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45章 西华在行动(一)

第145章 西华在行动(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36年末的西华,就像是一只刚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巨兽,开始了它觅食的过程。

    到1936年的11~12月,李思华和西华政治局的领导们,已经能够对西华在年末达到的实力,进行详细而确定性的评估。

    首先是财政,可以确定1936年的财政收入,将大大超过50亿人民币元,预计将接近60亿元,这里稍微有点虚,因为将海外包括西华内部疯狂开采中的金矿和银矿获得的黄金和白银,都计入了财政收入,所以多了3亿元左右。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于同年日本财政收入的1.5倍以上。

    第二是大工业的规模。钢铁产能顺利超过了1070万吨,超过了日本的2倍,不过这个产能在今年同样有点虚,因为大量进口了美国废钢材(400万吨),对于这于些废钢铁,只需要进行电炉炼钢,比起从铁矿石开始炼钢,省了非常大的劲。

    油气的产量倒是实打实地达到了1500万吨,是日本的4倍以上。其中缅甸已经完成最初的规划700万吨,而四川油气生产,经过了2年的努力,终于达到了800万吨的产能,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四川的石油产量很少,主要是天然气。实际上,现在形成了缅甸石油通过管道供给军事应用,而四川天然气则作为石化原料使用的态势。

    至于煤炭,年产量今年将突破1亿吨的规模。而其它的化工原料,基本上都实现了巨大的规模增长。

    第三是军工生产,从年初到年末,产能就不断上升,现在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月产量足以装备5个步兵师的程度,甚至重炮生产,也已经形成了足够匹配的规模。真正形成一定瓶颈的,是坦克以及轮式装甲输送车(M3A1)。因为装甲装备的生产能力刚起来不久,重庆的坦克生产基地,全力以赴,在年底也才刚刚完成了第一个集团军坦克师需求的约400辆猛虎坦克的订单。

    所以西华预计在1937年7月前,只来得及装备2个坦克师,不过对付日军也已足够。而且包头坦克装甲生产基地,预计在1937年6月前形成生产能力(年产规模2000辆),战争开始后,西华的装甲力量增加的速度会很快(3000辆/年)。

    第四是军队。军队的扩编,主要是按照军工生产和弹药产能扩张的速度,到1936年底,完全可以完成当年40个师的目标,使得西华陆军总数达到130个师,210多万人的规模,从整体上已经具备了压倒日军的能力。

    而且除了新建的部分部队,主力部队几乎进行了一年半以上的大练兵,军队对现代军事技能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

    空军方面,扩张的速度不算太快,这主要是因为成都、贵州飞机生产基地,几乎才投产没多久,所以现在的飞机总量,不过是1400架,实际上空军的数量不足,是李思华继续坚持不主动去提前触发抗日战争的重要理由之一。再有半年时间,空军的数量就会膨胀,而且都是先进战机和轰炸机,对于日本陆航和海航,就能构成一定优势。

    就算是海军,现在也不是一无所有了,海南和缅甸海港,已经能生产从德国引进的S-26型鱼雷艇和炮艇。S-26是一种40米长的大型鱼雷艇,速度超过35节,前后甲板有20MM机炮,当然主战武器是4枚533毫米鱼雷。目前在海南和缅甸沿海,已经部署了各12艘,在空军配合下,在近海领域还是很有威胁力的。这是李思华在德国的工作小组,与德国军工企业合作的两个海军项目之一,另外的一个自然是潜艇,不过此时尚未完成潜艇的技术转移。

    地方部队的组建,同步甚至超前于主力部队,在主力部队达到210万人的规模时,地方部队已经达到了250万人的规模,这主要是考虑,一旦战争爆发,西华会很快拥有大量的新解放区,那么就需要大量的地方部队,替代主力部队去实现地方稳定和恢复社会秩序。地方部队的装备非重型化,自然规模发展很快。

    所以从整体实力看,1936年底的西华,除了海军,已经在所有的方面,都开始对日本形成优势,这只巨兽可以开始行动了。

    实际上,部队请战的呼声日益高涨。不过毛泽东和李思华以及政治局的高层,经过多次讨论,还是认为不必要主动去提前引发,因为西华的发展速度远超日本,多一天时间,对日本的优势就大一分。长痛不如短痛,现在的实力超越程度,会决定未来战争的时间长短。

    提前引发战争,会使得西华在实力还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与日军的战争长期化,这会对国内的破坏更大。反而等到实力完全超越,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败日军,快速解放全国。

    不过既然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那么西华当然在前期准备上无需再隐忍,于是主战场华北大地上,先期的各种冲突开始剧烈爆发!

