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23章 两弹的进展和最终的决策

第223章 两弹的进展和最终的决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41年6月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李思华微笑着与钱学森握手,此时还非常年轻的钱学森(1911年生),已经是新中国导弹研究的带头人——有的人的能力,就像是锥处囊中,总会迅速地冒出头来,钱学森就是最典型的。

    在新时空,到1939年以前,钱学森的人生轨迹与原时空完全一致。他在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与导师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建立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在28岁时就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然而,在1939年他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与前世的轨迹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回到了焕发新生的新中国,并立即得到了重用,仅仅2年过去,他已经成为中国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带头人中,最重要重的一位。

    新中国建国三年以来,在此前李思华建立的导弹研发团队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大量的导弹类型已经被研发出来,第一代的地空、空舰、空空、火箭弹、滑翔制导、反雷达、反坦克导弹都已经研发出来多种试验品种,且有部分已经进入定型实用。这不奇怪,原时空德国在二战也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可惜还是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地进入战争的实用阶段。

    此时钱学森领导的中国导弹研发团队,在科技上,实际上还略微领先德国的冯布劳恩德国导弹研发团队,理论上德国虽然有着顶级科学家方面的优势,但由于李思华深知导弹的重要性,投入的资源可谓是德国的十倍以上,不管是资金还是人员。大量优秀的导弹科技人员,在这几年开始茁壮地成长起来。

    李思华在昨天知道苏德战争爆发后,今天立即来视察导弹研究院,就是为了确认最重要的导弹研究计划的进展情况,她要根据导弹和原子弹两者的进展,下一个最大的决心。

    所谓最重要的导弹研究计划,就是由钱学森亲自带队研发的“东风一号”近程弹道导弹。目标射程600公里,是首次在世界上大规模使用导弹天线系统的超音速导弹,虽然仍然是面杀伤武器,但精度比起德国的V1和V2来,完全是几何级别的上升。总体上,这就是一款比德国V型导弹要完全先进一代的导弹系统。

    李思华对于这款导弹也有一点点贡献,就是她根据记忆,提出了天线系统和液体燃料推进剂方面的粗浅建议。

    随着雷达和无线电技术的高速发展,新中国无线电天线的科技应用,逐渐变得可行,李思华因此提议,是否可以在导弹上应用包括引信、制导、遥测、高度、安全控制(起爆和自毁)等在内的天线系统。

    第二个小贡献就是对液体燃料的建议。德国V1导弹用的液体燃料,主要是汽油或酒精,加上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作为助燃剂。V2导弹则使用酒精作为燃料,而用液氧作为氧化剂。李思华则建议参考德国的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容易存储的液氧、四氧化二氮(N2O4)、液氢(H2)等组成的液体燃料。

    李思华记得四氧化二氮(N2O4)和液氢(H2),还是因为她前世在导弹基地实习过,这种液体燃料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很普遍。

    这两个建议得到了导弹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并不是因为她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而是正好符合了他们思考的方向。

    经过1年半在这两个方向上的超强度研发,东风一号已经接近于试射,快要成型了。

    钱学森热情地开始汇报,李思华看着他,以及在他背后同样年轻的梁守盘和更年轻的任新明等人,脸上不由浮现出由衷高兴的笑容,新中国顶级的导弹和航天航空团队,逐渐成型,而在新时空,他们此时更年轻、更朝气蓬勃,国家能够给他们提供的条件,更是好得多,他们一定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按照钱学森的汇报,东风一号弹道导弹的研制,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初样阶段、试样阶段、定型阶段这五个阶段中,已经走到了试样阶段的末尾,即将进入定型阶段。

    接下来的7~10月,会在西北大漠的导弹试验场,进行多次飞行实验和试射任务,取得数据后进行最后修正,然后就可以进入定型阶段,他预计会在1942年初,完成东风一号的全部研制任务,使得东风一号,具备规模装备和投入实战的能力。

    知道一切进展顺利,看到年轻团队的成员们充满自信的样子,李思华满意而去。下午她还要飞往四川,去看原子弹的研制进展。临走前,她对钱学森们说:

    “我听陈赓说过,他曾经问钱主任(钱学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能不能研制出世界领先的导弹。钱主任当时回答他,大家都是人,都是一个脑袋,中国人的脑袋聪明得很,凭什么研究不出来?”

    大家伙都笑了起来,钱学森扪了扪自己的大脑袋,有点不好意思。

    李思华笑着继续说道:“我今天很高兴地看到了答案,同志们现在研究出来的,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你们已经开创了历史!”

    “我们拥有了先进的导弹,国家在世界的政治和军事上,就能有更有利的格局,大大地稳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安全和和平发展,祖国感谢你们!”

