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83章 浮起来的坦克与超级巨炮

第183章 浮起来的坦克与超级巨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游凡博惊魂初定,看着水面几辆半沉的日军“坦克”,他有点发愣。

    游凡博是第10集团军坦克师的一个坦克连长,今天他率部准备通过芜湖的扁担河,向前攻击前进,正在准备渡河时,却在这条50米宽的河流中遭到了日军“坦克”的袭击,突然的袭击导致他的连队,有1辆猛虎被击毁,而另2辆被击伤。

    关键是,这些日军“坦克”居然是从水中突然出现,这就是听说过的“水陆两栖战车”吗?好在这些家伙都是薄皮大馅,装甲太薄了,目测就算是正面的装甲,也非常薄,大约只有12MM,而侧面,则只有10MM左右。所以同志们反应过来后,一顿炮击,就将袭击的5辆日军“坦克”全部报销了,基本上只要打中,是一炮带走一辆。所以如果日军不是突然袭击,它们根本构不成对猛虎坦克的威胁。

    平静下来下的游凡博想到,难怪上级说水陆两栖坦克,虽然是坦克发展应用的一条光明大道,但现在的相关科技不成熟——明摆着,要有潜渡能力,重量就必须轻,那么装甲就必须薄,甚至主炮武器也必须重量轻。但这样的坦克,碰到猛虎这样的主战坦克,那就是活靶子。被击毁的这几辆日军坦克,主武器不过是1门37mm坦克炮,辅助武器为2挺7.7mm重机枪,这样的武器,比起猛虎坦克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还是我们西华的方法,在当前是最好的——完全不影响主战坦克的战力,通过临时外挂来解决。

    游凡博指挥各个坦克小组,将猛虎坦克上的篷布展开,然后坦克下水。展开的篷布,提供了近1米的干舷空间,每辆坦克则由安装在车身后部的两具小型螺旋桨,提供动力,方向则通过摆动螺旋桨来控制,需要额外转向的时候,由车长控制的安装在炮塔外的小舵来实现。

    实际上,当水深到1.5米时,篷布就可以直接收起,随后这种特制的“两栖”坦克,就可以用主炮为登陆作战的士兵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不过,在此时横渡扁担河的时候,是用不着的。

    游凡博的连队遭遇日军水陆两栖坦克的消息,迅速地被通知到各个部队,要小心这种日军新武器的袭击。而几辆被击毁的日军坦克,也被后来的地方部队设法捞起,送往后方研究。

    当李思华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知道那就是日军在二战中著名的武器之一,“特式内火艇”,这是日军二战中唯一的两栖坦克,不过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其奇特的设计,而不是这种兵器有什么过人之处。实际上其战绩奇差,因此日军的生产量也很小,整个二战只生产了180多辆。

    这种战车是在“九五式”轻坦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的,在浮力方面,采用了前浮箱、后浮箱和车体三段式的结构,车体的前部安装了可拆卸的浮筒,浮渡时的浮力,则由安装在后部的2个螺旋桨来提供。在陆地上行驶的时候,需要将前后两个浮箱拆除,除此之外安装在炮塔上的瞭望塔和车体内的换气系统,也要一并拆除。

    因此结构繁琐,火力极弱,以及装甲太薄等,都是其致命伤,对于猛虎坦克来说,这就是一个个“皮薄馅多的包子”,并不构成对手。

    李思华想,日本军工的研发力,开始有所发挥,这种二战中才出现的武器,现在提前出现了,日军对于江南防守,也算是下了大功夫。根据情报,日军中也出现了很多坦克,数量肯定超过了上千辆。其中还有不少94式坦克,这种超轻型的“小豆坦克”,在西华军面前的威胁很小。

    但也出现了大量的95式坦克,对于我军的步兵师,还是有一些威胁的。这种日本三菱重工在1934年开始推出的轻型坦克,可以说其是日本所有轻战车中品质和性能最好的一款。其特点是在复杂丛林地形上的运动能力很强,对步兵的压制效果非常突出。

