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西华最后的战备
1937的二季度,西华的军工战备生产几乎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所有的工厂都是24小时连轴转,电力保障全部是最优先的等级,一切其它的需求,在军工生产面前,全部要让路。而与军工生产相配套的,各地的军工物资转运仓储物流体系,这个阶段也是在疯狂扩张和最后的建设中。
普通人想到战争准备,往往会简单地以为就是武器弹药、汽油柴油,以及粮油肉菜的补给,这是很不全面的。
按照二战的标准,战备最起码都要包括20种主要的基本原料的供应:
1、煤炭(一般性生产); 2、石油(汽油柴油及军工的化工原料);
3、羊毛(军服); 4、铁矿(炼钢); 5、铅(弹药);
6、橡胶; 7、一般军需品(军鞋军、弹药包、其它小件物品);
8、铜(电力和通讯); 9、镍(弹药、合金钢);
10、甘油(炸药); 11、纤维质醋酸盐(无烟火药);
12、水银(水雷); 13、铝材(飞机); 14、铂(精密仪器);
15、锑(合金钢、冶金); 16、锰(合金钢、冶金);
17、石棉(弹药、机械); 18、云母(绝缘物);
19、硝酸(炸药); 20、硫磺(炸药)。
除了以上20种最基础的材料外,还有一些各国军备特别的材料,例如对于西华,由于大量使用含钨的穿甲弹,自然钨的重要性就很高。
所以以上战备材料的生产和储备,就成为了当前的第一优先,李思华最近的精力,全部在这些战备物资和军工生产上,近期关于具体军队部署和战争策略的准备,她全部丢给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央军委,实在是没有精力了。
这样的战争准备,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
李思华很清楚二战中,各国的胜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工生产所决定的,说白了,就是比拼物资,人的精神当然很重要,但武器的批判往往更直接更犀利。后来有名的游击战、山地战,其实在夸奖的同时没有苦涩吗?不得已而为之呀。
前世的抗日战争为何打得如此惨烈?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就是军事武器和弹药的极大弱势。
一个日本陆军的单兵,就携弹120发或者125发,而一个国民党军队的单兵,携弹多少?说出来你都可能不信,是仅仅5发!这样的差距,再加上单兵军事训练出来的素质差距,在抗战中,国军如何会不拉垮?而当时的我军,平均到每个士兵能有个2~3发子弹,已经是烧高香了。
所以在李思华前世的抗日战争历史中,屡屡看到日军以少数兵力,就击破国军大部队,除了国军的战斗意志不强、战斗技能差,以及战略战术呆板外,最重要的,就是火力太差、弹药太少。除了用更多的血肉之躯,去交换敌人的钢铁,能有什么办法?
当然日军携弹120发其实也是不正常的,德军单兵就只携弹60发或者65发,因为德军机械化呀,可以便利地向前线输送子弹,士兵就不必负重太大,造成机动力下降。日本的步兵运输能力差,就只能辛苦士兵,尽量地多个人携带弹药。
按照二战的标准,实际上从单兵放大到班、排、连、营,火力和弹药的差距就越来越大,组织越大,运输工具就越多,携带的弹药就越多,战力的差距也就越大。
例如二战德军1个步兵班出动,会携带53公斤弹药,相当于5公斤/人;而到了排呢?会携带330公斤弹药(子弹12613发),相当于10公斤/人;到了连(196人)呢?会携带1800公斤弹药,相当于10公斤/人;而到了营(平均800多人)呢?会携带16吨弹药,相当于200公斤/人。当然,营级之所以弹药需要量暴增,主要是因为需要的炮弹大增。
而且上述弹药你以为是为整个战役准备的?NO,NO,这只是一天的消耗量!你没看错,就是1天!
在二战初激战的时候,德国每天就需要7万吨的弹药,单单子弹就是1000万发!
而其它的大国自然也是类似。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生产了780万吨弹药,其中子弹170亿发;而苏联的数据是1000万吨弹药,210亿发子弹;美国更是1200万吨弹药,400亿发子弹,不过美国的大量军火之支援了盟友,自己耗用的并不多,二战中它自己只用了70亿发子弹,以美军对军火的浪费程度,单单看子弹的消耗量,就说明美国在二战盟国中的贡献主要是后勤,说到真正的战争,有很大程度是吹牛。
就算是日本这个最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二战中也生产了400万吨弹药,其中子弹80亿发。当然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这主要是因为后来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日军将国民的每一分血和髓都挤出来的缘故。
所以李思华现在的任务,就是在尽快组织完成战争期间的强大军工生产,准备用“无限火力”,将日本那狗屁的“武士道精神”,统统打成垃圾!看看日军的肉体凡胎,能不能对抗钢铁的洪流!
