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16章 会战开始与远东舰队的选择

第216章 会战开始与远东舰队的选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0月31日,中央军委指挥大厅,一个巨大的西南和东南亚地形沙盘前。

    刘伯承参谋长亲自向在北平的全体军委委员解说开战前的态势。

    到目前为止,英法两国总体都是负隅顽抗的态度。但法国显然非常消极,其在安南拥有5万多驻军,以及若干仆从军,陆军战力不值一提。其在远东的海军力量也很弱,由轻巡洋舰“拉蒙皮盖特”号和4艘炮舰组成,同样很弱。

    母国都投降了,难以想象这只法军还有坚强的战力。因此预计安南乃至柬埔寨和老挝的战事会比较轻松,我军的压力不大。

    东线安南战役,预计兵分四路,一路出云南红河州、入安南的老街,一路押送蒋桂军(以他们为先锋,但重兵监视)从广西钦州入安南的广宁。这两路,是攻占安南北部。

    第三路则是从海南,由海路登陆广平。平虽是海路,但风险不大,第一是空军掩护,第二是潜艇和鱼雷艇部队已堪一战。这样从海路如果顺利登陆,就截断了越南南北之间狭窄的中部。

    以上三路消灭安南北部的法军后,全军入安南南部,以及柬埔寨。

    第四路则是由云南普洱出发,在长山山脉根据地地方部队的接应下,直接入老挝。

    然后东线则是从老挝和柬埔寨南北两个方向,对暹罗形成夹击之势,重点是柬埔寨,因为暹罗的核心曼谷,距离柬埔寨比较近。而西线进攻下缅甸的一路,也会从暹罗的西部进攻,实现三路围攻暹罗。

    所以东线第一阶段的最后任务,是完成对暹罗的占领。

    西线则是两个攻击方向。第一是下缅甸,以仰光为方向;第二则是东北七邦,这是整个中南半岛会战的硬骨头。

    西线针对的英军,显然远远强过了法军。

    由于几年前在西华时代,在藏南(东北七邦)已经派遣了一些地方部队和特殊人员进入,建立小型根据地和发展当地情报组织,因此对英军的情况是很清楚的,而在下缅甸,就更不用说了。

    根据情报,英军其实分了两个集团。

    第一个大集团,在以英帕尔为核心的藏南(东北七邦),总兵力高达60万,但本土兵不到10万人,其余50万都是印度兵,且印度兵中最富有军事经验的那部分,在早期就已经被英国人募集到了欧洲和北非战场,目前在藏南的这些印度兵,军事训练的程度相当有限。

    第二个大集团,在以新加坡为核心的马来亚,总兵力也达到了43万,本土兵加上英联邦中盎格鲁的军队不算少,大约有13万人,其余近30万都是印度兵和少数马来军队,成分与藏南的部分差不多。

    再次,就是下缅甸的仰光,英军几乎已经撤离了缅甸其它所有的地方,将2个英缅师和1个旅都集中到了仰光,总兵力大约5万人,看样子会试探在海军的掩护下,能否守住仰光,但也没有增兵,应该一旦不利,就会立即全面撤离的架势。

    在香港的英军已经大部分撤退,剩余的一点兵力,大致是掩护殖民机构,今天最后登船,他们完全撤离了香港。

    因此,英军的总兵力虽然达到了约108万人,但其实并不是很强。他们真正有点底气的,其实是地形而非军力,例如藏南,很多崎岖蜿蜒的山地,不利于重装备的行动,英军有以逸待劳的地理优势。

    东线我军主力是陈赓第7野战军。西线我军主力是徐海冬第5野战军。西线的担子明显重一些,但我军在两个主要方向上,优势都是明显的。除了主力部队,还动用了150万地方部队,他们作战任务是其次的,主要是占领后的地域治安,但在前期可以作为辅助,五野就可以得到40万地方部队的协助,这样在藏南方向,实际上我军是3个集团军45万人加40万地方部队,合计85万部队的格局。

    空军方面,总共动用5个航空军约5000架战机,其中轰炸机就有1500架左右。这一场会战,空军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在藏南(东北七邦)会战上,地形的限制,使得空中打击更加重要。

    综上所述,总计6个进军方向,东线4个,西线2个。明天凌晨后,我军即会发动全面进攻。

    军委委员们讨论着相关的军事部署,不过李思华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她一向觉得,拿下东南亚,在军事上从来就没有太多的困难,英法都困于欧洲,在东南亚的实力小得可怜,而英国人居然试图依靠印度这样的雇佣奴仆军来对敌大国,在战略上本身就是可笑的,所以军事上她很放心,不需要关心太多。

    她重视的,还是治理。完全可以想象,在中国占领东南亚后,英法都可能扶助那些“独立势力”,用军火支持他们建立游击队,骚扰对地方的治理。就算是苏联,也不是不可能,他们扶助越盟有什么问题吗?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英法扶助的那种必然以当地的“士绅豪强”、“独立领袖”为主的势力,她还不太在乎,在乎的就是苏联这种共产主义理想混合民族独立的意识形态下,游击队和独立势力的坚强性,就会远超英法扶助的利益团体。