    京张铁路,关沟站,站外大约3~4公里外的铁轨旁。几个西华特种单位的战士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列火车的到来。

    选择关沟的理由很清晰,这一带重峦叠嶂,悬崖峭壁。詹天佑当初修筑的时候,其工程之难在当时全国没有,在世界上也罕见。当时詹天佑是运用“折反线”原理,修筑“之”字形路线,降低爬坡度,并利用两头拉车交叉行进,好不容易才克服了这一段险坡。

    既然险峻,破坏了以后要修复就必须花费更大的代价,而现在的京张线,几乎已经成为了日军的军事运输线,西华自然不会顾忌保护铁路的完好。铁路以后还可以再修,当下打击日寇才是第一位的。

    附近的铁轨已经被松开,而且铺设了很多地雷。从京张铁路的内线得知,今天某时会有日军向张家口运送军火的列车。这个时候的日军防范没那么严,而且内线只要看到列车安全警戒的程度,就知道是什么样的货物,军火自然是最高等级的警戒。

    关沟方向传来了火车开动的鸣笛声,战士们的精神都为之一震,军火列车要来了。蒸汽机特有的那种沉闷的噗噗声,逐渐由远而近,已经看得清车头的样子,很快就连机头上外喷的蒸汽,都已经很显眼。

    机车已经进入了地雷的伏击圈,司机突然感觉不对!列车开始摇晃起来,铁轨出问题了。他没有惊慌,蒸汽机车的速度很慢,应该还不会翻车,他逐渐拉下刹车。然而,他并不知道,地雷的导火索已经在燃烧。

    押车的日军半个中队,已经感觉到异样,他们纷纷从列车的窗口向外警惕地张望。然而,威胁并不是来自于窗外。

    地雷剧烈的爆炸声连续响起,整行列车,就像是一条扭曲的大虫子,往上猛地一抬,然后就扭成了五六段,火光充满了几乎每节车厢,日军士兵的惨叫声连续不断,然而在爆炸和其它声音的混合下,显得那么地不明显。

    有些车厢开始爆炸起来,这是引燃了装运的军火。“二次爆炸”很快席卷整个列车,一共6节的列车每一节都开始燃烧成了火炬。

    西华的特种单位士兵们已经撤退,有人回头望了望火光冲天的现场,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等到关沟站的日本人赶到,他们只能绝望地看到,不仅是整列军火在袭击下几乎荡然无存,而且关沟的铁道遭到了致命破坏,不知道一两个月时间,能不能修得好。这条大动脉,暂时用不了了。

    天津港外,王纪和几个参谋正在观察着海船的出港与进港。

    王纪和田君实,现在分别是特种1师和特种2师的师长,每个师都已经发展到了1.2万人的规模,可谓是当下全球规模最大的特种作战军事力量。

    这一次,两个特种师全军出动,准备在华北,与日伪军以及特务机构,打一场大规模的特种战,扫除各种魑魅魍魉,完全压制住日军在华北的战争准备。

    王纪负责的,主要是平津地区。他与参谋们,正在策划一场对天津港内日军和日本商人的袭击。不,不仅是对天津港,这是一场对日本在天津势力的全面打击!

    两艘6500吨级的日本海轮停泊在海上,苦力们不断地将棉花运送驳船,驳船再运上海轮,棉花都是压制成一个个长方形,以便于运输和节省船舱的空间。看起来已经快装完了,在码头上已经没有新运过来的棉花堆了。

    王纪安静地等待着水雷特种分队的消息。他们会在装船这个比较松懈和混乱的期间,将定时磁性水雷安装到两艘海轮的船底。而早在数日前,他们就已经将这个港口海底的水文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信息终于传来,安装任务已经顺利完成,王纪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长期的历练,已经使他成为了一名老练的特种作战指挥员,对于行动任务,再不会是早年那样的焦虑了。

    装船完毕,苦力们都离开了。大约半个小时后,两艘海轮鸣笛启航,他们要将这些在华北掠夺的棉花,送回日本,供养日本的纺织业,而这个时代的纺织业,几乎是日本工业的代名词。

    两艘海轮慢慢启航,加速很慢,确实也不用着急。又是不到半个小时,海轮的轮廓已经只剩下两个小点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剧烈的爆炸声传来,然后就是火光冲天——他们装运的棉花中,有不少混入了炸药,而棉花本身,就是易燃物。

    天津港骚乱了起来,很快有救生船被派出,很多人跑到码头上,向着火光冲天的方向张望。这个时候的王纪,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安排同志们迅速撤退。

    等到救生船赶到的时候,这两艘船已经沉入海底,海面上只残留着一些碎屑和油污。

    同一天的深夜,天津神社。

    这个神社是日本天津侨民,为了纪念大正天皇即位,1915年在大和公园内选址进行建设的,到1920年10月完工。神社内建有鸟居、奉斋殿、社务所等建筑,供奉天照大神及明治天皇,每年会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在津的日本军政要人全都会参加,场面极为隆重。

    神社门口有日本兵守卫,日本人经过此处都会虔诚敬礼。对于中国人,当然是不允许靠近。

    2名执勤的日本兵睡意朦胧,在值班室内打着盹,这又不是前线,深夜哪需要站立执勤呢?然而值班室却突然被一脚踹开,他们睁眼还没有反应过来,两把匕首就已经刺入了他们的咽喉,简单的挣扎之后,躺在了血泊里。

