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50章 环印度的世界革命之始

第250章 环印度的世界革命之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岩罕走在科伦坡的街道上,好奇地观察着这个充满异国风情的陌生都市。

    比较让他诧异的,就是那些在天空中盘旋的乌鸦,这种鸟在中国,几乎各地都视之为不祥之鸟,但锡兰人却把乌鸦当成了“神鸟”,所以科伦坡有很多乌鸦,它们在市内空中盘旋,遮天蔽日,叫声震耳欲聋。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这大概是最奇异的特色了。

    12月的天气,科伦坡仍然炎热,实际上,这里就没有中国的冬天概念,一年几乎都是炎热的,让他这个在云南长大的人也有点不适应。

    这也是个香料之国,他想着,空气中弥漫着香料的香味。人口很多,科伦坡是个热闹的城市。

    想到自己的使命,岩罕不由得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普通的国卫部队士兵了,后来被上级调到一个特殊的学习班,进行了长达5年的学习训练,他学习的内容主要就是熟悉南亚,包括南亚的语言,然后就是对革命政治理论和工作方法的长期训练,接下来又是各种实践,增加革命和建设的能力和经验。

    这是新中国的“火种计划”,而他现在,就是被派到锡兰的火种之一。

    新中国虽然离开发动“世界革命”还差得很远,但至少结合国家利益与推动世界的革命力量,选择了一些早期重点来开始发展,锡兰就是其中之一。短期的其它重点,还有尼泊尔和印度北方的几个邦。

    锡兰自身的条件就不错,面积仅有6.56万平方公里,但人口有500多万,在李思华穿越前,更达到了2100多万人口。这里的自然条件很件好,可开垦的耕地高达4万平方公里,几乎占了国土的60%,在原时空的二十一世纪,锡兰(后称斯里兰卡)也仅开垦了2万平方公里。开垦了一半,就足以让它成为一个粮食出口国了,何况还有全球前三的茶叶出口。锡兰红茶一度在中国都非常有名,如果后来不是统治阶级的瞎搞,这样的国家怎么会破产呢?

    当然,锡兰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其地缘意义。它是印度次大陆的南方锁钥,更是新中国通向非洲的中间过渡据点。拿着地图一看就知道,这个岛屿对新中国的战略意义,从各种意义上都值得在这里下上一子——它是东亚、东南亚到中东、欧洲、非洲的十字路口,而作为东方十字路口,原时空全世界大约2/3的石油运输,1/2以上的集装箱货运,1/3的散货,海运都途经斯里兰卡。

    锡兰还有一个重要优势,那就是它是佛国,而不是那种宗教情绪强烈的印度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使得推广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变得稍微容易一些。

    由于锡兰离开天南省不算远,锡兰与天南省相当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两端,所以在未来海军力量足够之后,对于锡兰易于施加超过西方包括美国的军事影响,还能利用锡兰制约可能的未来印度发展。1

    在这样的战略意义下,岩罕等经过长期训练的精英干部,来到锡兰就不足为奇了。

    岩罕的使命,是在锡兰的中部山区,先通过购买种植园,建立当地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几年之后再根据进展,看看能够发动土地革命,在锡兰一定程度上复制国内的土地革命经验,当然,如果没有国内的支持,甚至是军事支持,这种革命一定会失败,因为锡兰是个小国,帝国主义一旦干涉,例如从印度出兵,就很难顶得住。

    除了岩罕这样的准备直接深入基层的特遣干部,还有一些人,是准备以商业来影响锡兰国大党、僧伽罗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等“合法政党”,以及未来的锡兰军队,在其中培养自己的代理人。原时空的历史上,锡兰曾经一度倾向社会主义,1978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民主”和“社会主义”这两个词很耐人寻味,这意味着为了统治稳定,锡兰的上层建筑向人民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当然这是有限的,锡兰的“社会主义”,恐怕更多的是以北欧那些国家为参照。

    锡兰的地理特色,是山区在其中部,因而具有中枢的位置,所以根据地,当然应该建立在中部山区。而其山区的四周,其实就是一圈越来越低的沿海平原和丘陵。这种地形,与台湾或者海南都很像,这样的岛屿,都是中部山岭崛起而露出海面的。

    锡兰的经济特色,则是大量由地主控制的种植园,茶园是最典型的,大量的稻田,其实也不是自耕农的,还是属于地主。但公平地说,锡兰由于农地导致的阶级矛盾,是不如此前的中国乃至缅甸这些地方的,原因也很简单,这里土地太过肥沃,作为雇农获得的,虽然贫困,但日子还过得下去。

    这也是殖民主义的不断改进。在十九世纪英国人殖民锡兰的时代,英国人让锡兰成了大英帝国的农产品和其他原料基地。殖民主义者对锡兰的掠夺方式。是开辟种植园,强征农民的土地,迫使他们到种植园做工。而且苛捐杂税很多,让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例如马特莱(Matale)等地区,就曾经发动了农民起义,所以也不能说这个岛屿,没有一点革命的火花。

    锡兰已经有了锡兰共产党(CPC),1943年成立。对于这个党,中央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但是可以利用。他们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但也不认同苏联,因为他们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同资产阶级进步阶层建立统一战线,通过议会来为人民争取社会主义。说白了,这就是一群左翼的知识分子,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思想,但本质上,很难说他们不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变型,就像欧洲很多的“社会主义”党一样,难道中共或者苏共,还能真的把他们当成“同志”?

