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69章 文化禁入令与河北初战

第169章 文化禁入令与河北初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7月25日,从北平开始,一直蔓延到全国,都被西华临时法律委员会通过的一道新法令震惊了,全国的文化人,议论纷纷,有的人拍手叫好,有的人暗生恐惧,有的人极为愤怒,有的人长吁短叹。

    李思华现在兼任这个西华临时法律委员会的主席,这道法令自然是出于她的意图。

    她的本意很简单,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日本为了侵华,在民国培养了大量汉奸,尤其在文史哲领域,汉奸最多,因为这些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组成的所谓“文化人”,大部分膝盖最软。除了日本以外,欧美培养的汉奸,其实也不少见,多了去了,只不过他们的手段更高明一些,例如建设大学、发展教会,看上去很“友好”,最典型的就是那个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

    说白了,此时民国的诸多教会大学,其实在世界上都算有名,因为是西方自己办的嘛,所以给出的待遇自然是不一样的。李思华前华世那些大学,拼命追求什么国际排名和西方学术界的承认,人家还不屑理会你,能丢给你一根狗骨头,就算是看得起你了。

    其实在民国的时代,根本不用学校自己去追求,西方各国早就给你安排得妥妥的,而且各种排名都是名列前茅,其用意,当然就是培养自己在华的利益代言人和“二鬼子”,让这些汉奸觉得,自己不是背叛民族的汉奸,而是代表更先进生产力的“世界公民”、“国际公民”。

    为什么这些大学文科繁盛而理工科极为稀缺呢?想一想西方和日本人希望中国人学习什么,就很清楚。文科最容易灌输汉奸思想,可以用西方或者日本的思想,占领这些中国人的头脑。相对于民国国内,西方和日本有资本优势,自然不难吸引一些利欲熏心的利己主义者。

    后世西方和日本其实还是一样的套路,只不过中国的主权和力量强了,要使用更迂回更隐蔽的战术而已。

    此前的西华,以西南和西北为根据地,这个问题还不算突出,因为无论是西方还是日本,在这些地域的影响力还不强。但是收复北平后,这个问题就突出了出来,北平在李思华看来,无疑是大量汉奸文人聚集的地方。

    这个时代汉奸的肆虐,就像是李思华穿越前即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一样,在文化尤其是文史哲领域,是非常突出的。

    在占领北平后,“显状”的汉奸是不难处理的,那些为日本人效命和迫害国人的汉奸,自然已经被悉数抓捕和判刑,大量地被枪毙。但仍有很多的“隐性”汉奸,是很难处理的,日军未能像在她前世那样占领北平,使得这些人没有直接沦为汉奸,但其历史上,不断发表汉奸言论,所作所为,其实与那些投降日本人的汉奸没有两样。

    如何处置这些人呢?李思华策划了文化禁入令这一套文化思想管理的机制。这套机制的逻辑是:

    1、成立文化禁入的执行机构,鼓励民间举报汉奸言行和破坏国家文化的言行。公布了文化禁入审核机构的电话、信箱、联系人等公开信息。

    2、借鉴英美的“陪审团”机制,在全国各地随机选择一些“审核员”,让他们对被举报的问题言论和行为进行评判。如果有2/3或以上的审核员,认为确实属于汉奸言论或者是对国家文化破坏的行为,则文化禁入的惩罚即成立。

    3、所谓的文化禁入,即禁止被确证有汉奸或者破坏国家文化言论和行动的人士,继续从事任何有关文化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文字、绘画、雕塑、艺术、教育、出版、媒体、广告、考古、古玩、司法、顾问等有关涉及文化工作的所有工作类型。说白了,就是让这些汉奸完全失去公众影响的可能性,还想发表汉奸言论或者破坏民族文化,那就只有憋着。

    4、文化禁入令的执行期限为终生,不得撤销,没有什么“改过自新”的机会。举报期限也是终生,只要犯禁,不会因为其以后的包装伪装而放过。

    5、对于列入文化禁入令的文人,其它人继续传播鼓吹其人的言论或者行为的,经举报验证后,同样被文化禁入令所禁止,传播的人一样完蛋。

    6、对于被列入文化禁入令的文人,会公告全社会,任何西华的机构、学校、企业以及其它部门,均不得雇佣名单上的文人,从事任何有关文化方面的工作。

    这样的一个禁令,对于全国“文化人”的冲击力,自然是核弹级别的。例如胡适马上开始“大声疾呼”:“这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这是文化上的浩劫!”

    很多其它的知识分子当然也反对,尤其是那些从西方留学回来的文史哲“教授”们,今后鼓吹西方思想,就有可能被文化禁入,这是砸了他们吃饭的饭碗,当然要激烈反对了。不鼓吹西方思想和理论胜过中国的传统,如何凸显他们的“学术精英”身份地位呢?

