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守江必守淮??
11月25日左右,西华军参与淮河会战的部队,均已到位。基本上的主力部队,是二野的第5、第6和第7集团军,以及三野的第9、第11和第12集团军,共计6个集团军90万人,再加上一些其它辅助部队,妥妥的百万大军。二野的第8集团军,留守河南,而三野的第10集团军,留守山东,尤其是青岛。
由于西华军占领地域的扩大,此时西华军正在进行扩军,不过是以新军建设为主,而不是在现有野战军基础上扩军,新的第六野战军和第七野战军正在建设和训练中,预计将在明年初正式成军,届时西华的主力部队,将达到450万人左右(还包括一些其它部队的扩大)。
这次扩军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为了对日作战,对日的话,现有的300万部队已经足够。扩军是为是了预防苏军的威胁,毛泽东和李思华商量之下,认为苏联会很忌惮中国的统一,届时在日军完全失败、例如在东北失败的前提下,苏军做出一些威胁性的动作甚至是摩擦都是可能的,毕竟二战还未开启。
11月29日,淮河会战正式爆发。
战役是从三野于天云第12集团军从山东越过省境,进攻连云港(海州)开始的,此前连云港是日军对其“淮河防线”最大的补给港口,而且是日军后撤最方便的港口,所以自然成为西华军的进攻首要目标。
三野的另外两个集团军,即杨永第9集团军和刘志丹第11集团军,则分别从枣庄和徐州方向,向宿迁方向攻击前进。
二野的王金山第5集团军,转向占领安徽蚌埠,前锋直指还在国民党控制之下的滁州,这已经很接近长江了,滁州再向南不远,就是长江,而过了长江,就是南京。
二野的杨德志第6集团军和杨晨吾第7集团军,则针对日军正在全面占领长江以南的趋势,从阜阳一带,朝向合肥、六安一带进军。未来的目标,是先在安庆、铜陵和芜湖(均在长江以南)的对面即长江北岸驻屯,随时准备渡江战役。
不过此时第6和第7集团军,尚不能直接占领合肥和六安,那里仍然是蒋介石政府控制的,而且现在是其从南京撤离的通道。西华军是有点不耐烦的,现在国民政府逐渐变成了抗日的阻碍,而不是助力了。
根据最新的调整,杨晨吾第7集团军将与王金山第5集团军,均转向东面,朝扬州前进,准备进攻淮安、盐城一带的日军。
在这样的部署下,实际上西华军对日军的攻势,主要形成了从北向南的两路,以及从西往东的一路,合计三路大军,5个集团军。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西华大大加强了各个集团军的舟桥部队,因为作战区域从华北山东的大平原,逐步进入了江淮的密集水网区,随时都可能要搭建浮桥渡河渡江。
日军大量增援内河炮艇的情报,也被各地地下党组织反馈上来,李思华早已建立了情报分析部门,这个情报由此被西华所重视。于是对付日军以内河炮艇为核心的小股部队渗透,就成为地方部队和民兵的作战重点,在淮河流域开始广泛地建立密集的监控网络,发现了日军,就通过加强了火力的地方部队。进行打击。大量的巴祖卡火箭筒因此被分发到淮河流域的地方部队,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游击战”。
面对西华的三路大军,岗村也不得不将主力一分为三,不过他是内线作战,调动兵力相对距离比较短,所以还算便利。
他此时手中有60万大军,华中派遣军给他支持了3个师团7万人。所以他的部署是:
连云港(海州)区域15万人兵团;宿迁-淮安防线15万人兵团;扬州-泰州防线15万人兵团(其实是总预备队),另外进攻滁州的15人兵团其实也属于扬州-泰州方向,这里因为与日军华中派遣军仅长江一江之隔,所以兵力也是最重的。说得不好听一点,随时可以通过长江撤退。
到12月1日,宿迁附近,刘志丹11军与日军爆发了激战,至此,日军淮河防线的北线,已经全部接战。
无论是进攻连云港的于天云12军,还是进攻宿迁的刘志丹11军,都发现日军打仗变聪明了,也更适应了劣势火力下的战斗。
例如,在我军重炮轰炸过的地域,那些弹坑就成为日军士兵抢占的掩体,他们根据经验判断,弹着点重复的可能性是最低的。
例如,日军现在对战壕的挖掘极为用心,甚至各个部队还配置了使用柴油机的小型掘进机器,其战壕体系现在都是密密麻麻的Z字型组合,四面八方联通,通过战壕的机动性很快——“散”和“聚”都方便了很多。
不过日军也不是没有弱点,过去那种普遍的射术精准的老兵,明显少了很多,日军现在的射术基本已经比不上西华军,那些老兵大多数已经在前期的战斗中死掉了。
