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51章 内三市,外三国

第251章 内三市,外三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47年1月的一天,华京国务院。

    苏琪南走进会客室,就看到了李思华微笑地走上前,他心情激动,伸开双手,李思华微微一愣,然后微笑着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苏琪南早已不是二十年前即1927年,她刚刚认识的那个年轻单纯的热血青年了,20年的革命生涯,十多个各种岗位和职位的地方政治、经济和其它方面的工作历练,早就让他成为了一名老练、冷静和出色的革命者。

    不过随着地位的升高,他又一直在地方工作,让他见到李思华的机会,反而变得越来越少,所以看到李思华,他很激动,她是他革命生涯的贵人,也是一路指点他无畏前行的指路人。

    苏琪南现在是东北大区管委会的主任,负责东北大区这个“世界级大市场”的建设开发和总体管理,他和饶书时,可谓是当下全国最重要的2位地方领导人。全国只有东北大区和中南半岛,设置了这样行政上的大区域管理机构。在东部大区,只有党组织有超越省级机构的,例如华南、华北等党组织的分局,像陶筑同志,就是华南分局的书记。

    他是来向中央汇报东北大区的工作情况的,尤其是大移民的情况,经过差不多5年的大移民,东北大区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5亿人,除了原来有基础的20多个城市外,新建设的其它20多个城市,都在蓬勃发展。且由于平原为主的地理优势,交通的建设进展很快,包括基础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水运网这四网,可以说已经是四通八达,初步具备了世界级大市场的发展基础。

    李思华仔细听着苏琪南的汇报,心中感叹,琪南真的已经是一个非常出色和成熟的熟革命家了,意志坚强、思维缜密,又不乏决断力和手腕,绝不比前世的那些著名领导人逊色。在她亲自挖掘的人才中,宋长彩、苏琪南以及姚斌这三人,可谓是最出色的政治家,在她看来,一点都不比陈云、邓小平他们差。

    这三人各有特点。宋长彩擅长团结同志,待人有类似周恩来之风,风度俨然,对人很有感染力。处理复杂问题井井有条,缜密周到,而且非常有国际观,自身又热爱学习,在世界经济和金融问题上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专家。姚斌在做事周到上,还要强过宋,可谓是百密而无一疏,而且主意多而正,在党内早有“小诸葛”之称。

    苏琪南的特点,则是大刀阔斧,做事的风格凌厉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犯错误,胆子大,不过他的路子并不野,也是原则性很强的一个人。由于他做事的风格有点像李思华,在党内有些人私下的议论中,常有人把他戏称为“小李思华”。

    听完苏琪南的汇报,李思华说道:

    “东北大区的建设,你可不能只是向内看,一定要注意与全国经济的接轨,还要开始向海外看,看海外的市场和资源。每个世界级的大市场真正成就,至少必须有局部的全球化。”

    苏琪南仔细地听着,他一直很喜欢听李思华这样的指点江山,可惜这样的机会不多。

    “从新中国的角度看全球,我们现在就是内三市,外三国。”

    “内三市,就是国内三个超级大市场的建设。我们现在的进展,是完成了人口的级别配置,交通铁公水空四网干线的建设,以及通讯等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步进行了工业和城市发展。这确实已经构建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还不够。”

    “现在东北大区的进一步发展,以我之见,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不断建设和强化市场体系,让投资推动消费,消费拉动投资的双向效应得到充分发挥。第二个则是在城市建设之外,要重视县域和乡寨经济的发展。”

    “一五计划完成后,全国工业和消费品短缺的现象,已经不是很明显。而到了二五计划后期,我们有把握能彻底解决产品短缺问题。那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那就是不能只靠投资来拉动经济了,必须是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创造市场和消费,其实同时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这是新时代的新特点,是进步,也是挑战,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展市场体系,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消费拉动+投资创设的双重有利的环境。”

    “每个主官,都会注重工业和城市建设,所以这方面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县域和乡寨的发展,很容易被忽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乡寨的建设,是农业的多元化,有过去的经验,加上我们正在进行的五通五建新农村建设,目前的情况还好,但一定不能松懈。”

    “比较严重的是县域经济,每个县域大约平均是10万人口,怎么可以忽略呢?我们到目前为止的经验,就是发展特色产业。东部大区已经有了些很好的例子,你们可以好好学习。例如浏阳花炮,那是手工艺传统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例如绍兴诸暨,那是找到了淡水珍珠这一个大产品,通过现代农业科技,不断提升产量和品质;例如南宁横州,他们居然把一朵茉莉花做成了不小的特色产业。还有潍坊昌乐的乐器、泉州惠安的雕像、苏州虎丘的婚纱、泉州南安的石材、扬州杭集的牙刷,都很有特色,而且产业发展迅速,在未来完全可能成为大产业,这些县域,就是你们的榜样。”

