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湖北易帜与国民政府落幕?
湖北安陆,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行踪匆匆,他要在这里召开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安陆和孝昌一带,现在他第二战区近60万部队密集,准备对付的,就是在北面河南南部信阳一带集结的西华军主力一部,据说是2个集团军和一些其它部队(地方部队),总兵力超过了70万人(30万主力+40万地方部队)。
在淞沪战役失败后,国民党撤退完成后,蒋介石重组了“战区体系”,湖南成为了第一战区,蒋介石亲自兼任司令长官,顾祝同担任他的副手;比较意外的就是第二战区,卫立煌意外地成为了司令,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仔细想想也不意外,如果是从前,肯定是选一个国民党元老,比如程前这样的,但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当然要把最能打的推出来。
卫立煌在国民党中一直有“常胜将军”的美誉美,资格又老,是前孙总统的卫士出身,压得住所有的骄兵悍将,黄埔系的学生对他也服气,确实是最好的人选。除了湖南,现在湖北面临的西华压力最大,所以让他出任也可以理解。
其余江西福建的第三战区、以及后方广东第四战区、广西第五战区,那就乏善可陈了,就像广西,其实都是桂系,对于中央只可能“听调不听宣”。
国民党的200万出头的部队,在湖南的70万,在湖北60万,其余70万在后方几个战区,所以很明显,如果第一和第二战区垮了,国民党基本上就完了。
可是,国民党的这个布局,有一个隐秘的大缺陷,那就是中央军的精锐,几乎都在湖南第一战区,而卫立煌的第二战区,就是一个大杂货铺子!
西华的国内情报组织,从李柯农到钱壮斐,还有潘翰联,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在周恩来的协调下,对于第二战区的一个大的瓦解计划,已经执行了好几个月。
此时卫立煌部下值得一提的部队,主要包括:
1、第3军(军长曾万中):原滇军朱培德部,军纪松弛;
2、第9军(军长郭寄桥):卫立煌嫡系,郭长期是卫的参谋长,副手;
3、第14军(军长李默谙):原西北军一部,卫本人曾长期担任此军军长,对其影响也很大;
4、第93军(军长:刘堪):国民党警卫第2旅扩编而成,刘堪原为黄埔一期生、胡宗南亲信,此军比较反动,是蒋介石的死忠;
5、第61军(军长:陈长捷):是原来晋绥军逃出山西后的一部分整编而成,多为阎锡山过去的嫡系部队。
其它还包括大量其它地方军阀改编的部队,例如河南军阀刘镇华的镇嵩军改编而成的第15军(军长刘瑁恩)等。
所以这完全是一个大杂货铺子,卫立煌本人一向钦佩我党,对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有诸多不满,在大势已明的情况下,完全是可以争取的,而如果卫立煌本人反正,几乎可以肯定第9军、第14军这两只卫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必然跟随,就只剩下了反动的93军,而其它军队,不说是一哄而散,也会士无斗志。我军如此就可以先拿下湖北,最终逼降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这种行动,正是这几位情报领导人,最擅长的活计之一,他们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和行动思路。
李思华和西华中央军委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地对蒋介石政府“最后一击”的机会,非常重视。
卫立煌坐在第9军前线指挥部中,会场上已经有不少军官,但93军的刘堪等几位,由于路比较远,还没有到,大家都在等待。
这个军事会议,并不是第二战区的全体会议,而是第3、第9、第14、第93和第61这5个主力军的前线军事会议。
卫立煌面无表情,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不差这几分钟。
对于起义的决定过程,在心理上是非常痛苦的,他还记得自己当初作为孙先生卫士的年轻人,当时是如何的朝气蓬勃!对于国民党的革命事业,是何等的坚定不移——我们必将胜利,必将推翻北洋腐朽政权,建设一个新的民主中国!然而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自己是什么时候心态改变的呢?大约就是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吧,当时自己非常震惊,不仅是国共两党反目成仇,而且国民党内部对于基层,简直是杀光的态度,就因为国民党的基层,多数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很多当年的“友人”,看到他们屠杀共产党和倾向共产主义民众时的狰狞面目,才让自己感到陌生,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中国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直到前两年,他终于读到了毛泽东和西华二号人物李力胜的著作,他才认为自己明白了到底是为什么。那些“友人”,无论平时“与人为善”、“慈悲为怀”,但在自己的阶级利益面前,就暴露了正面目,他们对于底层人民这些穷棒子,居然敢于试图夺取政权和解放自己,有着不可遏制的仇恨,这是他们坐在那里屁股的位置所决定的,并不是他们发了疯,这不过是李力胜所说的“剥削食利阶层”的本来面目而已。
所以这两年其实他很消极,并不愿意参与国内的内战。西华的大势崛起,他看在眼里,并且为之高兴,反正国民党已经自己干掉了自己,它已经不是一个革命的政党,而是代表剥削食利阶层利益的反动政党。
这一次出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他很明白,并不是因为蒋介石信任他,相反,对于他比较公开的“亲共“,蒋介石其实疑虑很多。但一则可用的军事人才太少,蒋介石的亲信大将,在三十年代都还比较幼稚,难以承担方面大任。二则常军并不是与西华与战争为主,更重要的就是软磨硬缠,卫立煌的”亲共”态度反而是一种很好的掩护,有利于和西华打交道。
蒋介石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是,卫立煌内心已经有所决定。他的出发点是,打败日军是当前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而蒋介石政府的继续存在,确实就如西华所言,已经拖了西华的后腿,让西华无法集中全力,去打击日本。这种情况必须终结。国民党政府腐败不堪,自己放弃了历史给予的机会,已经无可救药。
卫立煌自己对于抗日没有贡献,但既然有机会,就应该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这才是不负此生!至于变成国民党的“叛逆”,自己在乎吗?我卫某人效命的是国家民族,可不是国民党私利!卫立煌冷冷地一笑。
大约十分钟后,刘堪和93军的几位师长鱼贯而入:“卫老总,不好意思来迟了,道路实在是太烂了!”
