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常跑跑与对日终战准备?
7月2日,蒋介石在江西会合了新军之后,按照西华的要求,发出了后世称之为“国民政府谢幕公告”的宣言,指出国民政府已经完全失败,同意西华取代国民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命令国民政府的所有政府、军队等一切机构,须等待西华的接管,不得作乱扰民,否则被西华剿灭,都属咎由自取。蒋介石自己深感惭愧,经西华同意,他由此下野,将在广西暂住。
电文公告发出,自然是全国乃至全球轰动性的效应,远东这个巨型国家,新的历史一页,开启了。有的人如丧考妣,有的人欣喜万分,有的人冷眼旁观,有的人踌躇满志。这就是大时代,历史如同一条不断掀起巨浪的大河,奔流向前,很多人在途中就被时代之潮摔落,离开了时代的舞台。
西华随即宣布,组建中国唯一合法的临时政府,全面接面管国统区。西华将在尽快全面击败日寇侵略者后,正式建立新中国。国统区的所有地方政府、机构、官员和军队,必须接受现实,等待西华的接管,希望他们不要让人民失望,在这种时候还做出不理智的反动行为。
“西华”这个名称自然也不再合乎需求,按照“中华临时政府”的称呼,未来人们就简单地将“西华”改成了正统的“中华”。
在日本的本土,可谓是一片死寂。日本的上层建筑,早已对此有所预料,但都没有想到会发展得那么快,他们都以为蒋介石会挣扎很长一段时间,将之视为日军固守满洲的一大助力。而现实的发展,让他们深深感到了“墨菲定律”的恶意——如果你考虑到有最坏的情况,那么这种最坏的情况一定会真的发生。
事实上,但确认这个消息后,并不限于石原这样的“冷静派”,很多此前狂热的军官,在自己内心也认为日军已经失败,守住满洲的希望微乎其微。更不要说日本的那些大佬了,他们其实心知肚明,可是谁也不敢和不愿提议,让日军放弃满洲,这简直是大逆不道的,自己提出来恐怕就会被刺杀吧?
所以很可笑的情形发生了,虽然大本营十之七八的人都认为满洲不可守,日军必败。可是一个一个的,都若无其事地执行着自己的“职责”,忙碌地安排日军在满洲的各种防守细节和工作。要是有外人在此时观察,还以为日军大本营,对满洲会战充满了信心呢。
这就是日本人的“群团主义”和“群团社会”,李思华前世历史上,二战后日本企业崛起,也是靠这种氏族共同体文化的影响,离开了集体,个人什么都不是,每个人都怕被集体所抛弃,所以就会对集体无比忠诚,哪怕上级的命令是错误的,他们的反应也是一定要完成它,而不是建言要调整和修改,群团社会,赋予了日本一些成功的基因,但同时也赋予了它失败的基因。
表现在军官上,就是对上级奴颜婢膝,而对下级凶狠残暴。绝大部分人其实害怕承担责任,做事的准则是但求无过。所以他们明知道满洲会失败,但谁敢提出异议呢?大家都在装糊涂。
就算是最上层的几个大佬,这个时候也不敢在裕仁的御前会议面前,提出从满洲撤军。他们都很清楚,谁提出来,谁就最后必须为失去满洲,而向日本国民承担责任,不说被千刀万剐,被千夫所指是肯定的。所以谁会说?谁会做呢?
所以在这种奇怪的“看破不说破”的氛围下,日军仍然在全力地准备着满洲会战。
李思华和西华政治局,现在应该称为“中华政治局”了,则在根据美国计划今年的最后收益,调整和完善从1938到1939年的经济和军工计划。
到1938年4月结束全部股票空单后,总的净利润是5.2亿美元,不过还是没有能弥补1937年的巨大消耗,之前准备的总计6.8亿美元,在1937年花得干干净净,战争起来,花钱真是太厉害了。
当然这钱不是白花的,李思华觉得除了帮助中华财政,建立了对日军绝对优势的军备和战备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刺激了此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战争缺什么,这笔钱就尽量去弥补,而战争的巨大需求刺激了各种工业的生产力和效率成长,疯狂的民族情绪下,就算是工程师们,也成长得飞快,更不要说是技术工人了。
这就是战争的“正效应”,战时一年的技术和经验成长,可能比得上和平时代的3~4年。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如果像日本那样把熟练工人都推上了战场,自然只有负效应,哪来的正效应呢?