    所以她和毛泽东商量后,经过中央军委常委的讨论,出台了配合主力作战的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并未通报周恩来等人,因为他们与阮必成等人的以往交情,知道还不如不知道。措施包括:

    一、派出3个特种师入中南半岛,安南一个,下缅甸一个,泰国一个,他们将成为对抗可能的游击风潮的“石敢当”,每个特种师届时都会分成两三百个战术小组,在各种发现抵抗势力的战场,消灭他们。

    二、现在长山山脉、豆蔻山脉等已经建立根据地的地方部队,迅速扩大规模和范围,因为无论是法军还是英军,已经顾不上他们。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尽量控制大范围的山区,抵抗组织游击队不能入山,在山外的乡村和城市,就根本不可能在我们的打击下生存。

    三、重点打击越盟,他们算是有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是优先消灭的对象。反之,下缅甸各种独立势力很多,但几乎都可以看成是国内民国时期的小军阀,反而容易对付。

    四、发挥经济手段,迅速减少流入民间的武器规模。例如英法可能将武器分发给普通民众,我军每占领一地,就可以出台“武器换粮食”、“武器换衣服”等经济措施,收缴武器。

    李思华设想,通过这些短期措施,迅速地让中南半岛平静下来,从来进入建设期。

    中期而言,当然是移民混居和民兵组织来形成坚强稳固的统治结构。她计划到1945年之前,通过一五计划这5年,将总数可能高达6000万的新解放区原居民,至少移民4000万分置内地,剩下的2000万原居民中,其实华人可能高达1000万;同期从内地移民至少6000万人,使得中南半岛国民总量达到8000万以上,完全变成以汉人为主体,这是考虑到将原居民教育到完全具备同一民族公民意识,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所以先“行政解决”,以免西方外国势力的渗透和煽动。

    这个移民大计划与大流动一起,让1940年中央通过了一笔30亿元(超过10亿美元)的特别预算,就是在内地加速不满员乡寨和在很多城市城区的住所建设,“宁可房等人,不可人等房”,有房住、有饭吃、有地种,管你还有没有“民族意识”,至少会立即太平下来。

    李思华近期就主要在安排这些工作,其意义并不比主力的军事行动低。

    11月1日凌晨,解放军兵分6路,对中南半岛开始大规模进攻!

    东线从广西进入安南的蒋桂军,总指挥李宗仁,副总指挥孙立仁。

    在刚进入安南的时候,两人是有着担心的,担心的当然是共产党将他们当成炮灰与法军消耗,共军躲在背后讨便宜。

    这两年来,虽然在广西蒋桂军还保持着军事训练,但重武器是严格控制的,主要是训练轻武器,重武器例如炮兵训练,都是到解放军的演练场“借用”装备,说实话是有些憋屈的。

    在这次行动前,解放军为他们更换了大量装备,主要是共军淘汰下来的美制武器,据说就是共产党领袖李思华当初从美国购买军备的一部分,以民国标准看还不算旧,也就使用了五六年。说实话,以前孙立仁在税警总团,至少在轻武器上也是这个水平,但对于李宗仁而言,现在的装备简直是鸟枪换炮,比过去的桂系装备,高了好几个层次,他同意共产党代表所说的,现在国军的装备,比起欧洲战场上的英法德军并不逊色。

    所以李宗仁和孙立仁内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军人豪气,共产党代表的话不好听,但是真的大实话,如果国军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力量,不能有血战的决心,就算中共安排他们去爪哇立足,他们又凭什么立足呢?该狠狠打的仗,就必须狠狠地打,再心疼也得咬住牙。

    不过进入安南后,大出他们所料,法军在此时的“中越边境”一共只有2个团的兵力,一轮攻击后,剩下的法军就投降了,毫无战意。

    当他们看到共产党代表的一脸坏笑后,反应过来,其实解放军早就知道情报,怎么可能不知道呢?难怪行军路上,他一点都不担心。

    代表告诉李孙两人,安南的主战场,其实是法国印支总督驻地的岘港,法军一共只有5万人,所以法国人在军事上,几乎变成了龟缩尝试保住岘港的准备。目前我空军正以海南为基地,对岘港进行连续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海南南部的三亚等地到岘港,直线距离只有400公里左右,完全在空军的各型轰战机的作战范围之内。

    解放军要求的行军速度并不快,因为顾及地方部队接管安南北部。等到11月10日国军接近岘港的时候,李宗仁就已经听说法国总督已经下令法军投降,从海南越海而来的解放军,在昨天已经占领岘港,并接受了法军的投降。

    显然,连续七八天的大规模轰炸,不仅大量杀伤了法军,让他们本来就很低的士气崩溃了,更主要的是总督和法军的所有将官都明白了,这是毫无希望的战斗,实力相差太远了。

    接下来解放军并没有让常桂国军继续进入安南南部,而是让他们向柬埔寨方向进军,一直到柬泰边境的沙墩附近,然后等待进攻暹罗的命令。

    东线波澜不惊,西线可是风起云涌。

    西线缅甸地域战场,又可以分为南线(下缅甸)和西线(藏南)两个分战场,五野的3个集团军(第17/18/19)是投入西线作战,而第20集团军则是投入南线作战。

    第20集团军在南线的进攻是非常迅速的,实际上英军已经放弃了仰光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域,将5万左右的英缅部队,全部部署在了以仰光为核心的莫塔马湾沿海地域,显然是想在安达曼海的英国海军支持下,尝试坚守仰光。

