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中苏谈判和苏德战争?
莫洛托夫走进中南海的会议室,一路上他看到有的房间已经被封闭。他听说中国即将迁都,在中国内地襄南盆地的新行政首都——华京,即将投入使用。看起来日子已经很接近了,在中南海都已经看得到搬迁的准备。
周恩来和外交部长李玉振,正在会议室里等着莫洛托夫。
李玉振正在寻思着莫洛托夫这个人。
这个时代并不是原时空的网络时代,可以得到对方的很多信息。大家基本上都要依靠驻外机构的汇报。不过李总理似乎从海外情报机构那里,得到了一些莫洛托夫的信息,告诉了他和周恩来同志。
莫洛托夫是一个奠定苏联外交基础的外交家,是一个对手眼中的“不知变通”者,他的信仰就是苏联,始终“行其所信,信其所行”,极为坚定,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表现了他对信仰、对事业有着近乎冷酷的忠诚,可以见好友将死而不救,可以漠然地签署逮捕令及处决名单。
此人才华横溢,酷爱工作,办事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是一个极其冷静和毫不留情的人。他曾经说过:“我没有把我对我我的亲人们的感情放在第一位,而是为了事业,尽可能地多干工作,我已将我自己、我的一生献给了这一事业。”
此人在外交谈判上非常有耐心,被称之为“无限的耐心”,一直冷静沉着,仿佛不知疲倦。对手们有时会气急败坏地斥责他愚蠢,因为他似乎听不懂对手们那些“聪明”的话,总是有如复读机一样地宣布苏联的立场——这种态度,很容易将谈判对手刺激得气急败坏。
显然,莫洛托夫在外交上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李玉振想起,就在前几个月,莫洛托夫还在国际上声名大噪,因为苏芬战争苏联对其首都赫尔辛基轰炸的时候,苏联的真理报表示,苏军飞机的确在赫尔辛基上空执行过任务——他们投下了面包,来拯救那些在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饥寒交迫的芬兰贫苦大众!
芬兰人愤怒之下,将苏军扔下的炸弹和燃烧弹,称之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而将玻璃瓶制作的燃烧瓶,称之为“莫诺托夫鸡尾酒”。莫洛托夫变成了芬兰人心中的恶魔。
由此可见,此人为了苏联利益,是不折手段的。其语言的表述,听听就可以,随时会为了苏联的利益而改变。和这种人耍嘴皮子完全没用,能够有效的就是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彼此的利益权衡。
莫洛托夫带着苏联代表团,走进了会议室。
周恩来微笑,走向莫洛托夫,与其热情拥抱。李玉振也微笑着走上前,与苏联代表团成员逐一握手。
周恩来表示对苏联代表团同志们的欢迎,双方寒暄后,双方落座。
莫洛托夫微笑着说道:
“我带来了斯大林同志对中国同志们的慰问。斯大林同志委托我向中国同志们祝贺,祝贺你们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将一个过去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了强大的工业国。”
双方的沟通逐步进入了实质,气氛开始从轻松进入了严肃。
莫洛托夫表达了苏联对于中国军队在中苏边境空前集结的不满和不安,认为这严重威胁了双方的和平共处,苏联需要知道新中国到底对中苏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和态度,两国是否可以和平下去?
周恩来不动声色地说道:
“我们当然希望中苏两国保持和平,何况我们两党具备共同的马恩思想信仰,两国的力量,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力量。”苏联代表团有人面露笑容。周恩来平静地继续说道:
“我国的外交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他停顿了一下,让苏联人消化这几句话的含义。然后话锋一转,说道:“然而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毫无疑问,现在苏联继承沙俄的侵略政策,继续占据着我国的大量领土而不归还。苏联的所作所为,显然并不是与我国和平共处的正确态度。包括外蒙、包括唐努乌梁海、包括外东北地区等我国的传统领土,现在或者被苏联占领,或者被你们直接划入了苏联领土,这是对我国不折不扣的侵略。既然苏联是侵略者,那我们在军事上抵御侵略,是最自然不过的选择。”
苏联代表团一阵骚动,莫洛托夫却不为所动,心中冷笑。中国人的胃口真大,不怕吃不下噎着吗?还想着外东北,简直是做梦!他平静地说道:
“并不是中国以前的封建朝代,曾经占领过这些地域,这些地域就变成了你们的领土了。苏联与中国的边境,是历史上政府之间经过谈判,按照国际承认的规则,签署条约确定的,苏联并没有侵略中国。”
他看到中国代表团有几个人面露愤怒之色,于是话锋一转:
“我们是共同信仰马列主义的同志。苏联愿意与中国同志保持友好,互相支持。历史上的烂账,是扯不清楚的,但为了表示苏联的诚意,我们愿意就外蒙古的主权问题,与中国同志们进行讨论。”
周恩来和李玉振都是极为敏锐的人,立即看破了苏联的用意。李玉振心中冷笑,斯大林想抛根骨头,就让我们吞下丧失国土的苦果吗?我们可不是苏联的狗,想得美!
