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10章 斯大林的过去和1939总结

第210章 斯大林的过去和1939总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中南海西楼餐厅。

    由于下午要继续开会的缘故,今天中午国家领导人均在此用餐。几位领导人围着一张长桌就座,气氛变得很宽松。

    今天的餐桌上有俄式红肠和酸黄瓜,不过当然不是来自俄国,而是来自哈尔滨。

    韶其同志指着这两味菜,笑着闲话了一句:

    “1930年的夏天,我在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的代表大会,当时也有这两道菜,记忆很深,不过与哈尔滨的风味还是感觉不太一样。”

    李思华倒是想起了一些事,对韶其同志说道:

    “您去过莫斯科两次,不过您肯定不知道斯大林在成为苏共领导人之前的背景,不知道他年少的时候,是个怎样的人。”

    刘少奇摇了摇头,好奇地说:“苏联人,肯定不可能在我们的面前,谈论他们领袖的私事。难道你知道一些?”

    李思华笑着点点头,这下子大家的好奇心都起来了,有些同志也去过莫斯科,但大家对斯大林的了解,都是他的革命履历,只知道他曾经读过神学院,结果却“背弃了上帝”,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队伍队。

    边上桌子的陈赓等听到了,赶紧拖着凳子围了过来,他们起哄,请李总理讲一讲这个苏联最高领导人,全球大人物的过去。

    李思华笑着讲述:

    “斯大林出生在格鲁吉亚的哥里,这里由于俄国和奥斯曼一直争来夺去的缘故,号称是一座没有秩序的暴力城市,所以市民平时的日常运动,就是喝酒、拳击和摔跤。”

    “斯大林家境贫寒,父亲是鞋匠,早年酗酒去世,靠着母亲打几份工养活斯大林。所以斯大林小时候可不是读书的知识分子出身,而是街头小混混,天赋很高的那种。”

    在场的同志面面相觑,斯大林是街头混混出身?

    “开始的时候,他混迹于不同的街头帮派,后来居然就自己拉起一帮人马,做了大哥。”现场的气氛开始变得微妙,陈赓强忍住自己的笑意。

    “他做这个大哥挺厉害的哟,帮派成员不仅有工农子弟,还有贵族的儿子,甚至有家业丰厚的富二代。斯大林确实有一种天生的领袖吸引力,很多追随者都崇拜他那种沉默寡言却激情似火的个性。”

    “16岁的时候,非常聪明的斯大林考入第比利斯神学院,这个时候,当年的街头混混爱上了读书,他接触革命理论,应该就在这个时期。在神学院,斯大林也是醒目的,成绩好、读书多又能打架,台上领奖状、台下做检讨。”

    现场有些同志开始窃窃地偷笑,原来大人物也曾经是个顽皮的娃儿。

    “1898年,斯大林与列宁、托洛茨基等人,成为最早的一批俄共产党员。当初俄G就像我党早期一样,没有资金。怎么弄钱呢?这就是斯大林大展身手的时候。”

    “22岁的时候,他重新拉拢了一帮小弟,以帮派的形式,在暴力的世界为俄G筹集资金。”

    现场大家的表情都开始严肃了起来。李思华平静地继续叙述:

    “斯大林带着小弟们,在第比利斯,不断策划暴力事件,比如绑架肉票、抢劫银行的运钞车等等,但他们得到的每一笔钱,从来不会私下自己胡乱花掉,而是全部汇款给列宁,并且告诉列宁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千万别心疼,他们还能为党继续搞到钱。其中1907年,他策划了一次银行大劫案,一次性就弄到了25万卢布,不过他也被通缉,被迫逃到黑海著名的石油城巴统。”

    陈赓严肃的表情,突然变得噗嗤一下笑了,他和大家都知道李思华建军起家的第一个大行动,就是抢劫英国的两家银行,原来根子在这啊,这是向斯大林同志学习呀。有些同志也想到了,不由又开始偷笑,现场的气氛又宽松了下来。李思华瞪了他一眼,继续说道:

    “斯大林到了巴统,很快组建了新势力,成为当地的工人领袖。要知道这个石油城,实际上是著名的2大家族,即罗斯柴尔德和诺贝尔这两个家族统治。但是斯大林带着工人们闹罢工、炸油管,最后两大家族也奈何他不得,只得向他交保护费。”

    “在巴统,他为布尔什维克搞到了很多笔巨额的资金。这些资金源源不断地交给列宁,成为党组织活动的经费。而斯大林自己穿的破破烂烂的,到处租房子住。”

    “斯大林从事的是党的地下工作,每天都要防止逮捕和暗杀,他是在黑暗世界里野蛮生长出的人物,意志坚定、无所畏惧。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近15年。”

    现场的同志们都露出钦佩之色,斯大林早年就表现出为革命奉献的精神,而且革命意志的坚定,真的是可畏可怖。

    李思华转头向着注意地听着她说话的毛泽东,笑着说道:

    “俄国革命胜利,苏联建立,斯大林被列宁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党的总书记。主席,您知道斯大林的总书记和您现在这个我党总书记的差别吗?”

