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80章 1937终末与真理火箭炮?

第180章 1937终末与真理火箭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37年已经结束。在经过半年多的抗日战争后,西华占领了察哈尔、山西、河北、热河、山东、河南以及徽北和苏北,大致是6个完整的省以及安徽和江苏的一半,基本上,就是完整地控制了华北(山东可以算是华东,不过算在华北也可以)。

    这几个省份面积不大,合在一起大约100万出头平方公里,不过大都是中华北方的膏腴之地,人口众多。在1937年左右,山西有1200万人,经过大移民的山东、河南仍有人口3700万和3200万,而苏北有1400万,徽北有1000万,河北约3000万,察哈尔加热河500万,平津地区300万,使得西华治理下的区域,增加了约1.43亿的人口,而西华控制区的总人口,也因此一跃达到了2.7亿左右,已经超过了当时中国中人口的一半!

    人口资源,才是西华鏖战半年最大的收益。西华迅速扩展的工业化,可以迅速地将这些人口增量,转化为战力的增量,进一步拉开与日本国力的距离。

    边打仗,边建设,在这些区域,西华通过输入上百万的地方部队,迅速稳固了地区,在半年多的时间内,比较容易让人忽略的一个情况就是,西华在这些地区新组建了超过150万人的地方部队,这些部队的训练,还没有达到此前西华根据地的水平,但也不是没有战力,在西华暴增的军工生产力下,他们也得到了不错的武装。至少步枪及子弹、手榴弹、部分的掷弹筒、迫击炮、火箭筒等装备,已经普及到了所有部队。

    这约250万人的地方部队,就构成了新根据地8省的“定盘星”,在他们的努力下,迅速地恢复了地方秩序,使得西华从原根据地派出的200万左右的干部,得以在上述地区迅速地建立起西华的城乡治理体系,并得以有效地实施社会治理。

    同时,他们也使得主力部队,得以迅速地从驻守地方的责任中解脱出来,恢复到野战的本行,不止于牵扯主力部队的军事力量。

    目前约250万人的地方部队,主要的任务就是两个,第一个是维护地方秩序,最重要的工作是剿匪,民国各地的匪帮,都是多如牛马,不把土匪剿干净,地方就无法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在民众的支持下,这项工作进展很快,除了一些穷乡僻壤,大部分的地区已经清理干净,而最新的目标,则是在1938年的4月之前,完成目前新根据地的全面剿匪。

    第二个任务,自然是组建当地的民兵组织。组建民兵自然也不是把人拉进来就行的,当然要实施基础的政治教育,民兵必须是群众中对革命的积极分子;其次民兵组织是伴随着当地政权和治理体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他们就是迅速稳固社会秩序的抓手。正规的机构,例如警察、城管,都是在民兵组织的基础上诞生的。

    按照西华规定的10%人口民兵组织要求,新根据地需要组建1400万人以上的民兵组织。其实对于民兵,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使其组织化和体系化,同时是实施政治教育的抓手。至于作战能力,是次要的目的,相当于“全民军普”而已。

    在当前,民兵组织是恢复生产、进行交通和工业建设的最重要的队伍,当然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实际上,当1400万民兵组织初步建成的时候,西华的统治,也就开始变得极为稳固,再不是任何势力所能动摇。

    在经济上,由于西华此时主要的财政资源投向了战争,所以暂时无法对新的不到8省之地,进行诸如西华老根据地此前的大规模建设,但还是挤出了一些财政资源,进行重点投资。

    这些投资的原则是,或者能够加强当前的战争潜力,例如干线交通建设;或者能够奠定大工业的基础,例如钢铁油煤和稀有金属等方面的项目。同时鼓励老根据地民生工业在新根据地的扩展投资,以及私人资本的投资,这主要是恢复当地的民生,以及利用民间资本的活动增强战争潜力。

    所以在李思华综合的考虑之下,几类工业大项目还是出笼了,不过主要是奠定基础,不要求一步到位实现产能。

    第一类大项目就是钢铁工业基地。

    最重要的是河北的迁安钢铁基地,这是李思华考虑的第一个千万吨级别的超级钢厂,原因很简单,河北铁矿和煤炭的资源都非常丰富,而且品味较好,又因为临海,未来还可以从海外进口高品位铁矿石。在她的前世,就有“全球钢铁产量,第一中国,第二河北,第三唐山”的段子。

    没有直接选择唐山的原因,当然是考虑到未来的唐山大地震,是在唐山市的丰南区一带,虽然还有30多年,但不能不提前准备,所以不再是唐山钢城,而变成了迁安钢城。唐山显然不能再重点发展,或许未来地震之后,可以建设发展,但既然已经预知,就必须避开。

    从铁矿资源来看,唐山地区有62亿吨,而迁安有27亿吨(在她前世,首钢的一部分就搬到了迁安)。以国内的条件,附加考虑煤炭的因素,其实是全国最好,没有之一。就算是鞍钢之类的东北大厂,也比不上。

