人喊话,是他带着桂系的军队救了他的命。舒齐雄笑着说不用道谢,上峰所命,而且他和不少弟兄,一向仰慕王亚樵这种真正的“大侠”,不断做下惊天大事,让人感佩。

    舒齐雄向王亚樵,介绍了西华的特使张先生。这位先生是专门来见王亚樵的,这让王亚樵感到很诧异,自己与西华,素无来往啊。

    舒齐雄介绍说,是西华的周恩来先生,亲自向李宗仁发来电报,他们得到了戴立的手下,要刺杀王亚樵的情报,而且那个于婉君已经是戴立的线人,王亚樵的处境非常危险,所以恳请李先生出手,这才救了王亚樵一命。

    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戴立曾经通报过白崇禧,请求桂系,对于他们计划刺杀王亚樵一事给予方便,其实就是对他们的行为装聋作哑。当时白崇禧同意了,在他看来,只是一件“小事”,都没有和李宗仁说起。不过后来西华请求下,李宗仁下了决心,白崇禧也就改变了主意。当然,他们也不在乎戴立事后的暴跳如雷。

    不知道底细的王亚樵当然非常感激,不过他很奇怪西华为什么要救自己。

    这位特使张先生,当着舒齐雄的面,也不讳言,拯救王亚樵的事情是中共二号人物李力胜,亲自要求周恩来先生安排的,李力胜同志获得戴立要刺杀王亚樵的情报后,说“人才难得,王亚樵完全可以是我们对日战争中,清除汉奸和日寇的一把快刀。”

    原来如此,王亚樵恍然大悟,对于李力胜把自己当一把刀的利用之意,他也没有觉得算是侮辱,自己这种无政府主义者,一向相信“血溅五尺改变历史”,本来就想做一把最强悍最锋利的刀。如果能杀掉那些汉奸和日寇,被西华利用又何妨?而且李力胜是西华二号人物,西华已大有席卷天下成为中华之主的趋势,被其看重,怎么也算不上侮辱吧?

    张先生道出来意,想邀请他到西安会商。西华预计1年内,日寇必然全面侵华,西华与其的决战之日不远。为了未雨绸缪,西华将在华北例如北平和天津等地,建立锄奸组织,这是地下战争的一部分,所以邀请王先生合作,共襄盛举。

    舒齐雄在旁边听得目瞪口呆,原来西华与日本人,已经要发展到准备这种大战的程度了吗?他有点热血沸腾,虽然信仰不同,但杀鬼子是每个中华男儿的本分不是吗?恨不得自己也能去华北战场,参与盛举。

    王亚樵当即慨然答应,这是民族大义,能参与此事,是自己和弟兄们的光荣。他痊愈后,即带着在梧州的弟兄们,北上西华。

    张先生请他在痊愈后,通过桂系送王亚樵他们到贵州,然后西华会安排他们去西安。

    这件事是李思华偶尔想到的,她最近经常在自己的记忆里,回忆1936年和1937年的重要事件,突然想到王亚樵在9月被刺杀,她当即觉得王亚樵这样死去,太可惜了,于是安排了上述的行动。在前世的历史上,她对于王亚樵也很有好感,此人是真正履行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士,为人慷慨悲歌,不屈不挠,有古烈士之风,绝不逊色于中国古代的那些名震天下的刺客。

    对于李思华而言,她并不重视王亚樵的个人能力,这在大势面前,能改变多少趋势呢?但因为王亚樵在全国的巨大名声,他将是很好的一块招牌、一面旗帜,而西华的情报机构,正在部署华北锄奸的相关行动,此人正当此用。

    张先生和舒齐雄走后,王亚樵躺在病床上,陷入了沉思,他有点感慨自己的前半生。

    世人都把他当成了一个“大侠”武夫,其实他本来是一个文人,而且是顶尖的那种,他自幼读书,聪颖过人,在清末参与科举考试,居然是甲等前十名。

    如果在清朝的太平岁月,他考取个进士都很有可能。然而时代变了,国家陷入如此境地,列强侵略,民不聊生,而军阀们你争我夺,他怎么还能读得下书呢?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做过的一首词《念奴娇西江烟雨》:“西江烟雨哭陆沉,魑魅魍魉狐兔,北土沦亡黄流注。中原烽火弥路,悲恨相继,万里烟尘,江山知何处。堂堂中华,难忍东倭猖寇,醉生梦死内战,媚倭求存,何言对国人!闽海羊城兴义师,苍苍太无情,天涯海角,足迹无门,千载留泪痕。鸥蒙山重,北顾延河非孤云。”

