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经济绞杀战(二)
这样的对射,日军相对要吃亏一点,因为学校这面门前有条下水沟,此时没有水,正好成为了简易的战壕,而日军只能在趴在地面。
日军的九二炮还没有开火,在学校内部的迫击炮倒是已经开火,至少有6门以上,山本判断,这让他痛苦地锤了锤地!对方的火力,远远超过了他与松崎的预计!
虽然日军是散开的,又趴在地上,对方的拍击炮的攻击效果也只能算一般,每颗炮弹落地的杀伤面积都是有限的。但毕竟不能这样被动挨打啊。
两门九二炮已经开炮,其中一发炮弹准确地射击在了大门上,炸出了一个大洞。山本精神一振,他命令前锋冒着弹雨,向前接近西华军阵地,安排松崎带着另一队人马,从右方迂回进攻,然后全军展开多点渗透进攻,从而打乱敌军的防御,发挥日军擅长小班战术的特长。
日军常用的用正面进攻战术,是用机枪压制,将敌军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步机枪联合击杀敌人。这种战术与欧美是有区别的,欧美侧重于主要用机枪杀敌,而日军则重视步枪,除了一贯地节省弹药的要求外,主要还是日本的机枪设计不灵,尤其是主要使用的“歪把子”即11年型。这种机枪遇到泥土灰尘必然卡壳,百试百灵。
现在的战场上,敌人的迫击炮不断轰击在日军的阵地上,加之重机枪的射击,到处都是沙土,日军携带的歪把子就更不好用了。
所以这个时候正面进攻,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山本的目的,一方面是吸引敌军的火力和注意力,为迂回的部队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他也只能让部队前进到距敌200米之内,以及多点的进攻,利用日军老兵精准的射术,大量击杀敌人的士兵,打乱敌军的通讯指挥体系,以及火力支撑体系,才有一线胜机。
对面的西华军指挥官,是特种一师的一个营长章天调。
他此时也在暗暗吃惊,对面的日军很强啊,就算在夜色中,射击也非常精准,完全不逊于用充足的子弹喂出来的西华特种战士,已经有多名战士中弹。
他注意到敌军加强了进攻,狞笑一声,这正是他期待的,他娘的,知道我们有重机枪还敢进攻?
他沉住气,等到最近的敌军已经攻到约150米的地方,才命令“重机枪开火!”他命令的不是已经开火的那4挺,而是一直在侧后,没有开火隐蔽的6挺,他们在掩体中一直静默。
这下子,十挺重机枪的火力构成了一堵密集的火墙,根本没有日军能够冲过来,他们一批批的死去!山本又恨恨地重重锤了一下地,他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种“小战场”,居然有如此密集的火力!
这些日军老兵确实坚韧,没有在重机枪火力面前崩溃,他们趴在地上,尽量地瞄准暴露出的重机枪火力点射击,这很难,因为步枪的射程相对火力点的距离挺远的,子弹会有点发飘,但各个重机枪的钢制挡板前,还是不时响起子弹击中的“砰砰”声,至少有两位重机枪手中弹,被副射手替换。
突然右侧枪声大作,日军迂回的部队开始攻击,他们非常凶狠,下了死决心,分成了多个攻击小组,用简陋的地形掩护,形成了多点非正面的渗透攻击,西华军的右侧防线,一时有点摇摇欲坠!
然而,身后军号响起,冲锋的声音响彻战场,西华的援军!山本回头看去,脸色变得惨败,冲锋过来的,至少有2000人左右,加上当面的数百西华军,日军已经处于劣势!
日军一向崇尚进攻,看不起防御。山本犹豫了一下,如果撤退,这一次他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会是什么?不如光荣地战死吧?
