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大本营的决断与出山西
7月23日,日本天皇御前会议。首相近卫文麿闭目静坐,与会的一众大佬们都沉默不语。
这显然会是一场极为难堪的御前会议,尤其是陆相杉山元,更是如坐针毡,陆军连续两次史无前例的大败,当然让他这个代表陆军的陆相,难以交待,今天对于天皇的质询,他内心一点底都没有。他瞥了海相米内光政一眼,米内同样在闭目养神,杉山元却觉得米内这些海军马鹿,此时一定会在内心耻笑他们陆军的拙劣。
首相近卫心乱如麻,他此时很后悔担任这个首相,他此前就很犹豫,是在多方尤其是西园寺大佬的推动下,不得不担任首相的。担任这个首相后,他发现现实与他之前的想法相去很远,他哪里能真的左右军部呢? 无论是杉山元还是米内光政,他们都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吉祥物,对国民有所交待的吉祥物,实际上他们行事,根本不考虑他这他个首相的立场。而他其实也不是一个刚强的人,他是一个典型的富N代,平时口若悬河洋洋万言,但是与这些军人争权的时候,那就是软弱可欺。
天皇裕仁就座,与会的大佬起立鞠躬。大家坐下之后,就发现裕仁满脸铁青。杉山元心头一紧,他等待着裕仁的训斥。
谁知道裕仁开口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指斥陆军的失败。而是:
“是哪个马鹿把毒气弹运到支那的?混蛋!非国民!想让皇宫和东京也遭到毒气攻击吗?”裕仁身为天皇,此时却口不择言,显然气急败坏。
杉山元有点愕然,没想到裕仁如此重视西华毒气弹的威胁。他赶忙说:“今上陛下,陆军一定会护卫好皇宫和东京的安全,不会让西华得逞的。”
裕仁一拍“御桌”,愤怒地说道:“陆军的保证有什么用?你们不是保证过皇军对战西华军,能够获得轻而易举的胜利?结果却是连续两场大败!如果陆军在支那使用毒气弹,你杉山元能保证西华是不会报复还是没有能力报复?”
杉山元可不敢保证,以后要是皇宫和东京出了事,他切腹自杀恐怕都不够,他立即低头回答:“臣立即命令陆军撤回毒气弹的部署。”
裕仁的脾气此时才平抑了一些。说道:
“立即撤回!不得阳奉阴违!否则朕决不轻饶!”
对于裕仁这样的上位者来说,死掉多少“皇军勇士”,那都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是他们应该为皇国奉献的。但是毒气弹当然就不一样,这是对自己的生命形成了直接威胁,当然需要更加重视。就算是百万日军士兵的生命,又哪里比得上自己这个“神之后裔”的生命安全呢?所以杉山元的保证当然是一钱不值,哪怕有一点点威胁,也是不行的。
杉山元这个时候才想通了背后的逻辑,他的后背冷汗不觉冒出。自己太迟钝了,刚才的反应肯定不会让天皇满意。他赶紧补上一句:
“臣会后立即督办此事!绝不让任何胆大妄为之徒在支那使用毒气弹,从而威胁到皇宫的安全!”
裕仁这才满意了,会议转向日军与西华的战争问题。
气氛变得非常尴尬。米内光政看着陆相杉山元的沉默,开口说:
“陆军在支那损失惨重,接下来陆军打算如何行动呢?”
米内这是刺了杉山元一记,但同时也给了他一个说话的梯子。
杉山元这才有点小心翼翼地开口:“参谋本部的意见,皇军23个师团已经与西华的第4野战军,形成了在北平南部大会战的格局。皇军集中了70万兵力,在规模上非西华可比,此次胜机较大,但苦于武器弹药不足。”
“与西华军的交战经验表明,对方是模仿欧洲强国的军队,强调火力和机械化,相比之下,皇军的火力严重不足,这是两次失败都证明了的事实。”
“大会战在即,陆军部已经全力向河北前线运输弹药及其它补给,但相比西华的火力,仍有不足。”
所以杉山元的意思,是要让军费进一步向陆军倾斜,尽快加强陆军的火力水平,使之能对抗西华军。
米内心头一紧,很是愤怒,为了支持侵华,上一次海军做出了巨大让步,军费已经向陆军倾斜了很大一部分,结果这帮马鹿丢人现眼,现在还想剥夺海军的更多利益?休想!米内紧接着开口:
“事实证明,陆军的华北计划明显不切实际。华北既无油田,又缺钢铁,对于帝国的补充,是非常有限的。说是大会战,其实就是陆军已经陷入了西华军的大陷阱,被迫的决战。如果帝国不断将资源都投入到这样陆军根本无法胜利的战斗,会耗尽帝国的资源的。”
旁边的几个大佬都有点发懵,海相这是一下子就翻了桌子啊,根本不认为陆军的侵华大业能够成功,“南进派”又要卷土重来吗?