总之,战争逼迫着所有人进步和“聪明”,日军也不例外,不过日军战术水平提高了,但单兵的素质却在不断下降。这个岛国,精锐士兵的人力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简单估量一下就知道,全国7000万人口,男性3500万,去掉老人、孩子、统治阶层、病人, 16~40岁的适龄总兵源,最多1100万人左右。
看起来总数与德国差不多,因为两国的人口也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得远了,德国从孩童开始的军事教育,要比日本扎实得多,这是不同的经济水平决定的。所以日本的1100万兵源,去掉最低需要保留用于生产的,最多只有700万兵源左右,而这700万兵源,还有大量的是农民等需要长期教育的对象,其能够提供比较精锐的兵源,大约只有200多万,而现在,几乎已经被西华消灭了一半。
日军进步了,那就扎扎实实地打,西华毕竟有着空中优势和重炮优势。
在攻击中,刘志丹和于天云都发现,这一次对面日军第12军的火力,明显强了很多,毫不吝惜弹药。这使他们想起了上级曾经的提醒。
按照李思华的预判,在抗战开始半年左右的时间,日军的军工生产会进入高峰,但是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高峰最多持续1年左右,就不得不受到短缺的资源和财力的严重限制,从而逐步走向枯竭。
从战略角度,石原莞尔他们最早所持的“暂缓扩大侵华论”是正确的,因为日军对占领后的东北,其实开发的程度仍然有限,单单从钢材的产量就可见一斑,1937年东北的钢铁产量,仅有72万吨。
日本之所以被称为“最穷的帝国主义”,就是因为缺乏资本和资源。其资本是通过掠夺民国,但民国更是穷逼,其实能掠夺的是有限的。资源本来获得了东北,如果深耕的话,会极大地改善日本的底蕴,但是他们太贪婪了,急不可耐地试图全面占领全中国,而在其占领区,战争期间资源的开发极为有限,主要就是抢了一些财物,且这些财物能够马上国际变现的非常有限。
所以日军全面侵华,在战略上就是打了个寂寞,耗尽了自己本土的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日本人精于小战术,而拙于战略,在侵华一事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刘志丹和于天云,对策也是简单的,就是李政委说过的“苏联名言”:“遇到抵抗,大棒横扫;抵抗加剧,大棒加粗!”
西华加大了对于日军阵地轰炸和重炮打击的力度,在连续的打击下,日军的伤亡也开始越来越多,而刘志丹,则在5天的连续攻击之后,首先放出了他的杀手锏——第11集团军新建设完成的一个坦克装甲师。
在连续几天的打击后,日军在宿迁的阵地,已经近乎于一片平地,当然其中还有不少的暗堡,但在近500辆坦克的冲锋之下,这些暗堡的火力一暴露,就会被坦克炮摧毁,很快就在日军的阵地上,打开了约3公里宽的通道,11集团军的步兵,迅速通过通道,将日军重建的第10和第11师团,分割包围。
接下来,刘志丹用3个步兵师约5万人,挡住了日军第12军其它部队试图拯救第10和第11师团的企图,日军的反扑非常剧烈,这3个师的防御阵地上,打成了尸山血海。
在坦克攻击前,刘志丹11军的另外2个步兵师已经从日军第10和11师团的左翼迂回,准备与坦克部队实现对上述2师团的合围。
在坦克攻击成功后,装甲运兵车中的步兵堵住了日军两个师团的后退之路,更多的步兵正在赶去。而其左翼有11军两个师,中间突破部有11军2个师,最终实行了对日军这两个师团的全面合围。
11军坦克师在完成突破后,开始从日军这两个师团的背后,进行反冲锋,他们的冲锋和攻击,将第10和11师团的“统一战线”打碎了,使之变得支离破碎,凡是日军的重火力点,都遭到了坦克的集群攻击,很快覆灭。
西华的重炮群也压缩了日军的范围,它们不断前移,使得炮火的密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第10和11师团的士兵,不断大量地伤亡。
在接近1天的打击后,刘志丹发现日军的抵抗开始衰弱,下令总攻,在一阵疯狂的轰炸和炮击后,西华步兵以坦克和装甲车为先导,对于日军第10和11师团进行了全面的攻击。
在发现无法拯救第10和11师团后,日军第12军开始了全面撤退,不撤退真不行了,二野的第9集团军,正在加速赶来。不过西华阻击他们的3个师,还是拼命地黏住了日军断后的一个师团,并几乎将其全歼。
宿迁会战,刘志丹第11集团军单独歼灭日军2个半师团,让日军损失超过8万人,此役之后,刘志丹成为西华军中新升起的闪耀将星。不过,西华军此役,总体也伤亡近2万人。
2天后,杨永第9集团军赶到,他羡慕地对着刘志丹大呼:“来迟了,肉都让你老刘吃完了!”
刘志丹大笑:“后面有的是肉吃!”