卫立煌点点头,示意刘堪等入座,然后命令会议开始,先由参谋汇报西华的前军情报。
在汇报的时候,卫立煌扫了扫郭寄桥和李默谙,两人都很漠然,看到他的视线,都点了点头。卫立煌示意参谋停止解说,他站起来说道:
“大家都很清楚,这种普通的军事应对已经毫无意义,我军无论如何排兵布阵,都不可能是当面西华军的对手,无论是在火力、训练、士气乃至指挥,相差得都太远了,现在的对战,几乎就是清朝的军队要对付欧洲列强一样,好在现在都是中国人的军队。”
这话一说,会场上就开始嗡嗡地议论起来。大家都很清楚卫立煌是个什么意思,这段时间谁没有反复考虑此事呢?就算是极端反共思想的部分人,也不得不承认,大势在彼啊。
卫立煌注意地看着刘堪,发现他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瘫坐在了椅子上,内心不由大定。他接着说:
“这样的内战打下去,毫无意义。对日寇的国战还没结束呢,中国人自相残杀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抵抗,最多是增加西华的一些伤亡,减弱了西华最后对抗日本人的力量,但必然失败,而且死得毫无价值,后人提起我们,必然都是耻笑,是千古罪人而且愚蠢不知天时。”
“所以我决定起义!已经与西华军代表达成协议,我军将阵前起义,接受西华的改编,确实大部分人将退伍,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对于参与起义的将领和士兵,将不再追诉过去对于西华和人民的罪责,都可以按照西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生活下去。”
“这就是我的决定。话说完,谁赞成?谁反对?”他的眼睛注视着刘堪。
郭寄桥和李默谙首先跳起来赞同。实际上西华也已经派人与他们多次联系,而此前卫立煌也与二人屡次密谋。
曾万中是个已经有点老朽的军人,他哆哆嗦嗦不敢说话,茫然不知所措。他的部队,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一只武装商队,早就腐朽了,根本没有话语权。
陈长捷则是心灰意冷,当初在共产党进占山西的时候,他受阎锡山的密令,同时也是自己和同僚们不甘心,做出了投奔蒋介石的决定。现在看起来,何其愚蠢,要是当初就投降,结局也许能好很多。但是现在又能有什么其它选择呢?
刘堪慢慢地抬起头来,他和几位93军师长等主要将官们的身边,已经有10多名第郭寄桥第9军的卫兵,显然是要抓捕他们。他的脸色沉静了下来,对卫立煌说:
“我也知道,与西华开战,弟兄们就是个死字。我虽然忠于党国,但也不是那种用兄弟们的性命,去赌自己命的人。”
卫立煌点点头,看着刘堪这个“独眼龙”将军,他一向是国民党的猛将,悍不畏死。
刘堪继续转头对着几位师长平静地说道:“你们配合卫老总吧,不要让93军的弟兄们,再没名堂地去死了。”然后他转头对着卫立煌说:
“我个人是不可能背叛蒋委员长和党国的,请给我自我解决的机会。”
卫立煌的眼中透露出一丝钦佩,这是真正的忠臣,他点点头说:
“如你所愿!”
隔了一会,隔壁的房间传来一声手枪的枪响,刘堪用手枪了结了自己的性命,终年仅32岁。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此人也是蒋介石政府中少见的战斗到底的“顽强派”,他的新29军败于西野的王镇部队后,用手榴弹自杀,最后彭老总还感叹:“以为国民党都是胆小鬼,想不到湖南还有条汉子嘛。”
大历史大时代的面前,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环境,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6月17日,卫立煌率领国民党第3军、第9军、第14军、第93军和第67军等部,宣布起义,接受西华的改编,与国民政府政权决裂。西华军在其配合下,迅速占领整个湖北,6月21日,西华军占领武汉,宣布湖北归于西华。
而占领武汉后的西华主力部队,几乎没有停留,在将湖北大部防务,交给地方部队后,主力迅速南下,直逼湖南岳阳一带,而岳阳的后方,就是国民党中央临时驻所长沙!
