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15章 通告与巨头们的波澜?

第215章 通告与巨头们的波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40年9月16日,英属缅甸总督府。

    英国的缅甸总督史密斯,不安地等待着新中国的特使,对方通知他今天新中国将有重要文件通告英国,因为新中国迄今与英国没有外交关系,而在上海的英国商业机构,也不适合这种国家之间大事的交接,所以将文件提交给英缅当局,由其代为呈交英国政府和首相丘吉尔。

    史密斯知道,中英之间关于缅甸的密约已经过期,中方毫无续约的动向。而英国本土现在正风雨飘摇,在德军“海狮计划”的空中打击下好不容易才撑了过来。史密斯强烈地预感,中国人一定会“落井下石”,帝国在缅甸的统治恐怕即将完全结束,就是不知道中方会行动到哪一步,或许还包括香港?

    史密斯如同丘吉尔,是一个高傲的英国贵族,但这并不表示他就是一个傻子,对于在东南亚地区,英国的力量完全不足以抵御中国,他还他是很清楚的,但人都有侥幸心,不到黄河心不死嘛。

    他的内心非常焦灼,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大概率是结束了。殖民地官员的风光,大概率也是雨打风吹去。难道英国在远东的存在,这就结束了?他内心有着不甘的愤懑。

    秘书进入办公室,告诉他中国特使来了,史密斯整了整西装上衣,命运如何变化,大英帝国贵族的骄傲也不容亵渎。

    新中国的特使是一位严肃的中年男性,他没有多话,史密斯也无心应酬,两人僵硬地寒暄后,特使直截了当地对史密斯说:

    “我带来了中国政府对于英国的一封通告书。中国政府将按照通告行事,无论英国同意还是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么本通告,就是战争的预先通知书。”

    史密斯的心脏仿佛被一只大手猛地一捏,有点窒息。他涨红了脸,有点呼吸困难,终于来了,中国果然要夺取全部缅甸了!

    特使递交通告书,史密斯急不可耐地打开,文件有英文版,所以他急促地浏览了一下,然后巨大的愤怒席卷了他的脑子。

    中国的要求远远不止下缅甸!他们其实是要求英国,完全放弃中南半岛以及马来亚和新加坡,当然还有香港!这是要把英国在远东几百年的努力全部夺取!他们简直是无耻之尤!这是对大英帝国巨大的侮辱!

    史密斯对特使愤怒地喊道:“中国的要求,是我此生所见过的最无耻的要求!这是对大英帝国的彻底侮辱!你们会付出代价!不就是战争吗?几百年来,大英帝国从不畏惧战争!它的所有对手,都倒在了帝国的面前!”

    中国特使非常平静,说道:“不,你见过并知道你们英国无数的更加无耻,包括对我国贩卖鸦片毒品。不过,今天我不是来和你争论的,只是奉命递交通告,你们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同意我们的提议,并从上述地区撤离,时间是到10月31日。超过这个时间,中国和英国,自动进入战争状态。”

    史密斯赶紧补上一句,他头脑清醒了过来,说道:“包括缅甸在内,他们是独立的民族政府,你们这是对民族国家的侵略!”

    特使冷冷一笑:“例如你们在下缅甸的巴莫傀儡政府吗?你脑子应该清醒一下,我们会在乎你们英国人的傀儡政府吗?”

    特使转身离去,史密斯站着喘了好一会气,最终才颓然地坐回了座位。能够怎么做呢?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他知道丘吉尔首相和英国政府,肯定不会就此放弃东南亚,但英国能派出的力量有限,至少在下缅甸区域,他是很悲观的,自己这个缅甸总督,肯定是做到头了。

    同样的一天,新中国的通告,被另一名特使送到了法国在安南的殖民当局。

    事情当即在英法两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法国总理贝当也是个白人至上主义者,当然对新中国愤怒至极,然而在愤怒之余,其实更多的是凄凉,在他看来,中国无非是因为法国战败投降了德国,一个战败国还占领着中国相邻的小国,这个时候中国当然要捡便宜。现在所谓的“维希法国”,只剩下法国南部作为其“国土”,法国繁荣的北部,已经算是德国直接统治的一部分,他有什么力量来改变远东的局势呢?

    中国的态度早有征兆。6月法国投降德国的时候,维希政府宣布继承法国在东南亚的统治,中国当即宣告拒绝承认,事情当时还被上海的法国记者报道过,不过维希政府也只能装聋作哑。现在中国人要动手了。

    贝当也只能希望在德国获胜后,未来法国有机会重新收复这些殖民地,反正现在,他也只剩下“期待未来”了。

    真正反应激烈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原时空,英国遭到日本重大打击前,这位高傲的贵族就极度蔑视日本的军力,曾经说过:“我认为日本不敢对抗美英俄等国的联合战线...…只要我提到的舰队一到, 尤其是开到一艘‘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日本更会迟疑。这可能真正起到威慑作用。”他居然认为英国派一艘战列舰到远东,就会把日本吓倒!可谓对日本无知到了极点。

    当然,最后打脸的是,英国以“威尔士亲王号” 为核心的东方舰队,开战后就被日军炸毁。事后丘吉尔才如梦初醒:“我们和美国这次都大大低估了日军的空战效率。”尤其搞笑的是,英国以战列舰两艘、驱逐舰四艘组成的远东舰队即Z舰队,日军覆灭它们的代价仅仅是3架飞机,而丘吉尔仅仅承认是“这次”,内心还是认为这是“偶然事件”!