刘志丹的11集团军伤亡较重,需要短期修整和补充。于是杨永第9集团军接替了刘志丹前军的位置,向着淮安方向攻击前进。
最早开打的于天云第12集团军,此时终于也在连云港(海州)方向取得了进展。日军对于连云港的防御,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因为这个港口对他们很重要,这里可是陇海铁路的起点呀,所以有很多钢筋混凝土的堡垒工事群落。
余天云打得比较稳,他利用陇海线,集中了10列铁轨重炮列车,用1吨重的巨型炮弹,逐一敲碎日军主要的据点,又申请了超过200架的以红龙JU88轰炸机为主的轰炸集群,重点也是用500KG以上的巨弹,进行打击。
在这样每天上千吨炸弹的倾泻下,日军逐渐不支——再精妙的战术,也要有据点和交通线作为支撑,当这些都失去了,就只有巷战,可是海州又不大,日军的主要兵力,还是布置在一个“面”上防守,海州城区只是其中的一小块而已。
12月7日,日军被迫向响水撤退,在重建的14、15师团的率领下,分成了A、B这2个集群,梯次掩护后撤,即A集群挡住西华军,让B集群先撤,而B集群在后方构筑了阵地后,阻击的A集群再后撤,B集群则利用构筑的工事阻击西华军。如此重复。
这种战法却难不住于天云,他的部队还没有坦克师,但是摩步师是有的,他不惜损失一定的重卡,也让2个摩步师从西翼大纵深迂回,在响水与滨海之间,截断了日军第13军的退路。
所以接下来的战斗,就变成了于天云率领的7个师,猛攻日军以14师团为主断后的A集群。日军B集群则被12集团军的2个摩步师断了退路,被迫与之血战。
此时于天云却变得极为果断,他集中了600多门重炮,以及其它火炮2千多门,对日军A集团发动不停歇的疯狂炮击!在连续的打击之后,趁着日军防线七零八碎还没有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直接发动了对日军A集团的全线总攻,日军A集团就这样被击溃了,溃兵主要向着B集团的方向靠拢,而此时B集团还在努力试图打穿12集团军2个摩步师的防御,于天云就趁机对日军B集团发起连续进攻,在南北夹击之下,B集团的抵抗也不到1天的时间,就溃散了,日军四散逃亡,他除了派出3个师追击大股的溃兵外,指挥其余的6个师快速朝盐城挺进,他想抄了淮安日军的后路。
此战于天云打得非常漂亮,很有快慢切换自如的节奏感。日军当场被击毙的人不断多,大约有不到4万人,但其余11万人都被打散,在3个师的追击下必然还会击毙大量的日军,这些溃兵逃离的方向也只能是海岸,逃往盐城的方向已经被他的大部队截断,他部队的伤亡也比较小,不到1万人。
这一仗,让于天云重新回到了革命军的第一流战将的行列。就像林彪曾经是红一方面军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一样,于天云也曾经是红四方面军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27岁就成为红四方面军一等一的主力红三十军的军长,被张国焘亲口称赞为“游击天才”,没有打过败仗。
可惜他为人桀骜不驯、脾气很坏,对身边的人动辄打骂,因此人缘极差,所以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他还没有绽放出真正的光芒,就早早凋零。
按照李思华的记忆,关于于天云前世在1935年的死亡有两种传说,一是因为他当时重伤,但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于是张国焘的亲信,在过河时故意翻转他的担架,让他掉进河里淹死。二是由于他的妻子不忍同志们挨饿,过草地时枪杀了藏民的一头牦牛,结果被张国焘以破坏纪律的名义,下令枪毙了他妻子,当时他又重伤,一时想不开,自己跳了河。
在这个时空,由于红四方面军并没有北上长征,而是在西华占领四川的时候,召回融入,自然那个时空的惨烈故事并没有发生。
对于这个战将,李思华最初的心态十分矛盾。既嫌恶他的臭脾气和骄傲自大,又觉得他人才难得。对比于天云和林彪,可以说林彪是那种冷静的天才,依靠的是严密的逻辑、清晰的头脑、谨慎而周到。但于天云就是那种“直觉型”的天才将领,读书不多,脾气很坏,性烈如火,但在战场上的直觉,犹如野兽般敏锐,是那种临机百变、十步一计的将才。别人复杂的计策,他却总是直觉地看穿。这样的天生将才,不用实在太可惜了。
当初于天云曾经与总参谋长刘伯承产生严重的冲突,他看不上刘伯承讲述的正规的排兵布阵。在李思华看来,这就是两个人打仗上思维模式的大相径庭。刘伯承的方法适合于大多数的将领,而于天云自己的方法只适合于自己,大多数的将领,不可能由自己的直觉指引。
这就是《宋史岳飞传》中记载的,岳飞曾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刘伯承教授的方法,其实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但于天云这个骄傲自大的家伙,就只靠着自己的天赋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两人不冲突才怪呢。
所以在于天云进入高级军官训练班之前,李思华专门找他谈话告诫了一番,于天云对于李思华倒是恭恭敬敬的,他也知道自己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果没有李力胜同志的坚持,他估计就一沉到底了。
不过这个家伙在训练班里还是那样桀骜不驯,让得到其它同志反应的李思华大光其火,把他叫来痛骂了一通,倒是把于天云给骂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