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48章 大扩军与中日布局

第148章 大扩军与中日布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石原莞尔主导的参谋本部作战部,很快拿出了日本陆军的扩军和基于扩军后对华侵略的兵力部署建议。

    作战部的计划,还引起了一场风波,因为负责财政的藏相马场锳一,看到了这个计划后,当场就晕了过去,好容易才被救回来。这个庞大的计划需要消耗的财政资源,马场虽然是一个对华强硬的吹鼓手,可是他本人现在担任着藏相啊,按照这个扩军计划,藏相几乎就会变成全日本最麻烦的一个人,他本来身体就不好,一下子就急的晕了过去,心肌梗塞,幸好抢救得及时。

    没办法,马场锳一坚决地因为身体原因而辞职,新的大藏相贺屋兴宣,硬着头皮上任了,他是一个非常热衷名利地位的人,藏相的位置是他此生的梦想,在此诱惑下,虽然知道这就是当下日本官场最大的一个坑,他也只能是闭着眼睛先跳先进去再说。

    按照石原的计划,日军将扩军到70个师团,几乎是当下的4倍规模。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这是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开启后的1943年,才达到的水平,是几乎竭尽了日本每一滴血,才能达到的水平。70个师团,将占据日本几乎全部的财政收入,民生是根本不要提了,就算是军工产业,没有个三年时间也达不到能够满足供给的时间,而且还要看有没有足够的军工原料。

    这就是石原的决心——日本要么胜利,要么一无所有。

    70个师团,将分为三类级别。

    一等师团21个:编号第1至第20师团,以及天皇的近卫师团。

    这其实主要就是以前的“常设师团“,是日本陆军的基本盘,原来有17个师团(其实还要加上一个天皇的近卫师团),这次又恢复了3个师团的编号,现在的编号是从第1到第20师团,以及近卫师团,实际上是21个主力师团,每个师团超过2.85万人,21个师团总计约60万人。

    日本的师团实际上相当于其它国家的“军”,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相当于步兵团),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和一个机枪中队。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和一个骑兵联队,以及一些其它单位,例如独立野炮联队(36门120mm榴弹炮与12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4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16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8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36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

    二等师团20个:编号第101师团至120师团。

    石原计划中的二等师团,其实比起一等师团来,在装备上只是略微弱化,单个师团的人数大约在2.5万人左右。真正的差距是兵员的精锐程度,101到120师团主要是选用原来一等师团1~20师团的预备役人员作为主力,所以战斗力上,自然与一等师团有差距。

    20个二等师团,总计规模达到50万人。

    三等师团30个:编号21~50师团。

    石原计划中的三等师团,实际上就是几乎动员起日本可用的大多数兵源了。三等师团的成员,主要是新兵,重在补充而不是前锋接敌。

    这种“新兵”为主的师团,装备自然较差,几乎没有重装备例如重炮等配置。每个师团2万人,总计约60万人。

    上述三类师团,总兵力将达到170万人以上,加上一些其它独立单位,例如陆军航空兵、保安旅等,日军的总兵力,在1937年底,将扩张到超过200万人。

    其中陆航部队,要求成立第1航空军和第2航空军,将现在的近千架战机,扩张3倍,达到3000架战机的规模。不过这方面的计划遭到海军的强力杯葛,他们是不允许陆航的实力超过海航的。在激烈的争论之后,确定陆航的扩军计划先达到2000架再说,每个航空军各指挥1000架左右的战机。

    按照这样的计划,陆航大致会有6个飞行团,每个团之下设置飞行联队、飞行大队、飞行中队三个层级,以能够独立执行配合地面部队战斗的飞行联队的规模来说,是30个联队。

    在整个战机方面,加上海军航空兵的战机,总的战机规模可能会达到4000架,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规模。

    李思华为什么并不想提前启动抗日战争?在军事上,空军的兵力差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战机,大量预备飞行员的训练也需要时间。

    日军号称总的预备役兵源超过670万,其实精华的这200万是很难补充的。一旦这200万消耗完了,剩下的虽然还可以有名义上的几百万大军,但那就再也不是那只精锐的日军了。举个例子,如果将蒋介石政府在淞沪抗战时损失的那些德械师,穿越回二战后期,去打1945年的侵华日军,战力上恐怕将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

    而且石原的这个计划,仍然表现出面对中国的那种骨子里的傲慢,还自以为日军的实际战力在西华之上,例如他们认为他们的一个一等师团,可以对付西华的一个军,即不到3万人的主力日军,相当于西华5万人的主力军。

    无论如何,石原的计划,已经是将日本最后的骨髓都挤压了出来,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完全赌上国运。日本高层的心态,现在其实就是甲午战争前的那种心态,只不过当时面对的,是已经腐朽透顶的满清政权,所以赌赢了。但现在,他们面临的,则是如同旭日初升的西华,对手不同,同样的赌博手法,自然效果就不一样。

