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00章 李思华真相与开国大典?

第200章 李思华真相与开国大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开国定鼎,自然首先是确定政体和政制。

    在建国时当然要将初步的党和政府二元体制建立起来。首先是明确了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由中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之下,产生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

    毛泽东仍然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李思华担任副总书记,中央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即政治局7常委,分别是毛泽东、李思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冯百驹、曹子卿。

    毛泽东同时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李思华为第一副主席,朱德为第二副主席,曹子卿为常务副主席,彭德怀、贺龙、徐向前3人为军委委员。所以军委也是7委员。

    中央政治局成员,除了7常委以外,还包括任弼时、陈云、邓小平、吴长彩、彭正、章闻天、陈毅、李玉振、贺龙、王稼祥、罗荣桓、姚斌、刘尔崧、苏琪南、郑伯涛、李朴、余润群、洪国光共18人,加上7常委就是总共25人。其中像吴长彩、姚斌、刘尔崧、苏琪南、郑伯涛、余润群、洪国光这些人,目前都已经是西南、西北等区域的主要地方负责领导,其中吴长彩目前主要负责对于南方区域的整理,而姚斌则是负责华北区域。

    至于中纪委,书记是冯百驹,而副书记则是任弼时。

    以上是党在建国时的组织机构。

    在政府方面,根据最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开国大典之前,新的中央政府已经完成了初步组织。

    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李思华担任常务副主席兼任国务院总理。她意图通过第一和第二个五年任期亲自担任总理,以奠定新中国政府的行政规范、组织管理、监督调查等方面的运行体制。其它副主席包括:朱德、刘少奇、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5人。

    周恩来、吴长彩、姚斌、陈云、邓小平、陈毅这6位,担任副总理,所以国务院的副总理以上,也是7人。这第一届政府,就像党组织那头一样,基本上最高机构都是“七人制”。

    党和政府的领导层人员经过选举确定后,在3月2日进行了公告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在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主要大报的记者,以及苏联、美国、德国等外国的驻华主要记者都蜂拥而至。顺便说一句,苏联等国与新中国建交确定,国家已经允许这些国家的新闻媒体,可以申请常驻或临时派遣记者,进行关于新中国的媒体报道。

    实际上,包括国内报纸在内,除了党内系统外,其余媒体对于新中国的领导层在这个时刻,几乎都还是比较陌生的,那些外国记者当然就更是如此,只有少数一直驻华的外国记者,才相对比较熟悉一点中国的情况。

    参与新闻发布会之前,记者们当然已经研究了新中国公告的党和政府这“二元”的领导层名单。这个名单显示得很清楚,新中国的第一届领导层,那就是毛泽东抓总,而他的主要助手就是二号人物李力胜,并且李力胜出任总理,明显是负责中国的具体内政的,如此重要人物,却从来没有露过面,当然让国内外记者们本来就非常好奇,其他人还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这个神秘大佬,居然没有人知道来龙去脉!

    这一次公告,已经在媒体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一次公告上李力胜的名字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用了“李思华(曾化名李力胜)”来表述!李力胜的真名叫李思华,这立即引爆了媒体圈!

    此前民间已经有不少传言,即李力胜其实是一个年轻女子,毕竟这一阶段已经有很多人见过她,她也并没有再隐瞒。可是除了少数知道内情的,凡是听到这个说法的人,几乎没有相信的,太离谱了不是吗?

    可是当在公告上看到“李思华”这个名字,很多人突然发现,传言很可能是真的——这个名字很明显还是女性向的!

    所以今天的发布会,记者们早已按捺不住,好不容易等到主持人乔观华说完前言,允许记者们提问的时候,场上就热闹了起来,记者们如林的手都举了起来,乔观华点了《新闻报》的顾志忠第一个提问。

    顾志忠迫不及待地问道:“我想大家都很好奇,新任中共副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李思华到底是何许人也?她是女性吗?以前贵党一直对此守秘,现在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吗?”

    乔观华好笑地看了顾志忠一眼,他就知道这些记者,肯定会将焦点对准李总理。他拿出一张纸,开始宣读起来:

    “李思华同志,曾化名李力胜。性别:女。原籍重庆市綦江县,1906年出生于广州,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李思华同志在广州创立革命军队,并于1928年,建立了海南革命根据地。”

    “1928年至1933年,李思华同志主要在美国工作,为革命军筹集武器装备,期间创立安华集团,该集团目前已经解散。”

    “1933年,李思华同志领导海南人民革命军,创立了缅华根据地。1934年,新生的缅华人民革命军,进军大西南,解放了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

    “中央苏区长征到达贵州后,李思华同志担任我党中央委员会副总书记、西华人民革命军总政委等职务,

    ……”

    当乔观华宣读李思华履历的时候,记者们目瞪口呆,而等到说李思华曾经在美国五年,曾经创立安华集团的时候,在场的包括纽约时报首席驻华记者阿班在内的几个美国记者先疯了:“What the fuck!”阿班不由得爆了句粗话。

    这真是不折不扣的大新闻,是堪称为1939年《纽约时报》真正头条的大新闻,阿班对他的助理记者吼道:“还等什么,赶紧去拍电报!”他需要立即将这条新闻登上纽约时报的头条,让全美国都知道在新中国发生的大新闻——那个曾经在美国著名的女富豪,被认为是全球商界女性第一人的李思华,真实身份却是如此的令人震惊!