    在新时空,丘吉尔对新中国的态度,其实就像在原时空他对日本的态度一样,极度蔑视非白人的国家力量,在他眼中,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不过是一群“黄皮猴子”,怎么可能是高贵白人的对手。

    丘吉尔能力有限,不过意志坚强。虽然本土面临着德国海狮计划的狂轰滥炸,但英国海军的兵力是有富余的,于是在痛骂新中国之后,做出的决策与前世如出一辙,不过将1艘战列舰换成了2艘航母,这是海军的“专业建议”,派遣"暴怒号"和"竞技神号"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以及4艘护航驱逐舰,组成远东舰队到新加坡支援远东殖民地。其实这两艘航母上合在一起,搭载不过70多架战机,实力是很有限的。但加上威尔士亲王号,这已经比原时空的远东舰队更强大一些。

    丘吉尔还紧急指示印度殖民地加速动员,按照英军的计划,总共动员150万印度军队,现在又咬牙增加了50万人,总计要动员200万军队。前期动员的印度部队,除了支援欧洲战场的,紧急派遣新加坡11万,马来亚19万。重点当然是东部七邦,要保卫印度嘛,计划动员50万印度新军,配合最新提拔为14集团军长斯利姆的15万战斗力较强的英印军,总计在东北七邦集中65万军队,对抗未来中国军的“侵略”。

    只不过,有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背叛诺言,不允许印度独立的事实。现在动员起来的印度人,又有多少战斗力呢?

    时代已经变了,丘吉尔这种白人至上主义者,还将新中国视为过去他们遇到的清朝这样的腐朽落后对手,只能导致更惨的失败。

    到9月底,中国对英法两国的通告已经被全世界知道,德国是最早就从维希法国那里知道的,美国和苏联知道得较晚。这个重大消息,也让这三国有着不同的反应。

    希特勒的第一反应是不悦,他觉得中国占了德国的便宜,如果不是德国打得英法两国落花流水,尤其法国都干脆投降了,中国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的。

    不过他平静下来之后,就是高兴了,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了对英国的战争,他们与德国虽然不是盟友,但其实站在了同一条阵线上。

    德国根据对英国“海狮计划”,对英国狂轰滥炸,双方的空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可是德国空军并没有能占到绝对上风,轰炸机的损失不小,在9月17日,希特勒只能不情愿地宣布推迟“海狮计划”,虽然他不承认,

    但实质上,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已经失败了。为期三个月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军损失了1800架战机和3000多名优秀飞行员,这让希特勒也感觉肉痛。

    就在这样的时刻,中国准备对英国开战,这当然是个好消息,至少他们可以帮助德国消耗英国的实力,这将为德国最终的胜利,创造新的机会。

    嗯,看在中国对英国开战的份上,德意志帝国就不计较他们趁机占领东南亚的行动了。希特勒自负地想着。

    对于罗斯福,反应则是很恼火。

    在英国必然衰落后,如果说美国对于东南亚,没有未来的想法,那当然是不可能的。结果现在中国居然不顾自己才建国1年半的条件,决然地对英法进行挑战,罗斯福自然有了被冒犯的感觉。

    他找来赫尔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等人,对东南亚的事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美国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

    马歇尔此前曾经在天津租界服役,所以对中国是很熟悉的,也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兴趣,他在陆军参谋部,已经对中日战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所以这个时刻,在美国他就算得上对华军事事务上,最权威的将官。

    马歇尔指出,新中国还是毫无疑问的陆权国家,他们的海军还非常孱弱,但正因如此,他们的陆权思维,是非常强烈的。

    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现在显然是新中国陆军的力量,可以抵达和发挥的地方。实际上他们的陆军高达400多万人,在东亚完全是无敌的陆军。

    从他们与日本的战争中可以发现,他们对日本陆军几乎是碾压式的,日军并不是弱旅,当年曾经打败了俄国,而且一直训练非常严格。

    所以新中国虽然刚刚建国1年半时间,但他们是不折不扣全球有数的几个陆军强国,而且空军也非常强大。而中国与东南亚有着密切联结的多个陆地口岸,他们出军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是非常方便的。

    结论很清楚,英法一定挡不住中国的进攻,但马歇尔以为,由于海军缺陷,中国不会越过海洋进攻海岛,例如荷属东印度群岛。他们的进军边界,就是他们陆军可以通过陆路攻击得到的地方。很可能,他们的目标,就是整个中南半岛,在欧洲大战的背景下,他们肯定能达到目标。

    罗斯福沉吟了一会,又问马歇尔:“美国可以做些什么呢?”