    不过李思华对于这些喧嚣,根本不屑一顾,她本来的意图,就是以大时代新中国批判的武器,来洗涤过去百年国家和民族的积垢。对于周恩来和有些同志担心影响“统一战线”,她同样嗤之以鼻,批评他们说,就算坚持统一战线,那最基本的也必须是具备民族大义的人士,至于这些汉奸倾向的“牛鬼蛇神”,我们有病才会去执行这样的统一战线。

    所以西华公开回应社会的舆论,毫不犹豫地宣布:

    西华要建设新中国新的文化界,它必须是一个坚持中国文化、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民族大义的新文化界,西华必然清洗过去百年文化界的积垢,而文史哲等文化领域,本来就是重灾区。对于那些“以洋为尊”、“言必称希腊”的慕洋犬,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今天,发表汉奸言论、投降主义的坏分子,西华将毫不犹豫地坚决镇压。

    西华敬告全国文化界的人士,时代已经变了,这是一个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大时代。西华代表全国人民,需要的是具有华夏贵胄精神、大国国民气概以及民族自信气节的新文化工作者,而不是那些在洋人面前卑躬屈漆,甚至思想上都成为洋奴的反动旧文人。在大时代面前何去何从,诸君自我抉择!

    西华的回应,更是轰动全国。强硬不妥协的态度,使得那些一直具有优越感的文人,感到极不适应。西华的态度就是,你必须适应西华的要求,否则就退出文化界,没有任何例外。

    一些有心人,咀嚼着西华“华夏贵胄、大国国民和民族自信”这3个对新文化人的定义,若有所思。而更多的教授们,尤其是一些有资历的“老教授”,则是如丧考妣,一些人,又开始思考着打点行装,跑到国统区去;而另一些“有办法”的人,则考虑去国外,国内的战争,本来就让他们厌烦,这是对自己生活品质的巨大影响。

    李思华一直觉得前世的遗憾之一,就是由于前三十年在经济生活上的落后,使得后来国家转向之后,很多人丧失了文化自信,而欧美和日本,则趁机大量培养文化汉奸,以至于后来明明国家已经发展到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算个人收入的GDP,也上升到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生活好了,经济强了,可是文化汉奸反而层出不穷,甚至有变本加厉之态。一步之失,后来步步被动。

    所以在这一世,她希望尽早建立起一套新中华文明和文化的自我体系,要尽量将西方和日本这样的文化侵略排除出去,保证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干净和正确发展趋势。北平和国统区文化界的反应,反而让她在这方面的意志更加坚定。她默默地想着,等到新中国建立稳固,她必然发动新时代的“文化大革命”,以文史哲领域为重心,重塑新中国的文化思想格局。

    外界的纷纷攘攘,并没有对西华的文化禁入令有任何的影响。很快,包括胡适、胡兰成、汤尔和、张资平、周作人、郑孝胥、柳雨生、唐仰杜、陈群、梁鸿志、褚民谊等人在内的,第一批文化禁入令的公布,再次轰动了全国。

    其中尤其争论最大的,是周作人和张资平。这两人名气极大,且此时还看不到什么“汉奸言行”,怎么就被西华盯上了?其实是李思华深知这两人,在前世的铁杆汉奸行为。在这个时空,怎么可能反而因为西华提前占领了北平,他们来不及背叛,而让这两人继续高居所谓“文化盟主”的地位?当然要打下去了。

    否则,难道要等到两人未来再以自身的影响力,带歪新中国的文化界?李思华自己可不是循规蹈矩的人。

    无论如何,西华的铁腕,让民国的文人们既感觉到极不适应,又感觉到非常畏惧。各地的汉奸言论,居然减少了大半。他们也怕西华的“秋后算账”呀。不过此时,北平文人的“外逃”开始成风,不过西华也不在乎。秋后的蚂蚱,还能蹦跶多久呢?

    “文化禁入令”这样沸沸扬扬的一场事件,将民国媒体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但就在这个期间,西华军4野对于日军的作战准备,已经完成,大战即将开始!

    7月29日,战役首先在廊坊方向的安定和高村一线爆发。

    西华集中了目前全部的700架赤龙和红龙轰炸机,以近千架战斗机护航,连续对日军前线进行狂轰乱炸,打乱了日军的前线布置。

    在此时河北的天空之行,随时可以见到战机的格斗、爆炸和坠落。日军集中了第1和第2航空军的1500架左右的战斗机,数量还在西华之上,与西华展开了激烈的空中角逐,不过日军的轰炸机,刚刚参战就被击落了几十架,西华军的高射炮火力,形成了这些落后的轰炸机根本无法适应的高强度战场,因此一战之后,日军的轰炸机就基本退出了战场,完全不适应。

    西华军在战机护航下,连续进行了3天的高强度轰炸,平均每架轰炸机,都至少出动了25架次,总计超过15000架次的轰炸,导致部分轰炸机的提前损毁或必须立即修理。不过战果也是显著的,日军前线的第2、5、6、9、14这5个一等师团的损失,都非常惨重。

    3天的连续轰炸,是超过了7500吨弹药的倾泻,是超过100万枚炸弹、在几十平方公里的重点打击。在这样的平原上,无论日军修筑怎样的工事,进行怎样的隐蔽,都无法规避大量的损失。其实头脑比较清醒的日军将领,例如第2师团的岗村,以及第5师团的板垣,都几乎已经清晰地判断出日军的前景不妙,但是已经入局,他们现在根本不敢有任何退缩的表示,担心军心士气的崩溃,如果此时撤退,日军必然大溃。

    4野的林彪和罗丙辉他们也很遗憾,空军目前还只能实施这样的轰炸强度,这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如果能坚持7天,恐怕日军将直接崩溃。

    不过现在也是足够了。

    8月1日,大约3500门的重炮炮口扬起,“开火!”

