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45章 “两个中国”的大奥秘

第245章 “两个中国”的大奥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赵云腾盯着火车外的风景,东北大平原上到处都是一大片又一大片的耕地,苍茫大地、无限辽阔,看久了就有些视觉疲倦。

    他转过头来,看到李思华正在处理文件。“母亲”刚刚40岁,看起来还年轻,不过一两根的白头发,已经能够看得见,她还是太辛苦了,本身又是个“工作狂”。

    近期他在国防大学进修,正好有个短期的暑假3周,回家的时候,听说李思华要去东北大区考察经济,他就想着趁机到东北大区看看,所以“蹭”了李思华的专列。

    专列里并不是只有李思华母子,李思华带了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个小组共同考察,他们有一系列的专题任务。

    李思华抬起头来,看到赵云腾有点无聊,笑了笑,抛开文件,问他:

    “你到东北玩,事先做了攻略吧,我这趟去是考察经济的。说说看,你对现在的东北经济有什么看法?”

    赵云腾心想我一个军官,你不问我军事,却问我经济,我哪里答得好?不过他知道李思华向来主张他,想要做大事就要全向发展,光懂军事是不行的。于是仔细地想了想,回答说:

    “我印象最深的是均衡,工业与农业均衡发展,移民配置上城市与乡寨均衡发展,农场与乡寨均衡发展,以工业为例,不仅是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食品加工业也全面发展,电气科技业和机械加工业等都在蓬勃发展,基本上,东部大区有的产业,东北大区绝大多数也在发展。我知道这就是您说过的400万平方公里2亿人世界级大市场的特色——全向产业链。”

    李思华点点头:“如果东北还是以前那样,面积只有93万平方公里,人口5千万,那么情况会如何?”

    赵云腾一激灵,他知道李思华实际上是让他在对比前世,找出规律。

    他沉吟着说:“那东北可能就只有以重工业为主,至少这样的全向发展是做不到的,市场太小了。”

    李思华说道:“呵呵,你关键的回答就是就这5个字,市场太小了。”

    “所有现在的东北大区与以前的东北相比,核心的变化就是市场的扩大和通过移民的人口规模扩大,当扩大到我定义的世界级大市场规模的时候,对于产业或者其它方面,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这个问题把赵云腾噎住了,他陷入了沉思,李思华看着他微笑了一下,没有直接回答。

    他一拍大腿,不由得大声说道:“我明白了,这是从单边的虹吸变成了双向的交流。”他的大嗓门惊动了近处的经济学家们,大家的视线投注过来,赵云腾反应过来,不由得有点不好意思。

    李思华让他仔细说说。

    赵云腾说:“如果是以前的东北疆域,那么它就是个东部大市场的附庸小市场,必然被东部大市场所虹吸,东北的人才、产业、资源,实际上主要都是为东部服务的,自身则难以形成有吸引力的大市场,让产业在此沉淀下来。其实西南也是一样,如果只有云贵川的话,那疆域不过110多万平方公里,不过人口条件要比东北好,我明白了……”

    他在这里想明白的,是前世中央在2015年以后对重庆、成都等的重点开发,这是发展西南市场,当时西南有差不过2亿多人,作为次级市场的潜力,远比东北(不到1.3亿人)大。当然,此时就不方便说了。

    他们的对话已经惊动了经济学家们,顾谆、孙制方和薛幕乔都走近了,安静地听着。看着一堆学界“大佬”,赵云腾有点怯场,不敢继续说了,李思华则招呼几人坐下,然后对赵云腾说道:

    “你说的大致是没错的,但低估了双向大市场的影响力,最根本的,是提升了各方面的长期效率。”

    “如果我们只有原来民国基本能控制的9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那么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呢?中国就将只有东部一个大市场,而东北和西南,只能成为这个大市场的2个附庸市场,加之一起最多算1.5个大市场。你说的虹吸效应是一定存在的,更重要的,则是降低了产业发展的效率。”

    “以基建而论,现在我们在大量地修筑东北大区到东部大区的铁路、公路、通讯和空运水运。如果我们只有900多万平方公里,以及东北只有5千万人,有能力当然也会这样做,但是产生的经济效率,相比此时的双向大市场,就要低很多。因为物流和人流的交流规模,是有很大的落差的。”

    “同样一条铁路,沟通双向大市场,这条铁路的使用率必然更高,因为物流和人流的规模,自然远远胜过单向从东部向东北的虹吸。这就意味着,双向大市场条件下,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率更高,在基建基础上创造的交易效率也更高,同时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