    科学家们兴奋地热烈地鼓掌,有的人眼睛里出现了泪花,国家领导人的夸奖,让他们感到自己这几年的辛苦,没有辜负国家的期待。

    “期待同志们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几个月以后,期待你们向中央传来东风一号完全成功的好消息。到那个时候,我要向同志们敬上一杯酒!”

    热烈得几乎要掀起屋顶的掌声。

    晚上,钱学森神秘地向他的妻子蒋英说道:“你猜猜我今天见到了谁?”

    蒋英撇撇嘴,说道:“你每天要见那么多人,我怎么知道你见到了谁?是我们以前的熟人吗?”

    钱学森笑着说:“是李思华总理,她来视察我们单位,以前只有几次机会见到她,还是和其它国家领导人一起。她单独视察我们单位,还是第一次。”

    蒋英的精神一下子来了,赶紧追问:“李思华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赶紧给我说说。”

    这个时代的李思华,就是这一代女性心中的珠穆朗玛峰,蒋英也不例外。

    四川,核武器研究院。

    在这个时空,科学家们在四川进行原子弹的理论研究,而在青海省西宁市北边100多公里处,海晏县一个叫做金银滩的地方,建设了“原子城”,作为原子弹的初步生产基地,这和原时空是一致的,未来原子弹试验的场地,仍然选择罗布泊,李思华还是很有仪式感的。

    王全昌、钱三强、彭横武、郭永怀等人,向李思华做了原子弹研发进程的汇报。

    当年王全昌与李思华的十年之约,已经走过了大半,而新中国原子弹的研发,也已经突破了关键瓶颈。在1935年艰难起步后,随着科研人员的不断到位和各种实验的逐步进行,相关科技开始不断积累,而等到新中国建国,各方面的进度就陡然加快。

    1939年建国第一年,利用从澳大利亚运回的铀矿石,就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重铀酸铵,而目前国内已有多个铀矿开采,积累了大量的铀矿石。而江西等地的铀加工厂,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合格的重铀酸铵。

    1940年春,某铀纯化厂生产出第一批符合纯度的二氧化铀产品。

    1940年5月,就在上个月,原子城进行了整体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意味着原子弹的理论模型通过了验证!

    现在剩下的,就是最后的两步——兰州铀浓缩厂正在进行的核装料高浓铀材料研制,以及原子弹结构的核心部件生产。

    根据上述进展,现在核武器研究院可以有把握地说,再有一年多的时间,到1943年上半年,有大概率能够进行原子弹的首次试验!

    李思华心里乐开了花,她由衷地对王全昌等人说道:

    “大家真的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和解放军感谢大家,你们的工作太出色了,我真的没有想到,进展能这么快。现在看来,因为你们出色的工作,新中国很可能在全世界第一个拥有核武器,这将是巨大的战略优势,是新时代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最重要的保障之一。祖国感谢你们!”

    大家都很激动,尤其是王全昌,他领导原子弹研制,已经整整八年,他今年才34岁,可是头发已经开始有零星的白发了,都是熬出来的呀。而且何止是他,从西华时代开始,党和政府就动用了超强的人力,到现在相关的研究人员,已经有数千名的规模,多少人将青春和才华,默默地奉献在了祖国的核武装事业上,大家都是为了让中华不再受欺辱,我们要建设一个伟大的强国!

    李思华感慨地对王全昌说:“当年我和王老师,曾经有一个10年之约,我期望到1945年,我们能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看来,这个约定,能够提前达成了。王老师,感谢您!为了原子弹,我看到您头发都开始白了,不容易啊,辛苦啦!”

    王全昌并不擅长言辞,他眼圈红了,却呐呐地说不出话来,同志们都是非常感慨。

    好一会,王全昌才平静了心情,冷静了下来,说道:“李总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还有非常重要的关卡没有突破,一点都不能松懈。今天我们向您立的军令状,需要同志们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其后,李思华还与他们探讨了氢弹的起步研制,以及接下来重点的“两弹结合”,即第一代核导弹的研制安排,初步设定的时间表是,1943年原子弹试爆,而1944年底到1945年6月前,争取第一代核导弹研制成功。至于氢弹,暂时不设时间表,还在研发初期。

    1941年7月2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李思华特意等了一个月,让常委们看到苏德战争中苏联惨败的情况。

    李思华先向常委们汇报了导弹以及原子弹的研制进程,以及接下来的安排,常委们都很高兴,这种据说全世界威力最大的武器,我们在科技上,领先走到了世界的前沿。

    刘少奇好奇地问李思华:“李总理,原子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李思华想了想:说道:“现在只是第一代最初级的原子弹,它的威力也足以毁灭一个小城市,或者用军事上兵力来粗陋地比较,一颗原子弹毁灭一个师肯定没问题。”

    常委们都倒吸一口冷气,威力那么大的吗?李思华继续说道:

