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86章 上海与三个四百万?

第186章 上海与三个四百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美国外交部长赫尔出面,向日本严正抗议,说觉察到日军有在上海与西华军决战的企图,这将上海置于毁灭的威胁之下,列强在上海都有巨大的利益,日本这是对列强的挑衅,如果日军坚持在上海作战,美国将考虑停止对于日本战略物资的出口,因为根据美国的《中立法》,是不能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相关的资源的云云。

    而在美国的带领下,法国等列强也强烈地抗议日本,甚至包括英国。虽然英国与西华的关系很差,但帝国的利益,能保住一点是一点啊,何况与西华还没有正式谈判呢,还有回旋余地不是吗?

    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之下,本庄繁的“战上海”计划没有能够通过,裕仁亲自施压,大本营不得不取消了这个计划,命令日军从上海撤离,而在上海的日本侨民,则必须立即撤离。离

    5月13日,西华军进入上海。

    在进入上海前,日军已经从江南撤离干净。不过由于西华军一直追击,本庄繁不得不一次次地断尾求生,所以最后能够撤出的部队不到50万人,有20多万日军,在最近的1个月战斗中灰飞烟灭,其中投降的士兵不少,很多新兵,已经远远没有过去那些老鬼子的坚韧。

    这个月最轰动的事情,莫过于西华军将在南京会战中毙杀的50多万日军尸骨,焚烧后混之于血土,然后在浦口江对面的南岸,真的又建设了一座更高大许多的“镇倭塔”,形制规范与江对面的第一座“镇倭塔”类似。从此,长江浦口两岸,各有一座镇倭塔,大小相映,成为了后世著名的历史景点。

    按照西华的公告,这是对南京死难军民的血祭,也是对在日军侵略江南的过程中,各地死难的中国军民的血祭。以血还血就是西华的原则!我们不饶恕、不宽恕、不以德报怨,不做东郭先生。我们推崇的是大复仇,冤冤必报、有仇必报,有仇今世报!

    李思华本人也亲临上海。

    她的意图很清楚,上海毕竟是此时中国最重要的商贸城市,对于上海的治理,必须是全国的一个典范,尤其是未来作为吸引外来资本和吸收海外资源的重镇。

    进驻上海的第一个方面,当然是军事上的安排。整个苏南的驻屯部队,暂时是李先念和唐武的第10集团军,其中的3个师入驻上海要地,例如大场和宝山等地,他们重点将迅速建立起上海的对海上方向的军事防御。

    特种二师也进驻上海,他们将配合原来的地下党和新建立的上海新政府,将上海的特务、流氓、帮派、地痞等,清理干净。

    不过主力部队在上海的存在,主要是纯军事的。真正用来建立上海的治理秩序的,是入驻的15万地方部队,他们迅速地控制了上海的各个主要街区,然后按照西华模式,建立街区的基层组织,改造街区,掌握街区居住人员的相关情况,建立上海民兵组织等。

    在大场机场,入驻了一个航空师320架战机,用来保护上海的领空。

    第二个方面,当然就是政治和地方政府体系。

    上海的市长,任命的是姚斌,他是李思华最早建立淇澳岛专区的时候,就担任“区长”的老同志,这些年一直是李思华在根据地治理方面的主要大将之一,熟悉经济工作,算是西华经济管理体系的创立人之一,对于国际经贸等方面也非常熟悉,目前是党内少有的熟悉大城市管理和治理的专家。此前他已担任过重庆的市长。不过他也是暂时任职,接下来会担任对整个江南地区的治理重任。

    上海的书记,则暂时任命了陈毅,本来还有一个人选,就是邓小平,但在两人之中,最后李思华和毛泽东商量,还是任命了陈毅。这主要是两人都认为,陈毅的原则性更强,邓小平做事让李思华不喜欢的一点,就是做事太过功利主义,有点“顾头不顾腚”,只求达到短期目的,却很少去管后遗症。

    第三个方面,则是对上海的经济定位。

    李思华否定了她前世建国时国家对上海的经济定位。那个时空的历史上,由于国家过于缺乏资源和资本,以至于所有的建设,都是按照“最低成本化”的便利性原则,那么上海和北平这样的城市,在工业上也自然是最适合的城市,很明显,人才集聚、各种配套齐全,当然成本最低了。

    但是这样的发展,就形成了一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让太多的鸡蛋,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最重要的产业,几乎都集聚到几个超大城市中,一旦这几个城市有问题,全国都受到很大影响。

    李思华穿越前,疫情导致的上海近乎封城,就影响了全国几乎40%的重点产业。这种情况,她当然不愿意在这个时空还是一样。

    所以她对上海的经济定位,就是自由贸易港、商贸大城市和出口加工区。至于重化工业,除了造船以外,就只有利用海外矿产的冶炼体系,例如利用海外铁矿石和煤炭的宝山钢铁基地。