    “除了基建,看一下产业,一个全国性的大项目,原来布局,如果是期初选择全国20个重点城市,那么无疑东部会占了主要的,其余在东北能够布局一个大连,在西南能够布局一个成都加一个重庆,就不错了。现在呢?很可能首先布局,就要30个城市,东北10个、东部10个、西南10个,因为这是三个规模和发展空间类似的世界级大市场,一个也不能放过,是必须均衡发展的。”

    经济学家们都注意地听着,李总理的视角很特别、很独特。

    “除了基建和产业,你还可以找到别的角度来分析,都可以发现,在同等的治理水平下,双向大市场的经济效率,肯定胜过单一大市场。这种效率年复一年地积累下来,成长就非常可观。”

    “新中国现在经济上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我们有正在发展的三个世界级大市场,而如果是民国的疆域基础,那我们最多形成一个半,东部算一个,西南和东北加起来算半个,所以现在就是双倍的体量,经济的两个中国体量。”

    “我们因此可以发现,新中国在经济上就变成了两个中国,一对一的补血和增加效率。而且这并不是规模上两倍的增加,而可能是几何级的增长。如果同等治理水平下,以旧民国疆域为基础可以增长一倍的话,以新中国疆域为基础,就可能增长两倍。时间越长,效率增量越明显。”

    “按照我的估计,三个大市场均衡发展带来的,将是每年国家GDP多增长2%到3%,这是非常可观的!如果持续30年,就意味着经济总量多增长一倍,这是巨大的大国竞争优势!这就是三个大市场背后蕴含的奥秘!”

    “在新条件下,国家投资包括私人投资,很大程度上投资效率都要高于旧条件,这种效率差异,一点又一点地积累起来,可不得了。”

    李思华隐藏的对赵云腾的提示,正是对比前世时改革开发后,中国狂暴增长的约30年,当时平均增长速度大致接近10%,而如果有着三个大市场的话,恐怕至少每年增长会提升到12%到13%,30年下来,总量就会多一倍,这将是国力上多大的差别!

    所以新时空经济的发展优势,相对前世真的是太大了,这还是仅仅考虑市场需求拉动的因素,还没有考虑资源储备总量的巨大增长等其它因素,使得前世的“资源约束”,少了非常多。

    这也让李思华一直深感责任重大,那么好的条件,如果做得还不如前世,那简直是对民族犯罪。

    李思华的这一番“奇谈怪论”,可把经济学家们听傻了,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人从这样的角度分析经济,这肯定不是什么“正统经济学”,但你别说,细细想象,这番逻辑也是很坚实的,用来解释新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却很让人信服。薛幕乔由此想到李总理一直在说的独立的“中国经济学”,暗暗点了一下头。

    李思华又问赵云腾:“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东北的城市群,相对东部的城市群有什么特点?”

    赵云腾又仔细想了想:“东北原来除了几个大城市,因为人口总规模比较小,所以以前的城市人口比较少。现在的城市,大部分都是随着移民新发展的。而东部的城市,大多数都有历史根基,源远流长,人口密集,大多数以旧城改造和发展为主。”

    李思华不置可否,又问他:“东北这些随着移民而发展的新城市,又体现了什么特点呢?”

    这可把赵云腾问住了,他根本没有研究这么深,只好承认自己不知道。

    李思华转向几位经济学家,说道:

    “当初东北大区新城市的发展,我是让计委,尝试性地贯彻了“标准化城市”的意图,东北这些新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层级设置,都是基本标准化的。”

    经济学家们都仔细听着,薛幕乔是知道这件事的,不过其它几位对此就很陌生。李思华继续说道:

    “从国家顶层的角度,可以发现,那些大城市、中心城市,其实无需国家再投入很大的资源,他们本身就有巨大的资源汇聚能力,来发展自己。例如沪苏市,需要中央重点投入吗?不需要。无数的央企,甚至是民间资本,现在开始还有海外资本,他们的很多项目,需要投资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沪苏市或者类似的平津市等大城市,这是因为大城市人才和配套等方面的优势。这样的大城市或者说中心城市,除了几个直辖市以外,很多省份的省城,至少在其省境内,也具备同样的优势。”

    “但是我们是个疆域极其广阔的超巨型国家,城市也需要一定的平衡。这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普通城市如何发展?如果普通城市太小,就会易于被虹吸,很难形成相对独立的地方经济体,所以普通城市也必须有人口的规模性。而这些普通城市,还必须相对地均衡分布,每个城市能为国家经营一大片的国土疆域。整体上使得国家能够保持比较均衡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变成了几个超大型的大城市经济体,那样的弊端太大了。”

    “所以当时我和计委的同志,设计了这种标准化的城市。主要是以未来20亿人口规模,全国地级城市接近600个,中心大城市80个,占掉6.5亿人,大致占人口1/3。其余13.5亿人生活在普通城市,注意,这个设定的每个城市都是包括附属农村乡寨的。”