    家国沦丧、兵燹连年,让自己的悲愤怆郁之情,一直淤积于心,只能是通过杀掉那些倭寇和汉奸以及反动派,来得到化解。

    西华的邀请,也许是让自己能够在长期郁闷之后,一舒心志的机会。大难不死,此身还要多杀几个败类!

    想到此次的遭遇,他眼中寒光一闪,此次对于蒋介石岂能无报?那不就成了缩头乌龟了?我现在杀不掉你这个混蛋,那我就杀掉你重要的下属!

    几天后,一封电报,被他最重要的手下华克志收到。

    而舒齐雄向李宗仁汇报了西华来人与王亚樵的对话。李宗仁沉吟不语,他更重视的是,西华给出了明确的时间,1年之内日寇必然全面侵华,西华已经在全力备战。

    他不知道西华哪里来的情报,不过西华如此重视并全面备战,显然对于这个情报,是深信不疑的。他也恍然大悟,为什么西华占领西北五省后,迟迟没有向蒋介石政府进攻,似乎有点“蛰伏”,原来是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就在眼前,所以顾不上先针对蒋介石了。

    大势将变,他们桂系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下一步呢?

    事后,蒋介石自然暴跳如雷,将戴立骂得狗血喷头,可是戴立也委屈啊,事前白崇禧答应得好好的,结果转头就变了卦,将自己的一组人马都坑了进去。事后他去责问白崇禧,狗日的居然回答他,因为西华要保这个王亚樵,桂系得罪不起!他娘的,桂系公然勾结西华!

    蒋介石知道内情后,逐渐平静了下来,桂系表示出得罪不起西华的态度,他也无可奈何,他知道桂系现在极为忌惮西华,据说西华从贵州到广西的交通已经大为改善,随时都可能发兵广西,如何不惧?这种情况下他蒋介石要压桂系去对上西华,人间会听他的?扯淡嘛。

    这件事不能就这样算了,这个王亚樵不会死心的,总是个心腹大患。他安排戴立在各地的特务,一定要注意搜寻此人的踪迹,他能躲得过这一次,还能一直躲得过?

    10月中旬的一天,湖北武昌。

    湖北省主席杨永太,正由一批人陪同,视察着武汉大学,虽然表面上笑意盈盈,但他的内心有着无法形容的愁怅。

    几个月前,一向作为蒋介石首席幕僚的他,被迫离开了蒋介石的左右,来到湖北省上任。别人当他是失宠了,但他内心知道,蒋介石是在二陈反扑下,为平息国民党内部对他不满所采取的措施,让他到湖北,其实是避祸。可是,他真的能避得开吗?离开了蒋介石的庇护,二陈会放过他吗?

    “蒋家天下陈家党”,陈果夫CC系的实力太强了,而自己作为政学系的首脑,与之敌对的态度太过明显,使得自己成为了陈果夫的死敌,让他恨得咬牙切齿。

    不要说陈果夫和陈立夫的CC系,过去几年,自己可谓“结仇满天下”,由于蒋介石的高度信任,所有国民党的重要军政文电,都须经杨永太先行过目,然后才能呈蒋;许多军政要人来见蒋介石,也须经杨永太安排。这等炙手可热的权力,如何不受人嫉恨?

