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98章 基础复兴和超级订单?

第198章 基础复兴和超级订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按照交通部门的估算,至少在1939~1940这两年,铁路的建设成本,能够控制在1000公里/5000万元人民币(2000万美元)的水平,干线公路的建设成本,则能控制在1万公里/7500万人民币(3000万美元)的水平。

    所以4万公里铁路,就需要耗资20亿人民币(8亿美元),而8万公里干线公路,则需要耗资6亿人民币(2.4亿美元),加上对城市道路、乡寨道路的补贴,整个公路计划,也要耗资10亿人民币(4亿美元)。

    其它还包括重要机场建设,以及内河航道的疏浚整修,再加7.5亿人民币。所以整个2年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耗资计划是37.5亿人民币(15亿美元)。

    如果不是获得了这笔“天降横财”,李思华估计,这2年的计划,恐怕需要至少5年才能完成。抢了3年时间,就意味着2年后的战略能力大大地增强。强

    如果上述交通计划得以实现,那么到1940年底,新中国就有大约7万公里铁路,以及12万公里的干线公路,最基础的交通框架,就形成了。单单在军事上,就意味着主力部队战略机动性10倍以上的提升。

    所以一些具备重大意义的战略交通项目,就从5年周期,压缩到了2年完成,例如宝鸡到成都的宝成铁路、西安到兰州的西兰铁路,尤其是从兰州到新疆的兰新铁路,只要这条铁路建成,李思华一直担心的苏联对新疆的战略优势,就将趋于平衡。还有华北串连东北和内蒙的一些战略铁路和干线公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具备生产力的前提下,资本就是加速器。钢材(铁轨)、水泥、木材、碎石,这些修铁路的材料都不缺,技术团队已经锻炼了出来,跨山越河以及隧道桥梁所需技术逐步成熟,而需要的普通人力几乎是无穷无尽。所以为什么不加速建设呢?

    李思华决心,要提前将新中国,变成前世的“基建狂魔”。

    在大工业建设发展上,计划就更是疯狂,主体是“双双百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2年内建设400个大工业基地,平均每个基地投资2500万元人民币(1000万美元),总耗资100亿元人民币(40亿美元)!2年当然只是大约的数字,实际上有些项目,要建成需要4~5年的时间。

    所以这个计划又被称为“百亿计划”,不过多数人还是叫它“双双百”。

    因为计划的主体,首先是建设200个左右的工业原料基地,例如各种矿产的开采和初加工基地、例如化工、石化、合金等原料的生产基地。

    然后是建设200个左右的大工业加工制造基地,例如重型装备、汽车、发动机、机械加工、车床设备、造船等近百个门类。

    当然,每个项目的耗资是不同的,规模是不同的,数量也只是一个约数,资金不会平均分配,而是具体项目具体核算,有的多,有的少。

    这就是李思华的疯狂计划,在2年内投资交通15亿美元、大工业40亿美元、以及其它重要民用工业10亿美元,总共65亿美元的超级计划!而且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还有10亿美元的科研和大学教育计划!

    至于其它的“正常开销”,就必须指望新中国自己的财政收入了。

    她要以此来刺激新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在如此空前规模的投资和建设的带动下,刺激民间各种民用工业、服务业的高速发展,让民间的钱也流动起来,而且带动国民的收入快速增长,从而形成初步具备一定消费力的“正常市场”。

    当李思华将这个计划提交政治局的时候,会场上都是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很多人觉得牙疼。

    就连毛泽东也是大吃一惊,他指着李思华说:“75亿美元,你就给这样花了?不多留一点?这个天降横财的100亿美元,要是按照这个计划,2年时间,可就只剩25亿美元了。”毛泽东都不觉有些肉痛,刚从新疆回到中央任职的陈云,以及柏意波,捂着胸口,他们觉得心口有点难受,有点喘不上气来。

    李思华故作轻松地说:“钱是王八蛋,花完咱再挣!”