    所以岩罕们渗入锡兰的暂时策略,是利用1948年锡兰将建国(仍然是英国自治领)的混乱机会,在锡兰先建立起政治势力,然后从上层政党和基层山区两个方向的配合,塑造出锡兰的一个“毛李主义激进社会主义派”的党派,使之成为锡兰的重要政治力量,甚至可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中国海军具备一定的力量后,试图进行社会主义夺权和建设。

    李思华是坚决反对将国内的资源,大量用于世界革命的,强调的是重点投入,提高成功率,如果革命成功,再军事和贸易并行,实现双赢,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外国“毛李主义”的社会基础。军事力量不够,就不能发动武装革命,否则就意味着新中国要勉力支持,相当于中国直接与帝国主义和这些国家的上层建筑交战了,这不符合国家利益。

    革命终究是这些国家自己的事,中国授予革命种子,教授“种植”革命技术,甚至在关键时刻提供军事保护。但革命能否成功,仍然是这些民族自己的事情。李思华要求策略的基础是,绝不能学苏联那样无限投入自己的资源,实际上是把这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养了起来,结果最后自己不堪重负。在她前世,苏联崩溃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随之崩溃。而勉力维持的,例如朝鲜和古巴,则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失去了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中国世界革命的策略,一定是“共生”而不是“寄生”,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就一定要建立起具有独立性的经济体系,否则国家独立的意义何在?

    按照这种思想,世界革命的输出,一则是中国的周边,例如尼泊尔和印度北方邦;二则是具备经济可独立性的一些地域,例如锡兰,以及未来非洲的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度。一定要将这些国家的革命,以及社会主义政权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的经济体系形成互补,这样才有长期的价值,中国社会主义才会形成越是革命输出,越是体系强大的正反馈效应。

    对于新时空的中国来说,因为经济以内循环为主,而且天下三分局势已明,就不存在前世只能放弃革命输出的顾虑——当你试图输出革命,自然很多资本主义或者封建主义的国度,会对你非常警惕,难以发展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每个国家都对美国很警惕,但能拒绝它吗?

    在毛泽东和李思华当下的视野中,世界革命的早期,只能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中间地带,在中国已经统一了东亚的前提下,实际是就是南美、非洲、中东三大块,以及印度和锡兰这样的“半位面”。

    南美是美国的“新殖民地带”,虽然拥有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潜力,但也是美国重点对抗的区域,李思华知道,中国不去,苏联也会全力地支持南美的革命,不如将这个地域交给苏联。前世的古巴就是这样成功的,而著名的格瓦拉这些革命者,都是在苏联的支持下出现的。

    中东则是非常头疼的地域,甚至可以说短期难以有社会主义革命的希望,因为这里是伊斯兰教思想统治性稳固的宗教地域,而且苏联由于地利,必然在此与美国激烈交锋,中国没有必要短期介入。在这里,对于中国短期的利益就是石油,不如秉持一种美苏之间比较中立的态度。

    所以只有非洲,才是未来中国式世界革命的重点地域,非洲有3000万平方公里以上领土面积,地域广大,在中国的支持下革命的回旋余地就比较大,而且资源丰富,选择的一些国家,能对中国支付的革命成本予以补偿——通过公平贸易来实现经济双赢。至于尼泊尔或者印度东部诸邦这样的地区,则是出于构建大国周边边境安全的需要。

    锡兰的攻略,可以看成是新中国非洲攻略的前哨之战。

    “同志们,尼泊尔共产党今天成立了!今天将是尼泊尔历史上的伟大时刻!” 贾南德拉用尽了自己的力气,大声地对着台下的几百名尼G的第一批成员呼喊着。

    台下也是一片激动,有些人眼泪都流淌着,他们太激动了。他们灾难深重的祖国,终于有了希望,在新中国的支持下,他们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尼泊尔,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生活。

    这些人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藏南省设在英帕尔的党校培训中心。

    在藏南建省后,就有不断的尼泊尔人过来,有的是传统的马帮商人,也有逃亡的农民等,尼泊尔的土地可不富饶,而且国内的阶级矛盾很深,此所谓革命的土壤丰厚。

    中国从尼泊尔人中选拔了数千人,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并协助组建了尼泊尔共产党,今天就是尼G的成立大会。这些党员将构成“尼泊尔人民解放军”的核心组织,领导这只军队推翻王国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对于尼泊尔,中国是愿意给予补贴,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的。因为在新时空,它的战略位置太重要,而且是藏南省稳定发展的屏障。

