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世界大战之始动?
194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央军委全体7常委和各兵种、各野司主要将领,都出席了中央军委组织的二战的系列军事分析会议。大部分政治局委员,都参与旁听了会议。
总参谋长刘伯承对德国、英国、法国、苏联、美国这5个国家的战备做了详细的分析。主要是对比他们已经达到的战备力量。
自从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2天后即9月3日,英国和法国同盟国正式对德国宣战,然而看似奇怪的是,双方都没有对对方发起真正的战争,快4个月过去了,前线仍然处于“静默”之中,一般的说法,是英法仍然对德国有“绥靖”的幻想,还在指望德军会在与苏联瓜分了波兰之后,突然再进攻苏联。
但总参认为并非如此,主要还是受到军事准备不足的影响,双方都在高速地扩军,一旦军事准备完成,大战就将开始,英法之中,尤其英国,此时的军队扩充尚未完成,所以需要更多的时间。应该说,从1938年9月苏德签订所谓互不侵犯条约开始,英法对于所谓“谓绥靖”的幻想,在高层就已经衰退,越来越少的人还指望与德国和平,只能硬着头皮准备战争了。
刘伯承指出,到1939年底,德国武装力量已高达460万人,装备火炮和迫击炮(不包括高射炮)2.6万门,坦克3195辆,作战飞机4333架,主要作战舰艇107艘。
其中德国空军,有轰炸机1180架、俯冲轰炸机336架、歼击轰炸机408架、歼击机771架,强击机40架、侦察721架、海军飞机240架和部分其他飞机。再算上高射炮部队和空降部队,德国空军在二战爆发前夕总兵力已经到达了37.7万人。
德国陆军,在入侵波兰之前,总数已经达到275.8万人,其中现役师53个,其中包括35个步兵师、3个山地师、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1个骑兵旅。除了轻武器外,拥有1.12万反门坦克炮,4642门81mm迫击炮,2933门75mm加农炮,4845门105mm榴弹炮,2049门150mm榴弹炮,410门150mm重炮和22门210mm臼炮。最近几个月,还在急剧膨胀,总兵力已经接近400万。
同时,德国陆军还有3195辆坦克,其中包括一号坦克1445辆、二号坦克1223辆、三号坦克98辆、四号坦克210辆、喷火坦克2辆、指挥坦克250辆。
德国海军则有16万人,拥有107艘总排水量为35万吨的战斗舰艇。
按照总参的意见,德国陆军其实还有两个弱点,第一就是新兵器的更新程度不足,西华时代就与德军联合研制新坦克等武器,近期还有火箭炮等,但在现役德军中,现在几乎还没有装备。第二就是按照我军的装备水平对比,德军的重炮尤其是自走式重炮,装备的数量远远不足。
听到这里,李思华心里慨叹,虽然她推动了德军一些先进武器的提前成熟,但德国终究资源有限,这个时候在戈林对希特勒的影响下,空军占据了资源的重头,导致陆军兵器的更新迟缓,未来只有在战争影响下他们才会被迫加速陆军兵器更新。
而德国海军在她看来,大部分纯属浪费资源,例如1938年秋天,急需运输车辆的陆军,依然被迫每月匀出45万吨钢给海军,以建造2艘根本不可能颠覆英国海上优势的战列舰,直接导致其一线部队短缺1万辆卡车。在她看来,德海军能够维持一个“飞潜快”的格局就不错了,多了完全是浪费。
德国三军各自争抢有限的资源,最后就导致德军在二战前并未达到最佳的配置。战争开始的时候不显,到了战争进入中期,就要吃大苦头。
英国和法国从1938年下半年起,开始疯狂扩军,他们的问题是,一时还难以追上德军的战备水平。
英国在1938年,其军费预算剧增50%,飞机、汽车、新型航母的建造也开始全面加速。除了强大的海军(20万人军舰总吨位130万吨)外,其所谓“最弱一环”的陆军,现在也有正规军9个师和国民自卫军16个师,8个步兵旅,2个骑兵旅,9个坦克旅,5600门火炮和迫击炮,547辆坦克,在英国本土的武装力量已经达到127万人。不过此时英国空军的质量虽然很好,但可用 的战斗机目前仅有千架左右,相比德国,动员的程度还远远不如。这导致总参认为,英国大大低估了未来战争的烈度。
当然,英国有3000万平方公里、4亿人口的本土加殖民地,理论上后劲很强——可以充分调动和征集各大殖民地和自治领的资源和人力嘛,不过德军的闪电战,本来就是因此而发展的,试图在短期击败英国。1939年,德国经济总量约为500亿美元,英国经济总量为380亿美元,但如果加上那些英联邦国家,自然英国的总体经济力量,远超德国。
法国武装力量则已经有267.4万人,包括火炮和迫击炮2.6万余门,坦克3100辆,飞机3335架,主要作战舰艇174艘。不过其兵器比较落后,而且财政情况糟糕。
苏联也在急促扩军,到1939年底陆军总兵力已经接近300万人,预计到1940年6月,会扩充到400万人左右。不过虽然如此,目前苏联部队的装备比较落后,其大规模的换装,预计主要集中在1940年开始。
5大国之中,只有美国由于地缘优势,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军,但李思华知道,1940年开始,美国就会有一个“40亿美元”的新准备计划,它就像大象,动作比较慢,但是一旦开始动员,那就会发挥难以想象的实力。
一连串的军力数据汇报下来,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都是面沉如水。全世界的大国,几乎都已经进入了疯狂的扩军节奏,动辄都是百万军队以上的规模增量。有些政治局委员,平常专注于地方经济,还曾经对于“过多的资源”用于军事有所不满,现在听完后几乎都是哑口无言,开玩笑,这是一个何等的疯狂时代!谁敢在这个时代放松军备?自己想找死吗?