    95式战车的装甲使用的合金钢水平不错,这种合金装甲在相同厚度下的抗弹能力,比日军装甲车所用的渗碳钢装甲要高很多。不过李思华对此并不重视,当初猛虎坦克使用钨金穿甲弹,目的之一就有对付日军95式战车以及还没有被发现有出现的日军97式中型坦克的用意。

    而且95式战车的火力太弱,它使用的是德国KWK36型37mm反坦克炮,猛虎坦克的有效射程起码是95式战争的一倍多。

    所以95式这样几吨重的轻型坦克,乃至其后97式中型坦克15吨这样的坦克,在先天上就不是32吨猛虎这样坦克的对手,无论是进攻的坦克炮火力,还是防御的装甲水平,都相差甚远。

    所以日军开始规模性地使用坦克,主要需要重视的,是其对步兵的威胁性。因此,大量的反坦克火力开始下发,步兵师开始装备一些反坦克炮之类的兵器,而火箭筒的装备率进一步上升。

    至于现在的日军水陆两栖坦克,她并不知道,日军已经制造了200多辆这种“特式内火艇”,并曾经准备大量制造,但因为接下来,发现这样的两栖坦克在这种战争中,完全不是西华猛虎坦克的对手,就放弃了,甚至把剩余的“特式内火艇”,全部送给了其海军陆战队,在海岛上使用。

    在马鞍山到南京江面上突破长江防线的三野李先念第10集团军,以及后来跟上的杨永第9集团军共计30余万大军,对南京方向展开了由南到北的攻击。

    在芜湖到马鞍山江面上突破的二野许广达第8集团军,他们向着高淳、溧水方向进攻,目标是句容一带,准备切断南京日军向东部即向苏南的退路。

    加上在浦口长江对岸正在对面攻击日军的部队(三野第11和第12集团军),西华军将很快实现对日军在南京超过50万人大兵团的包围,上述3个方向就是3面包围,还有1面是长江。

    日军设想的利用河网纵横而迟滞西华军坦克装甲机械化进攻的设想,只实现了很小的部分,一些西华的步兵师,确实难以利用重卡,进行机械化的快速运动,只能是步行,但最为重要的坦克装甲部队,则近乎没有受到影响,速度是有所放慢,但无损大局!

    而且江南虽然湖网纵横,但公路的情况,经过国民党过去十几年的建设,还是此时国内最好的,西华的重卡只要抵达了公路,摩步师就能聚合起来,迅速通过公路实现快速调动,进攻日军的后方城市。

    在安庆附近就是这样,日军并没有来得及占领安庆,以至于西华军直接利用民间航运的力量,将大量重卡和重装备运输到江南,然后二野的第5和第7集团军,在安庆附近整合后,立即开始了席卷整个徽南的战役,日军在黄山、池州等地的10余万部队,被他们打得节节后退,没有几天的时间,就已经尽显颓势!

    对于日军来说,到3月10日左右,情势已经非常清晰,西华军开始企图全面合围南京日军兵团。50多万日军,有被西华军围歼的可能性,是走是留,成为了“支那南方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及其同僚和参谋们争论的焦点。

    纯粹地从军事上选择,那么其实撤退肯定是明智的,西华军已经占据了空优,日军几乎陷入了各处都被连续轰炸的噩梦之中,而西华军从南面扑过来的兵团,使得日军必须将超过一半以上的单位,去阻击他们,剩余的兵力未必挡得住西华军接下来的渡江攻势。

    而威胁最大的,当然是试图切断日军东去退路的西华军一部,如果他们得逞,日军将失去后方的补给,前景不言而喻。畑俊六已经紧急调遣了20多万日军,去堵截这只西华军,但形势并不乐观,火力劣势是明显的,这一次渡江的西华军部队,在每一只中,都发现了坦克装甲部队,他们的火力和机动性都更强了,而且江南密布的水网,对西华军的影响,比事前想象的要弱得多,几乎没有对西华军的攻击,造成严重的阻碍。

