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25章 接收远东和世界的涟漪

第225章 接收远东和世界的涟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9月29日,莫洛托夫面无表情地在双方协议上签字,正式的文本还要送回莫斯科,等待斯大林同志签字并完成苏联方面的相关手续。

    但解放军不会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按照口头协议,10月1日开始,解放军就会进军《互不侵犯协议》规定的中方边境,监督苏联在“阿穆尔”和“布里亚特”等地的军队和居民撤退。整个撤退将在3个月之内完成,即在1941年年内完成,军队是必须撤完的,若干居民来不及撤完,可以延缓到1942年的3月前。

    中国还是给了苏联一些面子,外蒙156万平方公里,图瓦(唐努乌梁海)17万平方公里,外东北(阿穆尔)约100万平方公里,布里亚特等地约52万平方公里,合计32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对苏联的投资补偿10亿美元。

    不过这可不是给现金,去补充苏联的战争硬实力,而是用民生物资补偿,主要是粮食和轻工产品,按照世照界的市场价格计算。完全投入战争的苏联,已经无力大量生产这些产品,毛泽东和李思华,也是用这些物资对苏联进行一定的支撑,免得由于相比原时空失去了远东的苏联,会被一根稻草压倒。

    中国承诺,在完成上述民生物资补偿后,如果苏联需要,中国会考虑一定的贷款,继续向苏联提供粮食和民生物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个大订单,有利于消化国内的剩余产品,提升民间产业的发展。

    李思华抚摸着大地图上外东北的部分,就像是抚摸一件最珍贵的宝藏,她的内心满是激动,向政治局委员们描述着外东北的重要性。

    这是一次中国政治局的全体会议,随着收复外东北,东北大区的建设需要立即进行,在二战结束前,必须在外东北和外蒙等区域建立起稳固的基础,以免二战后苏联的可能反扑。

    李思华兴致勃勃地描述着:

    “同志们,东北三省(此时已从九省改成三省)、内外蒙东、河北北部,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加上收复的外东北150万平方公里,就是大约400万平方公里,这就构成了一个世界级大市场的最根本的基础。”

    “这个大区域有什么呢?”她先背诵了一下作家契科夫当年的描述:

    “要描写象阿穆尔河两岸那样美丽的景色,我是毫无办法的;我在这样的景色面前只能表示屈服。请你们想象一下阿穆尔河岸边的苏拉姆山口吧,看,这就是阿穆尔河。山岩、峭壁、森林,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遮天蔽日,直叫人荡气回肠……”

    政治局委员们都听得兴趣盎然,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国土!最近几年,一定要找机会,去好好地看一看这祖国大好的河山!

    “有了外东北,东北大区作为世界级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才名副其实。兴凯湖平原和乌苏里江谷地,大约有3~5万平方公里;精奇里江(结雅河)下游平原有8~9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下游平原有6~7万平方公里。整个外东北,就有20万平方公里最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内东北的17万平方公里典型黑土地,这就是37万平方公里的农业上最珍贵最肥沃的黑土地。这里将变成我国的主要大粮仓之一。”

    “由于苏联对于外东北没有开发能力,这里保持了原始生态,单单森林面积,就达到了70万平方公里,林木蓄积量几乎和此前的半个中国相当。”

    “收回外东北,我们的黑龙江流域就完整了。这有什么意义呢?黑龙江年均径流量和珠江差不多,是黄河的7倍;流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甚至比长江还要稍大一些。”

    “黑龙江水位稳定,江宽水深,水流平稳,便于航运,具备江海联运的良好条件。其它乌苏里江、精奇里江(结雅河)、牛满江、亨滚河也是良好的航道。它们和黑龙江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内河航运网。坦率地说,单单这个内河航运网,就是世界级的,是全国唯一堪与长江媲美的航运网。”

    “通过黑龙江,就把东北大区的重要城市串联成了一串珍珠,例如外东北的海兰泡、伯力、共青城、庙街、海参崴等,内东北就更不用说了。”

    “靠着黑龙江,我们就可以发展例如我国的长江和珠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欧洲的莱茵河,苏联的伏尔加河这样的流域大经济体,让每年数十亿吨的货物,通过黑龙江实现大流通。”

    “收回外东北,我们还获得了东北大区漫长的海岸线,从图们江口往北,一直到鲸海的乌第河口,包括库页岛在内,海岸线长达120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意味着有众多优良的海湾,可以建设成重要的港口城市。海参崴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外东北是不折不扣的资源宝库,农业上适合发展大豆和水稻生产。矿产资源种类多样、储备量大。例如黄金,按照苏联的资料就预估有几千吨。铁矿石有几十亿吨,而其它锡、铜、锌、铅、铋、银、镉、锰、铟及其他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储量,也相当丰富。在库页岛及其周围大陆架,则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外东北的气候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苦寒,实际上与内东北差不多。冬冷夏热,与英国、加拿大、苏联的很多已开发地区气候类似。外东北,可不是真正苦寒的西伯利亚。”

    “在军事上,有了外东北的多个港口,未来就可以从多个方向,完全钳制来自于日本方向的可能威胁。而对于未来的苏联,外东北的北方有外兴安岭,东南有锡霍特山脉,两座山脉作为天然的屏障,拱卫着东北大区宽广的腹地。再加上外有狭长的库页岛,向南可以牵制日本列岛,向北掩护着黑龙江口。这真的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攻防兼备、关河形胜之地啊!”

