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真理与打过长江去?
从1938年的1月到2月,无论是西华还是日军都在拼命备战。
但问题是,备战准备的是什么?普通人可能不假思索地可以说出,武器弹药和粮草医药,这些当然是基础,然而也只是基础,真正的备战当然远不止这些。
从西华的角度准备江南的会战,无非是两个层次,第一是如何顺利完成渡江;第二则是渡江以后如何作战。
西华军队如何渡江的问题研究得非常充分。
渡江的第一个困难是军舰。长江大部分宽度在2~4公里之间,有些地段宽度达到了几十公里,使得中型军舰以上都可以航行,所以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当然就是解决掉日本的海军增援,如果让日寇的军舰在长江自由来回,那么舰炮一响,糜烂十里,渡江也就不用打了。
渡江的第二个困难,是消除日军的远程重炮威胁。这些这重炮最远可以布置到离开江岸十五公里左右,在规模和性能劣势下,日军的重炮很可能并不以压制我军重炮为主,而是控制江防为主,设想在我军搭建浮桥的时候,重炮轰击长江之内,一旦命中,浮桥自然会崩塌,渡江中的我军也必然会死伤惨重。
渡江的第三个困难,是日军在对岸的防御阵地,这是主战场,敌军必然构筑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线,按照前轻后重的布置,与我登陆部队反复争夺岸边阵地。
除了这三大困难以外,日军自然还会有其它准备,来加强对西华的防御。
渡江只是第一步,其后渡江之后的作战,也必须解决很多问题。
江南地区从军事地理学出发的特点,就是两种地形,水网密布的平原和丘陵。苏南以平原为主,而徽南则以丘陵为主。
在李思华的前世历史上,蒋介石政府为什么觉得在江南与日军决战比较有利?就是因为觉得在江南地区,存在着诸多限制日军近代化装备发挥的地理条件——淞沪战区可以分为太湖平原和宁镇丘陵这两大组成部分。
太湖平原在宜兴-镇江这条线以东的区域,是中国河网最稠密的地区。诸多河渠中,除黄埔江、苏州河与大运河等水面较宽外,大多数的河流湖汊多为宽4~5米,深约3米左右的沟渠,而且交通建设落后,桥梁即少又不能徒涉。这种河渠地形虽有舟楫之利,但对重装部队就形成了天然的障碍。日军也必然利用这些水网,布置下机动的防御力量,利用地形打击我军。
宁镇丘陵,起伏不大,便于部队机动,然其道路多为山丘所挟制。尤其是宁镇山脉和茅山山脉,前者长约120公里,宽约5~20公里,雄踞于南京与镇江之间,是长江南岸的天然屏障;而后者纵立于句容与溧水之间,从东南方向掩护着南京的安全。南京被称为“虎踞龙蟠”之地,自然在地形上是有优势的。日军必然利用这些山脉,构筑防御阵地,居高临下打击我军通过的部队。
还要考虑气候因素,江南地区春夏时节,往往阴雨连绵,以致除公路铁路外大都泥泞不堪,部队的行军作战会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在国军撤退后,其在淞沪地区遗留的大量军事工程,也肯定会被日军所利用,例如在平望、嘉兴、湖州等地构建的大量防御支撑点,以及在南京沿龙潭、汤山、淳化镇、方山、牛首山、大胜关一线的外围阵地,还包括以幕府山、紫金山、大校场、雨花台等地为防御支撑点的外廓阵地等。
当然,江南的地形对于西华军也不是没有有利的地方,例如除了钢筋混凝土的永备工事外,日军构筑临时战壕工事都很困难——很多地区掘地不及1米,就会渗出水来,让士兵们立于水深齐膝的战壕内拼杀,自然是苦不堪言。
这些西华需要克服的困难,自然就是作为防御方的日军,需要利用的优势,他们的备战,当然就是围绕着发挥这些优势而准备。
2月16日,西华军开始发动渡江攻势,然而并没有马上组织渡江,一开始的,就是大规模的空战。