接下来的会议陷入了陆相与海相的互相攻击之中。直到裕仁不耐烦了,出面制止,两人才脸红脖子粗地停下争吵。
其实包括米内在内,在座的人都有共识,开弓没有回头箭,日军侵华不可能就此终止,谁也不敢负这个责任。而现在皇军在河北,已经被迫形成了与西华大决战的态势,这个时候可以说是“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对其暂时的资源倾斜,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米内的争执也只是表明海军的态度而已——海军的让步,是为了皇国大业,你们这些陆军马鹿,可不要以为未来就是这样习以为常,未来必须倾斜于海军。
所以这一次御前会议,在近卫首相的和稀泥下,最后的决定是,近期的钢材、油料,尽可能地供给河北前线的军备,军工生产要求全面加速,增加坦克战机和火炮等的生产,并尽快供给河北前线。关于陆军的前期损失,立即在国内编练10个新师团,并重建被西华军消灭的第3、8、10、11、20这5个一等师团,其军官开始使用过去的一些退役军官,以及大量补充参谋人员。
关于是否扩大对华战争,则争论得很厉害,但是最终这些“重臣”们还是同意了,民国的精华,在于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江南地区,西华的威胁大,但是华北的收益小,柿子要捡软的捏,蒋介石国民政府就是软柿子,打败蒋介石,取得支那江南的膏腴之地,才能“因粮于敌”,补充帝国资源和财力的不足。
江南的淞沪大战,已经箭在弦上。
不过,其实大本营的决策,已经没有短期的意义了,西华不可能傻等日军的军备提升。在西华的战略中,要在初期充分利用优势军备和火力,尽量消灭准备不充分的日军有生力量,本来就是重要的顶层设计。所以抗日战争开启的初期战略,就是“侵掠如火”,要以急促的攻击,大量消灭日军最精华的有生力量,从而奠定最终胜利的良好基础。
徐向前看了看山下,对着聂荣真和熊豪感叹了一声:“终于走出来了。没有现代交通,重装备大部队的行动,还真是困难。”
三野从山西到河北的进军路线,当然选择就是正太铁路,这条由法国人修建,在1907年通车的243公里的铁路,是从太原到石家庄的大动脉。
然而在两军对垒的今天,想通过铁路运输部队,是十分困难的。
正太路的路线,其实就是联通河北平津与山西之间著名的“太行八陉”中的第五陉井陉。这条路自古以来,就是山西到河北的主要交通干线,不过既然是东西向穿越太行山,自然崎岖起伏、山高林密,地势险要。
所以徐向前三野的这一次进攻,基本上就是一场“护路之战”。
从山西到河北,正太路的走向,基本是太原-晋中-阳泉-平定-鹿泉-石家庄这一条井陉故道。
所以三野出山西,到阳泉的时候,就已经与进抵平定的日军展开了血腥的山地战。三野想用正太路进攻河北,此时心气正高的日军,也想用正太路进攻山西太原啊,双方算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日军从河北进攻山西的主力,此时是岩松义雄第15师团和酒井康第17师团这两个一等师团,加上一些其它辅助部队,大约6万多人。在进攻之初,他们对西华的实力是藐视的,所以才会觉得两个主力师团,就足以进攻西华新根据地之一的山西了,后来的增兵,则是因为在华北和热河的两次大战后,才惊觉他们对西华实力的预判,完全失败。
实际上,这两个师团在日军的一等师团中,也属于历史战绩比较弱的,但经过参谋本部的调整后,此时的战力,也并不逊于其它的主力师团。与李思华前世记忆中的“弱旅”并不相同。
徐向前三野的60万大军,当然也不是一次性出动,计划主要是先锋部队先打通正太线,然后再用火车快捷地运输大部队,从而一举攻下石家庄,然后横扫河北南部。
所以在阳泉和平定前线,爆发的首先是典型的山地战,狭窄的地形,使得双方很难部署大量的前敌兵力,而即使在铁道上击败了对方,不清理掉两侧山区内的敌军的话,铁路还是无法恢复通行。
所以根本上就是正太线两边山区中的山地绞杀战,谁能把敌军从一段铁道两侧的山地中驱逐出去,就可以控制这一段的铁道。
山地战中,重火力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很多时候是需要山地步兵的死斗的,这使得三野出山西的牺牲,与一野和四野相比,是最大的,整个走出这条正太线,来到接近石家庄的位置,死伤了1万多的士兵,可谓牺牲惨重。
当然,日军也并没有占到便宜,实际上第15和17这两个师团,伤亡接近3万人,几乎损失了一半的人马,后来不得不被115、116、117这3个师团接替,但他们同样,挡不住西华前进的步伐。
双方士兵的精锐程度、战斗意志以及对山地战的熟悉程度,其实都差不多。但问题是,西华毕竟在山地火炮以及空中轰炸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例如,日军防守山头,就很难奏效,无论是赤龙轰炸机的俯冲轰炸,还是M34高射炮以及大口径迫击炮的集中火力打击,都使得日军的这种坚守,很难持续,因为死伤的速度太快了,而西华的火力太强大。
相反,日军的进攻正好遭到了相反的格局,西华军的火炮优势,使得日军大部队的进攻根本无法组织,损失太重,而西华对前线部队的交通线组织得力,日军的连续进攻,虽然战术精熟,但很难占到便宜。
每一场这种小战役,打到后来,总是日军首先吃不住劲,被迫先撤。而西华军从容不破,一点又一点地向着河北方向渗透,攻占日军防守的一个又一个的山区地带。
但是日军的防守还是很顽固,因为这是明显的,在山区有着地形的优势,还不能打得过西华的话,到了平原地区,西华的重火力得以发挥,岂不是更糟糕?
