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青岛余波与国民政府撤退
随着日军舰载机群被西华战斗机群围攻,200架红龙JU88战斗轰炸机群,趁机突破了日军航母群的防空,此时能够回来支援的日军战机不多,这些航母主要是依靠自身的高射炮防空系统进行对抗。
因此,类似此前赤龙机群攻击日海军战列舰集群的故事,同样发生了,日海军还犯了另外一个错误,就是为了支援陆军在青岛的固守,将大部分能发射舰炮的船舰,都派到了近海,此时8艘航母的护航舰队,仅有4艘重巡和20多艘驱逐舰,它们的防空火力是很微弱的。
红龙机群的主要目标是航母,由于它们载弹量大,因此这些航母遭到的打击也非常大,总共有3艘航母起火,而几乎每一艘航母,都有程度不同的损伤。
等到红龙机群攻击完毕扬长而去,西华的战斗机群也随之护航护远去,永野几乎已经面无人色,他希冀地望着天空,可是能返航的舰载机,显得那么的稀少!总计只有不到200架的舰载机返航!
日军舰队抓紧向着远海撤退,但是西华的第二波攻击时间,只差15分钟,日军根本没办法撤退多少距离,尤其是近海的战列舰集群,他们又遭到了一次重大的打击。
等到最终完成撤离,日海军的大舰队,已经只剩下了不到70艘,而且多数都带着程度不同的伤损。航母沉了3艘,尤其是重型的能载机90架的加贺号也沉了;战列舰损失3艘,金刚、雾岛沉了;巡洋舰损失8艘,而驱逐舰则损失了25艘!这是日本海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败,而且不是败于敌军的大舰队,而是空军!
永野吐血,他写下了遗书,然后自杀了,他实在没办法交待。在他的遗书中,总结了此次日海军大败的教训:
一、海军就是海军,不能看成是对大陆攻击的移动炮台,尤其是对西华这种拥有强大空军的敌人。
二、海军支援陆军,必须是在一系列的前提下,不具备空优,海军就不能出动。
三、需要大力发展海航,未来的海战,单靠火炮,没有空中优势,军舰就可能沦为活靶子。
四、推荐山本五十六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第二天,西华的公告轰动了全世界,日军的大舰队,被西华空军摧毁了近40艘主力舰艇,甚至包括3艘航母和3艘战列舰!西华这是用另一种方式,狠狠地洗雪了当年北洋海军的甲午海战之耻!
正在海外的前海军总长萨镇斌,时任国民政府海军署长的陈少宽,都为此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唯一遗憾的,就是对日海军的复仇,不是由海军自己完成的。
空战结束后,岗村在西华军的炮火中,痛苦地思考了一个晚上,然后决定立即全面撤军,可问题是,现在撤军已经变得极其困难。
他向大本营求援的结果,直接上了裕仁的御前会议,在陆海军几乎要打起来的争吵中,裕仁最后决断,海军还是要努力接出在青岛的日军,但是1938年的日本军费,将比原来以陆军为主的开支,转向以海军为重,尽力补偿海军的损失。而陆相杉杉元不得不吞下这个苦果,因为不仅是海军的坚持和日军的决断,包括文官系统的倾向都是一致的。
杉杉元内心明白,大家这是以“腹艺”的形式表现了一种态度上的趋势,那就是对于日本陆军在大陆战争的胜利可能性,开始倾向于悲观,而海军关系日本本土安危,以及“南进策略”的可能性,现在的重要性逐步超过了陆军。只不过陆军势大,大家不好明说罢了。
所以按照石原策略规划的江南战争的胜负,将是陆军的最后机会,如果西华打过了长江并击败了日本陆军,那么全面侵华就宣告失败,日本剩下的选择,就将是力图保住满洲和朝鲜。不过杉杉元心里冷笑,今天你们缩减陆军的资源,未来如何保护满洲和朝鲜呢?