接下来就是双方的唇枪舌剑,争执不下。周恩来和李玉振见识了莫洛托夫石头和复读机一般的强硬,而莫洛托夫等人也见识了周恩来温文尔雅语言下的坚韧和坚定,以及李玉振风度翩翩下的机敏和口才。双方都知道这肯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谈判,但各有所图,谈判还是持续了下去。
过了几天,李思华也接见了莫洛托夫。
莫洛托夫第一次见到中国“反苏派”的领袖李思华,他内心非常诧异,现代各国的历史上,在政坛的最高层,类似李思华这样的年轻女子,他是第一次遇到,以往根本不会想到这种可能性。
而接下来让他更为震惊的是,李思华直接用俄语与他对话!只有偶尔几个词想不起来的时候,询问一下翻译。她开头说得有点涩,但是越说越流利。难道李思华曾经留学苏联吗?在中国国内的话,她是如何学会如此流利的俄语的?一向以“石头”著称的莫洛托夫,也不禁流露出极为惊诧的神色,有点破防,他不禁询问李思华。
李思华笑了笑,说是当年为了学习列宁等人的著作,自学的俄语。莫洛托夫有点不相信,自学能到这个程度?
不过李思华当然无需深入解释。她对于双方正在谈判的内容也毫不在意,而是与莫洛托夫讨论起了欧洲大战的相关事宜,以及对苏联工业建设的探讨。
莫洛托夫发现她对欧洲的局势非常了解,这并不出乎他的预料,哪一个国家领导人现在不关心德国、英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变化呢?真正让他感觉不安的,是李思华对于苏联的工业建设太熟悉了,仿佛就是一个苏联最高级的经济学家。
李思华指出,斯大林建构的苏联工业的发展,是基于马恩理论中,将全部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第一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第二部类)两大部类,只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才有可能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而苏联成立后,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长、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更迅速。所以,斯大林领导的苏共中央,才会决定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工业化。
这种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连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一些领域也在模仿苏联,其田纳西河流域的发展,在设计和执行上,就是模仿苏联正在进行策略的缩影。
听着李思华的侃侃而谈,莫洛托夫不由得恍惚地想到,如果不是两国潜在敌对的关系,斯大林同志一定会把李思华视为他的知己的。真是奇怪,李思华对于苏联是如此了解,她非常知道苏联强大的实力,她对苏联经济和工业了解的程度,超过了他见过的一切外国领导人,但既然如此了解,她为什么反而会反苏呢?
在接见的最后,李思华对于领土问题才轻描淡写地说:
“请帮我向斯大林同志带句话,中苏两国之间,能够就领土问题谈判,总归是一件好事。我们始终坚信,属于我们的,哪怕暂时失去,终究还会属于我们。不属于你们的,无论如何坚持,最终还是不会属于你们。”
莫洛托夫一字一句地说:“苏联会保护属于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国土。”
李思华呵呵一笑:“我们就让历史来证明吧。”
莫洛托夫临走的时候,毛泽东接见了他,谈到两国的领土分歧,毛泽东平静地说:
“中苏两国各有自己基于民族利益的立场,但我们始终相信,利益有正义的利益,以及非正义的利益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政党,在它的胜利中,它必须是全中华民族的代言人,它决不能代表俄国人说话,也不能替共产国际来统治,它只能为中国群众的利益说话,为中国人民正义正当的利益说话。”
“你们坚持沙俄从旧中国攫取的领土,甚至进一步将外蒙从中国割裂出去,这就是在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正当利益,而为苏联攫取不正义的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苏两国的关系是好不了的,中国人民不会答应。”
毛泽东静静地听完莫洛托夫关于苏联立场的阐述,没有再说话,双方握手告别。
莫洛托夫回到莫斯科的时间,已经是1941年的6月12日,他立即向斯大林做了详细的汇报,认为中共领导层,对于领土的立场极为坚定,单单一个外蒙谈判这样的小筹码,对方根本不会为之而动,对方的立场实际就是,如果有机会,就一定会收回他们认为的领土,在此之前,不会与苏联谈判签约承认现实,哪怕两国关系因此始终保持僵局。
他由此判断,东线确实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如果苏德之间真的发生战争的话,中国确实有比较高的概率,可能会进攻苏联,而苏联因此有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风险。
斯大林安静地听完了莫洛托夫的汇报,他没有立即向莫洛托夫表示什么,也没有立即召开高层会议,而是表示自己要好好想想,他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思绪。
斯大林现在意识到,苏联的处境变得相当地险恶,有着巨大的风险,那就是如果苏德之间开战,中国就可能在苏联的背后,狠狠地插上一刀。
斯大林考虑了几天后,他决定需要完全调整苏联的备战节奏。此时的斯大林,仍然对苏联的力量极其自信,他觉得本质上无论是德国,还是新中国,都不是苏联的对手。德国的工业力量比不上苏联,人力资源更是相差很远;而新中国才立国三年,刚刚站稳了脚跟,他们的军事力量虽强,但是缺乏底蕴,终究中国的底子,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中共虽然弥补得很快,但与苏联相比,还相差很远。
所以他决定,立即开始全面加强苏联在远东和后贝加尔包括外蒙古的军力,力争一年之内,达到250万到300万兵力的规模,并且加速更新兵器装备,使得一年后的远东和后贝加尔苏军,能够抵御住中国军队的攻击。斯大林冷冷一笑,中国根本不知道苏联的生产力,例如飞机,苏联经过过去一年的扩军,到6月中就会超过1.8万架,这是中国可比的吗?
