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57章 知识分子们的撤退

第157章 知识分子们的撤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由于前期西华在北平文化界所做的各种努力,所以去西华自然也成为一些知识分子的选择。尤其是西华建立了对各个大学的“保供体系”后,使得知识分子们对于西华的了解逐渐加深。

    这个时候,信息反而是最宽松的,宋哲元现在不敢压制西华,而西华帮助了北平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在西华的“老友”恢复了与北平的信件联系后,关于西华的信息,潮水般地涌入了北平知识界,自然造成了非常大的震动。

    不同于以往的零零碎碎,这一次是比较完整的信息,尤其有关于西华教育界的信息,大量新大学的建立,西华的教育体系,极其庞大的各级学生规模,以及西华知识界的快速成长,让北平的知识界,感到了自己的“坐井观天”。

    在日军的威胁下,几乎大多数人都在考虑去虑留问题,战争的威胁太大了,而各个学校都在考虑迁址,西华对它们的建议,也都开始流传开来。

    其中的一个影响,就是对“中国营造协会”,梁思诚和林徽因就属于这个协会,西华也曾经派人专门邀请过这个协会,西迁西安。

    这对于这个协会的很多成员,都很有影响,很多人动摇了南迁的决心,从他们得到的信息中,西华已经远比国民政府强大,未来可能统一中国,那现在还是跑到国民政府地盘去,算怎么一回事呢?未来怎么办呢?

    不过西华带给他们的影响,就是对于中日战争的判断,现在几乎没有人还会认为,最终战争不会打响,基本的和平,还能持续下去。所以不愿做日寇的顺民的话,走是一定要走的。去西华恐怕确实要比去南方安稳,但是西华是一个“赤色”政权,这让很多知识分子很犹豫。

    梁思诚和林徽因就属于这一类,如果去西华,他们担心政治。可如果去南方,他们又担心国民政府挡不挡得住日寇的进攻。

    他们最后决定还是先去长沙,毕竟听说青华等学校,都在那里建了新址,那个知识分子的环境,还是他们比较适应的。不过,按照他们与营造协会的计划,在此之前,还是要完成对山西五台佛光寺的考察,这几年,他们一直在寻找唐代木构建筑,这个佛光寺是他们从史料中找到有关记载,很有可能是唐代的木构建筑。

    所以与李思华前世历史相同的是,这一次在1937年的6月,他们仍然在山西佛光寺考察;而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直接携带了家人,决定完成考察后,就带全家去长沙。

    他们全家,与莫宗江、纪玉堂等一起,第四次踏上山西的土地,其它的人,有多半都带了家眷。这样路上倒是热闹了不少,因为有好几个小孩子。

    今天是他们在雄伟的佛光寺考察的第三天,这座大殿很是古老,但对于它究竟是不是唐代建筑,却没有把握。林徽因有点远视,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根顶梁下,有淡淡的墨迹,依稀可见“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而殿外的经幢上,此前他们也发现了这个名字。

    对于古建的考察者来说,刻在建筑上的文字,是极其宝贵的。于是,他们雇佣了村民搭起脚手架,攀援到林徽因发现字迹的地方,浸水擦拭后,一行行字迹显露了出来,确实是唐代的风格!

    时间已经是傍晚,天色有点暗了,他们遗憾地停下了工作,准备等待明天再继续。

    就在这个时候,听到大殿外有些吵闹,似乎有一群人来了,他们张望出去,发现是一群年轻人,但是他们都背着枪,这让他们吓住了。

    年轻人们发现大殿里有人,有点诧异,不过看到他们有点惊恐的样子,领头的青年马上解释,他们只是一群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到这里来宿营的。带着枪,只不过是防范不测而已,山西现在不算是很安全。

    听到青年的解释,几人又观察到这些年轻人除了背着枪以外,确实都比较像学生,才放下心来,躲到大殿佛像后面的家眷和小孩子们,也才敢跑出来。

    学生中有几个姑娘,看到小孩子,就高兴了起来,她们纷纷从包中拿出自己带的零食,分给小孩子们,很快大殿里就开始充满小孩子的欢声笑语了。

    男青年们安静地坐在一边,他们点起了火堆,开始热饭。

    其中一位比较成熟的青年,却一直盯着林徽因,他看着她面熟,但是天黑了,光是火堆他看不太清楚。盯了一会,还是觉得她应该就是林先生,于是他站起身来,走到林徽因他们面前,然后试探地问了一下:

    “您是林徽因林先生吗?”

    林徽因很吃惊,这群人里面居然有人认识她?她看了看男青年,没有什么印象。回答说:“是的,我就是林徽因。您是……?”