    “这样普通城市设计为300万人口规模左右,13.5亿人就是约450个城市,届时必然有些新城市在发展,所以算480个普通城市。”

    “每个普通城市的疆域和人口是如何层级分布呢?预计每个普通城市平均要为国发展国土2万平方公里,当然这是不均衡的,江苏这样的省一个市有1万平方公里就很多了,但是大西北,可能一个市就要5万平方公里以上。”

    “普通城市300万人,一半的乡寨人口150万即300个乡寨,分布在这2万平方公里之中。一个乡寨20平方公里,300个就是6000平方公里,大致就是2万的30%,即覆盖了耕地的总面积。”

    “其余的150万人,一个小中心城市100万人,5个片区城镇(县)各10万人。这构成的是市、县、乡寨3级体系,相比原来市、县、镇、乡,实际上是用乡寨直接整合镇和乡的功能,省去了一个层级。”

    “在这个考虑中,一个100万人的小中心城市,就有足够的人口规模形成比较完善的地方经济体,有了100万人,才撑得起规模性的制造业,各种城市商业和城市服务业,甚至发展某种科技业,100万人规模,才能提供各方面的人才,也才能建构吸引人才就业的商业和消费环境。”

    “而每个县域10万人,除了每个县作为约30个乡寨的商贸物流中心外,更重要的,就是这个10万人就是为了发展县域的特色经济的。有了10万人,县域就可以发展一个或几个特色产业,这样的特色产业,应该以乡寨产出或资源为基础,长线稳固发展。”

    “经委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搜集全国和全球的资料,编撰了《特色产业发展指南》一书,厚厚的几大本,已经下发到每一个城市和县域,包括乡寨。里面的内容,首先是方法论,讨论了各种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路径、产业链、投资等;其次就是搜集了全球上万种的可以具备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提供我国的县域学习参考。二五计划开始,特色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对县域经济干部考核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回国头来看东北大区,因为原来它地广人稀,所以它是最彻底地实行标准化城市的大区,当然同时西南大区也是大量地在执行标准化城市,东部大区相对少一些,因为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城市足够多。”

    “实际上,现在我们发展中心化大城市,也开始运用标准化城市的原则。大家知道,我们要求大城市绿植比1:5以上,实际上就是在发展分布式片区型城市,两个片区之间要求有一定的绿植区隔,用轻轨等联结。其实每个片区,就是一个标准化城市。例如沪苏市未来有3000万人,那么我们希望它至少有10~12个片区,每个片区不到300万人,片区的中间,又有片区中心区、片区卫星镇和乡寨三级。这样的话,我们就将中心大城市与普通城市一起,整理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所以我们推动的,是以标准化城市为中国城市的基本型,中心化大城市就是若干个标准化城市的近距离组合。这样的话,如果未来我们有20亿人口,那中国其实就是不到700个标准化城市,每个城市约2万平方公里,全部就是1400万平方公里,正好管理到除了青藏荒漠以外的所有国土。”

    “当然,这只是个基本型。例如海岛,肯定要变型,一些地方是不满足建设基本型标准化城市的基础条件的。”

    在她讲述的时候,车厢里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走近了聆听,而李思华的论述也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顾谆笑着对李思华说:“李总理,我发现您谈经济有一个特点。”

    李思华呵呵一笑:“什么特点呢?”

    顾谆说:“李总理永远是用数字数据来推演和计算,是量化的经济学。不像其它很多经济学家,主要是定性地讨论、逻辑地推演。不过西方现在也在兴起计量经济学,讲究用数学来研究经济,不知道和李总理的思路是否是类似的。”

    李思华赞许地点头,说:“如果只是研究经济的部分理论,没有数学可能也行。但是如果要在实践中推行经济学,那没有数学就完全没有可能。说白了,就是要建模,用数学工具来推演一个实施的模型。不过我并不精通高等数学,所以主要是用常识来推演和计算。”

    “西方那种,主要引进了很多高深的数学工具,帮助是有的,但也不能神话,实际上,他们很多使用的数学推演,又是老毛病,一大堆不可能实现的假设前提,不但是设置经济上的前提,在数学应用上还要再加一重前提,所以实用性很差。”

    这一场谈话,对很多经济学家非常有启发,一些人未来研究中国经济的方法论,甚至都有了改变,加速了中国经济学的自身发展和定型。

    对于赵云腾而言,启发是巨大的,原来经济的推演也这么有趣和重要,他意识到,实际上刚才李思华叙述的,就像是军事上的“兵棋推演”,是战略和战术规划和计划上重要的手段。大多数行业的顶层管理都是相通的,经济和军事就是如此。他对此的认知,变得更为清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