西华调集的战斗机超过3500架,而日本陆航调集的战机更多,达到了4000架以上。因为日本的生产力开始释放,最近2个月的生产量,几乎达到了1400~1500架/月的规模,大致与西华的产能持平。所以虽然西华空军以Bf109F为主的战斗机性能有一定优势,但是日军的97和中岛战机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所以空战极其惨烈。
但是西华空军发现了日军陆航的衰弱,那就是优秀的飞行员,已经变得很少,在此前与西华的战斗中,要不然日军飞行员就在空中死亡,要不然就是落入“敌区”而被西华俘虏,但西华的飞行员只要没有当场死亡,往往可以救回来,这使得现在西华的优秀飞行员,尤其是王牌飞行员的数量规模,远远超过了日军陆航。
而且西华空军早已掌握了日军陆航以及海航的战机弱点,一开头这是李思华的功劳,她告诉空军,日军的飞行员都讲究俯冲一击后脱离,因为几乎所有的日机,其仰角性能都很差,像著名的海航飞机零式,根本就不能仰角飞行。
这就是日机根本性的缺陷,因为日本飞机发动机的性能太烂。而且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高速飞行时性能很差,所有日机的翻滚性能,在全球大战机体中都是最烂的,一旦其速度超过290km/h左右,操纵杆就会突然极为沉重,几乎非得用双手才能操纵。
凡此种种,都是西华战机可以利用的日机缺陷,而在于日军不断的交手中,西华空军对日机的这些弱点,掌握得越来越熟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即使是新飞行员,也都熟知这些日本飞机可以利用的缺陷。日军自己也知道,但是无法弥补这些根本性的技术缺陷。
所以日机的损失变得越来越大,一开头的时候还能与西华打成2.5:1的交换比,到后来几天,逐渐下降到了4:1左右。当大空战进入第5天,西华坚持着损失到800架以上的时候,日本陆航的飞机损失已经高达近2500架,损失是西华的3倍以上。日军陆航已经无法坚持下去,否则其战机就要打完了,他们被迫撤退了。
前期日军陆航不得不战的缘故,是知道西华战机就是在掩护其轰炸机编队,以清除长江上的日本海军舰艇,如果日军陆航顶不住,那么日海军的军舰就只能退出长江,这就是现代战争的规律,在有空中优势的地方,海军就只能退避三舍。
至于日军的高射炮,一是数量少,二是性能差,一旦发现高射炮,B-17轰炸机群,就会对其进行高空水平轰炸,通过诺顿瞄准仪,理论上可以在7千米的高空,将炸弹投放在地面标靶30米的精度上,实际上达不到。但B-17在日军“7公里高射炮”之上投弹,仍然可以保证100米左右的精度,这对于轰炸高射炮群已经足够了。所以日军的高射炮,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日军陆航无法抵御西华空军,日海军的舰艇在大空战开始第2天,其实就在撤退,他们已经有了经验,看到战机损失的交换率,就已经清楚空战必然失败了。但是航行也需要时间,而且军舰是如此大的目标,极容易被侦察机等发现,所以日军在长江,仍然损失了超过8艘以上的驱逐舰,这让日海军心疼不已,驱逐舰也算是大舰呀。
在日海军撤退后,日军在长江主干道上已经没有舰艇——西华的侦察机,一旦发现日军的大小舰艇,就会召唤轰炸机。现在日军只有少数小炮艇,利用长江深入陆地的河汊隐蔽,才躲过了侦查。
甚至它们也不能躲多久,西华的3个特种师,都已经潜入了江南,他们早已在一个月以前,就从长江中游利用民船小规模分批渡河,然后再集中行军到江南。现在已经结合当地的民众,对长江边的河、湖、荡、汊等,进行全面搜查和清理——打了就跑。
当日军的军舰撤退,西华的各个重炮群,就进驻到了长江的北岸,这使得江对面日军的10~12公里防线纵深,都陷入了西华重炮群的打击范围。
此时日军发现西华军的攻击目标很清晰,应该就是南京。因为在浦口地区开火的远程重炮,至少超过了3000门,它们开始对浦口对面的南京日军防御阵地狂轰烂炸,而日军根本不敢将自身的重炮拉到足够的射程与西华军对射,失去了空中优势,虽然此时经过加强,日军的重炮已经高达1500门,但肯定会被很快消灭的。
