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33章 中美对日谈判

第233章 中美对日谈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从深沉的睡眠中醒来,马歇尔伸了伸胳膊腿,他感到很舒适。

    华京这里的气候比较湿润,不像是中国北方的北平或者天津。4月份的春天温度也适宜,确实让人感到比较舒适。

    想到今天的议程,他面色变得严肃起来,正式的谈判要开始了,可不是前几天的寒暄和参观访问。

    他特意要求参观新中国的军队,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前两天,中国人用飞机将他带领的美国军事代表团,带到了一个演习场,直接让他们观摩了一场军事演习。

    他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高水平的现代化军事演习,红蓝双方的解放军部队,都体现了极高的军事素质,而且这是一场“空陆一体化”的战争演习,空军尤其是轰炸机部队,与陆军的强击机部队配合得很好,甚至让他反思美国是不是太忽略强击机的使用了,在欧洲对付德军,光是高空的战略轰炸,在战术上就有点显得单调和不对称,对坦克部队的打击,空军的配合变得有限。

    解放军的坦克装甲部队,也让他感到了震惊,水平绝不在此时的德军和苏军之下,解放军放显然也是大纵深闪击战的信奉者,是火力至强主义的信奉者,他们的坦克装甲火力,非常犀利。例如坦克,解放军使用的主力猛虎坦克,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换用700马力的发动机,这使得这种坦克的威力变得更加强大。在马歇尔对比看来,甚至比美军最新的谢尔曼M4坦克,性能要更好一些,很明显,猛虎坦克没有谢尔曼坦克那么高大,中弹面积更小。而且其火力因为广泛使用钨金弹种,同等口径下实际上是很强大的。

    而且他和技术军官们注意到,解放军的坦克已经更新了不少技术设备,例如其炮塔转动装置非常快,一周只需不到10秒;而且普遍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能够在行进当中精确瞄准目标开炮。这都是谢尔曼M4坦克刚刚实现的性能,但是解放军已经普遍采用,这证明他们并不是依靠德国人,而是自己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研发能力。

    一场演习之后,美军武官们都非常清楚,中国军队是一只非常强大的军队,联想到他们有500多万人,只要有一半的军队具备演习的水准,就是世界上堪与德军和苏军媲美的强大陆军,这使得他们对于中国合作打击日本具备了高度的兴趣,显然,解放军的陆军战力,是日军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这让他们成为了东亚之主。

    马歇尔也很肯定自己的判断,如果结合了美军的战略轰炸能力和解放军的陆战能力,就一定能击败日本。谈判确实很重要,成功的话,会节省无数美国人的生命和鲜血。

    马歇尔走进会议室,中国代表团已经在等待他们,他一眼就看到了坐在中国方中央的李思华,显然中国也非常重视他,所以李思华直接出面,而不是所谓对等的总参谋长刘伯承,他很清楚,说是军事合作,其实恐怕这场谈判要达到的目的,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军事。

    马歇尔看了看此行美国的2号人物,威尔斯副国务卿。赫尔的动向太过引人注目,所以此行是让威尔斯谈判除了军事上的有关事宜,不过决定权还是授予了马歇尔,毕竟此时军事为重。

    双方寒暄,马歇尔和威尔斯都与李思华轻松地交谈,他们对她很好奇。李思华更是轻松,还回忆了几件在美国的趣事,他们都在铺垫。

    直到半个多小时后,才逐渐进入了正题。

    谈判的核心议题,其实就是三个:

    第一、双方要不要结盟合作,彻底击败日本?

    第二、如果合作,军事上如何行动?

    第三、合作的话美国更强大更有财力,中国则要付出鲜血和代价,美国对此有什么支援?