日本的连续大败,已经使得这个国家的很多“忧国忧民”之士,在思考别的出路了。例如石原莞尔之类的日本“智谋”之士,已经开始在痛苦地考虑失去满洲的可能性了,明摆着,按照华北会战的情况,西华同样在东北重演,日军真的挡得住吗?石原最近沉溺于酒色之中,他实在想不出来日本的出路。
接下来的青岛战役,就变成了西华常规化的重火力攻击,日军在依托青岛要塞工事拼命防守的时候,其海军动员了一切运兵舰,甚至是民间商船,从青岛试图将大部分军队运走,很多其实被消灭在海上的轰炸中,最后当西华收复青岛的时候,原来驻守青岛的18万日军,只有8万多人被海军接了出去。其余日军,大部分战死,最后有2万多日军投降,还是老规矩,被拉去终生挖矿作为惩罚。
在西华的连续打击下,日军即使是老兵,也有很多人不再坚持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开始投降,其实质其实是对西华有了敬畏而已,日本人的本性就是“疯狗”,你如果畏惧,他就更疯,拼命地要上来撕咬你;但你如果把他恨恨教训痛打一顿,他就敬畏,看到你就夹起尾巴。
11月5日,青岛战役结束,其实在青岛战役结束前,于天云第12集团军已经提前南下,西华中央军委汇合各方面的情报,日军从连云港大举进攻苏北,甚至前锋直指安徽,占领淮河流域的企图甚为明显,这让中央军委判断,日军这是试图复制黄河防线,再建设一条淮河方向,因此需要迅速加强南下的力量,由于青岛在大空战后形势已明,于天云12集团军被命令提前南下,西华要以二野与三野部分军队的结合作战,粉碎日军的淮河防线企图。
南京总统府内,蒋介石面无表情,他刚刚看完2封电报,他的手有点颤抖。
第一封电报来自西华中央军委,要求国军迅速让开亳州、徐州、蚌埠和阜阳之间的区域,实际上就是让他让出安徽北部,理由光明正大,西华军的二野和三野,将在淮河两岸与日军进行会战,将从苏北进攻安徽的日军歼灭在淮河流域。目前在这个区域内的国军,建议蒋介石撤往安徽南部,加强民国体系对抗日军的底蕴。当然,西华欢迎国军在上述区域共同抗日,但必须接受西华的领导。
第二封电报则来自淞沪前线,经过从8月到11月初近3个月的抗战,国军已经开始支持不住。蒋介石并不知道,在这个时空的国军淞沪抗战,相比异时空,已经好了很多。因为几乎没有纠结上海市区的抗战,而是在外围构筑了强大工事,这使得日军被迫开始不断的攻坚战,打到中途,日军华中派遣军的9个师团全部上阵,也被国军一时挡住了。
如果只有这9个师团,国军哪怕是打半年,都有可能。但是石原的“三河计划”改变了一切,从10月开始,日军逐步向华中增兵,试图在消灭蒋介石政府后,实施“隔江对峙”的战略计划。
虽然日军增援的师团主要是以新兵为主的补充师团,但战力也远在国军之上,至少火力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淞沪前线,逐渐支撑不住,到11月初,已经在全面考虑撤退的问题了。日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5个师团,而且对于前期的9个师团,是随打随补,保持满员,全军逐渐达到了超过30万人的规模。
3个月打下来,国军已经牺牲超过20万,当初的60万部队,加上后期补上去的10万,现在只剩下了约50万人,一些部队的士气,有所削弱。这让蒋介石忧心不已,最大的担心,当然是既然淞沪前线不保,那么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难以保住了,这当然让他很难过。
对于西华的催促,他当然非常恼怒,这是逼着他让出地盘啊,但也没有办法,光骂娘希匹也没有,留在那里就面临日军的进攻,他的精锐部队,不能有更多损失了。
日军在淞沪会战的同时,部分的军队也从海上进攻浙江,台州、温州都已失陷。上述的综合形势,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国民政府要保住江浙沪,已经不现实。
所以蒋介石最后做出了决定,实际上就是放弃江浙沪加上安徽,国民政府彻底地躲到背后,他可不信日军在西华的强大压力下,还有能力大举进攻他后退的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和江西,新的民国抗日前线,将以江西和福建为中心建立。目标很明确,就是坐观西华与日军战争的成败,等待可能的机会。
在徐州的国民党主将李宗仁,接到了蒋介石“披肝沥胆”的长文电报,蒋介石没有掩饰自己的心路历程,指出淞沪会战失败在即,需要保存国民政府元气,徐州会战,还是交给西华打的好。国民政府的武力,相比日军差远了,
淞沪失败了,如果在徐州再失败,西华并不在乎,但是国民政府的元气就更加凋零,为党国的长远利益计,请忠仁兄立即率部退入安徽南部,然后继续退往湖北。
白崇禧也给李宗仁来了电报,他同意蒋介石的意见。西华的强大和日军的逼迫,迫使这些原来各怀鬼胎的国民党的不同派系,被迫“团结”了起来,因为他们的武力相对而言,太弱小了。
李宗仁长叹了一声,统一徐州方面国军将领们的共同意见后,他与西华交涉,将这一区域的防御,交给了西华。
西华军迅速地进入这一地域,实际上已经使得日军的淮河防御计划破产了一半,日军并没有料到蒋介石政府会将这一区域全部让给西华,这使得西华的进军速度快了很多,超出了日军的预料。
11月6日,国军开始从淞沪前线不断撤退,并宣称组织南京的首都防御。
淞沪前线的后撤,只能算是部分有章法,有些弱势的部队,在日军的追击下就溃散了。
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李思华与毛泽东,以西华政治局的名义,严厉要求蒋介石政府,立即开始疏散南京的民众,国民党的南京防御,应该是纯粹的军事防御,民众留在城市,对于野兽般的日军来说,极可能有被大屠杀的可能,如果国民党组织不利,这将遗臭万年。
李思华担心蒋介石未必重视,接下来还对国民党南京防守的将领们,通过地下党进行了一对一的警告,尤其是主将唐生直,李思华直接以李力胜的个人名义,严厉警告他,必须立即疏散民众,如果他以固守的名义,将民众留在城内,那么西华和李力胜就会将他视为千古罪人,发誓要杀他和他全家,到时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种严厉的警告,自然极大地震撼了蒋介石,更不要说唐生直。虽然他们还在固守和放弃之间犹豫,但对于撤走民众这一条,倒是遵循了西华的警告。很明显,如果他们不遵从,最后如同西华所说的日军发动了对南京民众的大屠杀,西华必然将此前的警告公诸于众,他们也必将遗臭万年。
李思华也是没办法,她无论如何计算西华军的速度,也不可能做到在南京大屠杀前,直接军事攻击到南京,所以只能是提前疏散南京民众。
在军事上,她只能是通过特种三师,尽量地做好南京城外的协助民众撤离的工作。通过地下党在南京的宣传,在一些公开的机构掩护下,提供粮食和船只,沿着长江西去,将部分南京民众沿着马鞍山向安徽甚至是湖北撤离,当然,愿意去西华的自然送到西华。
进攻徐州的日军,主体是重建的第6、第8和第9师团,以及3个三等师团,共计15万人,组成了日军第10军,司令官横山勇。
徐向前三野的刘志丹第11集团军,在国军撤退后,迅速占领了台儿庄、贾汪和徐州地域,在邳州与上述区域之间,与日军第10军迎头相撞!