    男青年高兴地说:“林先生好!我曾经在东北大学读书,您曾经给我们上过《雕饰史》的课。”

    这下子,林徽因非常高兴,原来还真的有她的学生。她和梁思成在东北大学的时间不长,上过的课也不多,居然还有学生记得她。

    其实很自然,如果是梁思成,这些学生多半不会记得他的容貌了,除非是很亲近的内弟子。但是对于林徽因,尤其是男性的学生,自然都是记忆深刻,在那个年代,这样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性,可不多见。她离开东北大学之后,多少男学生,还是念念不忘的。

    她和这位男青年交谈了起来,不一会,梁思成他们也安静地坐在边上,而一些青年也都坐在他们附近,听着他们的谈话。

    男青年叫吕樵,东北人,918事变后,他无法容忍自己变成亡国奴,从东北跑了出来,几番周折后,在西华安定了下来。他也是这次实习的带队老师之一。

    吕樵与林徽因一起,回忆了东北大学的点点滴滴,那些大学里快乐的事情。然后谈话开始变得沉重,吕樵又悲愤地回忆起918之后东北的悲惨,他从东北逃亡的故事。对比现在华北遭到的威胁,让周围的人们都安静了下来,大家的脸上都充满了愤怒。

    情绪平静后,话题逐渐转向了西华。吕樵告诉林徽因,西华的部队已经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山西,晋绥军现在也不敢对西华部队下手,西华正在做阎锡山的工作,希望他们能和平地加入到西华抗日的行列中来。所以现在山西的很多地区,西华的人员都已经可以出入。

    这一次,他们带的是新成立不久“西北大学”营建系的学生,来各地访问中国的古建筑,山西是我国唐宋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自然是主要目标。

    听到这些学生居然是他们的本行营建系的学生,梁思诚、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考察组的其它同仁,都非常高兴,这是国家的传承啊。

    林徽因告诉了他们这座佛光寺大殿可能具备的历史意义,这可能是国内第一座被发现的唐代木构建筑,这让学生们都兴奋了起来,原来还可以参与这样的营建史上的大事!

    听说明天考察组还要在脚手架上,要把四条梁下的题字全文都擦拭出来,以确定这座大殿的具体建造日期的时候,吕樵他们更是激动,嚷嚷着怎么能让先生们辛苦呢,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来做!就这样定了,明天先生们指导,同学们来动手,再没有比这个更具有实践训练的意义了。

    梁思诚他们高兴地同意了同学们的要求。

    接下去的话题,转向了西华以及同学们的教育生活,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告诉了教授们很多西华的新鲜事,让他们触动很大,原来西华在教育方面是如此重视的,尤其是西华注重调查研究、实验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这些教授们都是深表赞同。

    吕樵还向林徽因提到了,之所以西华本来的“建筑系”,最后都被命名为“营建系”,是西华二号人物李力胜亲自确定的,在文件里还专门提到了林先生和梁先生的名字,认为林先生和梁先生的理念正确,建筑两个字,仿佛就是造房子,其实前期的规划和设计更重要,所以加上一个“营”字,才更为全面,两位先生已经影响了西华这个领域的历史啊。

    吕樵的恭维,让两人很高兴。林徽因好奇地问吕樵:“你们西华的这位大人物,居然还关心一个科系的名字?”

    吕樵告诉他们,西华的教育,是由这位大人物亲自抓的,而且关注到非常多的细节。他讲述了历史教育方面的风波,现在西华,这个故事非常出名,整个改变了西华的历史教育。

    李力胜对国内历史的“存真”和对西方历史的“存疑”,让这些教授们非常震动,林徽因和梁思诚也和吃惊,给他们的印象是,这是一位对教育极其重视,但又具有高度民族主义倾向的领导人,此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极为自信自负,是少见的在这个时代藐视西方文化的大人物。

    李力胜在西华是传奇而神秘的人物,又对教育事业影响很大,所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不少有关于李力胜与教育的故事,让教授们都很好奇。

    夜色已深,大家都去歇息了,吕樵他们看到营造学社的帐篷有点旧,而且保暖性能不太好,就强制着用自己的帐篷替换了先生们的,说是我们这都是年轻人火力足,先生们则要休息好。林徽因微笑着看着这群活力十足的学生,心想真好,这个国家还有希望。

    第二天的早上,因为昨天比较累,林徽因起得有点迟,等她梳洗完成的时候,发现两个女学生正在教孩子们唱一首她没有听过的新歌,她很有兴趣地聆听着:

    “那一年你和我一样年纪,年轻得像首青涩的歌曲,

    但为了创造梦中那个新天地,你转身匆匆走进风雨,

    我看见千万个可爱的你,不回头向硝烟深处奔去,

    多少个青春背影消失在夜里,换来晨曦。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穿过多年时空再相逢,

    你转过身之前的那个笑容,我都懂。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

    你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在心中心中,

    举起手我说出同样誓言,黑白间你的笑容多清晰,

    你说你从来也不后悔把一生,奉献给这片辽阔大地,

    我多想伸手紧紧拥抱你,告诉你一切将尘埃落定

    ……”

    林徽因听得有点痴,梁思诚也轻轻地走到了她身边,静静地聆听。两个女学生教着孩子们唱歌,唱着唱着,自己的眼里倒有了泪珠,让还不懂事的孩子们好奇地看着,姐姐们怎么唱哭了?