“呯”的一声,蒋介石的茶杯又掉在了地上,摔了个粉碎,这一天以来,已经至少有十几个茶杯遭此厄运了。
湖北易帜的消息传来,自然是全国轰动,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国民政府崩溃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连西方的《泰晤士报》和《南华早报》都说,湖北易帜,意味着国民政府,丧失了对抗西华的最后力量和希望,蒋介石政府已经进入了末日倒计时。
在一开始蒋介石自然是无比愤怒、咬牙切齿,痛骂卫立煌是党国最无耻下贱的叛徒,辜负了党国和他的信任;痛骂西华不讲信誉,明明说给1个月时间,结果仅仅十来天,就策动了湖北易帜,这是把他往死里逼。
但是骂完了又能怎么样呢?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军事上和西华“再搞搞”的勇气,有了卫立煌的前例,虽然湖南这里多数是他嫡系的中央军,指挥官都是他的黄埔学生,可是难道就没有几个居心叵测的?恐怕想做卫立煌的人大有人在,共产党直接吸收卫立煌成为西华中央军委顾问,这是傅作义之后,第2个获得西华如此高待遇的前国民党军人,湖南这面就没有眼红的?没有才见鬼了!
西华的周恩来拍来了电报,表示卫立煌的起义,不妨碍西华此前给蒋介石他们的承诺,西华的条件仍然不变,到7月5日为止蒋介石仍然有着选择的余地。蒋介石知道,他必须做出最后的选择了。
生气过后,他还是冷静了下来,实际上已经没有选择了,只能是服从西华的安排,他对于西华的承诺还是相信的。说白了,他知道西华比起他蒋介石来,更讲信誉。
他已经和桂系的李白联络过,对方已经表示会同意西华的建议,道理很简单,没有别的路了,在电文中他都能感到这两人的彷徨和无奈。
实际上他并不是毫无准备,内心早就有所决定。在于周恩来谈判过后,他就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参加的主要人员与其此前重用的反共大员们完全不一样,例如张自忠,以及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出色的孙立仁,以及杜玉明、郑东国、廖钥湘等,说白了,基本上就是按照共产党要求的“清白”来选出的,所以与其用老人,不如大力提拔新人。
他命令集中全军精华,在这些人原本部队的基础上,扩建4个军约10万多人,分别任命孙立仁、杜玉明、郑东国、廖钥湘为4位军长,编号为暂编新1军到暂编新4军,由张自忠暂时担任这只包括4个军的新兵团司令。
在他与张自忠,以及他的信得过的几个幕僚密谈之后,蒋介石接受了西华的条件,往来电函之后,接下来的步骤逐一展开。
当初康泽邓文仪的别动队等恶贯满盈的队伍,被他调到了岳阳以北,名义上肃清此地共产党,以贡献岳阳前线。
至于其它国民党大员,他都让他们聚集在长沙,“精诚团结、共抗西华”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不过那些自己机灵跑了的,他也不会去追索,西华总不至于把他们逃跑的责任归咎于他,脚长在自己的脚上。
蒋宋孔家族,开始向广西和海外转移。这在人们看起来很正常,他们要是与长沙共存亡才奇怪。不过没有陈家,蒋介石已经懒得再理会这两人。
实际上,西华军的一部,已经进入了广西,正在监督桂系的整改,大量的桂系士兵复员,桂系将原来的第21和第11集团军进行缩编,按照蒋介石的新编号,是从暂编第5到第8军。双方都明白,共产党就是有意让国民党保持这种“危险平衡”的制衡局面,谁也别想完全控制国民党大局。
暂编第5到第8军,其军长分别是李平仙、刘思亿、周竹煌和韦云松,其中暂编新7军还是桂系原来的起家部队第7军,其余第5军李平仙部的战力较强。
西华军收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武器,他们暂时只能留下轻武器,周恩来承诺在未来行动的时候,西华会给他们配给。而广西地方政府在未来2年内仍由国民党控制,不过不得乱收税,国民党的粮食和轻武器弹药需求,由西华供给。
6月26日,蒋介石率领一批亲信,以视察江西等地防务的名义,离开长沙,委托汪精卫在此期间代理国民政府事务。实际上,他就是将这些“国民党中央”的大员都抛弃了,他此行,就是与朝向广西开拔的暂编新1军到新4军的新兵团会和,带领他们去广西。所有他觉得应该跟他走的人,都已经通知了。
国民党内部传闻,蒋介石要跑了,有的老资格的元老设置当面来质询他,他都含笑逐一打发。谁还在乎呢?只要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大家各安天命吧。
前途漫漫,蒋介石心里也没有多少底气,但只要权位还在,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