所以日军只能在江岸前线,配置尽可能少的部队,主要起到预警的功能,人员的损失似乎不大,但是眼睁睁地看着岸防的工事被逐一摧毁,没有工事,接下来如何抵御呢?日军陷入焦虑之中,司令官畑俊六也别无它法,只能不断地厚集南京方向的兵力,已经集中了超过50万,准备对西华的渡江登陆部队,进行疯狂的反击。
但西华选择的突破方向,并不是浦口。浦口方向,其实就是以南京这个心理影响极大的城市为目标,吸引日军的主力,尽量地集中到这个方向,从而为其它方向的突破创造条件。当然,浦口并不是假的突破口,还是真的,但并不是最急的突破口。
真正的最早突破口,选择了南京到马鞍山中间的一段江面,以及马鞍山到芜湖的一段江面。换言之,是先突破南京方向长江的上游,然后迂回进攻南京,再从浦口正面突破防线。
选择的这两端江面,并不是日军没有防御的地方,相反,恰恰是日军在对岸有重兵驻守的江面——道理很简单,如果是“无防御”地带,日军会马上增援,而西华军必须等待其增援后,才能对其打击,相反,“有防御”地带,就可以直接打掉日军,让日军在周围的布置出现空档,从而为登陆部队提供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当长江北面出现了西华军,对岸日军就开始动员,进入前线工事,他们可不信除了浦口,西华军在其它方向,还能集中那么大规模的重炮,需要防御的,无非是空中的轰炸,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可这一次,西华军却不是以轰炸开启战斗的。
在南京到马鞍山这段江面的北岸,出现了大规模的履带式车辆,看起来也不像坦克,是日军没有见识过的装备。对岸的日军,大致是一个混成旅,他们必须至少抵御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其它的日军才会增援。
旅团长阿部规秀,用望远镜观察着西华军的布置,对于现在的任务,他并不是很喜欢,因为他是以“山地战专家”而著称的,“名将之花”,也不是精通所有类型的战斗。可是上级的命令,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来防御江岸。
西华军要攻击他的部队,这自然让他万分重视,所以才来到前线,亲自冒险观察。看到对面出现的大量履带车辆,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日军没有这样的装备啊,而且西华军的这些装备在对面出现,肯定也是欺负他这里的防线,不可能有什么重炮。
这些履带车辆越来越多,它们距离江岸大约有1~2公里,排成了长列。然而,望远镜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只有那么多了。这个时代日本仿制蔡司的望远镜,观察“人”的最佳距离只有1~2公里,而观察这种车辆,也不过就是3~4公里而已,现在这些履带车辆,距离日军的直线距离至少有4~5公里,所以难以看清。
此时的阿部规秀,如果能看清楚的话,一定会脸色发白的。他会很容易从车辆上的两排16根炮管上猜到,这是一种火炮,而且能够连射16发!且现场的火炮,至少有着约1000辆车!
西华军此时已经准备完毕,三野第10集团军司令李先念与政委唐武对视一眼,干脆果断地命令:“开炮!”
震人心魄的巨大呼啸声响起,空中划过了无数道火线,如果是夜空,那一定非常美丽,然而它们带来的是死亡!阿部规秀目瞪口呆,这些履带车辆,居然是远程火炮?这些火箭炮在这个时代,勉强也称得上远程,毕竟能打8.5公里。
7秒钟之内,1500门火箭炮,每门16枚,那就是24000发132MM的炮弹,已经发射,而很快,这些炮弹就坠落在了日军从江岸到其后3~4公里的前线阵地上,爆炸声响彻天际,如果从天空看的话,根本看不清楚,因为飞起的烟尘迅捷地铺天盖地,仅此一击,日军主要的工事已经荡然无存,而这样的打击刚刚开始!
