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且听龙吟和二战转折
1943年5月16日,罗布泊沙漠核武器试验场。
半地下掩体中,众人开始沉默,李思华静静地等待龙飞之形、龙吟之声。
在昨天,王全昌、钱山强还有郭永槐等同志,向她和其它到场的国家领导人做了汇总汇报,整个原子弹的研制过程太不容易了。
1935年到1936经过2年的理论预研之后,在1937年抗日的炮火声中,正式成立了核武器研究院,很快建立了3大部门──理论部、试验部和总体部,王全昌和郭永槐等,排列出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卡,分工到各个研究小组,最终分解任务到每一个人,全面开始攻关,
随着研发的进展,在西南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迅速开展了试验工作;在西北青海草原,建立了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浇注车间,以及其它相应配套的自动控制、机械加工等场地。有了某项理论,就迅速组织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推动研制工作的整体进展。
最重要的两大关卡,一个是铀235的研制,另一个是同步聚焦。
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料核爆就是铀235原子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而爆炸的,没有铀235,就没有原子弹。整个研制过程可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铀矿石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经过了许多家工厂。从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的筛选,一步一步的提取,直到最后提取达到纯度要求。
而原子弹采用的是内爆法,需要将大量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使内心里的核材料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难在于,炸药起爆后,如何实现能量完全向内心压缩——否则能量向四周扩散,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所以就必须研究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实现能量聚焦,这就是同步聚焦。
铀235是1940年研制出来的,而同步聚焦同样在1940年有了基础,不过经过1941和1942两年的不断提升,到1942年上半年才有了确定的把握。
趟过了这两道关,原子弹的制造,就进入了快车道。
从聚集组件开始,对各种部件、器件的研制,到炸药浇注,再进行各部件组装,从内心到外层,一层又一层,最后组装成一个大球。
研制成功后,在近期进行的,就是试爆准备。总共准备了2颗原子弹,每颗原子弹分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火车运送,另一部分由飞机运输。其中关键核心部件——铀球和点火中子源,就是以空运方式先期运送的。其它比较大型的部件,则由专列在严密的安保下运输到场,整个过程必须实现最高标准的保温、防潮、防震和防静电。
在运输的同时,100多米高的放置铁塔开始树立起来,无数的人员在保障着方方面面——保安、气候、效应物试爆等。
今天早上,李思华等人亲眼目睹了原子弹试爆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名无畏的技术人员,爬上了102米高的铁塔,插上了引爆的雷管。按照引爆流程,需要先把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不能插雷管,而后吊升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测试,等各项工作完成后,最后才能插雷管。
好几位军委委员到场,包括彭总、徐向前都亲自赶到了现场,他们的眼中有三分好奇,有七分痴迷,这就是李政委所说的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
下午2时58分,历史性的时刻要到了,王全昌向李思华请示执行试爆,她平抑了一下似乎要跳出胸口的心脏,说道:“同意执行!”所有人都戴上了护目镜,大家都目视着高耸的塔台。
2时59分40秒,主控制战的技术员按下了改变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点顺序跳动。这10秒是最扣动人们心弦的10秒,在10秒之内,原子弹会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然后能量向内心聚焦,通过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起爆!”
护目镜里,一道紫白色闪光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震耳欲聋的大爆炸。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
天空中迅速聚起了一道深灰色的烟云,烟云的中心又腾起一道白的烟柱,在顶部形成蘑菇状,然后离开烟柱,而烟柱体顶部又再次形成蘑菇状。
李思华知道试爆成功了,她如释重负,率先在全球造出原子弹,这意味着太多太多,会影响到无数的方面,如果简单地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奠定了新中国成为全球最强大国的根基之一,从此,新中国的总体和平,得到了最大的保障。
同志们热烈地互相祝贺,拥抱、眼泪和亢奋,是在场超过2万人的共同情绪,中华民族改写了历史,这是民族重新崛起的时代龙吟!
李思华难以压抑心头的兴奋,在众人的提议下,挥笔写下了“霹雳迸火射地红,九天龙吟风雷怒”的诗句。她笑着说自己可不会写诗,这两句也是集前人之句。不过还是让工作人员将这两句诗,拍电报给在华京等候消息的毛泽东和政治局委员们。
华京的政治局,此时也是一片欢腾,看到李思华写的两句诗,大家都欢笑着让毛泽东来一首。毛泽东欣然同意,挥笔写下了《七律.捷报》:
“长空欢放核红云,怒吼挥拳显巨身。
横眉南天震虎口,寄心北海跃龙门。
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狂魔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已有后来人。”
有了原子弹的新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时代!