    李思华对于新中国地缘战略的短期最后一步,即全面占领第一岛链,并没有多说,现在变数还大,多谈没有意义,道路要一步步地走出来。

    其实不用李思华多论述,大家对东北大区的重要意义,都已经认知得非常清楚,都明白这是除了东部和西南,第三个需要大规模开发的区域,是未来中国强盛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已经接任财政部长的陈云,却感到压力沉重,因为东北大区的发展,显然迫在眉睫,然而资本哪里来?目前的财力,在一五计划中,已经使用得淋漓尽致,很难抽得出多少财力用于外东北等地,他表示了自己的忧虑。

    李思华却把手一挥,说道:“每年6亿美元即15亿人民币的投入,连续十年投资外东北!”

    大家都惊呆了,哪里来的那么多资本呢?大家都期待地看着李思华,李总理又从哪里变出这个资本来了?难道又一次天降100亿美元的横财?陈云的眼珠子更是瞪得大大的,作为财政部长,他是最清楚新中国的财政情况的,钱从何来?

    李思华神秘地笑笑,说道:“我可没有本事变出资本来,也没有天降横财,有一次就是天大的幸运了,可没有第二次。”大家就更期待她的解谜。

    她揭开了谜底:“钱主要来自黄金开采——这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在山东河南等地,发现了几千吨黄金的储量;在外东北,也有几千吨;在东南亚也差不多;而在海外,我们还控制了几个超级大金矿。4个部分加在一起,我们控制着超过1.5万吨以上的黄金储量。”

    “经过近3年的发展,从今年即1941年开始,每年的开采量可以达到1000吨以上。在和平时代,我们可以慢慢地开采,逐步补充国家的资本。但很明显,现在的情况,我们不能等,所以就是竭尽全力地开采,将黄金尽快变成生产性资本,提升国家的实力。”

    “1000吨黄金,按照现在1盎司相当于35美元的比价,大约是10亿美元,去掉开采成本,每年能够补充7~8亿美元的资本,大部分投入东北大区!”

    “这样的高投入,也能让我们的基础工业,始终处于高速的发展阶段,让产能的利用,达到长期稳定的高峰状态。”

    大家恍然大悟,陈云也才明白了过来,黄金收入是作为中央直属控制的“财政外资金”,是李总理亲自掌握的,原来如此!他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开来。

    接下来就是对开发东北大区的全面动员,会涉及并深入全国,大量进行移民,所有央企,几乎都要在东北大区建设工业和其它项目,以及交通的扩展建设,实际上开发东北大区的条件,要比此时的东南亚要好很多,因为利用黑龙江以及其它几条大河的内河航运,可以在初期解决太多的建设问题。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轰动了全世界,这一次对美国和日本的震撼尤其强烈,也引起了德国的不满。

    罗斯福政府的警惕性空前提高,在他们看来,新中国先是吞并了东南亚大部,又在苏联惨败于德国的时候,逼迫苏联吐出了外东北和外蒙等地,使得新中国的领土,扩张到了近1600万平方公里,配合其5亿多的人口,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已然形成了雏形,最初那种认为美国可以通过经济影响,将中国纳入未来美国获得全球霸主地位后“美国利益圈”的打算,现在看起来难度变得极高,这样的大国,岂是易于支配的?

    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对华情报网络,所以他们很清楚,现在的中国就像是苏联,从工业建设到整体经济,都在突飞猛进,完全是苏联的翻板,而由于人口的优势,后劲可能更大。这让罗斯福和赫尔等人都感到一些焦虑,美国独霸世界的目标,在未来可能有更大的阻碍,国会已经有一种“谁失去了中国”的声音,认为过去太过忽视中国的政治变化,没有及时地干涉,使得这个赤色政权得以自由地生长,现在已经开始变成一种威胁了——虽然由于新中国缺乏海军力量,还谈不上对美国的军事威胁。

    在美国不是没有人提出扶持日本,来遏制中国,但立即遭到了马歇尔为首的美国军方和一些议员的坚决反对。开玩笑,日本的海军现在还是如此强大,对美国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国会对于美海军的拨款是如此吝啬,美国自己在日海军的威胁下,还不知道会如何演变呢?再去扶持日本,让他们的海军变成太平洋最强吗?简直是扯淡!所以这种提法,很快被湮灭了。

    美国如果要扶持日本,那么必须是日本完全被美国所控制,这个时候最狂妄的美国人,也还没有那么想。美国通过控制日本对战略资源的需求,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日本,使得日本对美国“尊重和顾忌”,但要说到控制日本,那就是搞笑了。当初“英日同盟”持续了多年,结果英国人控制了日本吗?