所以此次盘点,美国收益还剩下了12.2亿美元。原来的12.8亿美元,花掉了6.8亿美元,剩下6亿美元,加上此次利润5.2亿美元,以及澳洲金矿等提供的额外收益1亿美元,最终就剩下了12.2亿美元。看上去钱不少,但李思华知道,后继无力了。未来在海外布局能提供的额外收益,能够达到每年2亿美元就不错了,其它的,都要靠国家的正常经营了。
好在1937年,中华的财政收入已经突破了112亿元,基本撑得起1938年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了。所以李思华不准备将以上的12.2亿美元投入战争,而是用来进一步加强工业建设,尤其是新解放区的建设,这个时候的外汇还是很宝贵的,可以用来进口很多中国仍然薄弱领域的机器设备、珍稀原材料等。
例如,通过澳洲金矿建立起来的澳洲情报组织的支持,已经建立了3个马甲公司,分别控制了奥林匹克坝、兰杰矿、贝利佛这三个澳洲北部的最大铀矿区,此时其实澳洲政府完全不知道这个矿种能干什么,也没有人在这个方面竞争。还要好多年,人们才知道在商业上这也是财富,而在全球的军事战略上,则具有崇高的意义。
这几个马甲公司声称,这些矿石能够在海外生产特种水泥使用,就像是一些石灰石一样,他们给这种新的矿种定了一个极其廉价的销售价格,然后拼了命地扩大产能,他们说,如果产能不够,这种廉价矿石就一定会亏损。
价值太小,澳洲官方没有太多关注。他们现在倒是对Cadia Valley(卡地亚谷)的金矿颇为关注,金矿项目承担的税金也开始被迫增加,毕竟也必须堵住当地政府的嘴。
奥林匹克坝、兰杰矿、贝利佛这三个铀矿都是露天矿,开采极为方便,所以现在是不惜代价地扩大生产和增加开采设备,1938年计划要运回10万吨以上的铀矿石(如果按照2007年价格,价值130亿美元!),由于1940年以后的变数太大,因此现在的原则,就是尽量地开采并运回中华,目前主要储备在缅甸根据地。
但是其它已经知道价值的矿种,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属于西方比较“有效政府”治下,就很难有便宜可占。例如铝土矿、镍矿、铜矿,澳大利亚的储量都非常丰富,但这些矿种都是战略性的,很容易引起澳洲政府的高度关注。
所以李思华都是选择了一些其它国家,例如以美国马甲财团的名义控制了智利的Collahuasi铜矿,这个矿在智利北部,距伊基克(Iquique)港口东南约180公里,海拔4400m,比较有利的因素是整体易于海运出口,在她前世,这个矿是二十世纪80年代才发现的,后来成为世界第二大铜矿。
所以此时拿下采矿权算是比较简单和廉价,目前这个矿的产量正在迅速上升,李思华希望从今年起能够达到年产20万吨,从计划建国开始的1939年到1945年这6年,能够每年达到60万吨以上的产量,保证建国初期的优质铜材来源。至于再以后,与西方的关系难测,暂时顾不到那么远。
类似这样的大矿项目大约有20多个,单单为了它们,也必须在海外至少保留3.5亿美元以上的资本,还要做好危机管理,例如日美太平洋战争期间,也许航运会中断,那就只能将产出先储存起来,等到1944或1945年日本已经完全颓势的时候再运输。而这些考虑,都需要资本储备。
设备进口的重点已经不是美国,而是德国,在中华节节胜利的背景下,此时与德国的关系相当的好,“处于蜜月”,因此从德国获得生产设备,几乎是全球最容易的。这个时代有些英国设备很好,但是关系太差,自然无从提起。
当下的重点,例如IG Farben(巴斯夫、拜耳、Hoechst等的合并公司)的染料、橡胶和化工材料制造设备及科技;例如电梯、电车、电机制造以及输电设备等方面还缺乏的一些相对先进的设备和科技;例如刀具制造等材料行业的一些设备;例如一些工业母机和车床设备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目前拥有的车床数量,已经高达50万台,是日本22万台的近2.5倍。不过相比德国还差得远,德国有170万台车床。
当然,安华财团在美国的根基深厚,对于在美国获得更新的科技和设备,也不能放松。不过此时美国政府和情报机构已经非常“关心”安华,所以做事已经不是那么方便,而且要保护长期的情报网络。
李思华计划再用3.5亿美元来引进在德国可以引进的科技,这一次并不是以军工科技为主,而是德国的基础科技为主,尤其是电气、材料和化工这3大门类。
加上为海外情报网络以及未来的海外经济运作,保留1.2亿美元的备用金,这个时候李思华可以动用的“自由现金”,也就只剩下了4亿美元,这笔资金,她计划作为央行的外汇储备。
不过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没有去动公开存在的安华财团(其实只剩下1栋大楼),以及“美华银行”,包括已经抵押给了美华的4家公司的股票。如果一直能保持下去,李思华预计二战爆发后,这几家公司的业务除了海陆联运外,都能更上一层楼,其股票届时也能再榨出点油水来,不过这都是蝇头小利了。她对那笔1.2亿美元的保留资金,则有更大的期望,因为整个二战,就是美国的一个大牛市。
总之,西华变成了中华,也就到了依靠自己内生力量成长的阶段,所谓的美国收益,逐渐变成了过去式。
1938年的7月到9月,二野和三野迅速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和广东这5个省份,包括此前的江苏(含上海)和浙江,新解放区达到了7个省份,还包括上海这个超级城市。
中华临时政府政治局早就做了相应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150万”,即150万干部和150万国卫部队的进驻。这3个月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他们接管所有的城市和乡村,组建民兵组织,建立基层管理体系和组织,全面事实此前的“西华模式”,从而建立起在新解放区稳固的统治体系。
国卫部队的进驻,开始迅速将主力部队从占领驻屯中解放出来,新设立的第七野战军(只有3个集团军,第24、第25和第26集团军)进驻新解放区,暂时作为东南区域的驻屯主力部队,而三野和二野全部北调,他们将作为东北会战的二线主力,没错,中华临时政府,就是决定集中5个野战兵团共计300万人的兵力,给予日军最后迅速的一击,从而彻底在大陆上击败日本!