在1942年10月,东风1号近程弹道导弹已经研制成功,所以在原子弹成功后,接下来就是“两弹结合”,使得新中国具备两种使用核武器的手段,即空中空投轰炸和核导弹。很显然,核导弹更为重要、更为实用,将是核武器主要的投掷手段。
科学家们又投入了新的征途,此前两弹结合已经进行了长期预研,剩下的主要瓶颈其实就是原子弹的“弹头小型化”,东风1号的弹头可以承载1.3吨载荷,重要的就是要将配套的原子弹,变成这个重量在1.3吨之内、而形状符合弹头需求,又不损伤威力的“核弹头”。按照计划,需要在最迟1945年5月前完成实验,可以投入实用。
在新中国原子弹成功后的几个月内,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首先是欧洲战场。苏联红军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后世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从1942年7月开始,一直到1943年7月,整整打了一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而德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共损失了约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除了人力损失外,德军还损失了超过3500辆的坦克、1.2万门大炮和3000多架飞机。此前德军累积的欧洲战略优势,可谓是一扫而空,从此欧洲战场,进入了苏军开始大反攻的阶段。
解放军对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表现,印象深刻。这已经不是过去那只笨拙而总是出错的苏军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越到后来,苏军打得越好,而德军则开始频频出错。
所以大家都理解了李政委曾经说过的,俄罗斯这个民族的特性,在军事战争中,往往初期表现拙劣,似乎是一只弱军,但是他们韧性很强,总是越打越好,军队往往由弱变强,有才能的指挥员也会不断涌现出来。苏军真的是强韧的对手。
不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中,损失也非常惨重,尤其是时间比原时空多打了5个月,这导致苏军的伤亡超过了160万人,大大超过了原时空的110多万。不过苏军相对德军较好的一点是,苏军的部队大部分有残存,通过补充新兵,以老带新,可以迅速形成和恢复一定的战斗力。而德军大部分为整编制消灭了,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被从德军序列表中消去,无法再恢复。
而此时在美国的物资支持下,苏联红军补充人员和武器的速度和数量,远远超过了德国。德军的人员和物资,现在都已经开始发生了很大困难。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从现在开始,“伊登”情报组织才开始全面发力。此前是有顾忌的,担心德国不要真的打赢了苏联。知道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才确认德国最终必然失败,可以向其提供无约束的情报支持了,以此来实现对各强国的更大损耗。
伊登对德国的贡献之一,是让德国放手让德国妇女进入军工企业,直接承担生产者的角色,这为德国创造了大量劳动力的空间,此前纳粹坚持妇女只能担任辅助工作,没有能够彻底地动员德国的人力资源。伊登不断将包括美国在内动员妇女加入军工生产、并且取得显著成效的情报传去德国,终于让希特勒他们认知到,这场战争必须动员一切,包括妇女的劳动力。仅这一项,相当于为德国解放了百万规模的劳动力。
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北非战事则一直打到了1943年底。
在因为不得不撤走澳洲和新西兰的军队后,英军的埃及防线出现了漏洞,被隆美尔利用,差点连开罗也丢掉了。好不容易在美军的支持下稳定了战线,而依登提供的北非情报,由于比较粗略,没有能让德军改变太多的部署,说实话,德军也不是不知道北非其实是关键的战场,但问题是苏德东线的战役抽不出来多少兵力,所以隆美尔的兵力仍然是不足的,这样长期坚持下来,最终德军还是在北非失败了。不过时间不是原时空的1943年5月,而是1943年的12月,整整推迟了7个月。
有些情报虽然重要,但德军在战争情况下,已经难以采用。例如利比亚的油田,开采条件确实好。但德国发现,即使花大力气保住北非利比亚,开采油田,也无法运回德国和苏德东线,美国和英国的海军联合,实际上这个方向德国要保持优势很困难。整个北非战场其实也是一样,有着海军优势,美国和英国可以无限运输兵力和装备,而德国的运输补给,则越来越困难,放弃也是不得已。
