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开国开新局?
1939年3月2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一个会议室。
主任李富春与国家经委主任柏意波,计委常务副主任刘辉煌、经委副主任周邵史4人为主的计划和经委主要团队,正在等待李思华总理的视察,接下来将有一场重要的讨论,以确定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李富春心绪复杂。
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与李总理并不熟悉。单独的谈话,只有此前任命他担任计委主任的那一趟,他对那一次的印象很深,李思华直言不讳地说,计委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所以党内够资历的人,包括他李富春在内,在她看来都还不合格。但是专业性足够的一些同志,对于如此高位,在党内的资历完全不够。
所以选择他李富春,最主要就是为计委工作的政治和思想把关,在专业上要放手让同志们去好好做。至于最后他李富春能否成为又红又专的计划经济领导人,人需要看他自己的努力。
这对他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他此前还没有见过李思华这样的领导,明着说他的能力还不够,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必须拼命学习跟上,否则还用说吗?专业性足够的同志,如国民党内也足够信任了,还有他这个外行什么事?
他知道李副主席非常重视高层领导的学习和提升,讨厌那些只凭着资历的没有能力的领导,她认为他们已经变成了一群名义革命的混子。她常说的一句话是,革命先革自己的命,如果不能进步,革命的事业不会等你。
他的妻子蔡畅,曾经偷偷地和他说,以前她熟悉的“李思华”这个小妹,现在完全觉得是两个人,现在的那种领导的气场太强大了,就像是毛泽东。以至于她和大姐,现在都不敢在李思华面前,随便说话。所以当她和大姐,谈起1925~1926年那个天真的小妹妹,两人都认为从来没见过改变如此大的一个人。
蔡畅还挖苦他说,十几年的革命生涯,没想到会把当年那个天真活泼的小妹,训练成了现在让他李富春都害怕的大领导,还没有哪个新工作,像他现在那样如临大敌的。还对他嚣张地说,李思华可是她蔡畅的小妹妹呀,当年在广州,可是跟亲姐妹一样。
李富春想到这里,不由得苦笑了一下。压力太大了呀,入职以后才知道,计委现在的责任有多大,完全就是国有经济的发动机,例如最近大几十亿美元的顶层项目规划方案,多少次被李思华扔回计委,骂了个狗血喷头。当然不是对他李富春一个人,挨骂最多的其实是负责具体执行的副主任刘辉煌,经常被李思华训得像孙子一样,以至于他在计委有句著名的口头禅,经常回到计委对相关的工作小组说:“哎呀,今天又被李总理骂成了一条狗。”每次都让女同志们笑得不行。
不过李富春挺喜欢刘辉煌这个年轻人,总是乐呵呵的,抗压力很强,天天拼命工作,思维非常敏捷、知识面又极广。从他身上,李富春体会到了李总理所谓的“专业化”是怎么一回事,自己要尽快跟上呀。
旁边的柏意波也在思考,他这个经委主任的压力,并不下于李富春,李思华同样告诉他,对他的专业程度完全还不满意,自己要尽快学习跟上。组织给他机会,他就应该要做到符合组织的要求,做好这个经委主任。这当然给了他巨大的压力,这和过去的革命完全不一样,建设对他而言,完全是一个新的命题。
刘辉煌和周邵史却完全顾不上遐想,他们都在努力回忆着工作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和项目,万一李总理问起来,自己答不出来,又要被骂成一条狗了。
他们两人,都是李思华当年从海南根据地开始培养,又经过美国的专业培训,最后在西南和西北根据地历练出来的计委和经委主要干部。专业程度足够,不过党内资历太浅,现在能够被提拔为计委和经委的主要执行领导,已经是“拔苗助长”了,按照李思华的说法,是因为新中国还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否则怎么会轮到他们?所以自己要珍惜机会,做好事、做到位、做出色。
李思华微笑着走进了会议室,4人及其他的一些计委和经委的同志都站起来,李思华挥手让他们坐下。随着李思华前来的,还包括财政部、文化部、环境部和国务院的一些同志,周恩来和吴长彩副总理也都在。
李富春和柏意波想先做整体工作简报,不过李思华制止了他们,说有关情况和数据,她都已经看过,没必要再汇报。她今天来,主要是想沟通接下来的新中国国家建设发展体系的相关工作内容。
听到“国家建设发展体系”这个词,很多同志有点茫然,李思华先解释了她的定位:
“大家都知道,我们开始建设新中国。可是国家建设,到底是建设什么呢?你们计委和经委的同志,很容易可以脱口而出,工业项目建设、交通建设、军工和军事建设等等,但这都是不全面的。国家治理,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而不是只知道几个重点。”同志们这下都明白过来。
“以我个人的看法,国家的顶层设计上,最重要的就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这五个大的领域建设。”
“经济建设大家都比较熟悉,可是熟悉的,大致都是硬件的部分,例如具体的投资多少大工业项目、多少门类的产业,多少交通设施基础建设等。但对于软件的部分,才是我们今后要长期加强的。”
“什么是经济建设的软件?就是制度和体系。例如我们的企业制度、我们的市场体系、我们的宏观调控体系、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究竟该如何做?”