此时西华军已经完成了450万部队的总兵力组建(包括空军、海军以及军事学院的话则接近500万人),其中主力兵团7个野战军共计390万人,然后有60万的其它陆军部队,例如特种部队、工程部队、新疆等地的独立兵团等等。
7个野战军中,第1到第4野战军还是此前的编制,而第6野战军则是同样的4集团军主力兵团(第20到23集团军),也是60万人;驻守缅甸和西南的第5野战军,则从2个集团军扩充到了3个集团军(第17、18和19集团军),新建的第7野战军也是3个集团军(第24、25、26集团军)。
二野和三野的北上使命,其实包含警戒苏联的意思。他们北上将抵达察哈尔,然后从察哈尔出击大草原,即锡林郭勒、阿尔山、呼伦贝尔等边境地区,一直到漠河。沿途扫荡所有的日军,解放这些地区,并建立起对苏联的边境防御体系。
这其实已经算不上是未雨绸缪,因为情报机构,已经报告苏联开始向远东增兵,其意不可测,但威慑中华的意图是一定有的,所以需要针锋相对。
李思华甚至猜想,苏军可能发生与中华之间的小规模摩擦,以测试苏军相对于中华军队的战力。她也不以为意,到时就让钢铁来辩论好了,大家都要靠实力立足,否则哪有尊重可言呢?武器的批判才是实力的基础。
二野和三野到位以后,实际上沿着内蒙外蒙边界的边防体系已经开始完成,当然,主要是边疆国卫部队,这里暂时无需主力部队的全面进驻,但既然苏军增兵,二野三野的调动就是针对性的,保证合理的战略态势嘛。
苏军占优势的地域是新疆,但那里此时的战略意义不大;在外蒙其实苏联没有优势,因为外蒙军自身极弱,而脱离了远东铁路,运输线一长,对于内蒙的进攻也就缺乏后劲;所以苏军发力的地方必然是远东,这里才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从6月到9月,中华与日本之间,进入了一种近乎“休战”的格局,双方都在全力准备最后的这一场大决战,唯一发生的重要战斗,就是空战,东北的天空已经不太平,西华修筑了无数前线野战机场,战机几乎每天都进入东北境内,与东北日机展开激战。
有些时候,中华军还进行大规模的轰炸,这种时候,空战就变得极为激烈,而且规模极大。中华军对东北发现的军工生产或者是钢铁生产,不把工厂炸瘫,是绝不停止的。现在对东北的轰炸,多数都是用高空轰战机B-17执行的,日军在东北的高射炮虽然增加到了1万多门,但毕竟地域太大,而且B-17飞行都在近万米高空,只有在它们下降到6000米以上高空投弹时,高射炮才有可能勉强威胁到它们,迄今西华损失的B-17不足10架。
而B-17的机群变得越来越大,现在西华拥有的B-17,已经达到了500架以上,所以对日军在东北的轰炸,几乎是日常性的。
日军在最近的4个月,补充的战机超过6000架,已经发挥了极高的生产力。但现在东北还存在的日机,也已经只有5000架左右,其余都在战斗中耗损了。
所以中华军此时发动东北会战,已经能够确保空优,中华的存在战斗机总数,已经超过了8500架,这4个月同样补充了约6000架。
日军近期在东北的军工潜力,开始不断下降,例如钢铁生产,几乎已经完全停顿,因为工厂几乎都被炸到不能生产了,很难短期恢复。所以现在的日军,越来越完全依靠本土的补给。这给接下来的会战,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这几个月的积累,使得中华空军三大类轰炸机群的总数,已经超过了3000架,包括约500架高空水平轰炸机B-17,约1000架赤龙俯冲轰炸机,以及1600架左右的红龙战斗轰炸机。
五个集团军,集中的坦克超过4000辆,装甲运兵车6000辆,重炮1万门以上,8个火箭炮师1.2万门火箭炮,其余各种火炮不下10万门。
对于炮弹为主的弹药生产,李思华也是下了死命令,必须保证中华军在进攻日军的时候,每隔3天,就能发动一次单日超过百万发炮弹倾泻的大攻势,她要用超级狂暴的火力,将日军最后的抵抗碾碎成渣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