这一撞,就让日军流血不已。刘志丹部打得极猛,重点突破日军几个师团的结合部,试图分割日军,实现对其中被分割部分日军的歼灭。横山勇这个日军出名的“独走名将”,第一次见识到了西华军的火力,在迅猛的火炮攻击及徐进弹幕之下,日军的第6师团,被西华军的突击部队很快分割出来。
横山勇拼命指挥其它日军部队,猛攻西华军分割日军的突出部,试图救出第6师团,但是西华军的火力太猛,炮弹好像是不值钱那样地铺天盖地,日军的进攻,往往还没有攻到西华步兵的防线前,就已经被炮弹打得粉碎。
就在横山勇还在努力之际,日军陆航的侦察机传来的消息,另一只西华军大部队已经进抵灵璧县,然后正朝北面第10军方向席卷而来。
这当然是给了横山勇当头一棒,他已经不再有皇军的战力一定超过了西华军的妄想,单单是战斗中的西华军,他就已经落了绝对下风,如果西华的援军赶到,第10军有可能全军覆灭。
他不得不放弃拯救第6师团,指挥其余5个师团试图立即后撤,这倒让刘志丹感到郁闷,本来是准备一口一口吃肉的,结果第一口还没吃完,日军就要跑了,他留下3个师围攻已经陷入绝境的第6师团,指挥其余的6个师“黏住”日军第10军,不断追击,而二野的前锋,王金山第5集团军在得知消息后,也拼命地加速,试图拦截住横山勇。
最后,横山勇不得不再次壮士断腕,用3个补充师团组成临时战线阻击西华的2路追兵,而自己带着第8和第9师团逃命,一路退向东海和连云港。
淮河会战的前哨战,日军付出了损失4个师团约9万人的代价,横山勇最后带着第8和第9师团以及在东海和连云港等地的驻屯部队,一共7万多人,从连云港撤往盐城附近的海域,他们将被布置到淮河防线上。
实际上,日军的“淮河防线”,现在其实只有从三河闸、淮安到沿海的这一段,洪泽湖以西的领域,他们是无力占领了,西华军正在迅速地占领这一区域。因此通过淮河这“第二河”阻挡西华军的计划,已经很困难了。
在面临新的局势后,日军的淮河会战,是不是还要打,还是干脆撤过长江,成为了大本营争论的焦点,也成为了岗村的思考重点。
岗村最后对大本营的建议是,还是要打。原因并不复杂,他认为:
一、从连云港到启东,海域广阔,日军通过海军的补给畅通,西华的空军难以掌握日海军的补给情报,因为日海军可以灵活地选择支援的海岸。
二、可以在洪泽湖以东区域,利用密集的水网,阻隔西华军的装甲或者是摩步部队,这里已经是非常适合日军这样轻步兵的地形,有利于发挥日军的长处。
三、由于湖网密布,建议大本营立即调集大量的小型汽艇和炮艇,利用湖、河形成对西华机动灵活的抵抗。
四、由于日海军灵活的调兵优势,使得日军青岛和徐州两个方向撤退的约17万兵力,得以运动到上述区域,加上原来淮河防线的30万部队,以及最新增加的3个补充师团6万人,合计53万兵力的大兵团,具有一战之力。
五、随着日本本国的生产力上升,目前日军的装备以及弹药,有了一定的改善。在淮河会战上,日军拥有比较充足的武备,有信心打一场后勤比较充分的战役。
岗村的提议得到了大本营的支持,他是前线主将,最清楚前线的情况。如果主将都没了信心,那日本还靠什么打下去呢?
新的大会战的乌云,开始迅速集聚,大风雨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