    就在日军开始全面扩军的时候,西华也开始对抗战前的军队进行最后编组。毛泽东、李思华与中央军委经过近两年的酝酿,按照300万主力部队的规模,出台了新的编制。

    预计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全部300万人才能编制完毕,因为到那个时候,才能完成全部部队的武装。不过,并不妨碍现在开始对已有的部队进行编制。

    整个“西华人民解放军”的组织如下:

    中央军委:毛泽东、第一副主席兼总政委(李思华);

    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曹子卿);

    总参谋长(刘伯承)、副总参谋长(叶建英);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总政(罗荣桓);

    总后勤部主任(贺龙)、副总后(黄安华)。

    其它还包括若干军委委员,例如周恩来等同志。

    陆军主力为五个野战军团。从第一野战军到第五野战军。相比最早成立野战军团的时候,有所微调。

    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袁国屏、副司令员陈赓、参谋长左权;

    二野:司令员李朴、政委曾钟声、副司令员陈长浩,参谋长邓平;

    三野:司令员徐向前、政委聂荣臻,副司令员王树深,参谋长彭雪峰;

    四野:司令员林彪、政委熊豪,副司令员罗斌辉,参谋长刘亚楼;?

    五野:司令员徐海冬、政委吴焕贤、副司令员裘长青、参谋长萧柯。

    在5个野战军之下,编练总计18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15万人,共计270万人,其余的30万人,则包括特种部队以及独立纵队等其它主力部队。

    18个集团军的司令员和政委分别是:

    1军:粟裕、李答; 2军:黄科诚、陈伯军; 3军:黄敬、王屏;

    4军:陈传国、邓桦; 5军:王金山、周弄潮; 6军:杨德志、徐保山;

    7军:杨晨吾、肖桦; 8军:许广达、宋仁琼; 9军:肖劲光、洪学制;

    10军:李先念、唐武;11军:刘志丹、谭正;12军:于天云、陈士趣;

    13军:罗楠挥、陈伯军;14军:韩先楚、贺炳;15军:杨永、柳长生;

    16军:李天游、张爱平;17军:陈锡联、陈催林;

    18军:董振堂、宋时轮。

    除了18个正式的集团军外,考虑一些战争的特殊情况,例如王镇、张中迅、陈树相、叶菲等红军名将,则担任了一些独立纵队单位的首长。

    不过18个集团军中,到1937年7月前,应该只能完成2个具备完整装甲师和摩步师战力的集团军,即第1和第2集团军,这2个集团军,都各配备一个大约装备400辆猛虎坦克为拳头的坦克师。而到1937年年底,则可以达到6个坦克师的规模,再以后可以保证每个月武装一个坦克师,全部18个集团军完成武装,要到1938年底了。

    其中特种部队成立了“特种作战司令部”,下辖3个特战师(每个师1.2万左右)。王纪担任司令,田君实担任副司令,两人都各兼任一个特战师的师长。

    在集团军级别,李思华经过与毛泽东等的详细商议,大量启用了她前世历史上被证明的我军名将。但是在师长这个层级(18个集团军共有162个师),则几乎有4/5左右的师长、以及2/3左右的政委,都是出自缅华当年

    大规模组建部队开始,就逐渐成长起来的优秀指挥员,按照山头主义的说法,属于李思华的“嫡系”。

    这其实并不是李思华的偏颇,因为确实这些出自缅华的指挥员,对于现代战争更加训练有素和熟练,他们从缅华时代起,就逐渐熟悉了对现代战争的指挥,而且在文化教育、军事教育上也更经过了体系化的训练。

    所以她并不准备把前世55年授衔的中将级别,在这个时候也提拔起来,而是要让他们在新的部队中,自己找到定位,在未来的战争中证明自己。

    陆军300万之外,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空军。

    在1935年底,西华空军全部战机大约1000架左右,还远比不上日本海航和陆航两军的总和。这倒是不要紧,李思华着急的是接下来的产能爆发问题,日本在飞机产能上的潜力是很大的,整个二战号称生产了6万多架飞机,虽然很多都是粗制滥造,但至少整体产能是不虚的。

    从前世历史的经验看,日本有能力在国力高峰时,维持着4000架左右的战时使用率,即同时能够有40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当然,日军的强项主要是在战斗机上,在轰战机方面较弱,在运输机等方面就很弱,这是因为他们国力和资源有限,所以将重点集中在了对他们最重要的单项上。

    从宽料敌,李思华在1936年初,就觉得原来的空军扩军计划还不行,达不成对日军的优势,于是她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是加快成都基地(战斗机)和贵州基地(轰炸机)两个主要基地的建设速度。

    她不断追加科技人员和物资以及建设人员,使得本来预计要到1936年底才能量产的2个基地,在1936年8月几乎提前了4个半月以上就实现了量产,尤其是生产战斗机的成都基地,更是提前了5个月,毕竟这是“天字第一号工程”。

    所以到现在(1937年3月初),成都基地已经生产了约800架应龙I型战斗机(德制BF109F);而贵州基地则生产了150架赤龙轰炸机(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以及50架红龙轰炸机(JU88战斗轰炸机),加上从容克前期进口的100架斯图卡,以及从美国波音进口的12架B-17重型高空轰炸机等,使得西华机群的总数,在1937年3月初,达到了约2000架的水平(有100来架P36在训练中损失)。