    按照中国现在对“大山南地区”的总体地缘和政治战略,尼泊尔就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所谓大山南地区,其实就是西藏与印度次大陆碰撞形成的过渡地带,从西藏4000米的高坡跌到印度次大陆的几百米海拔,这是近4000米的地理落差,两者的过渡地带,就形成了一个海拔高度不断下降的山区。控制这个山区,就形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居高临下的巨大战略优势。

    原时空这个地区都被印度控制,反过来就对我们的西藏等地制造边境摩擦。而这个地区很多地方其实原来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的地域。在新时空,自然不能让这种情况再发生。1947年印度处于英国主导下的英巴分治各自建国的大混乱时期,而英国既然放弃对印度的统治,自然也就不会在“大山南地区”再投入大的力量,这个时候正好是中国控制这个领域最好的时机。

    不过这些地区宗教复杂,中国并不愿意将之全部纳入国土。例如尼泊尔,古代是个佛国,其实当下已经70%的人口都是印度教。所以策略就变成协助这些地区,建立友好的社会主义国家,让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影响能够深入,从而利用这一地区来影响大印度。

    从新中国的顶层设计来说,是乐见印度最后社会主义化的,但当然不是印度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主义化,那就是翻版的中苏关系了。最理想的是以新中国为中心的,碎片化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不过新中国至少第一步,是不会考虑去推动如此规模的印度社会主义化的。当午之急,就是大山南地区。

    这个地域,从东向西,从藏南开始,经过尼泊尔,到北阿肯德,再到喜马偕尔。而从喜马偕尔再向西,就进入了克什米尔,又和中国新疆这里的阿克塞欣和拉达克地区接上了。大体上,这就是围着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环形地区。

    所以新中国的战略,就是从尼泊尔开始,从东向西横扫,在尼泊尔、阿肯德、喜马偕尔这里扶持3个小型社会主义国家,目前除了尼G,阿G和喜G都已成立,都是一模一样的模式,一个共产党+一只人民解放军,然后配上新中国的若干军事顾问和政治顾问。

    三个小国中,尼泊尔最大也最重要,看看地图就很清楚,它有14.7万平方公里,当下人口大约是600~700万。关键是它正对着印度北部的大片领土,易于影响印度局势。北阿肯德(原印度北方邦的一部分)和喜马偕尔大约都是5万平方公里出头,人口100多万。其中喜马偕尔一直被称为全球“雅利安人”的家园,在全世界其实很有影响。

    在政治和军事攻势开始的同时,经济的布局也已经开始。

    一条高等级公路开始修筑,从藏南开始,准备横穿尼泊尔,再横穿被北阿肯德和喜马偕尔,未来将接入克什米尔,与拉达克的公路连接,相当于构筑了一条“半山环喜马拉雅战略公路”,将这些地区,与中国的藏南和新疆两个方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交通便利的环。

    预计五六十年代,还会修筑一条环山铁路,这样就能彻底将这些小国纳入中国的经济圈。

    尼泊尔的情况相对困难一些,而喜马偕尔和阿肯德这两个小国,其实经济上解决问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能出产苹果和大量药材,而且水利丰富,人口又很稀少。

    在上述第一步的基础上,再对印度的旁遮普邦、比哈尔邦、北方邦施加影响。旁遮普有一大半在巴基斯坦,而且多数是锡克人,与印度天然就有分离主义的倾向。而比哈尔邦则是印度所谓婆罗门上层,与贱民矛盾最大的地区,政治上可利用的地方很多。

    在上述的布局后,按照李思华自己的想法,这一世应该见不到新德里这个前世印度的首都。因为任何一个理性的印度领袖,都不会在如此危险的地区建都了,印度的政治中心,必然会向南。

    原时空印度立都新德里,主要是为了控制北方邦和中央邦这两个大邦,有了它们,就有了印度的基本盘,例如北方邦只有24万平方公里,可是人口在2018年却高达2.3亿人,是印度的中心。

    按照李思华的计划,让印度政治向南,就能够更方便地将旁遮普省从印度拆出来,让之合并入巴基斯坦。原时空巴属的旁遮普(20万平方公里),就是巴基斯坦的经济核心,有1亿人,其80%的粮食,90%的纸张、75%的化肥、 70%的食糖、40%的水泥,都是由旁遮普省生产。其实巴基斯坦主要就是旁遮普,而如果将印属的旁遮普(5万平方公里)纳入巴基斯坦,那么巴基斯坦的实力就会增长,更有力量对抗印度。

    这样一连串的地雷埋下去,李思华可不相信印度还能像前世那样吆五喝六,他们能保持国家的勉强统一就不错了,其北方必然持续震荡难以平静。

    超过100万的日本“劳动改造”劳工,已经集中到了藏南尼泊尔边境,开始对藏尼公路进行修筑。他们也有了新的希望——如果认真改造,将选拔进入这三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队伍或者军队,对抗印度对这些国家的殖民主义,并成为这些国家的国民。很多早已成为行尸走肉的日本人,因此眼睛里又有了光彩。这也是李思华的主意,一旦彻底征服了日本人,他们就会成为最好的猎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