    毛泽东狠狠瞪了她一眼。她才解释说:

    “同志们,钱并不会消失,而是变成了生产性资产,生产性资产才能创造更多财富,资本不流动,就毫无意义。”

    “而且这个计划的最大意义,其实是将本来很多计划要到1945年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压缩到了2年,最多再延伸1年,到1941一定能完成的。这个战略意义极大,等于我们在1941年,就能够获得原来以为要到4~5年后的实力!”

    “大家都知道,欧洲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我的看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为期不远。这个时候我们具备了强大的力量,在战争中就可以获得更多机会。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个时候砸锅卖铁,也要把我们的力量提升上去!这不仅仅是打基础,还是抢战略机遇!”

    “苏联当年,也是与我们类似,通过剥夺国内的剥削食利阶层,获得了第一桶金并且投入了大工业建设,这才有今天的强大苏联。否则苏联采购美国设备的那20亿美元,同志们还真的以为都是苏联建国后发展的积累啊?”

    她没有说出口的是,过去西华时代近40亿美元的投资,加上这65亿美元,这就是上百亿美元“财政计划外”的高强度投资,其对经济的推动效果,至少相当于她前世二十一世纪的两万亿美元!而且这是自己的资本,其投资利润不会被“汇出”,让外资赚走,这样的资本量,完全可以说是超过了前世改革开放以后吸纳的所有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

    李思华的解释,让政治局的气氛热烈起来,尤其是她对于二战即将爆发的判断。同志们已经不再纠结要花那么多钱的问题,而是担心2年时间,对于建设的压力极大,尤其是各大工业基地的生产设备,是最大的挑战。

    李思华指出,各种基础材料的自己供给,是有把握的,无论是钢材、水泥还是其它合金,基本都能自我保障。但工业设备的生产能力,例如一些高级机床,我们自身的能力还不足,需要通过进口。

    进口的方向,主要是德国和美国。她开玩笑地说道:

    “信不信我们的大订单给出,罗斯福就会拼了命地让国会立即同意与我们建交?他要是不同意,有的是财阀资本家,会让他和国会同意。”同志们都会意地笑了起来,这些资本家,不见钱眼开才怪呢。

    工业设备的进口,自然是一石数鸟,除了理顺中美关系,还能强化德国的战前能力,当然对于后者,她现在就不会提醒。

    李思华总结说,大工业计划所需的人才,预计是能基本满足的。

    到1940年底,新中国自己的高级和准高级人才储备,大致收获了6年,会达到5万人左右。在美国科技人员基本回国后,来自德国的犹太科技人员填补了他们的空缺,由于纳粹德国反犹的加剧,最近来到新中国的犹太人正在加速增加,所以预计到1940年底,我们很可能有4~5万的犹太高级科技人员。他们正好弥补了我们大工业体系以及大学高等教育的不足。

    在中级人才方面,经过两年的战争强化,预计在1940年,能够有100万人以上的熟练工程师,而初级技术人员,从1937年开始就拼命扩大,预计到1940年,很可能能够达到500万的规模。相应地,在两年战争期间锻炼出来的熟练工人,已经超过了1500万的规模,在未来两年,争取突破3000万人。

    所以到1940年底,李思华最早计划的“十百千”计划,还是能够以一种“变形”的方式得以基本实现,这也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基础。

    1月18日,读完李思华的来电,德州财团的麦基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反复读了几遍,然后整个人都兴奋了起来。

    李思华告诉他,新中国即将大量采购工业设备,与德国目前洽谈很愉快,即将签约,金额至少5亿美元。本来同样准备了超过5亿美元,主要是黄金,计划在美国工业界采购,但美国一直很冷淡,似乎不想与新中国建交,既然外交关系都没有,恐怕最后也只能转移订单。

    所以李思华托他在美国政府打听一下,如果美国无意与新中国建交,那么自然中国也不会等待美国,订单就可能交给德国或者其它欧洲与华建交的工业国家。她的权力,只能让这个决定等待1个月的时间,如果1个月内美国这里搞不定,那就只能算了。

    5亿美元在1939年的美国,当然不是天大的事,当年美国的GDP是728亿美元,但明显也不是可以轻视的。你可以想象在2020年左右,正好经济困难的时候,虽然美国经济的规模超过20万亿美元,但如果有一个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际订单,美国总统和外交界会是怎么一个态度,就明白了。拜登为了抢法国人的几百亿美元订单(澳大利亚潜艇订单),盟友的脸面都不要了,面子在利益面前是什么?能吃吗?