总之,到1943年结束,西方战场上,苏军和英军两个方向都基本打断了德军此前的进攻态势,他们可以开始思考反攻了,盟军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开始成为美国与英国和苏联之间的中心议题。伤痕累累的苏联自然是希望早一天开辟第二战场,好减轻东线苏军的压力。而英国则希望延后一些,好准备得更充分,美军的动员也需要时间。
反攻前期的酝酿和协商进行中,美英苏三强决定,准备在1944年的3月,在德黑兰举行三巨头会议,讨论开辟对德国的第二战场。
1943年的下半年,太平洋的海战格局,却已经全部翻转。
美军从3月开始,其生产力带来的军事增量,就开始体现得极为明显,几乎每月,都有三艘以上的航母加入太平洋舰队,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海军开始不支。
最大的转折,就是1943年的8月,在瓜岛附近日海军不得不与太平洋舰队进行了一场决战,因为美军对瓜岛的攻击越来越激烈和狂暴。但是命运没有再次青睐日海军,此役日海军损失3艘重型航母,重伤1艘,其余大舰,损失3艘,重伤2艘。
单单这一战,对于日军就是巨大的难以弥补的损失。美海军接下来,不断对日海军求战,需求一切机会与日海军交战,而为了保护航线和重要岛屿,日海军也不得不不断地与美海军交战,这导致日海军的损失逐步扩大,到了11月,日海军已经损失过半,只剩下了6艘重型航母,战列舰也仅剩了5艘。日海军的存在,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到了1943年11月,美军也终于攻克了瓜岛,全歼瓜岛日本守军10万余人,而美军的损失,虽然在后半阶段因为战技提升和空中优势而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8万余人,是一个让美国人胆寒的数字。
但是攻克瓜岛,让美国人的战略轰炸力量,终于有了最适合的前进基地。美国人开始拼命地在瓜岛修筑大型机场,准备以B-29轰炸机为主力,这种航程1万公里的轰炸机,使得美军以瓜岛为基地,可以轰炸整个与中国协议的对日军作战领域,不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这是美国对日军事力量投放上,巨大的飞跃!
在中国方面,4个对日方向的兵力都在准备中,其中还包括很多与美国协调的方向,例如美国战略空军对几个中国机场的租借和整修,例如美国海军租用的一些军港的整修和管理,以及油料等后勤准备。
其中也发生了一些摩擦,例如一些美国海军和空军的士兵,进驻中国基地后,试图像在其它国家那样上街寻欢作乐,甚至骚扰妇女,结果都被中国宪兵和当地国卫部队和民兵,毫不犹豫地逮捕关禁闭,甚至被民众暴打一顿。中国还强硬地通知美方,中国不是美国的殖民地,管好你们大兵的军纪,如果违反中国法律,将依法追究,绝不姑息!严重的送到西藏去挖矿!甚至枪毙!
美军也无奈,结果美军只能是严肃军纪,对大兵们轮流和反复培训,中国是个大国强国,对外国人很严厉,你们上街闯祸,美军也无法救援,就只能自己去坐监狱。如此几番收拾后,美军上下都知道,在中国可不能乱来,那甚至会丢掉命的——确实有两个家伙上街犯罪,据说被中国判刑到沙漠去“劳动改造”三年,这让美国士兵们不寒而栗,那肯定不是人过的日子呀。
其实中国早已可以出兵库页岛和朝鲜,等待的原因,当然是美国要先兑现一部分的筹码和科技,也让自己准备得更充分,掌握好二战的时间节奏。
此时在澳洲的日本人,开始面临美军不断的战略轰炸,逐渐在澳洲的大城市中,开始呆不住了,大量的人员都进入了山区,经过1年多的拼命建筑,在大分水岭基本建构了超级基地的雏形,主要的军工生产,和一些主要的工业项目,都在大分水岭部署完成了。
日军在澳洲的各个城市,准备了大量的巷战工事,并且利用这一年多的时间,培训了大量的“民兵”,准备让他们死在巷战中,以增加美国人的伤亡。新日本的机会,就在于不断增大美国人的损失,最终让美国人不得不放弃。
为了应对美国人即将来临的登陆澳洲战役,日军决定执行彻底的坚壁清野,将所有的澳新“白畜”,全部分散部署到了大分水岭各地,各城市只剩下巷战民兵,而很多关键设施,都预先放置了炸药,准备到时候全部摧毁。而各地的农田,也是全部搜刮干净粮食和食物,日军此时的粮食储备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在澳洲和新西兰,都收获了他们占领以来的第二茬粮食,足够日本人吃个三五年的了。
除了临近大分水岭的山区,日军禁止了在澳洲和新西兰今年的秋播,因为再收获的粮食,反而大概率会成为美军的补充。
美国此时还不知道,他们准备进行的澳洲攻势,将是如此艰难,简直是噩梦级别。
1943年11月19日,解放军跨过鸭绿江,越过鞑靼海峡,开启了对朝鲜和库页岛的攻势!新中国大一统的最后行动,终于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