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中苏摩擦与抗日成果?
1939的1月,对于此时的中苏边境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共发生了117起中苏军队之间的摩擦,频率之高,大大出乎了政治局所有高层的预料,也包括李思华本人,而“边民”之间的冲突,更是高达几百起。
本来在12月的时候,政治局已经向苏联发出建交的正式邀请,然而迄今为止苏联一直保持沉默,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1月份,明明是个冰天雪地的日子,不适合军队进行规模性的运动,苏联偏偏在这个时候挑事,更是耐人寻味。
其中最大的一起,接近于一场小型战争。发生的位置很有意思,正是李思华前世中,著名的1969年冲突的地点,黑龙江省虎林县的珍宝岛,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一个0.74平方公里的小岛,实际上对面也本来是我们的领土,就是被割让的外东北的一部分。
1月9日,苏联边防军3次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步兵200余人,在远程远炮火支援下,向守卫珍宝岛的国卫边防分队发起猛烈进攻,并用多种火炮轰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国卫部队奋起反击,在抗击苏军约2个小时、牺牲了10余人后,第10集团军一个坦克营赶到,对苏军发起了反击,在一轮快速的坦克战后,苏军损失近30辆坦克后全面撤退。同时我军的炮群毫不犹豫地攻击了苏军的远程炮群,压制了他们的火力助攻。
这场“小战役”中,苏军现役主力的T-26坦克,当然完全不是已经属于二战主力水平的猛虎坦克的对手。T-26是全重仅10.5吨的轻型坦克,重量几乎仅相当于猛虎的1/3,其坦克炮是45MM,速度只有30KM/h。在所有性能上都远远落后于32吨的中型猛虎,一场坦克战几乎在5分钟之内就结束了,还在T-26的射程之外,猛虎就已经纷纷开炮,并精准地命中T-26,而这种轻型坦克是理所当然的“薄皮”,在猛虎的72MM穿甲弹之下,只要被命中一弹,几乎肯定是完蛋。
就是因为这是边境-冲突,剩余的T-26才能逃回去。否则在猛虎追击之下,慢速度的他们,没有活命的机会。苏军伤亡已超过百人,部队认为对他们的教训已经足够了。
对于类似的冲突,中央军委经过详细讨论,还是认为这是苏联的一种测试。李思华就讽刺地说,苏军就是想让我们见识一下强大的红军,好威慑我们尊重苏联的利益嘛。
所以最后政治局和中央军委决定,对于苏军发起的挑衅,坚决回击,并且通过此前的苏联领事馆表示强烈抗议;外交上,我们已经表示了足够的善意,无需再催促苏方,让他们决定对于新中国的态度,我们不在乎。如果苏联不公开宣传,我们也对与苏联冲突的事情秘而不宣。
很快,到1月19日后,苏联的挑衅基本上全停了下来,边境突然变得非常平静,让高度警惕的主力和国卫部队,以及新组建的边境民兵,都感到有点奇怪,老毛子怎么不搞事了?
实际上,就是由于珍宝岛冲突,使得苏军提前停止了“火力测试”。在珍宝岛逃掉的苏军中,就有苏军专门派来观察中华军的“专家”,他们亲眼目睹猛虎坦克的火力、装甲和敏捷性后,几乎都是震惊到无语,苏军此时的所有坦克完全不是敌手!
苏军此时使用的主要坦克还是轻型的T-26,甚至还有更轻型的T-27(全重仅2.4吨),最新型27.8吨的T-28,其实苏军自己都不满意,非常笨拙,而且此时尽在苏芬前线,装备了两个旅,远东根本没有。专家们相信,T-28根本不可能是猛虎坦克的对手。
只能是使用重型坦克来对付猛虎。但是此时苏军也没有能令人满意的重型坦克。在T-28基础上放大的T-35,重达52吨,火力是够猛的,可是被称为“放大的邮政列车”,笨拙到无语,车身高达3米,在战场上简直就是活耙子,看到猛虎,专家们就知道T-35已经失败。
所以环顾此时的苏军能够使用的坦克,专家们赫然发现,苏军居然找不出一款能够对抗猛虎的坦克!这个结论,让整个苏军总参谋部,以及后贝加尔军区和远东军区等,都大吃一惊!