    第二是增加成都基地的产能。

    本来第二、三条生产线,是要计划在1937年下半年安装调试投产的,但现在不仅由于第一条生产线的提前量产而加速了(预计在4月份就会量产),而且本来一共4条线的计划,现在增加到了6条线,剩余的三条生产线,要求在1937年内完成,现在厂房都已经造好了。

    另外就是挖掘现有生产线的潜在产能,包括对于工艺和流程的改进,李思华特意安排从美国请了最好的工业流程专家,并在成都组织了航空工业流程研发小组,集中了自身最好的专家团队。她知道,由于缺乏计算机等技术,未来航空的柔性制造,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但至少现有工艺和流程,确实有改进的余地。

    所以效果还是很大的,成飞的第一条应龙I型生产线,在经过工艺和流程再造后,又在24小时三班制的全速生产下,预计1937年的年产量可以达到2000架以上,未来随着所有技工的高度熟练化,速度还能提升,专家们认为最终提升到3000架都有可能。

    李思华记得日本二战期间最大的飞机年产量,达到了2万架,不过至少60~70%的产出,都是粗制滥造。所以有6条战机生产线,基本上可以对付日本了。

    不过她当然不会就此而止,德国工作小组的任务之一,是继续与德国人合作,进一步改进应龙I型对应的BF109F,她希望能达到二战末期Bf109K水平,关键就是换装功率达2000 马力的DB605Dc型发动机,再配合GM-1 型加力装置,这款K型的最高时速就可以达到740公里/小时,大大增强战机的机动性和生存力。这样的飞机,就可以一直用到1947年前不落后。

    所以未来要上六条之外新的生产线,那就是Bf109K了,还包括届时会将现在的这些BF109F生产线进行改造。

    按照调整过后的计划,应龙I型在1937年的产量会超过4500架,加上现有的约1600架,总量将达到5100架,对于这个数字李思华只是勉强满意,就算这款飞机比日本零式还要先进,但二战水平的空战中是最残酷的,每个国家都投入了几万架飞机,可是始终只有几千架在空中,为什么呢?是因为飞行员不够吗?当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更关键的,就是在空中损失太厉害了,哪个国家一年的损失没有几千架呢?能保证每个时间始终有3000架左右的飞机随时出击,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所以这5100架,按照李思华的预判,到1937年末,经过初期的战争,还能有3000架就不错了,所以到1937年底,必须形成每个月至少1000架以上,逐步上升到1500架的补充能力,才能保证西华空军的优势战力,这就是6条生产线的意义。

    当然飞行员的培训是极为重要的,西华已经建立了大批航校,当下几乎有3万名飞行员在培训中。实际上,李思华每次去看他们,笑意盈盈的背后,都是内心的痛苦。这些充满希望和青春的脸庞,他们知道很可能大多数的他们,未来会在战争中牺牲吗?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多少人要付出多少的热血!她只能勉励他们,“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在上战场之前,一定要练成高超的飞行本领和冷静睿智快速反应的心态。

    相对于战斗机,轰炸机的优势很大,JU87斯图卡的生产只会维持3年,总产量预计2000架,因为这是过渡机型。但JU88的生产量很大,预计会一直生产到二战,是上万架的水平。

    至于新建的西安飞机制造基地,对于战争初期的影响比较小,因为至少要到1937年的9月份之后才会投产。

    运输机的需求量自然很大,而且在这个时代是军民两用的,几千架总是要的。重型轰炸机的产能规划不大,因为B-17并非理想机型,为了战争和轰炸日本,生产个几百架是可能的,但其产量,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能否获得B-24轰炸机,毕竟从B-24开始,才能勉强称得上战略轰炸机。至于未来美军主力的B-29,获得科技的几率是非常低的。

    空军的司令还是周天骥。空军现有西南、西北和华北三个空军司令部,当下的重点自然是华北空军司令部。具体的编制是由3架轰炸机或4架战斗机组成一个飞行小队作为基本作战单位,三个小队组成一个飞行中队,四个中队组成一个飞行大队,三个飞行大队组成一个飞行团。就战斗机而言,每个飞行团约有150架左右。

    大约2个飞行团,构成一个320架规模的航空师(未来会增加到3个飞行团),这是空军的基本战略单位了,目前有五个战斗机的航空师和一个轰炸机的航空师,至于运输机,目前只有一个运输机团。

    在1937年初,西华在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各有一个航空师,而在华北附近,则集中了3个航空师和唯一的1个轰炸机师。

    1937年的春天,无论是日本还是西华,都进入了疯狂的扩军备战阶段。在这个阶段,蒋介石政府也在准备,只有北平的宋哲元,还不知道历史即将到来的狂飙。他奇怪地发现,北平的形势逐渐地平静了下来,无论是西华还是日本人,最近似乎都不怎么搞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