在座的人神色都凛然起来,这才是天大的题目,是社会主义新中国长治久安和经济顺利快速发展的真正关键。足够的投资可以奠定不错的基础,但长期的发展就要依靠制度红利,制度好就能推动经济成长,而制度腐朽则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个道理大家都是懂的。
刘辉煌举手,李思华示意让他发言。刘辉煌是个大心脏的人,笑嘻嘻地对李思华说:
“总理,我举个例子,上一次您提到了企业用工制度,深感企业主雇佣工员工的时候,双方的话语权不平等,虽然有经济调查员对企业进行监督,但由于员工可能非常重视工作的缘故,对于企业主的欺负和占便宜,只能是闷声不响自己承受,外界的监督总是有限的。我们调研之后,想了一个办法。”
李思华示意他说下去。刘辉煌接着说道:
“资本主义社会中,靠的是工会来平衡企业主即资本家,但很容易变型。我们私有企业的工会,恐怕更是难得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的想法是,将工会外移,即成立大量的国有劳务派遣公司,所有被雇佣人员必须先通过劳务派遣公司登记,就相当于加入了工会。”
“企业主原来与雇员之间直接签订的雇佣合同,被企业主与劳务派遣公司之间签订的合同所替代,这样双方的话语权就平等了,劳务公司与企业主之间的真实合同,必然是必须符合国家法规的,就比较能保护雇员的利益,企业主在这种情况下的顾忌要大得多。”
“而且劳务公司实际上就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平台,多家劳务公司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当地的人力资源市场。在保障劳动公平合理获得报酬的前提下,人员的合理流动也就可以开启。企业主解聘的员工,被劳务公司重新推荐到新的企业和岗位上,企业缺乏人手的时候,也不用自己去找,劳务公司直接推荐。而那些偷奸耍滑不适合工作的人,在两三次之后就会辨别出来。”
“这个体系,在乡寨也可以适用,每个乡寨一家劳务公司,被乡寨党委所领导,就可以支持当地的劳动力,在发生雇佣的时候,保护雇主和雇员双方的权益公平合法合理。”
李思华轻轻鼓掌,在座的同志们也鼓起掌来。她说道:
“这就对了,就是这样的工作方法。刘辉煌说的,是改进和完善企业制度方面的一个方案,是否可行,还需要经过调查论证,尤其是有没有负面的效应?但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这样,不能糊弄,必须是精益求精,经济发展要求效率,效率从哪里来?就是这样在制度体系上的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
“我们今天进行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需要遵循最起码的三个原则。”
“第一是政治性。牢记我们是为底层人民服务的,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当然不是偏袒,而是公平。偏袒也不行,人家企业主出钱来做企业,如果做得每天像三孙子一样,谁愿意干呢?所以根本上是公平。”
“第二是讲效率。每一个新制度或者制度的改进,权衡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其效率,少数情况下本身是为了公平而制定的制度,可能是没有效率的。但大多数经济工作中的制度建设和改进,都是为了提升效率。”
“第三是外溢性。每一项制度,要考虑其外部影响。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有的制度,对外部的影响是好的;而有的制度,在可能对外部造成负面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利弊。”
类似这样的会,李思华最近开了无数个。开国建设、千头万绪,各种复杂的事务接踵而来,让她忙得不可开交。她两辈子开过的会,加一起恐怕都没有最近多,经常是从早晨到深夜,一个接一个的会议。没有谁愿意“文山会海”,但有的时候,则是无可避免的。
政治体系上,相对是比较“成熟”的,李思华与毛泽东等人早已沟通探讨了无数细节。
让李思华最费脑筋的,还是经济体系。依次来说,是财政、市场、县域、短期应急这4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财政上,1938年年底的财政收入是158亿元,在1937年底1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41%,确实是高速增长,但要考虑到这是将新解放区全部纳入,还有大西北的工业建设进入收成期的结果。这样的高速增长大约还能保持2年,最多3年,主要是有着上百亿美元的新投资。
以往在财政上最占费用的军事,战争结束后军队的耗费大大降低,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在1939年会降到20%略多,相比原时空1950年的38%好了太多(实际上即使是如此高比例,军队当时还是穷得要死),大约是30亿元左右。本来是不会那么低的,但是军事科研的部分,都开支在了10亿美元的大科研计划中。
交通建设本来是一个重头,但同样被15亿美元的交通建设计划所替代。
所以1939年的财政支出是“空前”的宽松,钱用到哪里呢?