    但是如果撤离南京,在政治上的影响简直是不可估量。

    畑俊六内心承认,由于南京是此前国民政府的首都,所以无论对于中国国内,对于日本本土,甚至对于全球列强,其影响力都是巨大的。日军如果失去南京,在多数人眼中,几乎就是对日军侵华失败的最终宣判,失败主义的蔓延,将不可遏制。对于畑俊六这样一个数十年如一日的积极侵华老将,自然是难以承认这样的失败。

    日本政府和军部近期都非常焦急,他每天都可以收到大量的电报,询问前方的局势和日军的准备,但并没有太多的“指导意见”,畑俊六明白,这些家伙其实都希望守住南京,否则帝国的威严,几乎都荡然无存了。但是能不能守住,他们也没有任何人敢于下定论,所以将一切的压力,都给了他这个前线司令官,是走是守,让他自行决定。在大本营那里,没有任何人敢于担起决策的责任——明摆着,主张撤离,会被视为失败主义出卖皇国的非国民,而主张坚守,则一旦南京防守失败,谁能担得起几十万日军被歼灭的后果呢?

    所以他们只能是缄默,只能是通过旁敲侧击,来向畑俊六表达自己的倾向。所以他畑俊六,只能是自己扛起所有。事实上,他正在负担的,可以说是皇国的命运,这让他感到了一些悲壮。

    虽然部下们还在争论,但他心中已经下了决心,就在南京这里死守!他的眼中有疯狂的光芒。

    如果撤退,也不过是短时间保住了这几十万日军,但在西华的追击和下一步的攻击下,又能怎么样呢?南京守不住,苏南就守得住吗?苏南守不住,浙江还能守住?皇军一路后撤,再后撤就只有全撤了,宏图大业都会化为乌有,不但皇国从此可能衰弱,他个人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也将全数成为灰烬。这样憋屈地活下去,人生还有任何意义吗?

    所以就干脆死战一场,就像故乡的樱花一样,不能胜利,就大家都凋谢吧。他喝止了部下们的争论,平静地说出了他的决定和思考。

    指挥部内的日军军官们,没有人再说话,他们向畑俊六鞠了一个躬。畑俊六命令:“全力准备防御战!”军官们开始疯狂地行动起来。

    不过畑俊六还是做了一个后手,在日军在江南的140多万部队中,有40多万被他布置在易于被海军接应的沿海,尤其是浙江。他的考虑是,日军与西华的决战,填进去这100万日军就已经足够,剩余的40多万,如果有所不测,就请海军将之北运东北,皇国不能再失去满洲了。

    日军第16师团的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从掩体中狼狈地爬了起来,吐了一嘴的土,刚才西华空军的轰炸,让他这个师团长,也差点去见了阎王。

    实际上,在所有的日本高级军官中,他是最惶恐的那一个。因为他是被西华认定的南京大屠杀罪魁祸首之一,当初在南京对被俘的国军士兵杀俘,他的16师团就是其中的主力。当初大本营将所有有关的人等全部调遣回国,他却因为16师团行动的缘故,被留在了江南,现在看起来,这就是一条死路。

    所以他知道,一旦西华击败了南京日军,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好在他的部下也是因此而疯狂起来,大家都知道,西华饶恕谁,也肯定不会饶恕他们16师团,在这个师团服役,一旦日军失败,就肯定是一个死字。

    但是中岛知道,西华已经明显地占了上风,日军的固守,几乎肯定是失败。他的部下虽然疯狂,但其实没有多少人认为日军还能胜利,在他看来,都是满脸的死意,只不过是那种死前一定要杀几个西华军垫底的不甘心而已。