    第20集团军很快就接近了仰光地域,但陆军没有急于进攻,而是空军从上缅甸开始大规模的轰炸,并在当基、勃固抢修野战机场,以加强空军的打击效率。

    实际上,新中国的潜艇部队,第一次正式投入了作战,他们潜入了安达曼海,这些天一直在搜寻英国远东舰队的所在——英军在仰光的抵抗,显然比法国坚强一些,但只要打掉了远东舰队,剩下就只有投降一条路。

    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的选择是有限的,看上去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他可以自由行动,但实际上从战略来看,要么呆在新加坡,那就是对缅甸战事消极处置了,这违背了英国派出航母的用意。要么就必须支援仰光。

    所以为了支援仰光,远东舰队就必须进入安达曼海靠近缅甸的海域,但问题是,两艘航母载机有限,不可能与中国空军对抗,这就很难接近缅甸近海,对仰光的支援就是有限的——只有到了近海,才能用战列舰和驱逐舰的舰炮攻击中国的陆军,但是到了近海,很容易被中国空军的侦察机发现,从而遭到空中袭击。

    菲利普斯发现,似乎英国远东舰队只能作为一只“海上游击队”存在,中国现在几乎是一个纯陆权国家,就连对外贸易,也是雇用其它国家例如美国的货轮,其自身的货轮,几乎仅在近海存在,得到他们强大空军的保护。远东舰队甚至没有什么“破交”的机会,对方又不依赖海外贸易,难道要去袭击美国的货轮?还嫌英国的麻烦不够吗?

    这就是一只巨大的刺猬,让菲利普斯感到无从下手,总不能去攻击中国在缅甸若开邦海岸的货轮,那很容易被中国空军发现,他们陆基轰炸机的航程,足够发动对舰队的攻击,舰队还必须保持隐蔽性。

    史密斯总督的求救电报,几乎每天都有,英军是无法固守仰光的,防线在对方的狂轰滥炸之下,已经摇摇欲坠,一旦对方陆军发起进攻,肯定会立即崩溃。难道要让舰队突然接近港口,立即对中国军发动炮击,然后快速机动地离开继续隐蔽?菲利普斯这两天一直烦恼地思考着,。

    菲利普斯的性格比较固执和保守,是个十足的“大舰巨炮主义者”,本来是看不起航母舰载机的,对于这次派出航母原本不以为然,不过此时他反而觉得自己的战机太少了。他又不是傻瓜,德国空军在打击英国海军上的战果,足以让他警惕。

    他最后决定,还是要逼近缅甸海岸,寻找攻击机会。

    两天后,即11月19日,中国U7II潜艇201号。

    年轻的潜望镜观察员宋春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瞪大了自己的双眼,仔细地再观察,没错!是英国的远东舰队!

    从西华时代起就建立的海外情报网络,英国情报站的重要基础任务之一,就是调查英国海军的情报,所以英国著名的军舰,中国海军都有较为详细的资料,宋春波很快就辨认出了它们,暴怒号航母!竞技神号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它们都在这里!

    他转头对着船长喊了一声:“舰长,发现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两艘航母一艘战列舰,它们都在!”他的嗓音都因为激动而破音了。

    舰长张长风嗖地一下蹿了过来,顾不上说话,立即凑上潜望镜,自己观察着。看着看着,他的嘴角咧开了笑容,回头吩咐:

    “立即发报!我舰发现英国远东舰队主力!暴怒号航母、竞技神号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均在,其它还发现4艘驱逐舰,……,方位…….,敌舰队正向北航行,速度…….”

    无线电电文发出,张长风浑身像是通了电,他的肾上腺素已经飙到了最高,他命令全艇战斗准备,小心地跟着这只舰队,先不要太接近,等待命令!

    电文发到,缅甸当基附近的一个野战机场,早已备战的红龙战斗轰炸机群,立即开始行动,总计约400架战斗轰炸机,将分为2个波次袭击英国舰队,他们没有战斗机护航,因为BF109的航程只有800多公里,现在远东舰队的距离大约就是400公里左右,战斗机无法拥有滞空战斗时间,只能是依靠红龙机群自己了。

    红龙战斗轰炸机的航程超过2700公里,并且具备与舰载机的格斗能力,所以在当下是最适合的机型。

    在空军轰炸机群准备和起飞的同时,201潜艇附近的其它7条中国潜艇,也在极速地赶往英国舰队位置,这就是“狼群战术”,七八条潜艇构成一个集群,一条或者一部分前出侦察,发现敌军船队后,将船队信息上报,指挥中心在预定区域,集中艇群趁夜进攻。

    不过今天不用等到夜晚了,因为潜艇集群不是单独作战,实际上将由空军轰炸机群发动第一击,而潜艇集群则趁乱继续攻击远东舰队,双方将配合形成“空潜一体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