按照总参的汇报,就算是日本被新中国击败后,虽然期陆军只能维持18师团制未变,但其海军,也在勉力扩大,仍然维持着极其强大的海军力量。
现在的形势,就是根本不可能“马放南山”,反而要不断强化军事建设。
李思华的补充发言,重点仍然是谈苏联。
她指出,根据可靠情报,苏联的扩军,到1941年中,单单陆军,就会超过500万兵力,步兵师会有300个以上,而苏联标准的“机械化军”目标则是20个。
1939年初,苏联空军共有3个集团军,38个旅。而按照苏联的计划,在1941年末,将企图实现25个航空兵师和106个航空兵团,其中半数应该装备新式飞机。
她尤其指出,苏联对于空军战斗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其“支援国防和航空化学建设学会”已拥有超过1000万会员,每年有好几百万名飞行爱好者、跳伞员、射手,在各类俱乐部和航空学校接受训练。这是新中国一时还难以赶上的,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到这个程度,但确实我们也必须扩大人员储备,所以在1940年要有100万以上的初级航空学员。
按照李思华的“海外情报”,苏联在军事方面的投资正在飙涨,1939年占其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加上发债)的25.6%,而按照苏联的计划,到1940年军费将达到约32%,到1941年将达到43%。
李思华这几个数字报出来,政治局委员们简直是目瞪口呆,苏联不要民生了吗?这简直就是与新中国建国前遭遇的日本侵略者一样,以前难免觉得李思华的六年整军计划有点“穷兵黩武”,现在对比看来,简直是“太温柔”了有么有?
李思华慨叹了一声:“这就是世界大战。随着时间发酵,这些大国中的每一个,大概都会将军费占预算的比例提升到40%以上。战争如果进入相持,未来80%以上都是有可能的,一切工业和经济,都会投入战火的焚烧之中。”
毛泽东深沉地说道:“人类社会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也就发展到了世界大战的阶段,道理就是帝国主义要争夺全球市场,在争夺中产生矛盾,当政治无法解决争端时,就用打仗来解决,随之引发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帝国主义的力量,会在世界大战中被大大地耗损,有助于被殖民和被奴役的底层人民的解放——我们解放东南亚人民的契机,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发展自己的力量,大破必有大立,我们能不能成为二战后立足的一方?归根结底是我们有没有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总参汇报了当下的一大热点,即正在进行中的苏芬战争。
苏联集中了以列宁格勒军区第7军、第8军、第9军、及第14军为基础的56万大军,从1939年11月30日起进攻芬兰这个仅有440万人(常备陆军3.2万人)的小国。
芬兰为了抵御苏联,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扩充到12.7万人,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但芬兰军队装备非常弱,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军事实力相差如此悬殊,按理说苏联应该是摧枯拉朽,手到擒来,然而经过1个多月的激战,苏联居然有4个师大部被歼!简直就是一场惨败!以至于西方列强都在嘲笑苏军的战斗力!