    一只西华特种小队,立即潜入了神社,他们携带着炸药和装满汽油的瓶子,对于神社主要的建筑一番布置后,小队撤离了现场,来到神社几百米的地方等待,而最后撤离的士兵点燃了导火索。

    现场还剩下兹兹作响的导火索燃烧着,不一会,突然的爆炸声响起,神社迅速烧成了一片剧烈的火场,天照大神和明治天皇的塑像,早就被炸成了碎片,明治塑像的一只眼睛,躺在地上,死白的眼珠盯着燃烧的火场。

    天津神社几乎被烧成了一片白地,甚至火情一度还延伸出去,烧掉了大和公园的一小部分——这个大和公园,是日租界的主要公园,日本侨民的游乐场。

    第二天早上,日侨云集现场,群情激奋,尤其是那些“天津日本义勇队”,他们披挂着步枪,围住了现场。在他们抵达后,本来在现场的日本宪兵队就撤离了,将神社的整理事宜,交给了他们。

    几百名日本义勇队,在现场集结成列,他们的长官开始训话,激昂的口号声响彻云霄,“膺惩暴支!”狂妄的声音此起彼伏。就在几百米外,大和公园的一座假山上,被幕布遮挡着的一堆东西,却被两个沉默的青年人拉开了幕布,露出几个箱子,他们打开箱子,取出里面的机械部件,开始组装。

    这是一挺重机枪,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运进日租界和大和公园的。

    子弹链上,机枪的枪口,逐渐对准了那些义勇队。

    “噗噗噗”的枪声响起,义勇队中立即血花四溅,就像是割麦子,一排排的人躺下去,反应过来的日本人立即向四周逃跑,跑得最快的是那些在外围来声援义勇队的日侨,他们的哭喊声,似乎让机枪的声音,也显得更低沉了一些。

    突然袭击下,无法和正规军队相比的义勇队,暴露出其军事素质的极其有限,大量的人只顾逃跑,却在追击的子弹下被击中躺倒。

    现场已经没有站立的日本义勇队了,重机枪的子弹也已经打完,两个青年人拿出一捆手榴弹,拉开引线,丢在了重机枪下,然后迅速跑开。

    手榴弹爆炸,重机枪被炸成了一堆碎片。

    远处的警报声不绝于耳,大队的日本宪兵正在赶来,他们在义愤填膺的侨民的指导下,很快找到了重机枪的位置,看着一堆重机枪的碎片,气得咬牙切齿。

    不过他们还是训练有素的,迅速判断出了两个中国青年撤退的方向,大队人马朝着两人的踪迹追去,并通知其它的日军迂回包抄。

    这两人应该是想从日租界的旭街撤退,跑到附近的法租界去。

    当宪兵队追到旭街上,就听到法租界方向传来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突然,几枚带着硝烟的不知名物体发射了过来,宪兵队长是有见识的,“掷弹筒!躲避!”他的喊声都已经破音了。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随着掷弹筒的发射,机枪的声音响成了一片,宪兵队也是很多人死伤躺下,他们只有步枪,如何是西华特种部队的机枪手们的对手?在密集的射击下,宪兵队死伤惨重!

    宪兵队长招呼着手下赶紧撤退,居然有中国军打到日租界来了,这是大事!他想到法租界那面,会不会是同样对日军的阻击?为了接应那两个年轻人?

    确实是如此,这是一个西华的一个特种连安排的连环袭击计划。不过日军猜错了一点,他们不会通过法租界撤退。

    撤退的方向是旭街以北的海河,一路上的日本哨兵,都已经被解决,一艘汽轮等在海边不远处,而几艘驳船正在岸边等着他们。

    击溃了两处的日本追军,这个特种连迅速地通过驳船登上汽轮撤退。

    不久,气势汹汹的日本天津领事打通了法国领事的电话,控诉说有暴徒从法租界跑到日租界,袭击了日本军民,造成大量死伤,搞得法国领事是一头雾水。他傲慢地拒绝了日本领事的职责,但随后要求巡捕房,赶紧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当然,在日军特务机构的紧急调查下,几个小时后确认了,这些袭击者是从海上逃跑的。但已经是几个小时后了,谁知道他们跑到哪里去了?不过倒是可以确实,这一定是西华干的,因为他们公开地留下了宣传单:

    “膺惩暴倭!西华军启”。

    天津城大为震撼,就这一次袭击,日本义勇队伤亡300余人,而日本的宪兵部队,也有200多人伤亡,几乎相当于一次小型战争了。

    日本驻屯军紧急动员,派遣了两个大队共计2200人进入日租界,稳定形势。但他们还是疏忽了,此时他们的2个大队,是根本镇不住形势的。

    当然,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和他的参谋们虽然气急败坏,但确实也觉得西华的“游击队”肯定会预料到日军的反应,不会呆在日租界及其附近等待日军的围剿。所以派遣2个大队,实际上还是为了安抚日本侨民,事态已经过去了,这两个大队,也没有携带重装备。

    这变成了一个致命的疏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