    “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子弹的威力将不断提升。未来第二代原子弹即氢弹,如果是大当量的话,有可能做到,一颗或几颗氢弹,就足以毁灭一个百万乃至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常委们目瞪口呆,这算是理解了为什么李总理如此重视原子弹了,确实是“灭世之威”呀,联想到前几天的苏德战争,知道今天的会议是讨论中苏问题的常委们,恍然了解了李思华为什么先汇报原子弹和导弹的情况了,尤其她反复强调的导弹和原子弹相结合,第一步就能够做到,在数百公里之外,对敌军和敌人城市,进行毁灭性打击,而根据李思华的汇报,我们的研发是世界最先进的,在一小段时间内,可以“独享”核导弹武器。几位常委的心思都开始活跃起来。

    毛泽东掐掉了烟头,对李思华说:“谈谈你的想法吧。”

    李思华点点头,神色严肃了起来,大家也都变得非常严肃,因为知道她接下来所说的,必然是大事。

    李思华说道:“确定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进程后,基本可以肯定一点,就是三到四年的时间内,我们将拥有一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威力的战略武器,足以威慑全球所有强国,尤其是苏联,如果我们有原子弹而他们没有,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不敢与我们冲突,因为他们必败。”

    “所以我现在的想法是,趁着苏联短期惨败于德国,其军力不得不大部分去弥补在西线的烂摊子的时机,向苏联摊牌,除了要回外蒙和唐努乌梁海,也要拿回整个外东北。”

    七常委都不镇定了,目标那么大吗?毛泽东都坐不住,他赶紧又点上了一颗烟。李思华镇定地说:

    “沙俄在清朝夺取的我国国土,除了外东北这100万出头的领土外,在新疆外还有40多万平方公里。我的意思,是交换,要求苏联除了交回外东北之外,还将布里亚特和伊尔库茨克州的一小部分,交给我们,这样我们拿回外东北(苏联叫阿穆尔州)加上布里亚特等地,大约是150万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除了外东北外,我们用新疆外失去的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交换了布里亚特这些地方同等的面积。”

    包括毛泽东在内,大家都是非常震惊的状态,久久没有发声,李思华继续干脆继续解释说:

    “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新疆外更西的领土,以常规战争而论,最近的二十年之内,我们守不住,因为距离莫斯科,仅有几百公里,我们最多能守住新疆的东部,新疆的西部,很难在现在的条件下守住。”

    “但在我们收复了外蒙和唐努乌梁海的情况下,远东的情况就反了过来。苏联一旦失去外东北,在远东就失去了立足地,双头鹰就只能是蜕变为一个面向欧洲的头。他们在亚洲的支撑基地,就只有中西伯利亚,这里的工业基础也很薄弱,要到西西伯利亚,战略支撑才会比较强。”

    “所以进行这样一种交换,就是彻底终结了苏联反扑远东的战略可能性。未来在常规战争下,苏联只能是进攻新疆,占领不到百万平方公里的我们领土,否则靠着单独一条远东铁路,来进攻远东和外蒙吗?相反我们从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出击,就可以占领苏联远东的数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这样的交换,苏联是不合算的。虽然在当代的科技条件下,我们对新疆、他们对东西伯利亚,现在都很难开发,短期土地的价值不大。”

    “单单从常规战争来看,本来我还有点犹豫,但导弹核武器的进展,让我认为,我们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从中苏关系的长期性来看,这样反而有可能在未来,达成比较稳定的状态,否则远东不稳定,两国关系就无法稳定。但如果这个策略成功了,相应地就逼得苏联在远东没有想法了,他们只能是面向欧洲。双方未来用我们的新疆西部和他们的远东北部互相牵制,关系反而能够稳定。”

    大家从震惊中回复过来,听得心潮澎湃,大手笔、大战略啊,我们能够成功吗?

    毛泽东又一次掐掉了烟头,他冷静地说道:“这个地缘战略的扩展,就是上次你说的400万平方公里一个世界级大市场战略的延伸吧?”

    李思华点头称是,说:“对的,这样东北地区就有约400万平方公里,从地域和资源几个方面,都撑得起一个世界级的大市场了,就算是海岸线都有1.2万公里。”

    “到1950年,预计我国会有6亿人口,到时西南包括东南亚大区2亿人,东部大区2亿人,东北大区1.5亿人,大西北5千万人。三个大市场就可以开始形成。”

    政治局的这些国家领导人,都听过李思华关于400万平方公里、2亿人以上,资源和工业在地域内完备,才能支持发展出一个世界级大市场的理论,也知道她断言如果不拿回外东北,现有东北地区,很容易在未来国内市场竞争中落伍的论断。所以很容易理解现在李思华所说的新东北大区的战略意义。如果实现,我们就具备了发展三个世界级大市场极大的可行性!这是国家未来强盛于全球的根基!

    会议没有马上做出决议,大家都要回去好好思考研究。但很明显,大家思想的趋向,已经开始明朗和统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