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62章 北平阻击战

第162章 北平阻击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日军第20师团长川岸文三郎听到汇报,犹如一桶冰水,浇到了他的脑袋上。

    他是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组织进攻的前线指挥官,进攻的两个旅团都是来自他的麾下,在前面的进攻中,他已经深感29军抵抗的强度,这些中国军现在不要命的,他们的顽强让他深感意外,不过他在日军中不算那种特别狂热的,偶尔还能正常思考对手,在他看来,对方无疑认为这是国战,所以士气上来了吧。

    不过他也没有太过重视,情报官已经摸清了对面29军的布置,主要就是38师的1.5万人,还有昨晚在侧翼,曾经成功地袭击了皇军一次的少量骑兵。在皇军超过万人部队的攻击下,他不相信对方能抵抗多久,何况他还有一个重炮旅团助阵。

    他本来担心的,是38师的长官,现在明显是视死如归,多少部队被打掉,就有多少部队补充到一线,不惜血本,这让他觉得今天一天之内,击破防线的可能性有点低,然而现在敌军(肯定肯是西华)突然轰炸掉了重炮旅团,这就让战局大大复杂了,38师现在肯定是士气大振,而且西华公然加入战局,他们是否已经从察哈尔出兵了呢?必须立即电告上级。

    最后他的决定,是立即报告上级,但是对38师的进攻不能停,开弓没有回头箭,西华刚轰炸了一波,短时间应该也没有其它支援的手段,当然需要哨兵注意观察空中的情况。

    日军很快恢复了攻势,但在士气大振的38师面前,短期就成为了绞杀战,双方都杀红了眼,阵地上打成了一锅粥。

    这个时候日军在华北前线,已经组建了华北方面军,总领华北作战,而司令官变成了寺内寿一大将,原来负责的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只能变成了他的手下——华北方面军第1军的司令官,香月手下的第2师团长,就是著名的冈村宁次。

    在一向自诩谋略的岗村看来,包括他的上司香月清司在内,甚至是司令长官寺内寿一,都是一帮只知道争权夺利的蠢材,当下他们被胜利的“希望”所诱惑,完全失去了正常的理智。就在今天上午,消息灵通的他接到东京军中朋友拍来的电报,知道作战部长石原莞尔知道昨晚日军发动的消息,急得跳了起来,破口大骂,从寺内寿一骂到了香月清司,石原本人就是陆军,结果连“陆军马鹿”这样的粗话都骂出了口,可见心态有多么气急败坏了。

    对于石原的破口大骂,岗村是真的感觉“于我心有戚戚焉”,他对于10月计划是赞成的,现在提前3个月发动,有多少利益呢?日军大量的预备役刚刚参军,训练未精,而且武器弹药还在低水平的储备上,现在发动,太冒险了。作为一个喜欢研究对手的“学者型”将军,他对于西华看法的严厉,还在石原之上,所以这次进攻平津的战役,他内心非常担心。

    不过对于昨晚的行动,他虽然反对,他仍然觉得他还是低估了西华,很可能西华也不会让日军从容组织到10月份,西华的轰炸表明,西华已经充分地准备对日军作战了,否则不会反应那么及时。

    得到第20师团长川岸文三郎的消息,岗村立即向他的上司即香月清司建议,认为西华必然已经全面参战,我军前线的兵力不够了,在河北的25个师团,必须立即全部行动起来,攻克平津及河北沿海港口,尤其是天津,保住撤退的后路。这让香月很是生气,他娘的现在就要保后路了?失败主义!

    岗村解释说,这是谨慎的用兵之道,至少这样做没有什么坏处。香月这才听了进去。

    寺内寿一在河北天津附近,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平津攻势,会议上吵成了一团,一时没有结论。但接下来一系列新的情报,使得争论立即被结束,日军必须全面动员了。

    首先是进攻宛平等北平南苑的部队,再次遭到了西华轰炸机部队的轰炸,对方出动了百架规模的大机群,日军临时调集的上百架战斗机群,并没有能够驱逐这些轰战机,因为西华也派出了护航的战斗机群,双方在华北的空中爆发了战斗机的角斗,而日军陆航引以为傲的飞行技术,并没有帮助他们取得胜利。

    对方飞机的性能,明显在陆航的“中岛91”之上,战斗中击坠的交换比,几乎达到了4:1,陆航牺牲4架飞机,才能打下对方1架。日军飞行员认出了其中一款飞机,是美国的P36,也要比中岛91好一些,至于另外一种德国风格的飞机,还不知道是什么,但那种飞机,简直是可怖,中岛91完全不是对手。

    今天的空战,日军陆航可谓大败,震惊了整个陆航,他们紧急要求加速研发中岛一式“隼”战斗机,否则当下的陆航,无法成为西华的敌手!历史上,中岛1式“隼”战斗机是1937年研制,1940年才投入战争。现在必须要加速了,陆航的现役战斗机,与西华的P36还可以斗一斗,97式可能在机动性上,还超越P-36,但在那种德式战斗机面前,就是“等待击毙的火鸡”!