    说白了,核心就是“口岸”两个字,是国内与国际之间,资源和产品交换的重镇,但并不是工业生产、尤其是大工业的重镇。上海的工业,主要就是利用民间和海外资本,发展出口导向型的“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业。

    至于金融等方面,在建国前谈这些为时过早。

    李思华对国家的整体经济布局,她的思路与当时所谓经济学家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她根据后世的经验认为,经济发展真正最珍稀的资源是市场,尤其是世界性市场。

    何谓世界性市场?如果按照二十一世纪的标准,则李思华的定义是,面积大约在4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亿的统一性市场。

    4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似乎来得突兀,其实从军事上可以旁证,例如美苏签署核军控条约,规定双方核弹头数量为1560枚,为什么如此规定呢?因为这个数量级的核弹头,正好大约覆盖400万平方公里——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人口和经济主要活跃的面积,都是400万平方公里。而如果看中国,其实也是一样,胡焕庸线以东占据了94%以上人口的地区,总面积是420万平方公里。

    按照这个标准,后世全球就只有3个世界性市场。

    第一个自然是美国,美国的市场其实是东海岸+西海岸,本身也是被割裂的,但是通过铁路、航空实现了交通的便利性,然后法规和金融体系的建设发展,强行把2个本来分裂的市场拉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面积大约400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则是3.3亿。

    第二个是西欧,面积差不多,也是400多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4亿多。本来除了德国和法国,欧洲全部是小国,但通过欧盟这个统一组织,基本上还是实现了大部分的市场统一性。

    第三个是中国,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东部市场,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然后有2个区域市场,即东北和西南,各百万平方公里左右。中国的优势是人口,后来又逐渐加上了交通便利,才逐渐将本来被分割的市场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性市场。

    在这个时空,李思华的“宏图大志”,是要在本土先建设完成至少2个,甚至是3个世界性市场,上海为“口”的东部大市场,不过是其中的1个。

    她的思考是:

    第一个大市场,自然是传统的东部大市场,面积稍有点小,约250万平方公里,但优势是人口密集,届时会远远超过3亿人的阀值,而且这里是全球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不多的地域之一。

    如果能按照目前地缘战略的规划,最终实现控制了第一岛链,那么这个大市场,就有全球最安全的海域。各种发展条件就非常好,这个区域的资源需要加上海外资源的补充,所以对上海的定位本身包括这种长远的考虑。

    第二个大市场,则是西南大市场,必须拿下东南亚半岛,就包括这方面的顶层设计。按照她的地缘战略,东南亚纳入285万平方公里,加上西南数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整体就正好是一个400万平方公里出头的世界性市场。

    这里同样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只是交通建设的压力很大,但安全性非常好,特别适合作为军事大工业等重化工业的长期性发展区域。

    第三个大市场,是东北大市场,现在她还没有把握。东北气候寒冷,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地势平坦适合部分重化工业。

    这个大市场的核心问题,就是外东北问题。由于失去了外东北,包括东三省(此时是东九省)和后世内蒙东部、河北北部在内的完整“东北”,面积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而且资源结构不完整,也就难以发展成世界性市场。

    原时空东北的衰落在她看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无法构成一个世界性市场,所以东北只能是东部大市场的附庸,一旦东部大市场内自身的工业等发展起来,东北由于地理劣势,就必然走向衰落。

    但是!如果能收回外东北,那么东北几乎一切的不利条件,都能得到化解。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内东北,正好也构成了一个约400万平方公里的大经济区,而且资源结构完整化了,外东北的煤炭、铁矿和其它金属矿,以及油气资源等,都很丰富。

    所以虽然“苦寒”,但在国家资源倾斜下,仍然能够发展出3亿人以上的世界性市场。

    如果中国收回了外东北,就逼迫苏联从“双头鹰”变成了“欧洲鹰”,他们在远东失去了经济和基地支撑,与中国冲突的话,必然保不住远东。而收回库页岛等第一岛链的北段,也让东北大市场的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西方是2个世界性市场,而按照李思华的计划,如果未来中国能够发展出3个世界性市场,那么在产业的长期竞争上,就占据了真正的优势。现代重要的产业,无不是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逐渐成长壮大和取得优势的。

    苏联也一度勉强成为了世界性市场,经济和人口重心区域达到了400万平方公里,人口2.8亿,加上附庸的东欧市场,总人口4.3亿。但在崩溃后,人口只有1.4亿,经济区域不到250万平方公里,俄国就只剩下了半个大市场,这样的市场就带不起大科技大产业的发展。后来人们称俄罗斯是“大号的沙特”,只靠卖资源,而科技产业却起不来,根本上,不谈什么民族性,就是因为它没有大市场的支撑,产业拉不起来嘛。

