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65章 全球震荡与战前准备

第165章 全球震荡与战前准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观战团”的武官们很快将他们对战况的描述和判断发报给了他们的母国,引起了部分国家的重视。最重视的,是德国和苏联,这是关注度不一样的缘故,至于英法,还是受制于传统的历史印象,并没有太过重视,其实英国也不能算是不重视,但它重视的主要是政治和外交,在军事上很少关心。

    在军事上最重视的当然是德国,尤其对于相关德制兵器的技术和战术应用。德国的总参谋部,专门建立了一个对中日战争的跟踪小组,处理相应的情报,定下来每半个月召开一次研讨会。很可惜这个时代等待照片的寄到,是比较漫长的时间,暂时还只能根据武官的文字描述,来分析战况和兵器效果。

    但是粗略的分析,也使得希特勒和德军总参谋部,对于德制主战兵器的信心增强,尤其是空军,这一次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可谓是大出风头,这堵了很多人的嘴,因为他们觉得高空水平轰炸才是王道,敌军防空防力量下,斯图卡这样的轰炸机生存的几率太低。但是此次西华对于斯图卡的使用,使得德军确证了一点,斯图卡确实在密集防空火力下或许难以生存,但绝非一种无用的武器,关键是在什么样的战争场合中使用而已。

    苏联也很重视。其实在战争开始的时候,苏联的武官基本上是漫不经心的,他们以为会看到一次还比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的战斗,因为国民政府军队给他们的印象,都是很糟糕的。所以当他们观察到了西华与日军的战斗后,简直是雷霆般的震慑,让他们目瞪口呆——苏联对西华的了解太浅薄了,完全误判了西华的军事力量,西华正规军显示出来的火力水平和作战能力,以这些武官的认知,根本不逊于同期的苏联军队,或者说,要比大多数的苏联军队还要强。此时此时苏军能配备到西华标准装备水平的军队并不多。

    苏联武官,对于日军的力量是很熟悉的。没办法不熟悉,在远东,苏军当然是以日军为主要的潜在敌军,任何一个武官,第一要务就是了解和熟悉日军的情况。所以对比西华与日军,苏联武官们干脆地做出结论——如果西华如同传闻中那样,拥有北平攻防战同等级的军队150~180万以上,日军必败,他们是侵略者,西华拥有中国民众的支持,只要军队与日军的力量持平了,那么西华必胜。

    由于中日战争而重新关注起中国事务的斯大林,则大吃了一惊,他以往对中国的关注,几乎全部是政治和战略因素,从来没有考虑过军事,而且最近这一年多由于西华的“蛰伏”,他很少注意西华,偶尔惊动他注意力的,主要是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这让他感到不安,他担心日军整合中国的力量后,未来会对苏联不利。

    所以武官的报告,才让他震惊不已,上次苏联外交部长访问西华后,已经在西安设立了领事馆,可是他近期几乎没有读过领事馆的工作报告。所以这几天,他将苏联所有近期关于西华的情报和文件报告,都通读了一遍。结果是,他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西华,这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取得了巨大进展的国家,能够支撑他们与日本这样的列强进行现代化战争,而且不落下风。

    斯大林召开了政府高层、强力部门与总参等军事部门参与的中日战争高层会议,决定升级对西华的工作层级,从现在开始,要把他们作为西方列强那样,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务资源,尤其重点要了解清楚西华的工业能力以及军队能力,他们的军工体系,军事体系。而对于最近的中日战争,苏联采取了与德国类似的方法,一个斯大林会亲自参加的每半个月一次的军事分析会议。

    让斯大林心里潜在不安的一点,是武官们报告,西华采用了不少德制的武器,其战斗机和轰炸机都是德系的,而且全部是最新型,德军自己都还没有大规模武装,由此可见西华与德国政府和德军的关系,其深厚程度,一定超越了表面的没有外交只有贸易的表象。

    日本是明显地敌视苏联、亲近德国。而现在西华隐隐约约也有这个趋势,这使得斯大林有点焦灼。他很明白,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西华政治局高层现在明显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政府,而对日战争明显会强化这种思想倾向——战争当然会激化民族情绪,以前的亲苏派就更会被压制。

    而在民族情绪下,过去沙俄甚至是苏联成立后有过的对中国的一些扩张主义的倾向和行为,必然引起西华民族主义政府的不满,共同的信仰并不能消除这种不满。相反德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完全丧失了在远东的利益,所以与西华的合作反而比较单纯,不侵犯彼此的利益嘛,自然亲密度容易上升。

    现在看来,原来想当然的认为西华不可能在军事上是日本的对手,所以必然要向苏联请求支持的想法,完全是基于错误认知上的狂妄自大。西华甚至有可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在中国大陆击败日本,从而建立起一个新中国。