    他最近已经意识到,随着国民党内部各反蒋势力的荡平,蒋介石越来越无法容忍二陈把持党务的现状,力谋削弱CC系的权力。而他不幸,就成为了过去几年蒋介石对付二陈最犀利的一把刀。二陈对他的仇恨,已经并不是政治上的争端了,简直是你死我活的那种。

    他并不后悔得罪二陈,国事多艰,只有委员长能够拯救这个国家。对于西华那等赤色政权,他满心只有仇恨。

    来到了湖北,CC系也没有消停。

    他还没有抵达湖北的时候,CC系就散布谣言,派遣一些走狗,窜入省内的一些学校,大肆宣传政学系是“亲日派”,挑动学生上街游行。

    这些天真的学生们听到政学系的卖国消息,义愤填膺,到街上游行,高呼“打倒政学系”、“打倒杨永太”、“反对杨永太接任省主席”等口号。一时间,武汉反杨赴任之声颇高。

    这当然让他非常狼狈,虽然委员长愤怒之下,湖北CC系暂时偃旗息鼓,但余波荡漾,自己在湖北任上,还是非常艰难。

    说他亲日,其实也不算冤枉了他。

    杨永太此人的大弱点,就是不坚定,总是投机主义。他当初追随孙中山,因为其在广东的势力远远没有滇桂军阀势力强大,心里便动摇,孙让他担任财政厅厅长的时候,就迟疑不就,以致孙某周围的国民党人士,对他都十分反感。

    后来他投靠西南陆荣廷等实力人物,背叛了孙。等到孙卷土重来,他只好北上去北洋政府投靠,但又不得重用。所以时人讥讽他为“三姓家奴”,在政治上靠不住。

    所以他作为蒋介石的幕僚,一向主张亲日,原因倒不是他天生就想当汉奸,而是他认为民国不是日本的敌手,所以只能是绥靖让步,等待将来的变数。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吧。这种态度在“聪明”的知识分子中间,其实很常见。

    就像李思华前世的历史,当美国人用贸易战什么的来压迫中国,试图割中国韭菜的时候,总会看到一帮“聪明”的大V和公知,主张让步,让美国人满意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远远超过了国家利益。李思华一直很奇怪,以他们的聪明,难道不知道美国是无法满足的吗?你今天让一步,明天他就会逼迫你让两步,永无休止。在她看来,这些人啊,无非就是觉得中国不是美国的对手,所以能苟且偷安,就偷安一时。

    所以学生们骂杨永太是“卖国贼”,某种意义上也没有骂错。当然杨永太不会如是想,他一向觉得这是“为国忍耐”,这些天真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杨永太当然不会知道,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他在十来天后的10月25日,应邀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宴会结束后,在汉口经汉关乘坐专用轮渡,准备回武昌时,被刺客枪杀。时人多以为是CC系二陈下的手,当然各种说法都有,他的死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不过在这个时空,由于广西梧州的一个人没有“正常”地死去,杨永太的命运也被改变了,嗯,不算是改变,而是提前了。

    就在他们在武大的校园内漫步的时候,侧面不远处的一个青年男子冷笑了一声,他向着杨永太一行接近过来,护卫正想让他避开一些,此人已经掏出手枪,快步跑上前,朝着杨永太连开数枪,杨永太当场倒地!

    所有人都惊呆了,杨永太不是军官,身边的护卫本来就少,而且也不精良,同样都呆住了,看到那个人向外跑,他们才急忙开枪射击,可是拙劣的射术下,根本没有留下那个人。

    杨永太还没有断气,他以为是CC系或者党内的政敌下的手,奄奄一息地对着左右侍卫说:“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许国,为国而死,夫复何恨?所可惜者,有志未逮,国祸方长耳。”说完才咽了气。

    杨永太遇刺!消息立即轰动了武汉,并且快速地向全国传播开去,而就在次日,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上海《申报》和《新闻报》都接到了王亚樵的通电,是他们“铁血锄奸团”下的手,因为杨永太是蒋介石政府,密谋投降日本倭寇的策划者和执行者,此等汉奸,不杀不足以慰人民。

    这个消息更加轰动全国,那个“暗杀大王”、“中国第一杀手”、“远东第一杀手”又一次出手了,又是此等震撼全国的行动!

    这个时候伤势还没有完全好的王亚樵,已经带着部下,在奔赴贵州的道路上。他行动已无碍,就不愿意再继续养伤。反正他一向体格健壮,也认为自己承受得起。而且在广西呆久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戴立的特务,又会再次暗杀自己,不会每一次都有好运气的。

    平生壮志三更梦,万里西风一雁哀。两个人的一伤一死,正是这个巨变中民国新历史的其中一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