    由于战斗机角斗的空中战役失败,西华的轰炸机群,得以充分地轰炸了前线20师团的2个旅团,甚至让师团长川岸文三郎,都负了轻伤。而由于日军的阵线比较密集,损失非常大——百架机群可以扔下7000枚炸弹,相当于把日军的前线犁了一遍,使得日军几乎损伤了1/3的人马,38师趁机反击,日军一时被打得节节后退。

    这两个旅团为主的1万多进攻部队,已经损伤过半,短期没有进攻的能力了,可以说,日军攻击宛平这一带即北平南苑的任务,暂时失败了。

    另外一个消息也已经被证实,那就是西华的陆军正式出动了,从张家口察南一带,向着北平迅速扑近,按照侦察机冒死取得的情报,西华的大军,前锋已经出了张家口,按照两地相距只有200多公里的距离,预估西华军的前军,4~5天即可就能抵达宛平附近,展开对日军的攻击。

    可惜几架侦察机几乎都被击落,只有1架侦察机在负伤之后,勉强飞了回来,也没有取得精确的情报,而结合从特务机构和汉奸那获取的情报,也只能知道这只军队的规模非常庞大,恐怕不下于20万兵力,地面侦查人员实在难以取得精确情报——在西华军行军的范围的无论哪个方向的10公里内,都有大量的侦查部队,如同筛网一样的散开,多名情报员牺牲了性命,也无法确定西华军的精确规模。

    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指挥部里,将官们都安静了下来,这些之前被“大功和荣誉”冲昏了头脑的家伙,在这两桶冰水的浇灌下,终于清醒了过来,哪有那么容易的大功和荣誉?

    岗村趁机建言,日军在宛平前线,目前主要只有2个师团,即20师团和第109师团(师团长山冈重原),加上一些其它部队,总共只有接近7万人,而此前的进攻,几乎已经损失了6千人,总兵力已经不足6.4万。

    现在看起来,西华3~4倍于日军的兵力,会在4~5天左右的时间就赶到,而北平宋哲元部,目前的抵抗意志也很坚强,日军很难在两三天内,完成攻占北平的任务,而攻占后还需要据守,其它日军的支援,至少需要7~8天。

    所以日军在宛平的继续进攻,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西华军的包围。因此岗村的建议是,先从北平撤退,重点放到天津,立即占领天津,而在华北的其它师团,全面发动,占领河北,然后集中大军,进攻据守北平的西华!

    岗村的策略立即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开玩笑,北平就在眼皮子底下,现在放弃,简直是对皇军历史的侮辱,先辈有知,都要从棺材板里跳出来了!5天又如何,西华军规模是皇军的3~4倍又如何?不见得日军到时转攻为守,坚守5天等待日军援兵都做不到!

    所以最终,岗村的这部分意见完全被批驳,会议决定20师团、109师团以及其它部队6万多人,全线扑上,必须在3日内进占北平,在进攻过程中,利用中国军的工事,加以修整,随着西华军到来,随时转为守势。同时立即命令距离最近的岗村第2师团,以及板垣第5师团、谷寿夫第6师团、吉信良辅第9师团、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这5个一线师团,以及110/111/112这3个二线师团,总计8个师团27万兵力北上,与西华军在北平附近决战,以30万对20万,一举击破西华军!

    其余的策略,采用了岗村的建议,在河北方向,剩余全部的17个师团约40万军队,全线出动,占领整个河北,重兵集中于沿海,在山西与河北的边境则布置部分兵力,形成“前轻后重”的格局,如果在山西方向遭到攻击,那么沿海重兵,就可以针对性的支援。

    日本华北方面军的军事会议结束,岗村没有再反对,方面军的部署,他也暂时挑不出毛病,但是始终心中有所怀疑,总有种不祥之感,但是又不知道从何而起。

    岗村的不祥之感,当然就是日军对西华军出兵的规模,完全估计错误,西华直接出动了180万兵力,以国战之决战的态势,踏入了战争,而日军还在以为是最多双方几十万人的“大战”。

    7月8日白天,卢沟桥事变震动全国、震惊世界。全球国家的主要报纸,几乎都出了号外,即使是欧美国家。因为所有人都认识到,这不是普通的战争,这是一个列强与一个复兴国家之间、你死我活的国战,是超级规模的战争,所以重视的程度自然不是普通战争可比的,而全球各大强国,要求自己在华的武官或者外交机构,获取战争情报的第一手资料的要求电报,雪片一般地发到了在国民党南京的机构中。

    7月8日白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周恩来按照事前的计划,向全国发出通电: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而此时的国民党,也没有像李思华前世那样拖沓,而是同样在白天的公告中,表明“最后关头已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表面上,确实表现了对日本的最强硬态度,全国民气,因之鼎沸!