    欧盟内部矛盾重重,但是德国和法国一直在拼命维持,最重要的动力,还是为了维持一个世界性的大市场。

    按照这样的顶层设计,就可以理解李思华对于上海的经济定位。

    每一个世界性的大市场,必须具备几乎完整的产业链,从第一产业即农业,从大工业、重化工业到轻工业、加工业,从商贸服务业到科技产业,在一个大市场内要得到解决,并且具备自身足够的消费力,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的交通建设,需要持续几十年的“高频建设”,只有在交通极为便利,以及通讯极为便利的类似二十一世纪的条件下,才能将这3个大市场全部打通,最终实现为一个全国性的超级统一大市场,李思华前世,中央一直到了2022年,才开始实现统一大市场的最后一步。

    上海所在的东部大市场,实际上就是传统汉族的南北中心区域,北面的河北大部、平津、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南面的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海南。

    在这个大市场,李思华计划的是3个超级城市。

    第一个就是上海一直到苏州的未来“沪苏市”,按照绿植比1:5的城市安全原则,让上海不是摊大饼发展,而是向苏州方向发展,一直到最后两个城市融为一体,在5倍的绿植比下,上海的面积在未来自然是极为庞大,只有将苏州纳入,才能撑得起需要的土地规模。

    第二个是北平一直到天津的未来“平津市”,其发展原则和需求,与上海类似。

    第三个是香港接宝安(即后世深圳)一直到东莞的未来“东港市”,其发展原则和需求,同样是一致的。

    三个超级城市,就是东部大市场与海外资源和产品交换的三大“口岸”,其中无疑“沪苏市”的条件还是最好的,他们在地理上中间的位置,自然就成为龙头。

    至于其它的沿海城市,在以内循环为主的新时空国家经济格局下,其实是不需要那么多的,今后将根据经济情况的发展而逐渐调整和建设。

    李思华考虑的另外一个有关上海经济定位的重要问题是:资源利用的效率。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力和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取决于交通运输的效率,解决交通运输问题,航空未来几十年都是小头,重要的是陆地的铁路和公路,以及水域的海运和内河航运。

    最可以参考的,就是美国的发展历史。

    1814年火车发明,然后1825年第一条铁路建成。人们很快认识到,这是当时全人类运货成本最低的方式,远远低于海运。铁路被看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资本家,都在疯狂的到处修铁路。

    花了60年时间,即从1850年到1910年,美国共修筑完成铁路超过37万公里,每年要修6000多公里,这是后世中国在21世纪的水平。其中最有名的是1916年,全美铁路业总投资额达到210亿美元,简直是空前庞大的数字,相当于1913年英国GDP的两倍!美国的钱和资本,当时投资在铁路上的规模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年美国铁路运营的收入达到33.5亿美元,铁路公司雇员人数有170万人!

    到1930年左右,美国已经拥有铁路线,接近60万公里,约占世界铁路总里程的一半。

    美国如此拼命发展铁路,意义在哪里?那就是庞大的铁路系统,让美国拥有了内循环的资本。铁路进行的低成本运输,让海运在铁路面前处于劣势,美国就无需依赖国际贸易,外贸对美国来说就只是一个补充,真正的命根子变成了内循环。

    美国是个大国,铁路系统让它可以自己和自己进行贸易,利用铁路系统开发美洲资源,一路发展到了世界第一。

    接下来是汽车的发明,这使得公路开始蓬勃发展,公路运输的成本虽然一般会高于铁路,而且不适合大件,但便利性就更高。

    铁路+公路,就是内循环的基础,这是李思华和毛泽东构建未来新中国内循环大经济的最重要基础设施。

    但是,也不可能忽略海运。尤其是李思华自己也加速了这个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就是集装箱海运的发明,她投资的“海陆联运”,可以说是改变了全球运输的力量对比。

    集装箱的意义在哪里?就是让海运货船的装卸效率大幅提升,从而导致装卸成本大幅下降。有了集装箱之后,就算是万吨货物的装卸,也不再是让人头疼,就算是十万吨这样规模的货物,也可以轻松装船。

    曾经昂贵无比的装卸成本,让集装箱给削弱到只剩零头的零头。李思华知道,未来海运装卸的成本,大约是集装箱出现之前的5%,下降了20倍。而海运和铁路的运输能耗比,变成了1:1.8,铁路显然属于劣势。

    这就是外循环的优势,所以未来新中国虽然以内循环为主,但不能没有外循环。前世进口澳洲甚至巴西的煤炭、铁矿石和其它矿石,总比使用国内资源来得划算,就是因为这个海运成本的问题。

    按照这样的顶层规划,对于上海的经济改造和经济建设的方向,就变得非常清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