    苏琪南缓缓点头,确实,东北大区的人口足够了,市场就必须层层下沉,不仅有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乡寨的多元化农业,还要有县域的特色产业,包括轻工业、食品加工业或者其它。这样的三层结构,“大市场”才名副其实,经济才能稳定又迅速地发展,而且让大多数人民能够得到就业保障。

    李思华继续说道:“向外看,在英国逐渐衰败的背景下,中美苏那就是三国竞争。”

    “美国像魏国,最强大。不过美国自身的强大,我觉得到六七十年代,无论是我们,还是苏联,都追得上。但是美国有一群强力的小弟,例如英国、法国和正在设立中的西德。这些国家的力量也很强,他们是一个资本主义整体。虽然有矛盾,但面对我们的时候,他们合作是主要的。”

    “苏联和我们到底谁是吴国,谁是蜀国,恐怕大家都觉得不好说。但我觉得苏联还是比较像蜀国。很明显的趋势,他们的经济会弱于我们,但他们在军事上不吝于投入,在欧洲与西方斗得很凶,这有点像蜀国六出祁山保持对魏国的战略进攻的那个味道。但是后劲可能不继。”

    “我们呢,说是像吴国,其实也不太像。毫不客气地说,我国的潜力是最大的,因为无论是宜居疆域的规模,还是人口的规模,都是远远超过美国和苏联的,我们能走到哪一步,能不能远远超过美国和苏联,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必然是最内向的一个国家。”

    “内循环和三大市场,都是基于我们的资源和人口禀赋而设计的。像是三大市场,很明显,一个大市场就意味着一个超级强国,我们想搞三个。美国加上整个西方算两个,苏联一个。所以我们要的,本来就是半壁天下。有了天下一半的实力,才能谈得上争取世界革命的胜利。”

    “具体到东北大区,有着庞大的鲸海这个内海,向外还有着鄂霍茨克海,以及通过朝鲜、库页岛和日本这三个支点面向的东海和太平洋。这样的条件很好,所以在以内循环为主的前提下,要适当地发展外循环。中央决定以日本为主,辅之以朝鲜南部,建设自由贸易区,就是要做外循环。”

    “不要以为只有美国和西方封锁我们以及苏联,其实西方也需要市场,尤其是欧洲。全世界的殖民地开始进入独立的浪潮,未来他们虽然能够剥削,但做不到殖民时代的程度。很多这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如果没有对外贸易,很快就会陷入贫困。”

    “可是西方自身的市场仍然是有限的,美国2亿人一个市场,欧洲不到3亿人,也是一个市场,他们的内循环,就只有这两个,所以争夺中间地带是一部分,然后与我们以及苏联贸易则是另一部分。政治上他们很多人不愿意,可是经济压力是实在的,这正是外循环能够存在的战略基础。”

    “这就是国际的大博弈,斗争是一条主线,在核威慑下,或许大国之间的战争会在几十年内被暂停,变成“冷战”。但是冷战的对象之间,不可能排除各取所需的部分贸易。而对于中间地带的利益,就变成博弈的一个重点了。”

    “所以我们的外循环对外贸易,将以中间地带或者说中国外的第三世界国家为重心,不排斥发展对美和对欧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

    她随之询问苏琪南:“你应该知道主席的三个世界理论吧?”

    苏琪南点头。在新时空,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一世界;苏联及苏联盟国,是第二世界;而新中国,则隐隐以其它国家的龙头自居,自居为第三世界。既然自居第三世界,那无疑就是要在这个第三世界,建立最稳固的基础。

    “东北大区的发展,完成基础部分后,在具体的发展上,你就必须考虑这些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大市场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苏琪南听得有点心潮澎湃,毛泽东和李思华,在下一盘多么大的棋呀,在他们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登顶世界之巅,让全球人类社会,都成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赤色天下!

    苏琪南离去后,李思华陷入了沉思。

    从美国核武器发展的情况来看,到1948年,他们应该可以解决澳洲的日本人问题,这样二战才算是真正结束了,至于澳洲的日本人会如何,她当然根本不关心。

    在解决了日本人后,美国才能真正完全腾出手来,否则单单在澳洲就有400万军队,美国甚至不能做到大规模复员。

    现在的这种状况,甚至对于苏联都很有利,这使得他们在欧洲,几乎是取得了他们索要的一切利益,苏联现在开始的经济复苏,一定会非常迅速,不过其2700万人力资源的损失,则是无可弥补的,一代最富有苏联式社会主义信仰的年轻人,消逝在了战火中,实际上苏联遭到了历史上最大的挫折,其未来最终的崩溃,至少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缺乏人力之下,大量的投机分子,趁机占据了苏联的关键职位。后来的苏联,并没有能用新生的积极人力资源,实现对这些完全利己主义者的替代。