    这当然是个超级项目,李思华预计要用2年半时间,即从1938年到1940年中,才会建成。但战略意义很大,这是华北工业的支柱性项目。

    这个项目当然不是那么简单,1938年至少不适合建设高炉,因为还在战争中,容易遭到袭击。不过其基础布局可以开始建设,例如通往铁矿区、以及煤矿的铁路支线,还有整体的工厂规划。

    配套这个超级钢铁项目的,自然还有冶金基地,这里将成为国内各种合金钢生产最集中的产业地域第一。

    其次,是河北的邯郸邢台钢铁工业基地,这是基于她前世的邯钢,这里的铁矿品味高达40%~55%,在国内已经算得上富铁矿了,这里初步规划是500万吨等级,而且建设速度将快于迁钢。

    再次,是山东鲁中的齐鲁钢铁项目,以济南附近齐河禹城这一带的富铁矿为依托,规划为300万吨等级。

    最后,则是安徽靠近江苏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基地,马鞍山有30亿吨的铁矿储量,又靠近淮南淮北的煤矿,所以也规划了一个500万吨等级的工业基地。

    第二类大项目是铝工业基地。

    依托自然资源状况,全国的铝土矿主要就分布在山西、河南和贵州三省,因此除了已经建成并在扩大中的贵州铝工业基地外,现在就是规划了山西铝业和河南铝业两个铝材加工基地。

    山西的铝矿主要在吕梁,而河南的铝矿主要在豫西的义马(后世三门峡境内)。而且这两个地区都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便于建立大型火电厂提供电解铝用电。因此这两个基地的建设级别和优先,包括相应的交通干线。

    这也是因为战机生产对铝材的需求,在1937年进口美国铝材和铝合金的金额是比较大的,需要尽快改变这种情况。

    第三类大项目,是其它金属矿种的开采。

    例如安徽铜陵的铜矿,河南的钼矿等。

    第四类大项目,是煤矿、水泥和建材、火电厂等项目。

    第五类大项目,是机械加工和其它制造业。主要是在平津、青岛和济南等城市,当然还包括太原兵工生产基地这样的军工项目。

    第六类大项目,是黄金开采,尤其是胶东的黄金,力争早日达到前世年产50吨的水平。其次还包括河北石家庄附近的金矿,以及河南豫西的金矿等。

    上述六类产业,总共规划了20多个大项目,加上配套的交通建设、基地建设等费用,李思华计划在1938年从美国收益中投资2亿美元。这自然远远比不上前几年,但她也没有办法,其余资金,以及西华自己的财政收入,都主要投入了战争,在抗日战争胜利前,能投入大建设的费用是有限的。

    去年留下的6.8亿美元美国收益,到现在只剩下了1亿美元左右,整整5.8亿美元,在1937年耗费掉了,单是贴补战争的费用,就几乎去掉了2亿美元。所以现在需要的1938年2亿美元投资,她现在也只能先支出1亿美元,其余的资金,要等待北美在4月做空收官之后的资本。

    在1938年的1月,西华计委对去年的经济和军工生产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盘点,重要的数据包括:

    一、财政收入112亿元,较1936年(约60亿元)接近翻倍。说白了,这就是资本加大建设的奇迹,西南根据地和西北根据地1935~1936年的工业大建设(单单李思华的美国收益投资就超过了10亿美元,还有前期购买的相当多的工厂投资),在1937年开始结出硕果。因为起点比较低,就显得增长率超高。这个数据,已经是日本1937年财政收入(15亿美元)的3倍,再考虑到日本还要将近半的财政投入海军,在陆地上西华相对于日本的后劲,已经占据了绝对上风。

    二、同样重要的是,由于西南和西北根据地受到战争的影响有限,民间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初步的正循环已经形成,增长速度并不次于大工业。

    三、钢铁产能近1600万吨;油气产能1800万吨,增长主要来自于长庆油田;煤炭产约1.6亿吨,增加60%;各种化工原料的产能也大幅增长。

    煤炭产量的暴增,主要是因为大量发电厂的投产。此时的发电效率,大约每吨煤可能发电2000度,1.6亿吨煤炭中,大约有7000万吨是炼钢用的焦煤,用于发电的煤炭大约是9000万吨,发电1800亿度,加上缅甸和西南的一些水电,总的发电量已超过2000亿度,这是日本在1937年的350亿度的5倍多!不过比此时美国已经近1亿度的发电量,那自然是小巫见大巫。

    四、军工生产:

    战机(包括轰炸机)年产量大约5千架,使得西华在损失大量战机后,仍保持了在役战机5000架左右,其中轰炸机1200架左右,战斗机3500架左右,运输机等其它飞机300架左右;其中37年最后的3个月生产速度增加极快,生产力开始全力发挥。预计从1938年开始,能够保证每个月生产1500~1600架,到1938年中,会达到2000架左右的最高峰。

    猛虎坦克通过最后3个月的突击,达到了年产量2000辆的规模,此前损失了300辆左右,不过1936年底生产的有一些,现在大约保有2400辆左右,装备了5个坦克师。今年将达到4000辆/年的产量,预计在损失之外,可以再武装7个坦克师,使得到1938年底,保证12个坦克师6000辆左右坦克的规模。其余的轻型坦克,以及新开发的变形坦克等,今年也会有一定的产能,轻型坦克大约会增加1000辆。