在西线,一年之内,苏军则必须达到500万兵力的规模,使得苏军具备击败德军的能力。只有德国想着进攻苏联吗?苏联也想着进攻德国,完成对欧洲的革命呢,进攻的计划,都做了几轮了。
这样的话,一旦发生苏联与德国和中国同时开战的情况,那么合适的策略,就是在远东和后贝加尔总体采取守势,能够抵挡住中国人的进攻。而在西线则尽快打败德国,即使不能消灭德国,也要逼迫德国与苏联恢复和平,然后再集中力量打败中国。
斯大林深知已经进入三五计划末期的苏联,工业力量有多么强大,他对苏联的力量,充满了自信。想到这里,他敲了敲烟斗,脸上露出笑容,以为苏联会害怕东西两线的夹击吗?你们对于苏联的实力,完全是低估了!
这样的策略,确实是“穷兵黩武”,肯定会损害苏联长期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正常生活,这需要直接转入战时体制。但这是个大争之世,你不拼命,别人就要你的命。斯大林冷静地想着——不付出重大的代价,哪里有胜利如同蜜糖一般的结果呢?
然而他并不知道,正因为中苏谈判时,毛泽东和李思华知道苏德战争的爆发已经不足一个月,一切都木已成舟,才会在态度上表现得那么明显。这也是一种态度的宣示,新中国不会不宣而战地突袭,大国的节操,还是需要有的。如果有战争,那就是堂堂正正的收复国土之战!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20万的德军地面部队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伴随的还有数十万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意大利部队,而芬兰也从北边发动攻势。苏联立即陷入了全面的风雨飘摇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终于开打,最惨烈的战争史开始了!
德军兵分三路,分为北方、中央和南方三个集团军群。
目标白俄罗斯和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的北方集团军群,包括3个集团军29个师,以及第1航空舰队1000多架飞机,指挥官勒布元帅。
目标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包括4个集团军51个师,其中有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以及第2航空舰队1600多架飞机,指挥官冯博克元帅。
目标乌克兰、基辅及高加索地区的南方集团军群,包括4个集团军63个师,其中有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 以及第4航空舰队1400多架飞机,指挥官伦德施泰特元帅。
在德军以上三路的“闪击战”袭击下,苏联在前线缺乏准备的260万部队几乎在三天之内就完全崩解,而有3922架飞机在头三天被摧毁。41%的苏军基地,集中于接近边界不到200公里的地方,燃料、装备、火车等等也大量被囤积在那里。这些在一周之内,或者被摧毁,或者成为了德军的战利品。
接下来的几个月,几乎有450万的苏军兵力被德军消灭,到1941年底,单单被俘的苏军数量,就超过了240万人,战前约600万总兵力的苏军,相当于超过70%的部队被消灭了,损失之惨重,完全让人瞠目结舌!
苏军这样的损失,立即让苏联的前景,一时之间已经不止是失败,而且有亡国的危险了。斯大林此前自负地构思的东西两线作战,一攻一守的战略,完全变成了笑话,这个时候,如果中国再从东线进攻,苏联可以说,亡国在即!
整个局势危险到了极点,犹如连续不断的冰水浇灌在头顶,让苏联人的一切自负,都消失了,无论是斯大林,还是其它的苏联高层,都清醒过来,抵抗德国人之外,必须稳定住东线,一定不能让中国参战!不可能不付出重大的代价了!
莫洛托夫重新见到的斯大林,有着毫不掩饰的疲倦,开战以来,他肯定没有能好好地睡过觉,压力太大了,但他的眼神里,仍然有着锐利的光芒。看着他坚毅的神情,同样压力重大的莫洛托夫,不由得平静了下来。
斯大林敲了敲烟斗,对莫洛托夫说:“需要你马上去中国了,我们必须稳住中国,不能让中国参战。现在的情况下,中国一定会狮子大开口,我们不能不付出惨重的代价,需要学习列宁同志建国时对德国的妥协。无论如何,必须让中国人真正地同意不参战,稳定住我国的后方。”
莫洛托夫沉重地点点头,他知道此行自己的任务有多重,国家的命运,可能就在自己的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