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四巨头与二战落幕
毛泽东走出雅尔塔的会址里瓦几亚宫,打量着周围的景色。
里瓦几亚宫是原来沙皇的夏宫,这是一座环境幽雅的乳白色皇家庄园。开阔的草坪、远处隐约可见的黑海海岸,十几摄氏度凉爽的天气,以及清新的空气,让毛泽东的精神一下子放松了很多,从刚才的唇枪舌剑中解脱出来。
欣赏了一会美丽的景色,毛泽东想雅尔塔这个小城不愧是苏联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无数俄罗斯贵族在这里建立了庄园,用来度假。听说苏联高层也经常来这里度假。
按照资料,这里原来是希腊海员建立的雅尔塔城,很长时间这里是希腊人的地盘,但现在主要的居民早已是俄罗斯人,这就是历史呀。
毛泽东将思绪收回,又想起了刚才的谈判。他现在明白,为什么李思华那么讨厌英国的那个丘胖子了,无能自大之辈!还以为是大英帝国、欧洲白人殖民世界的时代呢,语言不断挑衅,对新中国的根本态度还是藐视的,真是可笑,他不是不知道新中国的强大,而是那种白人贵族在这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傲慢,本质上就认为白人相比有色人种高人一等,还想着对中国居高临下,真是扯淡!
此人毫无自知之明,在他的领导下,英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殖民遗产,实际上在与会的四国之中,未来英国必然是最弱的,最终必然会跌回其作为小岛国家的本质,却还是一副帝国主义老大的姿态,我看那个杜鲁门,对他的态度也有些不以为然。
毛泽东慢慢地踱步,他对于迄今为止的进展,还是满意的。
尤其是与斯大林的谈判,双方非常坦诚,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中苏之间在1941年的条约中,已经完全明确了中苏边境,双方已经没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两国完全可以友好相处,中国的态度是明确的,在条约签署后苏联最艰难的阶段,中国也没有在边境搞小动作,今后也不会。中苏关系如何发展,取决于苏联的态度,中国现在边境地区保持庞大的兵的力,就是因为对苏联在打败德国之后的态度不清楚,如果苏联将在西线庞大的兵力东调,那么中国自然需要保持庞大兵力以让两国边境平衡。
斯大林也很直接,他的说法是,如果说苏联高层对于1941年中苏条约没有愤怒,那是自欺欺人,苏联认为中国当时是借势压人,利用了苏联最脆弱的时刻,攫取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历史是扯不清楚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两国需要往前看。
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大国,两党有着共同的信仰,这是两国能够克服过去的恩怨,和平共处的基础。苏联不会将西线的大兵力转移东方,因为苏联在战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与意识形态对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们,必然是有对峙的,苏联作为欧洲为主的国家,战略方向肯定是继续以欧洲为主,因此不会威胁中国。
正以为苏联的主要战略方向在西线,因此对于东线中国军队的庞大规模,深感压力,两国既然战略方向不同,实际上已经完全没有冲突的必要,在两国边境各自保持庞大的兵力,对双方都不利。
两人思想上的思路是一致的,因此达成共识就很快。双方很快议定,二战结束后,双方在边境的兵力,各自应该控制在100万人之内,在雅尔塔会议后双方完成协议,即开始在边境撤军。
同时议定,在几个重要边境位置,建立边界的“军长级”定期协商机制,解决边境上可能逐渐发生的问题;在远东、外蒙和新疆边境,双方各自开放5个口岸,用来进行正常的贸易,双方的国家进出口企业将进行对接,讨论和安排双边贸易事宜,并使用卢布与人民币之间的“货币互换”方法进行贸易,不使用西方货币包括美元。
未来,中国与苏联领导的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彼此应该积极地展开公平的贸易,在经济上相互支持,彼此交换资源和产品,从而壮大全球社会主义的总体力量,对抗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可能封锁。
在国际上,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尽量相互支持,彼此有不同意见的,尽量先内部交换意见,而不是直接在国际上表示异议。最终无法达成共识的,才能在国际上表示不同意见。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任何一方,不能破坏对方的布局和行动,总体必须是支持或者回避的原则。
整体上,通过这一次斯大林与毛泽东的谈判,并签署合约,就让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常化”,两国之间终于能够像两个正常不受干预的平等国家一样,进行贸易和经济等方面的往来,虽然彼此顾忌都非常深。
实际上,与苏联达成协议,在毛泽东看来,并不亚于联合国那些事务的重要性。对新中国来说,中苏关系是当务之“实”,而联合国是未来之“虚”,虽然未来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斯大林也放下了心,对于这种他认为是苏联吃了大亏的结果,当然谈不上满意,不过这符合了当前苏联的最高利益。所以他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与美国和英国的利益争夺上。
斯大林有种预感,罗斯福时代的政策是“大国合作,和平缓进”。但在杜鲁门时代,这种政策已经接近了末尾,杜鲁门有他自己的主张。