    毛泽东沉吟了一下:“听上去有玄奥。斯大林这个总书记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的内涵。”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当时斯大林的总书记,其实就是负责记录财务、分配党费的,相当于抄抄写写的书记员。”

    大家面面相觑,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是斯大林以自己的能力和手腕,把抄抄写写的书记,变成了处理党的日常事务的高级官员。各位书记,从苏联斯大林开始,你们的书记职位,才成为党的领导职位,否则各位就只是抄写员啊。”

    现场哄堂大笑,原来“书记”是这么一个来头!李思华继续说道:

    “斯大林的缺点,使得列宁在得病中风,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并不认为斯大林是合适的人选,他觉得斯大林太粗暴,不适合继任总书记。不过列宁去世得太快,来不及实现这个决定。”

    现场肃静下来。李思华平静地继续叙述:

    “列宁的这个决策也许是错的,因为斯大林证明了他是苏联合适的最高领导人,他以铁腕和坚韧的意志,强行推行了苏联的工业化。今天苏联有足以应对德国入侵的实力,实在是得利于他不顾一切的快速工业化,虽然让苏联的农民和一部分工人,吃了很大的苦头。”

    “如果是托洛茨基,或者是布哈林他们,虽然也要工业化,但他们要的是正常的工业化,即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匹配均衡发展。在正常的和平时代,他们也许是对的,但从现实历史的发展来看,从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求来看,斯大林才是对的。”

    “当然,斯大林前几年推行的大清洗,我个人认为远远超出了他集中权力来推行苏联工业化的必需,这也证明了对他冷酷无情、独裁暴虐的形容,并不是共产主义敌人完全的污蔑。虽然导火索是基洛夫被杀事件,但我个人以为在一大部分军队将领,写了一封联名信,要求放慢工业化的进程、停止农业集体化的时候,他的决心就已经下了。”

    “无论如何,大清洗的后果就是,列宁创立的那个布尔什维克的主要成员,整个党都不在了,剩下的是斯大林完全改变了的党,他清除掉了国家的敌人和他自己的敌人,然后提拔了信得过的老部下,这是典型的一言堂。”

    “但我们仍然要学习斯大林,学习他的意志如钢、决断如刃,对于革命无比坚定的信念,和毫不犹豫迎击一切挑战的无畏精神。我们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勇气。苏联人称斯大林是铁人,我们的革命事业,就需要一个个的铁人。”

    毛泽东轻轻地鼓掌,大家随即热烈地鼓起掌来,他们第一次,对于邻居大国苏联的最高领袖,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

    李思华内心淡淡地想着,在这个时空,我就是要和你斯大林掰掰腕子,你的意志如钢?呵呵,我的意志同样如此!

    毛泽东说道:“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关于斯大林的成长故事,感慨很深。苏联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大清洗过于扩大化,严重损害了苏联党和军队的风气和领导,这是斯大林的错误,但大清洗前苏联党比较散,缺乏凝聚在一起的核心,也是存在的严重问题。无论如何,斯大林执政期间的根本方针和路线是正确的,他功大于过,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尤其苏联今天能够如此强大,斯大林功不可没。”

    李思华和同志们都点头称是,觉得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是公允的。

    下午的会议,李思华对到1939年底的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做了汇总汇报。

    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了209亿元,按照初步建立起来的GDP体系的统计,国家GDP达到了1053亿元(按美元折算为421亿美元)。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英国本土和法国,落后于美国、苏联和德国。其中美国和苏联的优势是明显的,美国GDP已经接近1000亿美元,而苏联的GDP则超过了600亿美元,不过苏联的数据是按照卢布官方汇率,有一定水分。相比德国,我国则略略落后,德国已经超过了425亿美元。日本的经济总量则只有110亿美元左右,已经大大落后我国。

    不过我国的人均GDP仍然非常落后,按照5.1亿人算,人均只有82美元,所以GDP总量虽然比起几个大国来已经接近,但真正的可用潜力,则是有限的,还有很大差距。

    汇报到这里,周恩来和刘少奇等同志已经是喜形于色。从1935年西华时代以来,每年的发展都是极为迅速,5年时间,单单财政收入,就翻了13倍!这就是大工业的力量,在较为充足的资本、人力和高效率组织的综合作用下,创造出来的奇迹!

    苏联的一五和二五计划,每年经济成长率超过20%,4年翻一倍,10年翻了6倍,正因为如此,苏联才在十年时间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和工业大国。而我们的速度,更是苏联发展速度的两倍以上!