第一个大的方向,就是生产基础建设,尤其是电网建设、水利工程、农田开垦这3项。
后世,人们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实那是一种简化的说法,对于多数工业来说,电力才是最直接的血液,石油这些能源只是提供电力的前置而已。
李思华将电网指向为经济建设财政内的第一大行业,并不仅仅因为大工业和普通工业需要足够的电力,电力更是启动“消费型经济”的最基础条件。设想一下,如果缺电,所谓的“夜生意”根本无从谈起,而如果民间用电天天拉闸限电的话,什么电气行业、电子行业之类的,根本没有发展的基础条件。
再设想一下,如果要发展县域和乡寨的加工业,没有足够电力的话,就只能靠柴油机之类,那是什么成本?怎么可能搞得好?
从这个意义来看,就算是石油,也是慢一步的,当前的中国,开车少一点影响不大,但是没电,影响太大了。
在这个年代,最先进的电网在美国,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已经有了30万千瓦的中型火电厂9座,二是在1935年,美国首次实现了将输电电压等级,从110~220千伏提高到287千伏,出现了超高压输电线路。30万千瓦和超高压输电线路,就成为李思华构思新中国初期整体电网的技术基础。
在西华时代,建设电网时,对于美国电网技术的引进已经完成。到1939年,已经能够生产同级的火电机组。中国必然是以火电为主,这是几十年改变不了的,所以大规模的火电建设开始了,当然同期还有大量的水电建设项目。
发电量的目标是1945年达到八千万千瓦时,大致相当于美国1937年的水平。所以要新建30万千瓦中型火电厂150座,发电4500万千瓦时,再发展1000万千瓦时的水电,加上西南和西北现有电厂,就能够达到或超过八千万千瓦。所以单独就火电而言,这两年突击建设50座中型电厂,然后接下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每年20座电厂。新水电的竣工期,则多数要在1942~1943年,水电的建设周期比较长。
在输电网方面,是每个“大区”先建设区域内电网,例如华东电网、华北电网、华南电网等,最后1944~1945年再实现全国并网。输电网建设是最艰苦的,在这七年电力实际上是完不成通达多数乡寨的,缺电的乡寨,还要靠柴油机发电,预计到1955年才能够实现全国电力初步普及,整体需要三个五年计划。
电力建设的产业拉动链条,其实是很长的,例如800亿千瓦时,按照每度电500克标煤计算,就需要2亿吨煤以上。配套的运煤铁路、公路、电气设备等,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水利工程则是第二个重点,2年恢复期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七年时间,预计水利项目超过1.2万个,投资规模超过70亿元,其中投资规模超过千万元的项目215项。水利工程的目的,除了防洪防旱,最主要的就是与农田开垦结合,使得大量农田成为具有灌溉基础的“高标准农田”。
农田开垦则是第三个重点,在现有农田基础上,7年时间实现第一个大目标,即农田18亿亩,其中大豆和经济作物3亿亩,主粮耕地15亿亩,主粮平均亩产400斤,主粮年产量6000亿斤,按6亿人口,人均粮食1000斤,实现“积1年之粟”,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大量农产品原材料——粮食除了吃之外,在工业也需要大量使用,比如酿酒、部分溶剂、淀粉、饴糖、浆糊等。而且只有粮食产量到了这个程度,才能承担起全民“肉食化”的重担,因为粮食中的很多(例如玉米),是要用来喂养牲畜的。
农田达到这个水平,大致就是原时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人均水平。不过相比美国曾经达到的水平,自然差得很远。她前世2017年美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1.3吨,人均高达2690斤。
第二个大的方向,就是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体系、流动民兵组织、技术职业学校体系和大学体系这4个体系。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试行“3+9”全民义务教育体系,即3周岁开始3年幼儿园+6年小学+3年初中,所以从3周岁以上到16周岁的12年,是国家义务教育覆盖的。其中3年幼儿园其实争论很大,但李思华还是坚持了,因为她认为将大部分妇女从育儿中解放出来的意义更大,否则都让老人带,在这个时代也谈不上幼儿教育。
16周岁初中毕业之后,就是4个方向,正常25%的高中(目标20%人上大学)、25%的流动民兵(加上5%淘汰高中生,实际30%)、25%的技术职业学校以及最后25%的直接就业。
大学体系按照十年左右实现年均300万大学生的目标,大学4年1200万学生,3年研究生占应届毕业生20%即180万,2年博士生占研究生毕业比例10%即12万,大学将容纳约1400万学生。考虑到此时师资问题,李思华不欲学校分得太散太小,所以定下的目标就是7年时间,总计发展1400所大学,平均每所大学容纳1万学生。
师生比则按照1:14,即需要100万高校教师。这个7年内是实现不了的,所以到1945年的目标实际上是50万老师,即师生比1:28。实际上,李思华认为实现1:28的可能性都很小,因为到1945年,预计国内高级和准高级理工人才的数量,不会超过22万,其它勉强可用于大学教育的,例如犹太科技人员、文科教师等,总体达到40万人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