与中华军小型对抗的失败,直接刺激了苏军研制T-34坦克和KV-1重型坦克等的决心,新的研制计划出笼,苏军开始加速新一代坦克的研制。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军只能停下冲突,因为不可能赢,这种尴尬让斯大林大发雷霆,但在他冷静下来之后,发现自己确实暂时没有办法,此时让苏军再去挑事,除了彼此棍棒之间的互殴,或者是大规模使用强击机的战役之外,小规模冲突摆明了就是苏军必然吃亏,干嘛还要持续呢?自己找虐吗?所以在苏军在坦克小规模对抗上有新装备之前,只能停下。
所以斯大林虽然感到不满,但他也意识到,这个时候威慑新中国,苏军在远东还做不到。如果再扩大规模,两国之间,就要真的转入冲突和敌对了,到此为止可以了。苏联虽然没有能够达成威慑,但已经很清晰地表现出了苏军维护自己边境利益的决心。
1月25日,苏联“热情洋溢”地回复了政治局,表示苏联热烈地祝贺新中国的建立,将派遣莫洛托夫作为团长的代表团,前来中国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同时苏联同意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是两个社会主义兄弟大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进展和成就。苏联愿意支持新中国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同时表示斯大林同志个人对中共同志们的热烈祝贺!
莫洛托夫将提前启程,前来新中国安排建交事务,而苏联的一个外交工作团,将立即出发,安排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事务,并且邀请中国派遣代表团在苏联莫斯科进行同样的安排,苏联外交部将提供一切方便和安排!
李思华看得哭笑不得,老毛子的脸皮真厚,好像才过去两三周的边境冲突完全不存在一样。算了,边境能暂时平静下来就好,呵呵,让我们3年之后,再看形势会怎样!
就在1月25日,纳粹德国第一个公布了将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公告,而在1月28日,苏联同样公告。两个大国的承认,使得国际社会得以理解,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已经是确立的事情。西方国家关于此事的舆论,转向了美国和英国,美国外交部长赫尔的说法是,美国国会正在讨论此事。英国则保持着冷淡的缄默,法国自然是追随英国。
对于东北日军残余的清理,一直到1月中旬才基本结束。而统计到1月30日,新中国终于发布了抗日战争的统计公告,公告宣称:
从1937年7月7日开始到1939年1月15日左右结束的抗日战争,中华军共击毙和俘虏日军340多万人,击落日军各类战机超过8730架,摧毁日军坦克和装甲车辆1173辆,各类火炮73200多门。击沉日海军航母3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8艘,驱逐舰28艘,以及其它小舰52艘。毫无疑问,中华军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甚至包括其陆军航空兵的主力,并重创了日本海军。这是伟大的胜利!
中华军自身,陆军伤亡51万多人,损失坦克和装甲车辆1791辆,损失各类火炮8900多门,空军损失战机3076架,有1900多名飞行员以及其它空军人员2300多人牺牲。中华军以惨重的牺牲,赢得了民族解放、抵抗侵略的伟大胜利!
为了纪念包括抗日战争在内的所有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新中国在刚刚整修好的北平***广场上树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亲自撰写了正面“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并写下了纪念碑文:
“两年以来,在抗日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十八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斗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碑文中所指的“十八年”,是从1921年建党开始,到1939年建国为止的这18年。
新华社在抗日战果公告的时候,公开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计划以及毛泽东的题词。
抗日战果的公布,当然是全球的重大新闻,几乎成为第二天即1月31日全球主要报纸和媒体的统一头条。全球民众惊诧于战争的残酷,很多评论说这几乎是一场小规模的“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烈根本不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对于西方列强,则是清晰地确认了日军空前的损失,此前他们虽然有相关的情报,但这样精确的统计数字,还是第一次获得。在他们心中,日本其实已经跌出了列强的位置,被新中国取而代之。
他们的很多军事分析都认为,日本陆军的主力,尤其是最精锐的部分,都已经被中华军歼灭,过去强大的日本陆军,已经不复存在。日军正在重建陆军,但很难快速恢复成为一只强大的军队,因为日本的财政状况非常恶劣。英国总参谋部的分析甚至认为,日海军有可能缩减规模,因为日本的财政撑不起了。他们当然幸灾乐祸,因为日海军是英国海军在亚洲的最大威胁。
日本的财务状况当然是一团糟,当初竭尽全力,几乎已经耗尽了日本的外汇储备和资本,几乎所有的主要财团,这个时候都是欲哭无泪,被迫大量缩减生产规模——他们已经买不起原材料了。当下陆军的待遇堪比牛马,而海军也被迫节衣缩食,军费大量缩减。除了本土,日本这个时候还占据着台湾和朝鲜,可这是两个小地方,日本无论如何地盘剥,提供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日本民众的生活,更是陷入了空前穷困的时代。
不过日本的上层建筑,在这个时候还是有信心能够稳得住国内。天皇裕仁,亲自带头将当初日军从东北掠夺而献给他的黄金珠宝提供出来,其它一些当初从侵略中获利的家族也是如此,在这个时刻他们也不是没好处,大量破产的日本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进一步扩大和控制更多日本本土资产的机会,而且劳动力的廉价和丰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所以英国等列强对日本财政窘况的估计,是过于看低日本的韧性了。虽然此时日本国债在国际市场上,基本就是草纸,日本也几乎不可能再从列强市场上募资,因为没有人再看好他们。但是日本要活下去,还是不难。
山本五十六,叫上了石原莞尔喝酒。
石原心里很诧异,山本是海军,他是陆军,海军和陆军一向是敌对的。山本主动接触他,不怕海军内部反弹吗?而且这让石原自己也苦恼,他在陆军中的形象本来就微妙,与山本接触,就更会被视为“叛徒”了,但是也不好对山本推辞,踌躇了一阵,还是同意了。
两人的酒实际上喝得很闷,都没有太多说话。
山本突然问石原:“中华军的战报,是真实的吧?”