    所以罗斯福现在的决策,是极为有限的。美国此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影响中国,美国的重心还是欧洲,他正在艰难地推动美国转向参与欧洲战争,打败德国人,实现美国对欧洲的君临,这是美国最重要的目标,其它的一切,暂时都要为这个目标让步。

    不可能对日本直接支持,至于挑唆中日敌对,那还用挑唆吗?这两个国家本来就是完全敌对的血仇,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打起来,美国根本不用自己动手。

    罗斯福叹息着,他觉得美国失去了当初干涉中国的好机会,太可惜了。

    他还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决意对美国开战了,这个国家从上到下,在困境面前已经变成了一只只困兽,理智已经不在考虑之内。

    石原莞尔走进了作战部的会议室,参谋本部的总长仍然是杉山元,当初侵华失败,他一度去职,由闲院宫载仁亲王代理了一段参谋总长,可是亲王已经七十多岁了,难以理事,而这个参谋总长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找了几位大将都不愿意承担如此重任,最后还是让杉山元回到了这个位置上。

    会议开始,参谋们报告了中国在远东取得的“辉煌胜利”,他们正在快速地占领着外东北的一切地域,对日本而言,最紧张的是解放军已经隔着浅浅的鞑靼海峡,与日本占据的库页岛近在咫尺。由于中国空军的强大,日军并不认为海军能够帮助日本保持对库页岛的稳固占领,这里受到的威胁很大!

    所有日军高级军官的内心,此时都是满心的“羡慕嫉妒恨”,他们当然恨不得中国获得的利益,都是他们大日本帝国的。对于参谋们的汇报,议论纷纷。

    石原莞尔听了一会,叹息说:“朝鲜和桦太岛(日本对库页岛的称呼),已经变得极为危险了,恐怕中国不会等很长时间,就会进攻这两个地方了。”

    众人的心中都是一沉,朝鲜的情况大家心知肚明,当初中国没有进攻朝鲜,只不过是顾忌苏联,而不是担心日本的力量。现在中国把苏联从远东赶走了,当初“三国博弈”的局面就不存在了,苏联现在被德国打得狼狈不堪,不说最后失败,至少最近几年是不可能考虑再干涉远东了。朝鲜是个半岛,陆地与中国东北相连,日军如何能抵御中国庞大而精锐的陆军呢?这是个死局!

    此时的日本陆军,勉力维持着18师团制,相对于中国超过500万的大陆军,即使是最狂妄的军官,也不认为在朝鲜,日本还有胜机。

    可是日本的殖民地,就只剩下了朝鲜和台湾。台湾由于海峡的存在,似乎中国暂时还拿日本没办法。朝鲜就不同了,日本如果再失去朝鲜,国力就会进一步下降,简直是死到临头了。

    桦太岛是苦寒之地,经济上没有利益,可是战略上非常重要,如果被中国夺取了桦太岛,桦太岛就变成了中国军队的一把刺刀,其在日本北方的兵锋,直指北海道,日本本土,就直接在中国军队的威胁下了。

    桦太岛与北海道之间的宗谷海峡,南北最窄处宽约42千米,如果中国军队在桦太岛上部署其强大的空军,就能够全面轰炸北海道。这太可怕了,这就意味着日海军不一定能够保住北海道,而如果中国占领了北海道,那日本本土?在座的日本军官们,都不敢再想下去了。

    有忿忿不平的军官,又想说七千万人的决死一战,可是都咽了回去,决死一战又如何?中国那么多人口,在乎吗?决死一战,可能就是日本的末日。这就是日本人的性格,当你痛打他一顿后,内心就服气了,恐惧超过了疯狂。

    杉山元叹息一声:“所以日本未来的存亡,就在于我们今日的选择了。”

    日军高层的讨论,进入了对美战争的部分。他们都很清楚,这也是九死一生的拼搏。但很奇怪,几乎已经没有人提议与中国拼死一搏了,目标只剩下了美国,似乎美国相比中国,日本有更大的机会去战胜,而此时国际上所有的认知,都是美国才是最强大的国家,即使它还没有开始扩充大规模的军力。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计划”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以前还有很多人顾虑这个计划太过疯狂,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已经无路可走,日本只能考虑转换“国基”,日本列岛在中国重新崛起后,变得极为危险,中国从桦太岛一路依靠空军力量逐岛进攻,占领日本本土,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妄想,而是现实的威胁了。日本,必须自身进行最残酷的选择。

    如果说英法顾不上对中国占领远东的关注,那么还有一个国家,即德国,对于中国占领远东很不高兴。希特勒为此大发雷霆,他认为中国充分地占了德国的便宜,是德国士兵的英勇奋战,让苏军遭受惨重损失,才使得中国得到机会,收复了他们失去的远东,这是德国人的贡献!中国的便宜占得太大了!

    但是冷静下来,他也觉得无计可施。难道与中国搞坏关系吗?中国此时对德国是有益的,美国已经制裁德国,很多战略资源,只能是来自中国,而很多民生物资,也开始依靠中国的供给,双方没有利益冲突,是互补的。

    希特勒只能是按捺下心中的不满,他想着,以后再找机会,要和中国算一算这本账。没有人能够占大德意志的便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