    重炮齐射,天空黯然失色,无尽的火焰掠过天空,日军的阵地上到处是烟尘的飞扬,日军炮火的反击是乏力的,多数的重炮都在过去3天的轰炸中损失了,少数的反击很容易就被西华的炮火压了下去,甚至被摧毁。

    岗村的神色极为严肃,他知道,再经过这样的炮击,恐怕他的第2师团剩余的兵力,很难超过半数了,日军犯了大错,不应该将这样的主力师团,放在第一线的,应该将他们靠后隐蔽,等到西华军进攻的时候,主力师团再出击,纠缠住西华的部队,西华的火力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而日军主力则可以发挥其精锐单兵的优势。但是现在,一切都来不及更改了,想到这,他心如刀绞。

    这是日军的一个“常规错误”,这些日军的主力师团,一贯以“勇武”自诩,从来冲锋都是第一线,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毫不足奇。

    按照日军此前战争的经验,这样的重炮打击,时间很难超过10分钟,可是今天西华军的炮击,仿佛没有尽头,10分钟过去了,又是20分钟,30分钟,大量的日军士兵都要疯了,看着周围的同伴,一个个毫无价值地死去,没有能杀掉一个敌人,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终于炮击停止了,4野的3500门重炮,大约每门重炮打出了100发炮弹,炮膛都红了。35万发炮弹的轰击,使得日军大量损失,阵线摇摇欲坠!

    刚等到炮击停止,日军的各个师团长,立即跳起来命令,全军进入战壕,准备反击西华步兵的进攻!他们可不相信西华刚才的连续炮击下,能够马上恢复大规模炮击!

    日军在已经半毁的战壕间穿梭,紧急地部署兵力和弹药,他们警惕地盯着西华军的动向,只要西华军一进攻,就立即冲上去,与他们缠斗在一起,死战!

    地面微微颤抖,一阵轰隆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响,岗村正用望远镜观察着西华军的动向,突然他的脸色惨白,糟了,西华的大规模坦克装甲部队!可是,事前的情报,在这次战役的敌军序列中,没有这样一只部队呀?哪里来的?是了,一定是西华从热河长途将之调过来的,从热河战场到这里,距离不过是300公里,西华有了3~4天的时间,就能调动过来!

    这正是当时候李思华的那个新的大胆想法,历史上德国和苏联大纵深的战法中,这种长途袭击,也是非常经典的,毕竟华北大地,地势平坦,这样的调动,也就具备了可行性。

    7月28日,经过7天时间,完成了全部补充的粟裕坦克装甲兵团,开始启程,此时的坦克和装甲车的速度并不快,大约平均是20公里/小时(只有冲锋的时候会超过30公里/小时),而且超过110公里左右,就会耗完全部的油料,需要加油。这样的长途跋涉,还要考虑中途机械的损坏,需要补充零件和临时修理。

    所以在7天的补给时间之中,中央军委又调集了更多的重卡,运输油料和零件,并且增派了维修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的坦克装甲兵团,每天行驶约100公里,当天剩下的时间就是仔细地保养和修理,保证装备的整体完善性,这样算得上小心翼翼地行军之下,用了3天的时间,终于赶到了4野战区的前线!

    由于从热河前线到平津的这一片区域,已经被西华提前占领,而且一野对这片区域进行了广泛地戒严,空军的战机也维护着这片地域天空的“净空”,使得坦克装甲集群的到来,日军仍然茫然不知,从而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

    所以在修整了一整天后,此时这个西华唯一的坦克装甲集群,再度发威!

    反应敏捷的岗村,已经知道败局已定,根本没有组织防御,就下令全军撤退,有军官试图争辩,被不耐烦的他一枪击毙,都什么时候了,还要逞能?

    和他一样机灵的,还包括板垣和9师团的吉信良辅,他们纷纷命令部队立即撤离,率领这3个师团的余部,狂奔而去。

    也有不机灵的,那就是谷寿夫第6师团和土肥原贤二第14师团。

    谷寿夫是个狂人,这几天“光挨打而无法还手”已经让他忍无可忍,心态都要爆炸了,此时见到西华的坦克装甲冲锋,考虑的也只有“死斗”二字,他手持军刀,命令每个士兵都带上集束手榴弹,散开向着西华坦克装甲集群冲锋!

    土肥原贤二作为过去的特务头子,实际上老奸巨猾,可问题是他的才能并不在军事指挥上,多犹豫了一会,就没有来得及撤退,看到西华的坦克和装甲冲来,他也只有保持着师团长应有的镇定,要求用14师团所有的兵器反击,士兵们冲锋,去炸毁那些西华讨厌的坦克和装甲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