    这种趋势,无疑将是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如何重视都是不为过的。

    斯大林的思考继续深入。苏联对于中国格局的干涉能力是有限的。德国已经重新崛起,尤其是军事上全面崛起,对于苏联的压力很大,别看现在双方表面上的关系蜜里调油,但实际上都彼此戒备。苏联自己号称是面向欧洲和亚洲两个方向的“双头鹰”,但重点无疑是在欧洲,苏联本质还是欧洲国家。德国因此必然是苏联的第一大敌,是苏联主要力量必须集中的方向。

    相反苏联在远东的存在是有限的。苏联远东地区的工业基础和人口规模都很小,即使可以临时派遣强大的军队维持一个强大的远东军区,但毕竟只依靠一条远东铁路,几乎所有的补给都要从欧洲运过去。因此从战略上来看,苏联在远东只能是守势,短期最多是以攻代守。

    所以在不损失苏联的前提下,结好远东的最强者是必要的,否则就会造成对苏联次要方向的重大压力。如果西华能够打败日本成为这个最强者,那么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苏联付出一些代价,未必不能与西华形成亲密关系。

    斯大林以个人和苏共中央的名义,向西华发出了贺电,祝贺西华的同志们在北平攻防战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同时谴责日本的入侵,表示苏联愿意向西华提供援助。苏联在西华的领事馆,将具体负责与西华对接,协商援助事宜。

    西华政治局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后,召开了对苏工作会议。

    自然有同志愿意接受苏联的援助,毕竟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嘛。不过毛泽东反对,他说“拿人手短,吃人口软。”今天占人家的便宜,却不知道未来可能会付出10倍的代价。

    李思华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她建议只和苏联领事馆商谈正常的贸易,在西华占领新疆后,是很容易与苏联建立物资贸易的交通线的,目前从迪化到阿拉山口等地的公路也接近修筑完工,所以与苏联的贸易,可以通过苏联的中亚铁路体系,联结阿拉山口的中方公路体系。一些战略金属等战略物资的贸易,我们与苏联可以做起来。

    而且双方贸易的互补性很强,目前西华战略资源的很多品种,自产还是不足,目前主要依靠从美国进口,如果能在苏联这里打开缺口,那就多了一条渠道,对于稳定供给很有好处。而苏联的轻工业很弱,且农产品的品种单调,我们输出农产品和轻工产品,与苏联之间比较容易达成贸易平衡。

    这样的交易,双方互惠互利,谁也不占对方的便宜。而且还可以避免使用外汇,采用货币互换或者是易货贸易都可以进行。

    李思华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当西华的建议反馈到斯大林那里,也让他又吃了一惊,他还没见过不要苏联援助的国家,更不要说是在战争之中了。这让他感觉都了西华的戒备、以及自尊。他感叹了一声,终究是大国,不是那些有奶便是娘的小国。

    在苏联与西华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约后,苏联与西华之间,通过中亚和新疆的贸易,逐步发展了起来。

    美国则表现得非常低调,公开的言论都是一些希望双方尽快结束战争状态,保障平民生命安全之类的废话。

    罗斯福最近因为国内恶化的经济形势,很有点焦头烂额,对于国际事务的关注度是下降了的。而且对于中日战争,美国上层建筑的意见空前统一,双方都是对美国产品的重要进口国,战争越是激烈,他们就要进口更多的美国货,对于经济危机下的美国,这就是一针强心剂。所以“死道友不死贫道”,美国对于战争的真实态度,是“乐观其成”。

    西华对日军北平攻防战的胜利,震撼最大的对象,无疑是蒋介石及其政府。蒋介石清晰地认知到,西华的强大,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国民政府。

    所以他的心理现在是复杂的,娘希匹的日本人,很可能要从国民政府这里,通过军事胜利来“恢复皇军军威”,从留学日本的时候开始,他就知道这些日本人是个什么尿性。

    所以短期他毫无与日军媾和的可能性,而且未来媾和,也只能是极为机密、不能签订任何条约的。西华取得的空前胜利,使得全国的民气都开始倾向西华,他这个“中央政府”的权威性正在被逐步腐蚀,他心里清楚得狠。全国的民众,必然会对比西华与国民政府之间在抗日上的各自表现,与日本媾和,就会被民众所抛弃。

    他的内心不无恐惧,西华太强大了。他很担心国民政府的这些军队,以及那些军阀,会开始认为西华必然是未来中国之主,而不再是他蒋介石。这种思潮流行开来,必然导致未来的背叛和民国的力量被削弱。

    但又能怎样呢?先准备好与日军的淞沪之战吧,不能表现出足够的力量,在谁那里都没有说话的余地。他感叹了一声,又投入了军事准备的相关工作之中。

    7月15日,南下河北的林彪4野,与北上日军主力第2、5、6、9等师团前军撞上,发生接触式的激战,不过由于双方都很谨慎,所以基本是“一触即分”,双方都不愿意马上就发生决战,因为都觉得自己这一方,还没有完成准备。从15日至17日,中日双方基本形成了一条从十渡、岳各庄、义和庄、廊坊到宝坻、玉田的弧形对峙战线。