    更何况1939年的美国,其实仍然处于1937年开始的第二轮经济危机之中。大财团们都明白了,除非有战争,否则消费需求就是有限的,经济复苏不起来。因此,这样的订单可谓是弥足珍贵,没有一个美国财团会忽略的。

    李思华当然也不止是通知了麦基逊,美国好几个大财团的当家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也知道了李思华给的时间限制:1个月。

    这些财团,甚至包括摩根(钢铁和机器)和洛克菲勒(采油设备),怎么可能让这个订单跑掉?

    美国政府和国会立即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马上就有议员提出要与新中国建交:“美国不可能忽略一个4亿多人的巨大国家,那是一个巨大的新市场,关系美国人民的福祉!”而原来坚决反对与新中国建交的参议院和众议员们,一个个改口,认为有必要与新中国建交。

    美国的资本主义马上表现出了空前的效率,罗斯福也只能立即签署了同意建立正式对华外交关系的文件,而国会则立即进行了“工作安排”,5天后众议会投票,大比例以同意通过与华建交,而又3天后参议院投票大比例通过。

    2月1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他已经决定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相关提案已经经过众议院和参议院投票通过,即时生效。他并且祝贺了新中国的成立,表示美国愿意与新中国发展互惠互利、彼此尊重的国家关系。

    他甚至还提前祝贺了中国即将在2月19日到来的1939年农历春节!向中国民众拜个早年!呵呵,让美国民众都感到了新鲜,很多美国人还是第一次听说中国的农历新春节日。那个年代,有多少美国人关心中国的?

    罗斯福也不得不惊叹李思华的影响力,不,是她的“钞能力”,他钦佩这个女人,对于美国政治背后逻辑的清楚了解。订单一出,什么阻力都没了。

    这让罗斯福也感到一丝忧虑。美国和新中国的利益肯定是在多方面不一致的,而这个女人,太了解美国了,她影响美国政治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这不利于他未来可能对于新中国的相关政策。

    当然他也不会太多担心,一切都在未来,现在对美国有利就好。接下来新中国的对美订单曝光,民众会以为是他罗斯福争取的生意,有利于巩固对他这个总统的支持率。

    德国、苏联、美国先后决定了建立对华正式外交关系,并且会派遣代表团出席3月10日的新中国开国大典,这让老狐狸英国感到了失落。

    英法面临着德国越来越大的压力,在1938年5月签署的慕尼黑协议,真的能够保障欧洲的和平?英国很多自己的高层都不相信。德国真的会在这个条约的绥靖下,将矛头转向苏联?至少到目前为止,一点也没有这个方面的趋势,最近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外交往来频繁,双方反而表现出了“加深友谊”的一些迹象,这在英国内部引起了沮丧的言论。

    很多英国人的脑子里,已经开始在担心剩余的缅甸殖民地了,他们不无忧虑地考虑到,也许最后英国会完全失去缅甸。更有人注意到了原来英国与缅华的条约,那个有效期6年的时间,到1939年底就终止了。之后新中国会续约吗?还是会直接占领缅甸呢?这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更不要说香港,那里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即使新中国宣布第二天就收回香港,英国也不会意外,自身已经没有能力保护香港殖民地了。

    至于与新中国建交,由于新中国并没有对英国发出邀请,大英帝国至少表面上还是全球霸主,拉不下自己的脸面,双方的关系还是很冷淡。英国也清楚,在香港和缅甸问题有个说法前,新中国恐怕反过来对于与英国建交,并没有热情。

    英国人开始觉得,无论怎样,都要与中国人重新开始接触。了解对方,才能自身制定明智的策略。一个秘密使团,会先到香港,然后申请去北平,争取与新中国的外交部分,秘密接触。

    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则感觉到了愤怒。西华没有邀请他们建交,不过他们在美国同意建交之后,纷纷向新中国提出了建交申请,例如比利时,此前在华的利益还是比较大的。但居然被新中国拒绝了!