    阿班看着其它美国记者都几乎都等不及听完后继的介绍,一个个地百米狂奔似地狂奔出了新闻发布会,他知道大家都一样,都急于将这个爆炸性的新闻传播出去——也许这是他们这辈子新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刻,能够抢先报道如此的超级大新闻!

    阿班自己冷静下来,听完了乔观华关于李思华的简介。他内心不由得充满战栗和敬畏,这是何等“牛逼”的人生?一个年轻女子,曾经在美国金融界和商界叱咤风云,登上顶级财阀和女首富的高位,已经取得如此的成就,结果谁能知道,这仅仅可能是其人生中最不值得注意的部分。她现在是一个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领土、国民近5亿人的巨大国家的二号人物!

    阿班心想,我一定要采访到李思华。单单按常理想象,就可以肯定在她的成就背后,一定充满了传奇和不可思议,这是二十世纪的伟大故事,这个故事一定是我的!如果能完成这样一次采访,我阿班一定能在世界的新闻史上,留下不朽的声誉!他抬起头,眼神里充满了斗志!

    岂止是他,不远处的埃德加.斯诺也是激动得难以抑制,这应该是我《红星照耀中国》的伟大续篇!

    对于记者们接下来的追问,乔观华回答说李思华同志,会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出席和主持开国大典,大家在那天就可以见到她。

    李思华真实身份的消息,立即成为全国和全球轰动性的大新闻。当天下午国内几乎所有非党报的其它大报,都以号外的形势临时发布了大新闻。“李思华”这个名字,迅速席卷全国,尤其是女性和女学生,李思华立即成为了她们崇拜的对象,革命军中,居然有女性成就如此之高!这完全就是人生楷模好嘛。这一阵旋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席卷全球,很快让李思华成为全球最知名的女性之一。

    3月10日下午2点,李思华再次整理了一下仪容,她将穿着一套红色唐装连衣长裙礼服,登上***。她的内心无比激动,眼睛都不由得湿润了。

    穿越13年了,一切艰苦的奋斗,她的漫长征途上最重要的一刻,终于到来,这是这个时空伟大的时刻,是无数同志的鲜血和奋斗换来的。她相信,此时此刻,包括毛泽东在内,所有新中国的同志们,都是一样激动的心情。

    想起今早她“儿子”赵云腾的郁闷,她也点好笑。小家伙这两天拼命想通过她的“特权”来“走后门”,争取在开国大典的时候登上***,这是人生何等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可惜她也不能破例,这种庄严的时刻,怎么可能放“小孩子”在高级领导人身边呢?不严肃嘛。

    所以最后,她只能让吴盛,安排赵云腾到***下的前列,让他看得清***上的领导人们,算是为赵云腾使用了一回“特权”。

    看着穿衣镜内一身红装的自己,怎么感觉有点像是喜庆的“出嫁”?她有点羞涩。不过很快她的神情坚定了起来,是的,这也是我的出嫁,嫁给了新中国!

    大典将在下午3点正式开始。李思华看看表上的时间,深吸了一口气,走出了办公室。王春妮和周小红,包括她的秘书戴明诗等人,都在等她,戴明诗一身新衣,王春妮和周小红都穿着崭新的黑色护卫军装,大家都满脸喜色,这是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

    专车很快将她送到了紫禁城西侧下。毛泽东等很多同志已经等候在那里,他们也是穿着一身崭新的深蓝色唐装礼服,上一次他们还有点忸怩,这一次可就完全放开了,她注意到毛泽东正和刘少奇等同志谈笑风生。

    下车的李思华,立即被全场注目,同志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美丽而优雅风格的李思华,她的一身红装,这个时候就是“万蓝丛中一点红”,非常醒目!让他们不由得为之惊叹!她红衣的上装上,一对金色的凤凰翱翔,非常大气高贵。在场的女同志,都是万分羡慕,好漂亮的礼服!

    下午3时,毛泽东、李思华带着主要的中央领导干部,沿着紫禁城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城楼。此时***广场上已经聚集了30万军民,看到国家领导人们登上了城楼,群众们欢声雷动,整个广场在彩旗鲜花的映衬下,成了欢乐的海洋!

    李思华平抑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她是开国大典的主持人,她走上前高声宣布:大典开始!

    毛泽东上前讲话,李思华听到毛泽东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眼睛不由得湿润了。前世她曾经无数次地聆听过这一段过程。终于,在这个时空,提前了十年,又一次听到了熟悉而更刚劲有力的天籁之音!