他站了起来,挥动军刀:“天皇万岁!万岁!万岁!万岁!”这就是日军著名的“万岁冲锋”,他身后残余的日军,有的叫着“万岁”,有的喊着母亲和妻子的名字,疯狂地朝着冲锋过来的西华军反冲锋,对于迎面射来密集的轻机枪子弹,似乎完全看不见、也不关心。
整个战斗之半个多小时后结束,全部约1200名日军,只要不到十几名逃跑了,西华军也有200多人伤亡,算是蛮大的牺牲了。松崎本来已经逃出战场,但他自杀了,因为此次的失败,无疑他的责任最大,估计回去也会被自杀,还不如自己光棍一点好了。
冯至安放下手中的望远镜,这场战斗结束了。
这是让他触目惊心的战斗,双方的火力极猛,战斗意志极强,作为一个老练的军官,他还能看得出他们的战斗技巧,都是第一流的,在战斗中稳定沉着,非常擅长利用地形,彼此毫无慌张,都是战斗到最后一刻。
他对比了一下自己手下的军队,摇了摇头,差距太大了。
作为37师的师长,昨天晚上,他不顾手下军官们的劝说,亲自带着警卫排,抵近侦查,这也是国战,他怎么能够放心呢。
然后他就看到了一场“现代”战争,火力、战术、单兵素质、决死的决心,都让他心头发沉。这是远在29军之上的战力。
“真是羡慕西华军啊。”他对警卫排长说了一句话后,再没有说话。
梅亦奇看着手中的信,沉吟不语。他是青华大学的校长。
他手中的信件,是在西华科学院任职的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劝告他中国大势已定,大学为国家人才基地,是新中国的元气,他身为青华校长,责任重大,华北局势紧张,早迁为妙,但是迁往之前几个学校计划中的长沙则毫无意义,那意味着青华校管当局,继续站在蒋介石政府的一边,对未来青华的格局殊为不利。中国的形势已经明显,蒋介石政府绝不可能成为西华的对手,而以老友在西华所见,可以预言,日本人也非西华的对手。
青华也好、邶大也好,均非蒋介石政府的嫡系,未来在南方,并不能得到很大的支持。老友盛赞了西华在教育 上的大手笔,告诉他西华现在单单是从欧美留学回来的高级人才,就超过了1.5万人,而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已经涵盖了根据地的每一个儿童,现在是强制性的八年制义务教育体系(小学5年/初中3年)。
尤其今年(1937)年,是西华研究生硕士教育大规模兴起的元年,因为从海南大学建校开始,经过多年的连续教育,从1937年西华可以开始从本土的高级教育体系中收获了,合格的入学研究生超过了1万人,其中理工科目的研究生超过85%以上的比例。再有10年,西华就能建立起媲美欧美的大规模教育体系。此等大魄力、大格局,老友用了“平生仅见”来形容,实为中华教育复兴的大气象。
最后老友说,蒋介石政府,大约就像历史上的“弱宋”,无论如何折腾也无法让国家兴盛,而西华现在完全是“开国盛唐”之象,气雄万邦。他见过的中共领导人,感觉真的就像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梅亦奇苦笑了一声,这真是个为难的事情。迁往长沙,是在1935年就已经定下来的,当时青华眼见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不利状况,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学校拨出巨款,在长沙岳麓山山下的左家垅(今址为中南大学)动工修建了一整套的校舍,而且预计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在1935年冬,大学从青华园火车站,连夜秘密南运了几列车图书、仪器等教学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汉口暂时保存,随时可以运往新校址。
所以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在1935年初的时候,民国有谁能想得到西华这个“地方势力”,会如此迅速的崛起,到现在已经大有成为中国之主的架势了呢?
但是他知道老友所言都是好意,句句属实。但这就给青华出了一个大难题。
他向来访的西华使节,说明了青华的为难之处。早就得到授权的使者,其实也是以前从青华毕业的一位学生,这位王先生从容地说道:
“如果校长是担心校舍的问题,那大可不必,我现在就可以做主,为青华在西华区域内,择地建设校舍,全部都由西华政府承担。”
梅亦奇又苦笑了一声,不是那么简单啊。而且他本人也很犹豫,对于西华这种赤色政权,他内心并不喜欢,他一向的主张是:“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子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在他看来,这是“昔日邶大之所以为邶大,而将来青华之为青华”的根本。”
所以西华绝不会同意他这种“兼容并包”的,那是极权的一党制,不会予以“右派”以在大学内生存发展的机会,他对此绝不怀疑。
但是老友信中说的对,西华如果未来为天下之主,那么青华校管当局现在的这种态度,必不为其所喜,那青华就可能没有未来了。
所以真是两难啊,他的内心感慨。也许最好的选择,就是西华将日军挡在了北平之外,那青华就不用考虑迁址了?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他只好对来使王先生,推脱此事重大,需要与同僚仔细协商,不能马上答复。