石原诧异地看了山本一样,闷声说:“当然是真的,就连他们自己损失的部分,我也认为是真实的,每次会战我们都是吃大亏,而且现在他们还需要什么掩饰吗?”
山本感叹说:“中华已经复兴,至少在东亚大陆上,他们已经无敌了。”
石原苦涩地点了点头,在东亚大陆,日本早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山本正色对石原说:“如果海军真的被削减,那日本就真的只能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岛国了,这会是日本沉沦的开始。”
石原心中一凛,山本找他原来为的是这个,最近陆海军为了可怜的一点资源,又是炒得不可开交。虽然海军的声音大,因为陆军大失败嘛,可是陆军的理由也很充足,毕竟有18个师团要维持呢。
但他心里,知道山本的话是对的,此时日本的选择,只能是先优先保全海军,等待国际形势变化的机会。如果海军变弱了,那么日本真的就再无机会了,未来所有的军事策略,只能是从海军出发。
他沉重地点点头:“在陆军内部,我会尽量说服的。但你也不要期望太多,我的影响力,其实很有限。”
山本点点头,他知道自己是让石原为难了。
新中国修改后的“基础复兴计划”,也在2月开始正式下发执行。
这个计划,是在1939~1940年这两年,对全国经济按照“一盘棋”的原则,全面清理,形成顶层设计规划,并完成一些短期最重要、最基础的建设项目,奠定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然后从1941年起,步入每次5年的大建设周期,即“五年计划”轮次。
所谓的基础复兴,一方面的重点,当然是建立起全国的“治理体系”,即从中央到各省,从各省到各城市,以及城市之下一直到乡寨的新体系,核心是干部的组织管理和考核监督,以及治理规则的梳理,务必实现“高效、公正、廉洁”以及深入主动联系群众,包括规模庞大的“调查侦缉”体系的建设。
另一方面,投资上的重点除了科研领域,另外两个重点就是部分基础设施和新解放区的大工业体系建设。
在基础设施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4+8”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2年内建成4万公里铁路,以及8万公里干线公路。
如果相对于原时空,这个计划当然是过于疯狂的,但是阻碍原时空无法实施这样规模和速度建设的,主要是建国之初的缺乏资本和缺乏工业力量,例如钢铁的产量都无法跟上。
等到原时空有了足够的资本和工业力量的时候,完全的市场化使得铁路和高速的修筑成本都很高,而且容易修筑的平地,在过去几十年还是基本完成了很多,剩下的路几乎都是以跨山越河为主,导致成本更高,所以始终没有迸发出类似美国“西进运动”时那样的修筑速度,十九世纪的美国,已经平均每年修六千多公里铁路,最高的一年几乎有2万公里铁路竣工,所以美国的铁路总里程,一路飙高到60多万公里,然后随着集装箱海运的兴起以及高速公路的替代,再衰落并保持在约22万公里。
而原时空我国的最高年修筑记录,则只有约1万公里,以至于从1950年到2020年这70年,铁路才是14.6万公里,去掉解放前的2万多公里,其实70年只修了12万公里,似乎并不符合“基建狂魔”的身份和实力。
所以本质还是资本的制约,按照李思华对原时空的估计,用于铁路和干线公路的建设资金,基本控制在不超过每年GDP的1.5%,用钱的地方太多,能保证每年1.5%已经不容易了。
这就是大国的困难,如果在某一个关键的阶段,没有能集中力量突破,那么此后只能是与其它行业“排排坐吃果果”,依靠分到的有限资源,逐年地积累发展,速度自然就快不起来。
实际上,李思华认知到,社会主义体制下,尤其是早期处于“价格扭曲”战时体制的时候,这种体制是最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和工业建设的。一旦等到市场化的体系形成,因为各行业要公平对待的缘故,就失去了这样的契机,只能是按部就班的发展。
所以她的计划,其实就是利用这种还存在的“价格扭曲”战时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