    这样的歌曲,在这个国破山河在、全民奋起抗战的时代,人们的感触才更深。一曲终了,林徽因觉得自己的眼眶也有点湿,她问女学生:

    “非常好听的歌曲,有曲谱吗?以前没有听到过。”

    一位女学生递给她曲谱,说道:“这就是昨晚我们说到的李力胜先生作词作曲的呢,他还是位非常厉害的词曲作家!”

    李思华搞出来的几首歌,现在都是传唱大江南北,林徽因也知道,原来这首歌是他的新作呀。

    隔了一会,开始工作,在学生们的帮助下,进展很快,在擦拭完成,读完了四条梁下的题字全文后,终于证实了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果然是唐代木构建筑!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大家都欢呼起来,梁思诚激动地向学生们解释了这个发现的意义:“除大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宝也。”李唐兴起于山西,为山西留下了全国最丰富的唐代建筑及其它唐代文物。

    晚饭,大家打开了带来的所有好东西,沙丁鱼、饼子、牛奶、罐头,其它零食,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一次。

    但在听说几位先生要去长沙后,气氛沉静了下来。吕樵等人神色严肃,他诚恳地对林徽因和梁思诚说:

    “长沙肯定不安全。我们在学校里近期几乎都有密集的时事分析,我们知道相关的情况。不要说日军如果打败国民党军队,有直接进攻长沙的极大可能性,而且国民政府空军孱弱,长沙在战时,必然遭到轰炸,是非常不安全的。几位先生将家安置在长沙,可谓置于险地之下,不是明智之举啊。”

    “建议老师们还是考虑和我们一起回西华,我们都认为,西华才是新中国,而且西华武力强大,是对抗日本侵略者的主力。市面又安定繁华,特别注重教育,老师们在西华,才是学有所用的地方。”

    两人本来就有几分犹豫,听到学生们这样说,心里就更是犹豫。

    学生们趁机开始劝说先生们和他们一起回西安,到西安安置下来,哪怕去四川也可以啊,那里现在建设得很好,成都和重庆,比起西安还繁华很多。

    一个女学生激动地说:“要是先生们能去西安,我们大学和营建系的领导和教授们,不知道会有多么高兴呢,他们以前就一直说要想办法,邀请你们来访问讲学呢。我们营建系对于中国古建筑学非常重视,老师们都是这个方面的大家,学校一定是求贤若渴。”

    吕樵和带队的另外两位老师,都拍胸脯向林徽因他们表示,西华肯定会非常欢迎他们,最近从华北有不少文化人迁居西华,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西华只是反对汉奸文人,对于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当然是支持的。

    林徽因和梁思诚都犹豫了,两人对视一眼,林徽因答应同学们,这两天工作完成前,她和梁思诚会好好考虑,在工作结束的时候会决定下来。其它的几位教授也若有所思,他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选择。

    同学们高兴了起来,几位女学生向着好奇的孩子们,描述着西安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西安的饺子最好吃喔,有上百种陷呢,花样可多了。还告诉孩子们在她们学校的边上不远,就有一个大的游乐场,有好多好玩的,可以骑旋转的木马,走迷宫,玩水。而在新建的动物园里,有憨憨的大熊猫,调皮的小猴子,傲娇而美丽的孔雀喔,可爱死了。孩子们听得眼睛都是亮晶晶的,向往极了。

    在接下来几天扫尾工作的时间里,林徽因和梁思诚又向同学们仔细打听了西华的种种情况,最后终于决定下来,跟同学们去西华,而另外有两名教授,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其余有两三位没带家眷的,也决定回到北平后,即带着家眷重新出发,去西安与他们会和。

    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在工作完成后,大家出发的时候,就簇拥着几位教授启程,这下子林徽因他们的旅途,就变得轻松了很多,他们的行李,都被年轻的同学们代劳了。

    像林徽因她们这样从山西折而到西华的,自然是少数。但大量南迁的北平甚至天津的知识分子、学生家庭和其它人员,大多数最后还是选择了西华,这几个月西华在华北的所作所为,给他们以特别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觉得到西华,才是比较安定的地方。这使得跑到南方国统区的人,并不算多,那都是意识形态强烈的人士, 他们不认同西华的“赤色”,无论如何都要跟着国民党走,那也没办法,这是个人的选择。

    战争即将来临前,在令人窒息的气氛中,各色人等,都在做出自己最后的选择。大时代带来的狂风恶浪,使得每个人对自己微小的选择,可能就是未来完全不同的人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