    新中国的理由是你们这些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收取了庚子赔款,是中国的敌国,所以新中国无意与你们建交,除非退赔庚款,并对当年的侵略正式道歉。

    这几个小国“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并质问为什么美国他们就可以无需赔偿道歉就建交?外交部长李玉振的回答几乎让他们晕倒:因为现在你们是小国、弱国。按照你们西方人殖民世界几百年的逻辑,没有实力,有什么资格要求同等待遇?

    最倒霉的是葡萄牙,不但没能建交,而且新中国广东的地方部队,直接进驻接管了澳门,驱逐了葡萄牙在那里的少许驻兵和葡萄牙在澳门的官员和机构,好在没有人伤亡,葡萄牙兵知道厉害,没有人敢反抗。

    这件事在欧洲引发了不小的波澜,但也只是在西欧英法的影响圈内。其它欧洲国家,例如德国和意大利,就没有人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新中国的超级订单,德国拿大头,但也有一些小的和局部的订单,流入了意大利。

    总体来看,这场建交风波,反而让很多欧洲人看清楚了,原来欧洲以往的“威信和影响力”,在亚洲已经荡然无存,新中国根本不会对欧洲人有所谓的“敬畏和尊敬”,现在他们反而是“粗暴和不屑”,欧洲最好的年华,早已过去了,不可能再在亚洲扮演“人上人”的角色了。

    如同在美国一样,新中国的大订单在德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财团都极为重视,不过中国订单要求的时间非常急,几乎都要求在1939年内完成交货,压力很大。希特勒甚至亲自听取了专题汇报,指示外交部和其它相关部门,要服务好中国的采购团。他正在酝酿对波兰的进攻计划,德国实力能够进一步增强,当然是他喜闻乐见的。

    此时德国反犹达到了新的高潮,就是几个月前,即1938年的11月,爆发了著名的“水晶之夜”,标志着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当时几百所犹太教堂被破坏,数千家犹太人的商店遭到抢劫。遍地都是被打烂的玻璃,闪烁着水晶的光芒,水晶光芒之下,掩饰的是血光。

    “水晶之夜”后,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可以说个个都“大梦已醒”,都在寻求以最快的方式逃离德国。可是当时美国和其它国家并没有那么欢迎犹太人,后来很多犹太人回忆:“西欧各国和美国的领事馆被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包围,但要获得一份签发的移民证是十分困难的,就仿佛所有这些国家都发誓要刁难德意志的犹太人向外移居一样。”

    确实,当时这些“文明国家”面对希特勒疯狂驱逐和杀戮犹太人的行为,依然冷漠,反而把犹太难民看作是负担,各国领事馆之间,都是互相推卸责任。

    去年即1938年,在额法国埃维昂,举行了专门讨论犹太人难民的国际会谈,参加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2国代表。与会国都表示了对国际犹太人的同情,但没有一个愿意接受哪怕是极少数的犹太人,甚至在对犹太难民“部分开放”这一问题上,也没能达到一致意见。这不意外,李思华前世俄乌战争的时候,这些国家对于乌克兰难民也是一样的态度。

    所以这个时候,新中国几乎成为了犹太人唯一移民的可能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涌向中国大使馆和中国驻几个城市的领事馆。仅仅在2月份,就有近4万份移民证被签发。

    犹太人都已经清楚,西华不喜欢犹太人中放高利贷的“金融家”,但对于科技和工程人员,则是非常欢迎。只要家中有一个这样的科技和工程人员,获得全家签证就不是问题。

    在中国驻德使馆发回国内的报告中,预计1939年度,可能会有至少50万犹太人涌向中国(还包括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犹太人),其中估计会有10万左右的科技工程人员。

    李思华的答复是,只要是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应收尽收。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犹太人还能拿乔的时候,只要按照国内标准同工同酬,这些犹太科技人员都能接受——命都要没了,还考虑薪酬?反正能担任这些科技岗位职务的技术人员,新中国也不会亏待他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