    不过斯大林也很冷静,他索要的,都是苏联能够长期控制的。例如希腊,他最后就放弃了,他也答应了美国和英国,苏联撤出中欧,且不染指西欧。因为在地中海和中东欧的这些地域,苏联的军事力量并不占优势。南斯拉夫铁托不服从苏联,斯大林虽然生气,但也没有对南斯拉夫做什么的意图。他还是知道苏联力量的边界的。

    所以苏联是一个获得利益后,利用利益,试图快速恢复的姿态。相反,英国的“亏空”太大了,正在快速地失去全球霸权,实际上,完全可以在二战结束的时候,就宣布英国已经只是全球二流的国家了,他甚至跌出了顶级强国的位置。

    相比原时空,二战多打了一年,造成英国的情况更为严重,其自治领纷纷独立的势头非常明显,例如印度,相对前世,根本就没能拖延什么时间。在孟买,1946年战争刚结束,印度士兵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兵变,紧接着在马尔巴尔和比哈尔地区,警察开始罢工,进而演变成了全印度范围内的大罢工,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瞬间变得岌岌可危,战后脆弱的英国,已经难以控制印度了。

    二战期间为了安抚印度,英国不得不开始让印度人高度自治,结果就是其国内贸易开始对英国限制进出口,而英国原本当炮灰用的印度军团,当时不仅要花钱,而且雇佣费用变得极其高昂。印度殖民地不再是大英帝国的皇冠,开始变成了一盘亏损的生意。

    所以现在英国在印度的末代总督蒙巴顿,正在准备印巴分治方案,英国这根搅屎棍,准备在印度次大陆上,留下一个纷争不休的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对峙局面,不过他这一次扮演的搅屎棍角色,得到了中国的大力鼓掌,甚至还要在印度的北方即大山南地区,狠狠地加上一些料。

    只要印度是作为大国存在,那么与新中国始终是不可能真正友好的,永远会成为西方或者苏联,用来恶心和影响我国利益的抓手,印度也会利用对我国的敌意,来从西方和苏联获得利益。李思华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前世时空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谓争取印中友好的让步。

    中国的原则立场,不可能去反对印度的独立,那是对自己信念的侮辱。但不妨碍中国支持“山南三国”和旁遮普邦这样的“民族独立事业”,你们印度要独立于英国,别人也要独立于印度。

    中国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支持一切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和国家独立的正义事业,但这不意味着中国要以付出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我们不是圣母、不是滥好人。既然很清楚彼此未来必然为敌,那当下在不影响国家声誉和利益的前提下,尽量削弱印度,就成为必然的选项。

    可惜的是,除非采用军事手段,中国目前对印度政治的影响力很差,但军事手段是不能乱用的,否则中国会成为众矢之的。难道中国说,印度会对中国不利,所以我先发制人吗?有人会信吗?这种情况下,全世界都只会认为中国才是大恶人,是新的殖民帝国主义。

    想到这里,李思华冷笑。现在印度的独立进程与前世差不多,至少要搞到1947年的8月份。半年多的时间,足够中国让“山南三国”和旁遮普邦,天翻地覆了,山南三国是相当于中国亲自下场,而旁遮普本身就有着巴基斯坦的觊觎,只需要向锡克人提供足够的武器弹药,他们就会努力地实现自身的独立。

    对于克什米尔,中国也会亲自动手,占领其西部尤其是列城区域,这也算是大拉达克的一部分,然后将剩下的大部分克什米尔地域,留给印巴去争夺。由于相对于原时空同期更先进的道路建筑技术及更充分的资本,中国既可以从拉达克修路到列城,也可以从喜马偕尔延伸公路到克什米尔西部,事实上,当然是双线并举。

    至于到时候印度人的抗议,中国当然是置之不理,凭什么英国人用印度的牌子,殖民了那么多的其它民族和小国,最后你们印度就要继承殖民者的一切?那印度不就变成了新的殖民者吗?这不是典型的屠龙者变成恶龙的故事吗?外交上很容易当着全世界的面怼回去。如果印度想用军事力量,呵呵,到时他们就知道什么叫羞辱了。

    中国已经向未来的巴基斯坦的领袖真纳,以及海得拉巴这个土邦,派出了使节,向他们表示中国真诚支持巴基斯坦和这个土邦从印度的独立,可以提供大量的武器弹药并协助军事训练,如果没有资金,甚至可以先赊欠。当然,海得拉巴大公极度有钱,是不愁收不到军费的,最多就是在巴基斯坦上亏损一点。为此,新疆的公路,已经修到了红旗拉普,直接接壤未来的巴基斯坦。

    所以让1947年8月独立后的印度军队,首先去面对巴基斯坦+旁遮普,以及海得拉巴的军队吧,海得拉巴土邦其实很大,面积高达21万平方公里,搞一只军队的话,即使战斗力很低,但印度军就高了?先让他们扯皮吧。

    中国在此期间会好好协助和管控山南三国的发展。先让1947年,成为印度的无政府之年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