按照李思华的计划,考虑到日本的极限能力,这一场抗日战争,是要达到德军在二战初期的生产水平,即保证激战时每天能供给7万吨弹药,子弹1000万发。而在7月份的第一波攻击中,参考后世德军对苏军的第一击装备水平的50%。
1940年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战役,总共动用了进攻部队多达360万人,包括3648辆装甲作战车辆,7146门火炮和2510架飞机(轰炸机约1000架),现在的西华,还没有达到这个装备水平。
但是西华也准备在战争开始,前线就动用超过180万人以上(12个集团军和一些其它部队),1000辆坦克,以及1500辆的其它装甲车辆,火炮10000门以上,飞机1500架,其中战斗机1000架,轰战机等其它飞机500架。
在配套的弹药生产上,李思华要求,在7月份,就达到日产2万吨弹药、子弹500万发的水平,而到1937年底,则要达到日产4万吨弹药、子弹700万发的水平。到1938年,要达到日产5万吨弹药,子弹1500万发的水平。整个弹药补给的情况虽然有上述计划,也还需要根据战争进展而不断调整。
整个西华,已经进入被李思华称之为“半战时体制”的新体制。完全的战时体制,例如二战中的苏联,虽然最适合战争,但对国民经济伤害太大。不到万不得已,李思华并不愿意完全实施战时体制,在她的计划下,认为这样的“半战时体制”提供的军工和物资强度,已经足以暴打日本,正常来说,无需进一步扩大战时体制,这正是前世二战历史上美国做到的程度。
按照目前对日军的情报搜集,日军正在编制和训练“70师团制”,目前在日本本土和东北,都在全面的整编和训练中。中央军委准备的,就是第一波战争中,日军就可能对西华投入50个师团,130~150万军队的规模,所以军备准备上,就是要充分地对可能达到150万人的日军,形成压倒性的火力和弹药优势!
战备除了充足的物资供给外,还有两个最关键的环节。
第一个当然是运输物流。武器生产得再多,也要运得上去,而且要运得及时,仗都打完了物资才运到,那不就是扯淡吗?日军的巨大弱点,就是缺乏卡车,到现在还是主要依靠骡马,这样的运输效率可想而知。这是日本因为资源缺乏而造成的自我桎梏,也是他们因为长期就是欺负民国这样的弱国,而带来的落后观念。
这个大弱点,当然就是西华必须利用的重点。试想,在某场战役中,日军的武器弹药耗损很快,但是补给很慢,越打到后面,弹药越来越缺乏。而西华利用卡车形成的运输能力,则可以使得前线部队的火力越来越强大,一减一增之下,战役的胜负也就可想而知,所以运输能力对于战力的影响,可以用金融上的“乘数”效应来形容,效率越高,在局部集中的火力越强,战役的效率就高,生产同样规模的弹药,但运输补给占优的,自然在战斗中火力也占优,这是浅显的道理。
虽然这个时候中国的道路很差,但至少在华北这样的地区,有卡车就有巨大的运输优势。
第二个关键环节则是军工的生产效率。这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巨大,李思华前世,日本人将工厂中几乎大多数的熟练日本工人都送进了军队,导致工厂中充斥着非熟练的妇女、学生和朝鲜人。这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例如无烟火药的生产,在1944年,日本的产能是每天生产4.4吨,而美国的产能是每天生产70吨,产量差距自然可以归咎于国力差距,其实效率上的差距更大,日本生产每吨无烟火药,需要花费1012个人时,而美国人生产每吨无烟火药,只需要花费5.5个人时!两者的效率相差184倍!
类似这样的效率差距,在二战后期的日美对比上,可谓比比皆是。军工生产同样需要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让工人都走上战场的后果,比不让他们上战场更惨烈许多。
这样的教训李思华当然要吸取,对于军队的人力缺口,想着补充谁,都不能把科学家、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填进去,前世苏联也有这个毛病,不过他们的人力几乎比日本人多一倍,所以挺住了。
上述的计划几乎都是从战争本身出发思考的,但李思华也不会忘记,从长期来看,每一次战争,都会剧烈地刺激参与国家的工业、科技和人才的成长。任何一次大战,都可以发现期间科技等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和平时代。这是在死亡和失败的威胁下,人类迸发出来的潜能。
这种潜能需要引导,李思华将自己还记得的所有二战期间的科技进展,都作为研发项目,分配到了大量的由高级和中级技术人员,配套熟练工人组成的研发小组中,而且让军队与科学院联合,设置了大量的其它研发项目,就是为了刺激战争期间的技术发展,“催熟”西华还显得稚嫩的整体研发能力和研发规模。
这个时候西华的研发能力,还是大量地依靠招募的国外科技人员的,以高级技术人员为例,到1937年6月底,西华自身培养的大约有2万人左右,而前期招募的美国科技人员,大约还剩下1.5万,这是拜美国从1937年又开始糟糕的经济情况所赐,而从德国犹太人中招募的人员,则大约也有了1.5万人左右,所以外国科技人员的比例,仍然高达60%。