王先生没有强迫,本来这就是来去自由。实际上,由于西华现在的教育兴起,李思华对于这些历史上的“名校”,当然没有前世的政府那样重视,前世的建国之初,是缺乏所有的人才,青华和邶大,才有那么高的地位。而在这个时空,西华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强大教育系统,尤其是理工科,可以说要甩这些“名校”十万八千里,当然不会再过于重视这些学校。
至于这些学校比较强的“社会科学”即文科体系,正好是李思华决心要重点整顿的体系,她观察到前世就是没有处理好,到二十一世纪,包括这两个学校在内,文科真的是出了太多的拜洋犬“叫兽”和“公蜘”,很多人从头开始思想就是歪的。所以在这个时空,在文科体系,她决心要打造一套从哲学、历史到其它社会科学的“唯中国体系”,独立于西方之外的思想,才有独立于西方之外的人格。
在这样的政策趋势下,到时候,这些“名校”的大量教授,都会被淘汰出局,失去教育资格。
两人又沟通了其它事宜,王先生提出了为青华量身打造“保供体系”,这是在战争威胁下,西华对青华学生优先低价保障米粮肉菜,以及日用百货的供给,建立专门的交通线,提前锁定价格和数量。这也是西华对于战争的提前预备之一。
这引起了梅亦奇的很大兴趣,这完全可以解决青华的后顾之忧,谁不担心战争威胁加大的情况下,物价暴涨和供给中断呢?他立即安排教务长与西华推出的公司对接,将此事立即确定下来。他对于市面上西华“华货”的名气,也是看在眼里的。
此事更让他对西华另眼相看,他又想起了老友所言的西华“开国盛唐气象”的褒奖,人家确实有盛唐气象,你还没有投向西华之前,人家就先给你保障,浑不在意你最后的选择。
邶大的校长蒋梦林,同样接待了另一位邶大毕业的西华来使章先生,章先生也带来了在西华工作的老友给他的信件,他的大多数思考与梅亦奇是一样的,但他的烦恼更多。
他不像梅亦奇,他与国民党的渊源太深了,一向被很多邶大教授视为:“典型的国民党新官僚”,他是蔡子民的学生,而西华对他尊崇的蔡子民的鄙视,天下皆知。他在1930年出任邶大校长之前,还曾经担任蒋介石政府的中央教育部长的高职。
他一向主张学生应该不问政治,专心学术,所以他在邶大,重点抓教育纪律,他对自己在邶大业绩的总结是:“从民国19年到民国26年的7年内,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已经逐渐变为学术中心了。”而今,他努力塑造出来的这个“读书人的世外桃源”,看样子很难维系下去了。
章先生告诉他,中共很感激他曾经救过中共前领袖陈独秀。所以不必担心他的国民党身份,会导致西华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他知道,西华的提议,肯定会在学校中掀起一场波澜,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迁往国统区的。
最后和梅亦奇一样,他告诉章先生,由于事情重大并需要同僚之间仔细商量,短期内恐怕定不下来。
不过邶大也一样,被纳入了西华“保供体系”之内,这个时候,没有学校会拒绝的。
在青华、邶大之外,辅仁、燕京等北平的所有大学,都逐一被纳入了保供体系,日货从此被隔绝在外。而且这个体系并不限于大学,很多商业机构等,也加入了这个体系。
在北平,日货的市场,日益萎缩,已经很难有什么规模性了。
在整个华北,类似北平的故事不断发生,保定、石门(即今石家庄)、邢台、邯郸、沧州等城市,日货的市场都日益萎缩,甚至被赶了出去。对于日本商人,唯一好一点的地方是天津,因为那里的日军存在比较强,西华的活动主要是破坏,经济活动相对有限。但问题是,天津的商贸是针对河北腹地销售啊,现在腹地的市场没了,天津本身又能吃下多少货?这下子,就连各地对河北的走势,也都消停了,走私逃掉本来交给国民党的关税,还是比不过西华的低价嘛。
所以那些日本商人,只能是咬牙切齿,等待着皇军大军的到来,以恢复他们在华北的利益格局。只可惜,这只是他们的一场春梦而已。
他们的噩梦还不止于“正常货物”的贸易,他们来钱的另一个大项,即售卖烟土,也遭到了致命打击。
这几个月,西华的“游击队”拼了命地扫荡各地烟馆,以及运输售卖烟土的商队。凡是烟馆的老板,全被被杀,根本不管老板是日本人还是华人,甚至各地烟馆聘用的那些打手,只要敢于反抗的,也全部被击毙,西华根本不在意他们的性命,没有死的打手或者老板的其它帮手,都被带走,据说不是去挖矿,就是去修路。
贩运烟土的商队更惨,西华将贩卖烟土视为谋财害命这样的重罪,所以只要碰到了烟土商队或者是提前知道了线报,就会将商队全部抓捕,所有老板一律枪决,手下统统发配去挖矿修路。由于商队往往配有武装,很多都抵抗西华的队伍,结果全部被伤,所有的烟土几乎都被焚毁。
而且烟土的消费者,那些瘾君子也很惨,被西华发现了,就会被投入“戒毒营”,西华倒是在营中供应饭食和少数药物,但是根本不会提供毒品,熬得过去就活,熬不过去就去死。这就是西华的态度。
所以现在河北民间,是谈“烟”变色,敢于参与烟土这个“行业”的现在少之又少,谁都知道这码子事,是要掉脑袋的。
这股风,甚至还吹到了伪“满洲国”的地界,由于西华的游击队开始在热河活动猖獗,当地的很多烟馆都被摧毁,也有不少贩烟商队被杀的。至于察哈尔就更不要说了,不管是烟馆还是贩烟商队,几乎都被杀绝了。
据说西华高层发布过命令,只要发现烟馆就处决老板,其余人的死活,看自己的命大不大。
实际上,西华禁毒的决绝态度,民国的报纸都刊登了,民国的社会各界,都感到非常震惊,共产党真是一群狠人,而西华真是强悍,不管在什么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