    李思华提出这三个核心问题后,马歇尔和威尔逊对视一眼,都觉得她名不虚传,而且一点都不虚伪,直指核心,根本不去理会那些常规外交上的烟雾弹,两人都觉得,自己也必须非常坦诚,否则肯定会招致李思华的轻视——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打哈哈?大家都非常清楚对方的需求,就是要直接点。

    马歇尔立即确认了李思华提出的三条,就是美国想谈的内容。

    第一条很快被确认,双方都想彻底击败日本,都有着极其强烈且不容退缩的理由,都愿意彼此合作。

    然后就是军事合作如何进行,这包括很多细节。不过与会的刘伯承参谋长具体阐述了总的思路:即解放军的重点是东亚部分,主要是日本本土周边和日本本土。而美军的重点是澳大利亚和荷属东印度包括菲律宾,解放军基本不参与这些地域的行动。

    马歇尔感到棘手,但他很能理解对方的顾忌,如果到遥远的南太平洋作战,不说牺牲,大量的解放军部队,就相当于美国海军的“人质”了,这他们能愿意?双方又不是那种彼此非常信任的“血盟”,就连意识形态都不一样,是为了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的,也必然彼此都有堤防。

    其实马歇尔有想过这个问题,但他觉得可以接受解放军的提议,因为按照他的思考,解放军进攻日本周边和本土,本身就要牵制日军大量的兵力,在美军配合下,相当于截断了日本本土与“澳日”的联络和彼此资源,这如果不算是对美国巨大的支持,什么算是?

    在马歇尔同意后,刘伯承进一步阐述解放军的意图,就是兵分四路。

    第一路是攻占库页岛,然后在库页岛建立战略轰炸基地,对日本本土的北海道进行轰炸,从北到南进攻日本本土;

    第二路是攻占朝鲜,在朝鲜南部建立战略轰炸基地,对日本临近的九州岛(筑紫岛)攻击,待机攻占此岛,然后从南向北进攻日本四国。

    上述两路,在进攻日本本土时,都需要美军的海军和战略空军的支持。尤其是海军,必须要能做到将日本的舰队防御在外,或者彻底击败他们,否则如何登陆?

    如果实现了上述两路进攻,解放军就构成了对日本本土从北到南和从南到北的双向夹击。

    第三路则是从中国福建渡海收复台湾,这同样需要美海军的支持。但战略意义很大,一旦解放军占领台湾,就意味着截断了日本本土与菲律宾之间的联系,美军就可以考虑对菲律宾进攻了。

    第四路则是从天南省(苏门答腊)的南部,渡海进攻爪哇,一直到邻近澳洲的东帝汶。

    对于第四路,美军代表们有些沉默,马歇尔和威尔斯都有些顾忌,新中国不会继续扩张吧,不要消灭了日本人,中国就在爪哇赖下去了,这样未来澳洲面临的中国威胁会很大。

    这个时候,李思华插话,她轻描淡写地告诉马歇尔和威尔斯,解放军不会自己进攻爪哇,而是交给蒋介石和李宗仁的部队,他们与新中国不是一条心,在我们国内也有一批这样的人,不如让他们去爪哇了,也能为抗日做一份贡献。

    这让马歇尔和威尔斯大吃一惊,但是两人仔细思考了一下后,都是大喜,对视一眼,大家确认了共同的认知——这是中国向美国确认了其利益范围!

    两人都研究过中国的情报,知道蒋介石和李宗仁,都是被迫投降新中国的,他们不是共产党,中国能影响他们,未来美国也能,这就是中国抛出来的建议——将爪哇作为中美两国利益的缓冲区!