美国对于苏联的态度,开始变得非常微妙,除了双方利益上的争夺,也是由美国的地位变化决定的,显然,美国替代英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主已经是肯定的了,美苏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战后激化。没有了德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大家合作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他敲了敲烟斗,望着窗外正散步的三巨头,毛泽东单独地踱步思考,而杜鲁门和丘吉尔凑在一起嘀嘀咕咕,不由得呵呵一笑。
经过四巨头五天的讨论,雅尔塔会议落下了帷幕,这一次会议,决定了战后几十年的基本格局,被后世称之为“雅尔塔体制”。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约定,在各种漂亮的语言包装下,美英与苏联基本划定了双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并且与中国决定共同发起建立联合国。
但由于中苏的反对,美英发起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金融组织IMF,则与联合国无关,不是联合国成员必须同意参与的组织,而只是美国与英国自行发起的西方金融组织,这让美国很失望,这表示中苏两国,均无意在经济上加入美元圈。
不过中国向美国提出的“自由贸易区”即“自由贸易之弧”的中国沿海开放计划,则引起了杜鲁门的兴趣,他认为这表示中国对于西方自由经济不是没有兴趣,他们与苏联不同,毕竟是一个允许私有经济和私有企业存在的国度。有了这种自由贸易区,也算是美国打开了中国的一扇小门,未来未尝不可能打开中国的大门。
中国在雅尔塔会议上拿到的其它成果是:
一、三国虽未承认中国对日本和朝鲜等地的领土索求,但声明尊重中国利益,尊重这些区域的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经济区。当然声明里面是“中国声明…….,美国声明……,苏联声明……”,看似是各说各话,其实就是承认了这些地方都是中国的势力范围。
当然,现在要他们承认日本这些地方,都是中国疆域,他们是不肯的,这需要未来的实力来决定,暂时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符合中国会前的预期。
二、加入了“贸易条款”,四国同意战后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共同推动发展全球人民的经济福祉。这一条虽然很虚,而且随着冷战的深化,可能就会变成空谈,不过对于中国而言,还是有意义的。总有一些西方国家,会因为这种条款,具备了与中国长期发展贸易的法理依据。
三、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并且在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下,确定了一票否决权的原则。这个原则是由苏联提出,而毛泽东立即赞同,美英也知道,西方在国家数量上大大超越了中苏,如果没有这个权力,那么他们当然不愿意加入联合国,这个组织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协商后还是同意了。而且中国与苏联一样,在普通表决时获得了一个国家三票投票权的权力。1
不过苏联是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来与苏联一起,构成三票投票权。但毛泽东直接要求了就是一国三票,因为苏联的做法长远看是后患,难道中国用日本或者朝鲜吗?我们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一国三票已经很客气了。在争辩之后,美国和英国还是同意了,这不算是什么大事。
对中国来说,这当然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对于巩固国际地位是好事。
雅尔塔会议后,美英苏立即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商,对德国开始了最后的全面进攻!
而美国并没有短期就强化对澳洲日军的进攻,只是将包围圈札得更紧,以防止日军的穿插袭击。他们在等待原子弹。
4月19日,美军战略轰炸机,模仿中国此前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对侦察到的日军在山区的两个重要工业基地,进行了高空核爆攻击,事后公告,要求日本人在五天之内投降!
山下奉文与岸信介等澳洲“新日本”的高层,陷入了极度的恐慌。
对于原子弹的恐慌,其实早在美国人核爆之前,在澳日高层中,已经是非常担心的了,因为日本本土被核爆的详细情况,早就被他们所知,当时日本的本土机构,详细地向他们拍发了电文说明。那个时候他们就开始忧虑了,中国有原子弹,美国会不会有?即使美国当时没有,恐怕也会很快有吧?美国的科技和工业力量,是如此的强大。
至于日本自己的研发,在澳日这里完全没有一点基础,肯定不是短期可以考虑的。
本来与美军战斗到现在,澳日军已经有了相当的信心,别看美国人牛逼轰轰,但在日军的山地丛林战面前,其进展是缓慢的,美军的武器装备远超过日军,可是伤亡率居然与日军相当,每死一个日本士兵,几乎都要交换一个美国士兵,当然日本的移民伤亡比较惨重。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交换比下,澳日高层,不认为美国能够长期为澳大利亚付出这样的牺牲。1
但是如果美国有了原子弹,那澳日高层就无法保持这样的信心了。
不过仔细思考和讨论后,他们也绝望地发现,新日本还能怎么办呢?也只有坚持到底吧,如果投降,近四千万的移民怎么办呢?澳新白畜约1000万人,现在死掉了至少450万,这是何等的血海深仇,白人真的能放过日本人?