    不过李思华和毛泽东看了蒋介石的发言,却为之慨叹,全篇宣告之中,虽然不乏漂亮的语句,然而却没有公开宣布与日本断交,其“首鼠两端”的心态,可见一斑。在中央军委的办公室内,毛泽东对李思华说道:“蒋介石,还是没有放弃与日本帝国主义媾和的心态。”李思华点点头,她对于蒋介石,本来就不存在期待。

    西方列强,也深感震惊,尤其是在华有重大利益的英国,更是为之焦躁,可是在内阁会议之后,却发现自己很难做什么。根据情报,西华与日军的战争,是百万军队级别的大战,此时的英军,对于德军的警惕已经很高,而且就是抽调全部的英国陆军,对于这样的战争,几乎也没有干涉的余地。

    至于外交努力,西华会理会英国才怪呢,这个势力,本来就是从打击英国开始起家的。而日本在当年日英同盟解体后,对英国的态度转为敌视,现在的影响力也很小。

    其它的西方列强,基本上都是唯英国是从,他们自身的能力有限,其实就是跟着英国喝汤,根本对于交战双方,是毫无影响力。法国比较焦躁,可是法国的压力更大,直面德军嘛,哪有在远东活动的余地?

    美国则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交战的双方,此时都从美国大量进口物资,对于经济危机下的美国,不无裨益。

    各国在华的武官,都或者向西华、或者向日本提出了前线观战团的要求。向西华申请的国家比较少,因为有关系的少嘛,而且西华素来又不鸟他们,根本就没有建立起关系来。所以到西华这里组成前线观战团的武官,就比较少,主要是苏联、德国和美国的武官,其中美国的武官,还是紧急通过美国国内的关系,通过安华集团联系的。

    此时在天津港,有英、法、美、日、意五个国家的驻军,也就是当年的八国联军,在1901年逼迫满清签订《辛丑条约》后取得了驻军权,苏联成立后交还了俄租界退了出去,而德国和奥匈帝国一战失败后,丢了租界,所以还有五国。

    其中美国驻军最为有名,原时空1912-1938年,驻守天津的是美军第十五步兵团,马歇尔、史迪威、魏德曼、沃克、李奇微等著名将领都曾在此服役。这就是美军训练高级军官的方法之一,通过参与海外驻军管理,了解国际情势和训练国际性的眼光格局。

    所以最先在中日双方的“前线观察团”参与的西方武官,几乎都是来自这些驻军的军官,而一些在南京政府的武官,此时正紧急赶往华北前线。

    第一批参与“观战”的武官,就目睹了北平攻防战的一部分。

    日军从7月8日的傍晚起,其前线兵力就全部聚集,向最前线运动,1天后的7月10日的上午,全部兵力已经部署到位,对于38师的阵地,就开始全面进攻!

    然而日军并不知道,就在昨晚,38师已经撤出了阵地,接管的,正是2.4万名西华的伞兵,以及两个加强炮兵团,特战一师没有参战,他们的战场不在正面上。

    此时西华方面的武官团,尚未成立,但在日军方面的“观战团”,在7月10日已经从天津赶到,日军也没有回绝他们的要求,一是以为自己在进攻中必然有优势,可以让西方诸国,见识皇军的强大;二是外交考虑,总不能得罪难么多的西方国家。

    所以他们就目睹了一场难以置信的战争。

    日军开始进攻的时候,就已经很让他们吃惊了,一望无际的步兵海,低头匍匐前进,熟练的战术动作,让他们很快确认这是精兵。等到日军停止前进,日军开始炮击——他们又调遣了一个野炮旅团,几十门重炮开始向中国军阵地开始轰击,可是对方的反应很快,也有几十门重炮,听声音就知道是150MM的重炮,开始密集地反轰日军的炮群位置,双方的对轰,立即引爆了整个战场!

    日军指挥官,川岸文三郎和山冈重原,相顾愕然失色,38师或者其它宋哲元的部下,哪里来的重炮?难道是西华军?可是西华总不可能飞过来呀,他们还在张家口到北平的路上呢?其实他们猜得没错,就是飞过来的,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们的战争概念,还没有“伞兵空降”这个概念。昨天上午在北平可以被看到的天空朵朵伞花,虽然被大量北平人议论,可是日本特务也没有这个概念,他们的汇报说不出个所以然,当然没有被日军情报系统重视。

    在中国军重炮的还击下,日军重炮旅团的攻击并不占优势,对方炮击很准,好几门旅团的大炮被毁,被迫停下炮击,开始转移,这个时候他们的转移动作,已经被特种一师盯上了。

    炮击没有奏效,两位日军指挥官也不能等下去,各国的武官们都在看着他们呢,绝不能丢了皇军的脸面!命令下达,步兵全线攻击!

    日军的攻击还是非常迅速而熟练,武官们都看得频频点头。日军的士兵,不是傻傻地前冲,而是不断迂回,形成了一个个的小组,以精妙的战术动作,逐步接近对方阵地。有些小国的武官,已经看得脸上失色,自己国家的军队可做不到这样的精锐,这个时候,已经没有看不起日军的西方武官了。

    对面中国军的阵地比较沉默,对于日军的接近,并没有大规模的反击,但零碎的枪声中,仍然可以发现射手的精度极高,随着枪声,那些战术精妙熟练的日军士兵,也一个个倒下,这让武官们也感到震惊,他们一向看不起的国民政府军队,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孱弱嘛。

    就在此时,西华军的另一个炮团,命令下达:“开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