    日军此时已经占领了天津和唐山等地,所以其进军方向,主要是从唐山、天津、黄骅这3个沿海区域,3路分进到北平前线汇集。按照其23个师团的大计划,除了前期已经安排进军,目前基本已经抵达前线的9个师团以外,其余14个师团已经从河北各地,向着北平前线急促行军而来,预计到7月20日前,总计70万兵力,可以全部就位。其中的5个新师团,已经海运天津,直接就近补充。

    林彪的4野,也已经全部在这条战线沿途部署到位,其中罗楠挥13集团军,在完成北平攻防战后,也已经抵达前线,北平已经交给了地方部队。而13集团军此前的兵力损失不多,大约只有4000多人,抵达前线后,补充的兵力已经到位,所以现在4野也是完整的4野,4个集团军共计60万人。

    理论上,由于4野先于日军完成集结,存在一定的利用日军完成集结仍需要4~5天的时间差,提前各个击破的可行性。但在军事会议讨论之后,否决了这种意见。主要是时间太短,而且日军前军本来就是几个最硬的骨头,没有太多可能一下子击破,最后还是会被日军的增援兵力缠上。不如按照原计划,等待日军完成集结,而我军利用这几天的时间积累大量弹药,对日军“聚而击之”。

    所以这几天,就成为双方大战之前拼命准备的时间。在北平的附近,西华军利用寻找到的几个平坦的地形,在紧急建立至少4个野战机场,这样包括南苑在内,就有5个机场可用,足以容纳上千的战机加入会战。到7月中旬,西华的战斗机发展到7个航空师,其中的4个都会参与此次会战,单单战斗机就高达1280架,然后还有300架的JU87俯冲轰炸机,以及最新出炉的100架JU88红龙战斗轰炸机。总的战机规模高达1680架。甚至24架B-17高空轰炸机,也会从察哈尔方向直接支持对日军的轰炸。

    日军也有类似的准备,在感觉不妙的石原莞尔的坚持下,陆航第1和第2航空军的主力,总计超过1500家以97式为主的战机,都转场日军控制的河北各野战机场,集聚了日本陆军此时的陆航精华。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石原的命令是,现在有多少新增的战机,就全部飞到河北去。他很清楚,日军军工生产目前原材料唯一跟得上的重要兵器,就是战机。7月份战机的生产量已经能够接近1000架,如果能经过3个月的时间,到9月份陆航几乎可以补给超过3500架战机。每次他想到这个,就会痛骂寺内这些“陆军马鹿”,提前发动,让他的10月计划泡汤的情况下,就是失去了空中优势。

    但实际上,这也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西华到7月份,战机生产量也接近500架,由于技术的优势,提供的新增战力,并不次于日本,而西华的扩张将比日本更大,等到1937年底,就可以达到月产2000架的水平,反超日本。

    林彪的4野,正常装备的105MM以上的重炮,是2400余门,但为了与日军决战,现在已经增加到了4000门以上;而其它小口径的野炮、速射炮、迫击炮等上万门,近战使用的M34高射炮有7千多门,整体集中了2万多门火炮,可谓是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高密度火力集群,对于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

    日军此前只有5个重炮旅团,在最近几个月的军备中,紧急扩充到了25个,目前有13个在河北,不过此前的北平攻防战已经损失了2个,现在还剩下11个,装备有150MM以上重炮约600门,其余还有一些野战重炮联队、重炮联队和高射炮联队。每个师团还有一些75MM为主的步兵炮。整个日军的炮兵火力,重炮不超过800门,而75MM以上的炮不超过1200门,再就是剩下的迫击炮等小炮,数量也不超过3000门。全部火炮不超过5000门。

    所以4野与日军的决战,单单在炮兵火力上,就是4倍以上的差距,更不要说空中轰炸了,日军的轰炸机是很差劲的,主要是伴随步兵进攻,在西华战机的打击下,难以有什么轰炸的行动,与西华的轰炸机群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实际上,在没有空中优势的前提下,他们甚至难以穿透西华步兵的防空火力进行轰炸。

    双方剑拔弩张,气势空前紧张。此时从南京又赶来了很多西方驻华武官,他们大多又向日军提出了“观战”,也有向西华提出的。日本和西华两面都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而大量的民国和西方记者,也都云集前线。所以北平和前线的信息,通过武官和记者们的描述、照片和信息,不断传向全国和全世界。

    然而,就在全球都等待着北平南部战线的消息的时候,在热河,突然迸发出另外的灿烂火光,震惊了全世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