    所以中岛虽然表面和他们一样地疯狂,在一个人的时候,还是不免凄惶。去年12月占领的南京,而仅仅3个月之后,中国军就打回来了,虽然是西华而不是国民党。当初有多志得意满——他自己还亲手砍死了七名无辜的中国人,今天就有多么“惶恐滩头说惶恐”,中国人的复仇来了。

    他叹了一口气,无论如何,不能死的太憋屈,与中国人拼了吧,他告诉了周边所有的军官,一旦阵地失守全面失败的时候,就把他这个指挥官打死,他不能死在西华军的手上。

    南京城由于几个月前的大撤退,现在居民仍然很少,主要就是日军搞的江南伪政权的一些人。而且在这个时空,就连汪精卫,也没敢公开投降日本,现在还憋屈地呆在蒋介石政府在长沙的临时驻地。所以这个南京伪政权,最有名的汉奸,就是陈公薄与周佛亥。而在西华军大举进攻的时候,他们自然是惊恐万分。

    尤其是陈公薄,每日以酒精来麻醉自己。他现在是伪政府的主席,可谓天字第一号的汉奸,经常喝醉了他就痛骂汪精卫。当初他是为汪精卫做的“为王前驱”,结果在西华的威慑下,汪精卫自己缩了,让陈公薄这个提前跳出来的人,承担了一切,现在日本人,谁还顾得上他们?

    南京城地形是复杂的,日军并不能控制一切,少数渗入的特种战士,与此前迁入的地下党,他们在默默地行动,侦察着日军的部署,尤其是堡垒工事和重炮的位置。

    3月15日,西华从长江北岸,以及南京南苑这两个方向,向南京日军开始了大规模的轰炸和炮击,而此时在句容—镇江—丹阳这个三角区域内,西华军与日军后方部队的攻防战,也进入了白热化。

    浦口的铁道上,新运来了一门巨炮,所有的士兵们,都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火炮,不仅是口径,而且是规模,就这一门巨炮,伺候它的居然是一个炮兵团!

    这是德国小组号称“最后的献礼”的巨炮,实际上类似李思华前世二战中德国的古斯塔夫巨炮,不过比起前世1942年德军的最后版本,现在西华获得的这个版本,要稍微小一些。

    它的炮管长达28米,火炮在战斗状态的全长达42米,高10米,全重1166吨。它只能通过铁路运输,且必须使用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实际上,为了运输,西华的工程师团队是将这门重炮先拆解了,然后火车运到浦口后,才重新组装调试的。

    这门重炮,就是李思华为渡江战役,准备的第三件杀手锏(前两件是真理火箭炮和猛虎坦克的两栖装置)!

    日军已经在南京的防御上,下了很多功夫,一定有一些坚固的工事,是普通的轰炸和重炮打击,都能幸存下来的,例如可能拥有3~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或者是深入地下的工事。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这门巨炮进行点名,它的能力,远在此前西华普通的列车巨炮之上!

    这门被称为“雷神”的巨炮,射程超过了42公里,将日军南京防线几乎所有的阵地,都纳入了其射击范围。关键是它的精度和威力,复杂昂贵的瞄准系统,使得它的精度超越了几乎一切重炮;而威力更是骇人听闻,它使用两种炮弹,第一种是穿甲弹,炮弹重达5.8吨!第二种是高爆弹,炮弹重达4吨!单单是每一枚炮弹的推动燃料,就高达1.1~1.5吨!?

    当然这种巨炮过于笨重,其实只能在很少的战场环境下才能得到有效应用。整个西华军,也就装备了这一门巨炮,一昼夜的时间,大约也只能打出45发炮弹。

    所以日军发现,在西华军每天轰战机和重炮的连续轰击之中,偶尔会传来一声响彻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巨响。而伴随每一次这样巨响的,必然有日军大型工事的毁灭——无论是怎样的工事,都挡不住雷神的一声怒吼!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