但是随着时间过去,日军的损失越来越大,西华也越打越精,他们炮手的进步明显,日军的火炮总是一露头,就会被西华军打到,或者是被他们召唤轰炸机轰炸。而当日军缺乏炮兵掩护的时候,步兵就只能依靠地形来顽抗,但是西华军不像日军,日军的普通士兵几乎只有步枪和手榴弹可用,就连掷弹筒的数量,都是有限的。
所以西华军从不愿意与日军,玩步兵在山地中捉迷藏对决这样的游戏,总是在发现日军的山地阵地后,或者用炮,或者用火箭筒,甚至是火焰兵(火焰喷射器)来解决战斗,兵器上的差距是巨大的。
但是西华军绝不畏惧牺牲,在地形绝对不利于使用重兵器的时候,他们也敢于冲锋,用更多的人数规模的牺牲,来消灭日军。
所以无论是15师团还是17师团的士兵,都体会到了对方军队的强大和坚韧,这不是靠什么武士道精神可以压垮的,只有以命换命,大家拼命,看最后的结果而已。
打到后来,寺内正一自己舍不得了,华北方面军的高层们商量的结果,是将这2个师团撤下来,尽快补充兵员恢复一等师团的战力,而将115、116、117这三个师团顶上去,战术必须调整。
很明显,在山地战中,由于山地兵器和火力的差距,日军的战斗处于劣势。普通的想法,是西华如果到了平地,会更加具有火力上的优势。但是日军指挥部新的想法是,出山西的西华军到底有多少人?
日军在西华的情报网络,其实一直没有渗入西华的高层,更难以渗入军事系统,他们对于西华的情报网络,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从1935年起,才开始从头组建的,而李思华又对情报工作极为警惕,不仅建立了强大的反谍组织,而且军队、军工的独立性和保密性非常强,对于军事机密抓得非常紧。说白了,西华的强大远胜于原时空,叛徒就会更少,日军也就更难以掌握西华的军事机密。
像现在,华北方面军对于西华的军队规模就发生了误判。
北平当面之敌的数量是基本搞清楚了的,60万人并没有出乎日军的意料,他们认为北平南部的战役是决战,西华与日军的主力在此会战是正常的。
而热河被认为是西华开辟的第二个大战场,目前日军还不清楚在热河的西华军有多少,但是按照他们干脆利落地消灭了4个一等师团,接下来又开始进攻承德方向的事实来看,少于30万人是不可能的。
已经去掉了至少90万人,西华这第三路能有多少人?就算西华在战前从日军了解的150万人左右扩军到了200万,西华的根据地,总要留个一半人吧,例如日军了解缅甸根据地,就至少有接近30万部队,西华还有庞大的几个省份需要驻守。
因此华北指挥部估计出山西的西华军,总数不会超过20万人,这显然是侧翼呼应北平南部前线的军事策略。
日军在河北南部有10个师团。马上抵达的还有5个师团,已经被命令从山东登陆,先击溃军阀韩福渠,取得山东,从而可以将山东区域与河北南部连成一体,实现15个师团对西华20万军队的围攻,日军的总数可能达到超过40万人,将是西华军兵力的2倍。
因此,虽然西华在平地的火力可能更强。但山地战无法发挥日军的兵力优势。不如后撤一部,等待这只军队兵临石家庄,到时集中了河北南部的全部日军实力,以及等待山东5师团兵力抵达,在石家庄下与西华出山西的部队决战,歼灭他们!
实际上,华北方面军对于西华兵力的猜测,当时只是一厢情愿的瞎猜,但这种猜测,符合日军高层所有人的心意,让他们倾向于相信。所以日军新的战略,就由此而展开了。
新的三个师团对于西华进攻的抵抗,其实就是在拖时间。河北南部10个师团的总集结、15和17师团的兵源和武器弹药补充、以及日军在山东的侵略及5个师团的配合进攻,当然都需要时间。
河北南部的形势变化,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西华与日军的决战,就在河北,现在不仅是河北北部的西华60万对日军70万的大会战,还有正在河北南部形成的西华20万对日军40万的大会战。外界的观察中,自然不知道双方兵力的多寡,但是这无疑是决定中日战争走向的转折性大战,世界列强们的眼睛,都盯着河北,在他们的评估中,这是一场双方都可能投入百万兵力的大战,都是双方最精锐的战斗部队,其结果,足以决定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