现在西华的工业技术人力资源结构,是一个很尖的金字塔。底座的基础技术人员,已经超过了220万人,勉强满足超过6万家工业企业。其中晋升到具备中级技术人员水平的,大约也至少有了40万人左右,但是高级技术人员如果只算西华自身的,只有2万人。而且人力资源这玩意,是没办法短期弥补的,再好的教育培训体系,也只有依靠漫长的时间,让它生长扩大。
所以抗日战争,就是一场对上述从低到高,以及还在教育培训中的学生们的“大练兵”,李思华希望经过这场战争,让新中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大大地提升一次。
时间过得飞快,1937年6月17日,李思华考察了她最后的一个目标工厂,也是为这家工厂的主要产品投产剪彩,最近的3个月,她几乎走遍了西华最重要的所有军工生产工厂和基础原料生产工厂,并且梳理了整体战备体系的效率管理和物流仓储体系。
最后考察的工厂,就是在包钢基础上的包头坦克生产基地,这家猛虎坦克的最重要生产基地,初始产能就设置在2000辆/年,其实短期就会因为战争而暴增,年产2000辆恐怕是根本不够的,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李思华虽然着急,但也只能是按照科学规律来。
虽然猛虎坦克源于德国,但在生产线的布置上,李思华还是尽量将美国流水线生产的精髓糅合了进去,在德国生产设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少美国的设备,这使得生产线很有一种“机械化”的味道。
宽阔的装配车间里,大约有60辆尚未完成装配的坦克,它们分成了3条流水线,目前正在等待装配炮塔,在三条流水线中间的走道上,是不断分布的测试设备和安装工人的工作台,以及一些安装机械。相比后世,这自然比较原始,可是在这个时代,这已经是最高效率的坦克生产工厂了,大约11天左右,就有60辆这样的坦克会完成装配,出厂测试后发往前线军队。而未来的安装效率,还会不断提升,从11天到9天,从9天到7天,甚至更少的时间。战备的效率,就是这样一点点改进提升的。
李思华吁了一口气,坦克的生产还好,毕竟这个时代的坦克特点,就是“傻大黑粗”,除了通讯设备外,几乎没有电子设备,也只要少数的精密仪表,当然最重要的部件发动机的生产,关键是材料和工艺。
所以看下来李思华还是比较满意的,坦克的生产,拖不了后腿。她比较担心的,还是飞机生产。无论是成都的战斗机还是贵州的轰炸机,生产效率还是提高不快,所有的工程师,包括招聘的美籍和犹太科技人员,现在几乎都拼命地在改善工艺和提升工人的熟练度,西华自己的工程师们,现在是连家都不回的,完全吃住在现场。李思华现场考察下来,也别无他法,只能是等待他们用努力创造奇迹。
虽然整体考察下来,李思华还算满意,除了飞机等少数项目外,其余项目的战备情况,都还算良好。但她一点都不敢放松。她已经在中央军委,在总后的贺龙和黄安华的配合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后勤参谋部,统筹指挥西华在抗日战争中的粮食给养、军工生产、质量、物流、仓储、前线补给等事宜。
李思华知道,战备这门工作,在事后看来,永远可以发现一堆问题,在战前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机制还没有妥善,因此发现不了问题。
在她前世,德国1941年对苏联的“巴巴罗萨”战役计划在初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第一天就消灭了苏联航空兵的60%以上兵力,很快歼灭了几百万准备不足的苏军,按理说这样的战前战备可以说是完美无缺了吧?可是事后复盘的时候,人们发现,德国只准备好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有“充足的土豆”,其它所有的战备,按照严格的军事要求,都是不合格的。
所以德国初期之所以成功,主要是战略和战术上的侥幸,战略上,斯大林和苏联高层,当时不相信希特勒会进攻苏联,还没打垮英国,没道理开辟第二战场嘛,希特勒疯狂的“不合常理”,让斯大林以为他是个正常人基础上的判断完全失败。而在战术上,苏军前线统帅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基本上是个蠢货,他是在苏联大清洗之后提拔的新人,以前只是苏联两个坦克团的团长,还担任过坦克旅旅长,这样的履历让他毫无战略观察能力。
而且巴普洛夫的性格上有缺陷,为人极其傲慢,过于自大,犯下兵之大忌——他居然将主要的装备都放到了仓库里,而不是给部队配发足够的武器装备,而且这样做的时间很长,以至于战争开始后紧急打开仓库时,大量的武器弹药已经生锈而无法使用,不知道这样的榆木疙瘩脑袋是怎么想的。
德国人准备完全不足的赌博,在苏联人的错误下却成功了。但李思华可不敢让西华有任何的侥幸心,将胜利寄希望于侥幸,那是多么可笑可悲的策略,她当然不取。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加强西华的战备,一定也不松懈,而且不断快速改进。
她望了望北平的方向,心想,一段最惨烈的当代史,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