    装甲运兵车的规模,则将按照与坦克1:1.5的比例生产6000辆。

    海军方面,以S-26为基础的各型鱼雷艇,将增加到60艘以上,具备对日军港口的一定袭击能力。U型潜艇1938年投产,预计4艘。

    弹药生产,1937年的12月,已经达到了日产5万吨,子弹1000万发的水平,将在1938年的前三个月,突破日产7万吨以及子弹1200万发的水平。

    五、人力资源:

    高端人才约6万人,其中自身2.5万人,美国技术人员1.5万,犹太技术人员2万人。中端人才45万人左右,基础技术人员250万人。各类技术型工厂中的工人总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

    六、其它突破:

    包括:六野和七野的筹备,预计到1938年中,能够初步成军。

    火炮的改革:由于自研各类自走柴油机和汽油机系统的突破,已经开始对一野到四野的大量重炮进行自走化改革,使得大量的牵引火炮此后无需卡车拉动,而是加装自走系统,变更为自走牵引火炮,这将大大提升部队的机械化水平和行军速度,不过在江南,由于水网密布,还是会造成很多阻碍。

    比较重要的是,是李思华期盼已久的履带式多管火箭炮项目,终于大规模投产。当初她就是按照后世苏联喀秋莎(1942年)的技术指标,要求德国小组安排德国军工厂家研制,在1937年中开始设备安装,到1937年10月终于大规模投产。

    在履带生产上,李思华早已安排为猛虎坦克生产履带的工厂,大规模地准备好了火箭炮的履带生产,因此到1938年的1月,这种火箭炮已经生产了超过1500门,使得西华组建起了第一个火箭炮师。

    这种被叫做“真理”的火箭炮基本就是按照喀秋莎的技术指标,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7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

    本来这种火箭炮可以用卡车装载,不过考虑到此时国内战区的交通条件,暂时还是以履带式为主,越野性能比较好。

    它的威力,可以看成是M34高射炮的10倍以上,毕竟炸弹的炸药容量完全是不同的。这正是李思华为渡江战役准备的秘密武器!

    以南京附近的长江江面为例,宽度多数在2公里到4公里之间,所以真理火箭炮超过8公里的射程绰绰有余。其它重炮当然也能发挥轰击的效果,但是在面打击上,效率是远远不及这种火箭炮的,而且最关键的,是这种火箭炮的机动性极强啊,它们和坦克一样,是高度机械化的。

    李思华每当想起,在渡江时,日军在对面阻碍,西华军的火箭炮师一次5~7秒的齐射,就是超过2万发132毫米的炸弹,落在日军阵地上,将一切工事和守军,都打得粉粉碎,就觉得心旷神怡,要不然她干嘛将这种火箭炮,叫做“真理”呢?不就是因为“真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吗?

    所以,她已经肯定,日军挡不住西华的渡江战役。现在她要做的,是全力以赴地加快火箭炮师的数量,在2月中旬后的渡江战役中,再增加一个火箭炮师,使得突破口可以变成2个,这样就比较理想了。

    她计划在1938年的上半年,将会有8个真理火箭炮师出现,为二野和三野的每一个集团军配一个,同期每个集团军也将完成一个坦克师的配备,用坦克+装甲车+火箭炮+自走火炮的二战水平的超级机械化火力组合,将日军在江南地区的抵御,变成一场笑话。

    达成这样的组合后,即使到二战后期也不落伍,更不要说此时的苏军了,她想着,要是在统一东北的时候苏联犯浑,那就让他们也尝尝这样的滋味。

    盘点完西华1937年的成就,西华政治局以及中央军委的同志们,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曙光已经在前!

    对方的日本,此时的藏相贺屋兴宣,才是欲哭无泪。

    日本不同于中国,李思华在缺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有大量的资源,实现“市场扭曲化”的社会主义生产模式。但是日本根本不可能,其100%的铝矾土、99.7%的石油、99.6%的铁矿石、97.5%的铜矿石、86%的盐,以及76%的煤炭,都依赖从外部输入,这种经济和资源结构,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如果没有外汇,就立即完犊子。

    而日本与西华的战争,导致从1937年初开始备战开始,到现在已经连续4次追加临时军费,累计金额高达74亿日元。这是日本自甲午战争(2亿日元)、日俄战争(15.1亿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战(8.82亿日元)和“9.18事变”(19.31亿元)四次对外战争战费总和的1.63倍,是日本1936年国家预算的3倍多!

    换言之,日本已经要破产了,例如黄金储备,已经从战前的388吨急剧下降到25吨!

    没有办法,贺屋兴宣只能是支撑下去,寄希望于日军能够胜利。为此,他修改了物资动员计划,全面压缩一切与军需无关产业的物资供给量,并要求国民贯彻节约、配给、回收、实行战时简朴生活等十大措施,规定对钢材、铣铁、金、银、铜、铅等32种物资实行强化的使用限制。

    日本,已经不是再挤血,而是开始在挤出自己的骨髓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