总参的分析是:苏军虽然强大,但是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不好。
第一是天时。战斗发生在冬季酷寒冰雪之中,大大限制了苏军的机动能力,苏军没有准备冬季在森林中战斗的装备,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吗,造成进攻的惨重失败。
第二是地利。苏芬战争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战场,湖泊纵横,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气候严寒。它不利于前苏联红军重装备、大兵力的行动,有利于于芬兰军队轻装备、小兵力的使用。
第三是人和。刚刚经过了大清洗后的苏军指挥层的经验不足、指挥不利、协同不灵。相反芬兰军熟悉当地环境,擅长滑雪,避免正面作战,以小分队广泛进行伏击战、阻击战,打了就跑,突袭苏联红军的翼侧与后勤,切断苏联红军的补给,使得苏联红军火力优势无法发挥,经常陷入挨冻受饿的境地。
刘伯承最后总结:“这是历史上经典的一次,由于过于轻视弱小的敌人,而招致自身重大损失的战争。”
汇报完,会场上的将军们议论纷纷,陈赓笑着说:“看来苏军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强大嘛。”
林彪点头同意,他跟着说道:“这场战争,德国和英法几乎都没有像样的支持,苏联可以说是和芬兰这个小国的弱小孤军来对战,打成这样确实不应该。”
李思华敲了敲桌子,会场上安静了下来。她说道:
“确实,由于战前过于乐观,没有认真准备,苏联遭到了重大损失,其前期投入的56万人几乎损失大半,不得不紧急连续补充兵力。根据情报,苏军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其公布的数字,到当下可能损失已经超过40万人,其中死亡的就超过10万人。”
会场一下子喧嚣起来,苏军损失这样大?简直是不可思议!
李思华又敲了下桌子,大家才又安静下来。她接着说:
“这就是骄傲自大所滋生的巨大恶果。战前斯大林自己的预估是16天结束苏芬战争,现在看起来可能会到3月份开春,气候好转的时候才能结束。而战前以为的小小战斗,最终极可能让苏军的损失达到60万到70万,其中死亡就可能达到20万人规模。一个芬兰士兵,可以与苏军交换十倍的伤亡率。”
“我们对东南亚会战的准备,一定要引以为戒!对战争的准备和严酷,必须有极为充分的准备。战争不是儿戏,是死生存亡之道,容不得一点轻忽!”
“我们在北面边境,与苏军互相构成了巨大的压力。绝不能因为苏芬战争,而轻视苏军。实际上,如果各位熟悉沙俄的历史,就会发现,俄罗斯这个民族,在投入战争的初期,往往显得非常笨拙,战绩往往一塌糊涂。但是这个民族极为坚韧,擅长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到了战争的中期及后期,就会越打越好,其军事人才也能够不断涌现出来。”
“终究大国之间的战争,是由工业、经济和人口实力决定胜负的。苏联的庞大工业、庞大人口规模、庞大经济体系都不是虚的。暂时由于大清洗导致的军事指挥拙劣,他们也终究会克服这样的弱点,新一代的优秀指挥官,早晚会大批地涌现和走上指挥岗位。”
“而根据情报,苏军在此次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装备劣势,将会得到迅速改观。他们已经研制了大量的新式装备,本来就将从1940年起大量换装,这一次失败的战争,将会刺激他们加快这个行动。未来的苏军,将是一只比现在战争中装备先进得多的军队。这一次其落后的装备,其实完全无法作为苏军未来装备水平的参考。”
“所以苏军表现出的短期的拙劣,完全不应该成为我们看轻他们的依据。这一次的失败,反而会成为苏军改进自己的契机。至少他们的装备更新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李思华最后慨叹了一声:
“不过此次苏军的拙劣,会让德军认为有机可趁的。苏芬战争,苏联种祸不浅,也许德军进攻苏联的计划,就会从这次战争开始酝酿。”
包括林彪在内,都很吃惊。德国会因此而下决心未来进攻苏联?
李思华简单解释说,如果德军在西欧击败了法国,那么其接下来的战略方向就有两个,向西越海攻击英国,但是英国有强大的海军。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向东进攻苏联。
希特勒不傻,其实德国最好的选择,是先消化占领的西欧和中欧,让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累增加一段时间。但是如果苏联让他觉得有机可趁的话,也许他就会直接进攻苏联,企图消灭苏联而一举统一欧洲大陆。
李思华自然知道,原时空历史上就是因为苏芬战争,让希特勒和纳粹高层下定了进攻苏联的决心,他们以为德军与苏军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希特勒甚至相信只要有2个月的时间,就足够让德军击败苏军占领莫斯科了。正因为如此,在德军击败法国,还没有彻底打败英国,希特勒就开始准备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了,由此让德国开始走向二战失败的结局。1
李思华的发言,让会场的大家都陷入了沉思,不过这也只能等到历史的发展来证明了。
会议结束后,中央政治局与中央军委常委进行了闭门小会,很容易地达成了共识,就是如果英法与德国在近期开始大战,那么由于英法的实力都陷入了欧洲战局,则新中国将在1940年11月初开启东南亚会战。
李思华本来考虑6月之后从7月开始东南亚会战。因为她知道6月份法国就会战败投降,而英国则遭到巨大损失。不过苏芬战争提醒了她,还是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好。
避开夏季主要是因为气候和气温因素,东南亚6~10月这5个月是传统的雨季,雨水非常多,肯定会影响军事行动。而且这又是最热的几个月,军队行军打仗都很艰苦,且士兵易于患病。
而从11月到1月则是东南亚最好的凉季,气温和气候都非常适宜大规模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