    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毛泽东亲自按下***广场中央国旗杆的电钮,五星红旗迎风冉冉升起,108门礼炮齐放18响,代表我党从1921年成立到1939年建国的18年奋斗。炮声如同春天的惊雷,回荡在天地之间。

    在她宣布阅兵开始后,阅兵司令员朱德身着戎装,走下了***城楼,乘敞篷汽车通过了金水桥。朱总司令由曹子卿总指挥同车陪同,检阅了三军部队,然后就是阅兵分列式开始!

    25个方队,2万多名官兵、近千门各式自行火炮、200多辆坦克,其它各式装甲车等,以及空中的200多架飞机,在2个多小时内,高质量地完成了阅兵。李思华苦心安排的整齐的正步方队,让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央领导,以及在场的群众们都激动万分,而让苏联、美国和德国的观礼团好武官们都大吃一惊,这样的组织力和纪律性太厉害了,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高标准和整齐的阅兵式!

    在阅兵结束后,欢腾的群众游行队伍,逐一通过***前,向新的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致意,向五星红旗和国徽致意。

    被特许在边上拍照和摄影的记者们,拼命地不断拍摄这具有充分历史意义的一幕一幕,曾经专访过李思华的新华社记者张秋歌也在内。

    她非常注意李思华,镜头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她的行动转,并不断请求护卫人员,让她近距离一点拍摄,看在她是个漂亮女同志的份上,还是让她接近了李思华,她快速地不断拍摄。

    李思华正好对着城楼下一群青年大学生的队伍微笑起来,正好!张秋歌快速地按下快门,有了!有了!这张一定有了!她内心激动地狂吼着。

    张秋歌拍下的,是李思华在这个时空第一张清晰的彩色照片。这张照片很快传遍全球,在发表后,民国大报和西方记者们,都找上了新华社的大门,要求授权提供和使用这张照片,而在下个月,这张照片就登上了美国最著名的《时代周刊》,以李思华为当期封面人物,封面整版是用热烈的火焰来搭配李思华的一袭红衣,而他们的标题是“燃烧的火之凤凰——红色女皇李思华”!

    塔斯社记者罗曼卡尔曼,从远处看向李思华的目光,就比较复杂。

    他是苏联著名的摄影师,来自乌克兰南部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是当时苏联杰出的时事纪录片制作人。从1938年9月他来到中国,想拍摄一部中日战争的时事纪录片。很可惜,他来到的时间太晚,战争已经接近尾声。

    不过,在这个新生的大国,他当然不会缺乏可拍摄的东西。所以他计划要呆足一年,到1939年9月后再离开。

    作为塔斯社记者,在离开苏联前,自然都接受过苏联对华当前政策方针的政治教育,以及从苏联的角度,了解新中国的政治情况。

    所以卡尔曼知道,这个李力胜,真名叫李思华的女子,就是中共“反苏派”的领导人,她对于中苏关系的冷淡发展,影响力是决定性的。

    今天他终于看到了这个女子,作为一个摄影师和艺术家,他很喜欢她的形象。不过她对苏联不友好,这让他感到遗憾。两国的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呢?卡尔曼现在也不知道。

    汉斯希伯则是满脸赞叹,今天能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种历史性的重大事件,他感到非常兴奋,毛泽东是他崇拜的对象,而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李思华,真是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奇迹,果然在革命中,真正的领袖才会产生出来。

    他出生在原奥匈帝国(后来波兰的克拉科夫),后在德国上大学并加入德国共产党。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高度感兴趣,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决裂,并没有影响他在1937年来到新中国,他本来想亲自参加与日本鬼子的战斗,不过在党组织的劝说下,还是履行记者的本分,将中华军的奋战用他的笔来传遍欧洲。

    在中国一年多的时间中,他适应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流动生活,学会了射击,甚至熟悉了行军规则和中华军出击小部队夜间的联络信号,他冒险跟随各种部队到前线,观察记录他们的战斗,回到宿营地后,记录和写稿。

    这种革命生活让他心旷神怡,让他惊喜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新中国诞生了,这是一个如同苏联一样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苏两个大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天下,世界的革命大有前途,他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这一天的晚上,北平的上空,无数彩色的礼花,不时地闪耀在天空,各条街道上红色的灯笼和彩灯,将北平变成了一个灯火璀璨之城,无数的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中南海里,也是宴开十桌,国家领导人们兴奋地庆贺这伟大的时刻。

    李思华对毛泽东说:“这真是一个好日子,不可无诗,主席可有新篇?”

    毛泽东笑道:“倒是写了一首浣溪沙,但还需要推敲推敲。”

    周围的同志们都听到了,大家都起哄,说那有什么关系,请毛泽东先把已经成稿的写出来。毛泽东于是让秘书黄主延,取来笔墨,一挥而就。李思华在边上,阅读着前世已经非常熟悉的诗句: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大家纷纷喝彩:“好一个一唱雄鸡天下白!”

    1939年的春天,来得很早。春光里,一个新生的大国,已经巍然耸立在世界的东方,它的出现,将改变这个时空世界的历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