所以最后的决策就是,坚持战斗到底!把剩下的几百万白畜,分散到各个重要基地作为人质,向美军通告,如果他们轰炸,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在杀死这些“民众”。
不过美国的2颗核弹,最终还是落了下来,幸好无论是山下奉文还是岸信介这些领导人,都不在这两个基地。不过在日军的技术人员观测这两处轰炸的效果后,日本人倒是燃起了新的希望——山地地形对于原子弹效果的减缩,还是很明显的,就犹如此前美军的燃烧弹一样。
除了爆炸的中心地带,即使在几公里不远的地方,有混凝土建筑,就可以抵御。日军此时对核污染和核辐射的体会并不深,认为避开中心爆点就可以了。
这个发现使得日军决定顽抗到底,美军在五天后又投掷了4颗核弹,可是总共6颗核弹,也没有能改变日本人的意志,这让美军一时没有办法了。经过高层的战略会议,决定在大分水岭两侧“筑墙”,先把日军封锁在大风水岭之内,等待核弹“普及化和低成本化”的未来。
剩余的澳洲军队毫无办法,他们只有20多万人,对于美军并没有大的意义,美国不愿意为澳大利亚继续付出鲜血,他们也只有等待,想到在日军俘虏下的同胞和家人,都不知道死活,这只军队现在犹如死灰。新西兰的军队,虽然重新夺回了新西兰,可是没有人,他们的心情,与澳军无异。
美军筑墙自然是有考虑的,现在看来,只有用大量的核弹,将整个大分水岭彻底“焚化”,才能最后消灭日本人,而筑墙则不但是封锁日本人,更是防止未来核污染和核辐射的扩散。他们现在有了核试验的详细数据,自然知道核污染和核辐射是多么的可怖,未来澳洲的大分水岭,只能是成为地球的一个大的“死亡地带”,等待时间让其净化。
当然,如果日本人未来投降,美国人也有办法处置他们,日本人想要“人权”吗?呵呵,美国经验丰富,有着印第安人的例子嘛,剩余的澳洲和新西兰人,不就是最好的刀吗?他们的复仇,谁能说是非正义的?
1946年5月8日,德国柏林,元首总部地下室。
希特勒呆呆地浏览着房间里各处搁着的照片,很多都是过去美好的时期留下的,代表着前几年他意气风发的时代。
那曾经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他领导的大德意志,所向披靡,几乎占据了整个欧洲,不仅将法国这个传统敌人全部打败,还让英国人从欧洲大陆狼狈而逃!短短几个月,就是苏联的几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德意志的人民,都以他们伟大的元首为傲!
可是这一切都过去了,为什么会失败?他已经无心去检讨和反思,还有什么用呢?反思也只能带来痛苦,德国已经没有逆转的机会了。敌人太强大了,现在东方的苏联,和西方的美英法,盟军的数量超过了1000万,是剩余的德军无论如何也无法抵御的。他虽然嘴硬,但内心很清楚。
我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我热爱的德意志,也不知道未来命运如何。
希特勒喃喃了一会,恢复了平静。
他招来贴身侍卫林格和久恩舍,吩咐说:
“在我和爱娃死后,我和她的尸体,不能落入敌军手中,在我死后,要将我们的尸体和我们所居住的防空洞,全部烧毁。”
林格和久恩舍目光游离,他们都不敢抬头看希特勒。希特勒疲倦地让他们先出去。
他平静地吃了一碗意大利面,走出房间,逐一地走到下属的办公室,和他们做了最后的告别。有人哭泣,有人呆滞,有人面目通红,无论何种神色,希特勒一点都不在乎。
他重新走进了与爱娃的卧室。过了一会,枪声传来,侍卫们冲入,爱娃已经服毒死去,而希特勒则用一只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代枭雄,终于结束了自己的历程。而法西斯德国,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落幕时候。
5月16日,德军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而之后的一个月,盟军对德军及其盟国的最后战争仍在进行,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
一直到6月8日,苏、美、英、法才宣告德国战败,由四大盟国掌握德国最高政权。
虽然有澳洲日本的尾巴,但整体上,可以宣告这场历史上最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从1939年9月到1946年6月,接近7年的时间!
6月24日,苏军在莫斯科举行胜利阅兵式,无数苏联人民抛洒热泪。两天后,各大国签署《联合国宪章》。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而各大国内部与外部新的大博弈,也从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