空中死神的呼啸响起,就在炮击大约3分钟多后,俯冲轰炸来临,这些时间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让日军无法恢复,只能遭受连续的打击!
连续半个多小时,火箭炮大约每7分钟就是一轮密集轰炸,而轰炸机也掐好了时间,在火箭炮攻击的中间,进行俯冲轰炸!
全部轰炸结束了,日军的阵地一片死寂,阿部规秀这朵所谓的名将之花,也没有躲过去,已经凋谢在长江南岸!
对岸开始出现西华军自己的小股部队,那是特种一师,他们冲进日军临岸的阵地,搜索和消灭着残余的日军。
重头戏这才开始,舟桥部队冲上来,他们开始搭建浮桥,但这一次的浮桥不同,不是一个一个的浮箱搭建,而是大型浮箱,想象一下,4个普通浮箱组合成的一个平面,这是利用集装箱的思想,事先完成的“组合固定”,这样的大型浮箱,无论长度还是宽度都是4米,需要约一个班的士兵来抬动,但是拼接的速度就快了许多。
这里的江面宽度,大约是3公里左右,需要这样的大型浮箱约750个左右,附近的支流里冲出了一些西华的小型汽轮,他们装载着这些浮箱,从北岸向南岸,快速地延伸着。
每一次,大约有6个左右的浮箱,被抛入江中,它们都被船只用钢索拉着,一旦被拉动就位,就有穿着救生衣的舟桥战士跳上去,进行拼接,其实就是用大螺栓,将浮箱们,彼此两两地固定在一起。
大约2个小时后,浮箱构成的浮桥,连接到了对岸,而南岸残余日军与特种一师的战斗,也开始越来越激烈,在比较后方的地方,还是有不少的日军的。他们知道西华军正在登陆,所以拼命反击,想把西华军赶下长江去。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刚刚铺好浮桥上的钢板,第10集团军新组建完成的坦克师近500辆坦克,以及跟着的约750辆装甲运兵车,已经迫不及待地通过浮桥,开向长江南岸。滚滚铁流,在长江上构成了连续的一条线,他们冲过长江,并开始快速地冲过日军阵地!
当出现河汊水沟的时候,这些猛虎坦克的奇迹发生了,它们不是普通的猛虎,而是加装了可折叠帆布蓬,内衬环形橡胶空气软管骨架!
这套装置,被安装焊接在坦克车体周边的船形平台上,于是它们可以在水中行进,方式是通过气管向橡胶骨架内充气,随着气体充入橡胶骨架,向上撑起篷布,到炮塔上方高点,支架将篷布锁定。
具体的操作是由坦克车组完成,而已经经过大量训练的车组,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普通的水沟,已经根本无法阻挡猛虎的前进!
这正是李思华在火箭炮以外,准备的第二个杀手锏!这种李思华模仿她前世二战时谢尔曼坦克登陆诺曼底的设计,让猛虎坦克在江南作战,克服了大部分可能的水域阻碍!这使得猛虎坦克,成为了事实上的“水陆两栖坦克”。
舟桥部队顾不得刚才的劳累,又开始重复作业,在大约200米外,开始搭建一条新的浮桥,这样的浮桥,会总共搭建5条,否则15万大军渡河,只用一条浮桥的话,会耗费很长的时间,而且万一浮桥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第10集团军坦克装甲师的渡河,终结了日军的抵抗。这个渡口,牢牢地掌握在了西华军的手里。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了马鞍山到芜湖的江面上,二野许广达第8集团军,利用同样的战术,同样渡过了长江。
西华军已经渡江的30万大军,以及后继跟上的其它2个集团军,60万大军迅速地占领着离开南京并不太遥远的徽南一带。他们即将对日军南京方向,构成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