    所以中国的利益范围,将以苏门答腊的巽他海峡为界,以西属于中国,以东属于美国。有了爪哇作为缓冲区,美国在澳洲就不用担心中国的直接军事威胁。这很明显,是新中国对美国的示好。

    至于蒋介石和李宗仁的爪哇政府,会不会未来对澳大利亚造成威胁?两人都是一笑置之,两人和国民党要有这个本事,当初也不会被西华和日本逼成那个样子。美国对付这样的政府,非常有信心,到时中国对爪哇的影响力,恐怕不会比美国大。

    有了共识,两人根本还没有请示罗斯福,就一口答应了。马歇尔还看出了中国的深层意思,那就是不允许在澳大利亚之西,出现一个集合了南洋群岛的大国。美国对此当然是共同的期望,乐观其成,否则不是未来会威胁澳洲吗?现在这样拆分了这些群岛,就不会再有变化。

    应该说,这个时代的美国,还没有骄狂到后世那种,老子什么都是天下第一的态度,二战的这一批领导人是很高素质的,所以谈判才能如此顺利,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能力界限,来考虑问题的。

    今天的谈判到此为止。散会后,马歇尔与威尔斯讨论了中国对荷属东印度的深层考虑,威尔斯也是非常激赏。两人都很清楚地意识到,恐怕战后的南太平洋格局,已经在今天的谈判中确定了下来,这至少将影响后世数十年甚至百年的格局。

    第二天谈判继续,主要就是谈论细节了,尤其是美军如何支持解放军的问题。谈到利益,自然就不可能像昨天那样的“祥和”,变成了唇枪舌剑。李思华、马歇尔和威尔斯都回避了今天的谈判,让手下先去讨论出框架来,他们是来拍板的,而不是自己掌控一切细节。

    首先是中国要求美国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战略物资,中国自己有武器弹药的足够生产能力,所以主要要求以物资支付,总额要求80亿美元三年内以物资支付,不过谈判团认为可以在50亿美元左右达成妥协。这在马歇尔和威尔斯的预料之中,美国对欧洲的支持尤其是英国和苏联,可能达到500亿美元的水平,中国要求的,只是超过十分之一,不算过分。

    而且租借物资是要归还的,只是借钱而不是送钱。中国人坦率地表示,还现金或者是战略资源,都是不可能的,中国自己都不够用。建议用民生产品按照市场价格的90%水平进行偿还,例如用纺织品或者是其它农产品之类。时间周期要求30年。这实际上就是美国给了中国一笔大规模的低息贷款。按照李思华的如意算盘,就是用美国人的资本,来起到发展中国的产业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战争消耗。

    但是有些中国人的要求,就比较棘手了,例如他们要求B-29轰炸机支持200架,而且提供生产技术,主要就是B-29使用的赖特R-3350系列十八缸气冷星型发动机,还有辅助的通用电气B-11涡轮增压器及其电子系统。

    显然,中国试图掌握B-29级别的战略轰炸能力,这种四发螺旋桨战略轰炸机航程超过1万公里,单台发动机的马力就是2200匹,升限超过1万米,载弹9吨,是美国当下不折不扣的战略级武器。

    对于这个要求,美国代表团本想拒绝,但中国人非常坚持,甚至说未来难道美国,想让中国把使用中国基地的美军战略轰炸机都扣下来吗?

    对于这个要求,马歇尔和威尔斯仔细商量后,倾向于同意,他们认为,虽然这样让解放军短期具备与美国同等的战略轰炸能力,但是新中国的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美国十年后就可以有更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而中国届时只能靠自己,怎么可能追得上美国?现在的B-29到时就会落后,中美两国的科技基础完全不一样,不用太过顾忌。他们可不相信,中国的人才短短的时间内,就会比得上美国——例如赖特R-3350发动机,中国研制得出来吗?

    至于以“联合研制”名义获得美国研制中的P-80喷气式战斗机技术的要求,反而更容易被接受,中国已经获得了德国的喷气机技术,他们也相信喷气式必然替代活塞式,所以要求美国的技术,不过是对比参考德国技术而已。同样的理由,美国的科技进展肯定比中国快,他们有这个信心。

    还有比较棘手的,就是可供海军大舰使用的Babcock & Wilcox重油水管锅炉,以及通用电气的电力式齿轮传动型蒸气轮机的相关科技。这两种机器组成的动力系统,是目前美国海军包括最新型的战列舰例如密苏里号使用的动力系统。中国人显然是想储备未来海军大舰的动力系统能力。不过同样最终还是被同意了,因为这种系统不到10年的时间,肯定也会落后了。