    马歇尔摊了摊双手,苦笑道:“美军现在还是只很小规模的军队,我们几乎不能做什么,美国陆军在中南半岛,不可能会是中国军队的敌手。中国又不会有海军出来,与美国海军交战。而在近海,他们的空军够用了,不会让任何一国的海军,发挥重大作用的。”

    赫尔也不赞同与新中国翻脸,他在来见罗斯福之前,已经对最近中美之间的贸易做了些调研。他说道:

    “泰迪(罗斯福的昵称),中国人已经对我们可能的行动,早就做了准备。”

    罗斯福示意他继续说明,赫尔说道:

    “去年在中国李思华的主导下,中国从我们这进口了一大批工业设备和技术,很巧的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交货期,全部在今年6月之前。他们在开战之前,已经完成了与我们的大贸易。而现在这几个月,中美贸易量明显地下降了,他们已经预防了我们可能对他们的制裁。”

    “中国与日本不同,日本的战略物资,无论是钢铁还是油气,甚至是其它很多金属,都主要依靠我们,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对日本的重大影响,说白了就是我们捏着日本人的脖子。”

    “但中国完全不同,它是个巨大的国家,各种资源几乎都有。按照FBI的调查,当初李思华像苏联一样,从我们这获得了大量的工业技术和设备,现在主要的战略物资,他们几乎都能够自产,并不需要我们提供。我们能拿捏他们的,其实很少。”

    (备注:当时CIA没有成立,FBI负责部分对外情报。)

    “根据中国自己宣布的数据,1939年他们的钢铁产量达到了2300万吨,已经超过了苏联和德国,而油气产量超过2100万吨,仅次于苏联。泰迪,中国不是弱国,不是我们之前熟悉的蒋介石政府,他们是一个强国,有着强大的政府、军队和基础工业,虽然他们的科技还很落后,主要武器都是来自德国,有一些来自我们。”

    “美国的主要目标,还是应该放在欧洲,那里才是世界的王冠,我们现在不能转移太多的注意力。”

    罗斯福点头同意,但他暗暗地警惕,向赫尔说道:

    “不能再让中国自由地从美国获得科技和工业设备了,要加以限制,这毕竟是一个共产党的国家,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妨碍美国的利益了。”

    赫尔对此表示同意。

    斯大林的反应最复杂,有轻松有沉重。

    轻松的一方面,当然是中国将矛头指向了英法,他们的战略重点是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这说明,中国至少暂时,无意在远东和中国北部,挑战苏联的利益。这就像和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一样,德国果然将矛头转向了西线的英法。

    所以在斯大林看来,苏联的东线和西线,现在两条线都安全了,苏联的战略态势,变得前所未有的好,此时有点像他羡慕的美国,可以旁观对手们之间激烈战争的成败,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苏联的力量,一旦未来还有战争,苏联就可以准备得更充分。

    沉重的心思是,新中国这帮领导人,完全与过去的国民党蒋介石等人不同,他们的进取心非常强,敢于而且不吝于使用军事力量,面对英法这两个貌似强大的国家,他们一旦抓住机会,就坚决地挑战,绝不畏惧。

    今天他们挑战英法,未来有机会,会不会挑战苏联?完全不能认为没有这种可能性。苏联必须更强大,才能让中国人发现无懈可乘!

    他站起来注视着世界地图,将目光投向中苏边境。

    中国对于苏联的防范心态很重,根据情报,他们在北方庞大的军事力量完全没有动用的迹象,在其东北、蒙古边境和华北,有着包括三个野战兵团在内的庞大陆军,规模超过了200万,是苏联远东和后贝加尔军区部队数量的1.5倍。

    在北方中国空军的兵力更是压倒性的,在打败日本后,他们的空军完全没有缩减规模,反而在继续扩大,相对苏联在这些边境地区的空军力量,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其实在东线的压力很大,毫不客气地说,苏联在东线处于劣势。他不由得又想起陆军遭遇的坦克劣势。

    现在总算松了一口气,苏联扩军需要时间,而且不可能达到同时对德国和中国都具备优势的程度。德军在欧洲的表现太犀利了,这给苏联也造成了巨大压力,虽然德国不太可能转头进攻苏联,但至少苏联必须保持足以应对战争的能力,因此在东线可投入的军事资源总体是有限的,很难追上中国目前在北方的军力。

    现在中国的注意力转向了东南亚,苏联的压力就减轻了。新中国的领导人当然不是笨蛋,不会两线作战,这在战略上是自杀。

    但是根据情报,英法在东南亚的力量现在是非常薄弱的,中国吞并了此地之后,就会变得更强大,未来对苏联的压力也会更大。

    他的内心不由有些焦灼。他想着,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远东和后贝加尔乃至西伯利亚军区的力量,还得不断加强。中国的工业发展很快,苏联这两年有点懈怠了,要加强纪律和管理,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不能放松。

    中国对英法的宣告,犹如在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水珠四溅,让世界的目光从欧洲大战上短暂转移。人们发现,世界大战的规模似乎又要扩大了,这真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