    李思华自己却不觉得意外。苏联从1917年到1927年这10年,也是筚路蓝缕,发展实际上很慢,除了国内国际环境的不稳定,大问题也是缺乏工业化的资本,通过10年的积累,斯大林又拼命地做工农业剪刀差,才终于凑足了工业化的资本,然后就是其一五和二五的狂暴增长和高速工业化。

    在原时空,我国前三十年是不要说了,资本匮乏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就算是改革开放,通过吸引国外资本改善了情况,但即使是那些每年增长14%左右的高速发展年份,其实还是缺乏资本,潜力并没有得以完全发挥——要是资本充足,至少有个5年以上,同样可以让世人见识20%以上的增长是怎么回事。

    在新时空,李思华带领同志们创造的资本投资强度,大约也是苏联的2倍以上,而且不像苏联完全靠公有制军事化的大工厂,资本的强度保证了农业的均衡发展,反过来对于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使得消费力的增长,相当迅速;而民间资本也得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整个经济的效率是高于苏联的——苏联是一条腿走路,我们则构筑了健全的经济两条腿体系。

    1939年底,钢铁产量突破2300万吨,已经超过了苏联的1800万吨和德国的2100万吨,仅次于美国。钢铁产量,是新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前列的大工业产业。

    油气产能则达到了2100万吨,也已接近苏联的约2200万吨。煤炭产量则超过了2.5亿吨。

    一连串惊人的经济数据,让政治局委员们都感到由衷的高兴甚至是兴奋,虽然我们新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还是个穷国,但我们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种基础工业品和资源的产量,已经逐步追上世界强国,这就奠定了继续高速发展的稳固基础。

    李思华自己比较重视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人才规模尤其是工业人才规模的扩大,新中国当下高端人才已经突破10万人,其中自身4.5万人,美国技术人员0.5万,犹太技术人员5万人。中端人才70万人左右,基础技术人员350万人。各类技术型工厂中的工人总数,已经突破了3000万人。

    而且从1940年开始,人才的增速必然扩大,因为学校体系尤其是西南和西北的学校体系,经过了4年多的建设发展,到了开始出人才的时候了。李思华可不信,在提前完善了教育体系的前提下,中国就不能培养出自己的高级人才,而且她建立的体系,至少比原时空的教育体制要强。

    1939年底,“投奔”新中国的犹太人,总数超过了80万,李思华安排将他们分到多个城市的临时居留点,古里安等人在美国筹款,作为他们的生活开销,不过多数人的主要问题还是不懂中文,否则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还是能找工作的。除了科技人员,李思华安排各地尽量利用犹太人的技能,例如教授英语、德语和其它欧洲语言,例如教授操作机器和驾驶等,总之尽量利用好他们在中国的这几年时间。

    第二个方面,则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初步发展。除了大学和科学院研究体系外,大量的研究所尤其是工业研究实验室的数量开始暴增,1939年已经超过了500个,而按照她的计划,是到1945年的时候,至少必须要有2000个以上。

    这些实验室,有些是依托大学、研究所或科学院,有些则是依托央企和地方国企,她也正在要求科学院和大学设立一些基础研究实验室。在科研上的体系,她毫不犹豫地模仿了美国科研体系的很多方面,毕竟历史证明,美国人的科研体系,在几十年内,都是最高效的。

    科研力量的几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例如雷达,除了对空搜索雷达和岸基对海搜索雷达外,已经发展出了空中预警雷达等多个分类。尤其在沿海,开始大规模地布设雷达站,未来敌国海军,将处于我国岸基雷达网的监测之中,配合空中力量,就能在海军弱势的时候,保持对敌国海军侵略我国的全面反击能力。

    晶体管科技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球第一个功能点接触锗晶体管和第一个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已经被发明出来,可以说,集成电路最初步的基础,开始具备,而多种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工艺,也逐渐成熟,1945年完成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的可能性大增。

    其它还包括声呐科技等的进展程度也算不错。当然,军事上最重要的导弹科技,在2个月前终于有了突破,射程300公里的S1导弹,开始试做,预计将在6月进行测试,不过李思华很清楚,现在导航体系不成熟,导弹的命中率很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真正的重点,射程600公里的“东风一号”近程弹道导弹,也在研发中。

    她重视的第三个方面,则是民间私有经济体系的蓬勃发展,中国人的传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在西南和西北试行了几年的私有经济体系,在新中国建立迎来太平岁月后,又有公有大工业体系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民间私有经济体系,尤其是服务业和小生产小加工业的蓬勃发展。

    不过,私有经济永远是把双刃的剑,有利于经济的均衡、全面和微动力发展,但负面作用也不能小觑。李思华提醒自己,多少未来的麻烦,已经蕴积在当下看似蓬勃发展的过程之中了。对于私有经济的管控,一点也疏忽不得。强大的侦缉调查体系,必须加快建设步伐和完善工作监管机制。

    1940年初的中央军事和经济系列高层工作会议结束,新时空新中国元年已经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多变的1940年的工作,全面展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