    所以中国提出的20多项军工科技,最终大多数被同意了。其它还包括一些电气科技,属于军民两用的,也就更为易于被同意,总共最后包括53项科技项目被批准。

    马歇尔和威尔斯都很感慨,中国与此时的英国和苏联完全不一样,英国和苏联现在都是要现成的武器、弹药和装备,因为他们被德国人逼到根上了,中国就要从容许多,都是着眼于长远。

    两国的合作自然还包括一些其它内容。最重要的是两项。

    一项是英国。美国拍胸脯保证让英国人(包括荷兰)与中国建交并签约承认中国“收复”的各项领土,包括马来亚甚至是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这些地方。此前英国人被迫在藏南(东北七邦)上签约,承认了印度与中国的边境,那是担心中国进攻印度。而马来亚这些地方,英国人就坚持不签约,至于建交,当然就更谈不上了。

    美国现在则乐观其成,显然中国已经稳固了对这些地方的占领。已经深刻地了解了新中国的实力,美国自然不认为英国人还有能力收复这些地方。更重要的是,削弱英国的目标,并没有因为二战而改变,美国人怎么能眼看着战后英国恢复实力呢?现在当然是落井下石。既然英国要依靠美国来打败德国,当然就必须付出代价。

    新中国不在乎英国会如何动作,但如果美国能帮助达成这种结果,当然也不是坏事。

    第二项则是贸易,以新中国的生产能力和资源,来弥补美国的缺口。

    很多人都以为二战并没有能影响美国国民的生活,这是无知的扯淡,在李思华原时空,美国人在二战一样实行了管制经济,国民要靠着管制的“红点和蓝点本”领取和购买物资,二战美国花了近千亿美元,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例如美国普通民众一周能够获得的食物,并不比英国这样的前线国家好多少,每周的食物包括:培根或火腿100克、黄油50克、奶酪50克、人造黄油100克、牛奶1800毫升、糖225克、腌菜110克、茶叶50克、鸡蛋1个。注意!一周只有一个鸡蛋!

    橡胶成为第一种管制物资,后来就连自行车、打字机、所有的罐头,都成为了管制物资,如果中国能够提供,其实美国的需求极大。

    美国相对欧洲前线国家比较好的,其实是面粉和土豆这样的主食不缺。而当时的糖类和咖啡,都被管制了,让家庭主妇们烦恼不已。喜欢喝酒的家伙们就更痛苦了,除了自己酿私酒,根本没有第二个来源。

    当时私人住宅的花园和公共草坪,大多都被开荒成了菜园子,一些公共场所也不例外——比如说芝加哥市的阿林顿赛马场、波特兰市的动物园都被征用,成为了美国民众的菜园子。后世那些看着美国私人住宅草坪羡慕不已,而贬低中国人喜欢开菜园子种菜的,只不过是些不知道历史的傻子而已。

    所以现在就成为新中国开拓美国市场的良机,大量的轻工产品会被出口到美国,甚至包括食品,新中国此时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开始溢出,至少大量的罐头,是可以供应的。未来归还美国的租借法案物资,也要主要依靠这些产品。

    为了二战,美国自己也是竭尽全力,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的配给制度,就是努力的一部分。以为美国轻轻松松地就打赢了二战,那只是自己的无知而已。在这样的大战中,没有国家是轻松的。

    所以美国代表团负责贸易方面的代表,惊喜地发现了中国居然能提供那么多美国短缺的物资和产品,威尔斯也是一样的惊喜,中国毕竟是个大国,能够提供的东西很多,也是美国当前非常必要的。

    中美的谈判,大约持续了十天左右,一个共同对付日本的“太平洋联盟”,因此而短期形成。日本终于将迎来其历史上最悲催的时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