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小赵婚事与户籍管理
遵义的一家羊肉米粉老店里,赵云腾与李思华面对面坐在一张餐桌两侧,桌子上放着两碗羊肉米粉,表面红艳艳的一层红油,漂浮着绿色的葱花,看起来十分诱人,两人正在进食。
李思华噎了一口,嘴里的羊肉差点呛了出来,她赶紧吞了下去,不过还是被刺激得连续咳嗽,王春妮上来要给她拍一拍背,被她摇手制止了。她赶紧喝了几口水,才平静了下来。
她是让赵云腾的话震惊了一下,他想结婚了?此前她点过他好几次,但他都推脱因为一直在各种行动中,也没工夫去认识女朋友。上一次她还笑话他,说还是等她安排给他介绍吧,结果这就有了,而且还要结婚了?
赵云腾有点忸怩,不过他确实决定了。
他的对象是张巧云。忙碌的工作中,他并没有对结婚这件事有多高期待,由于一直在军中,平常他能接触到的女性,也是军队中那一些女军官和女兵,确实有不少人对他表示好感,甚至直接追求他,但他都没有放在心上,而且他的工作调动频繁,在每个地方呆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在印度次大陆的工作已经算是长的了。
但是他在次大陆居然碰上了张巧云!而且人家就是为他而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医之后,张巧云在大军医院工作。她写信給了肖奶奶,问她要赵云腾的地址,当时还是李思华做主告诉了她,因为她知道两个小姑娘,都是把赵云腾当“哥哥”的,不过回信告诉她通信不易,只能是先转给肖奶奶,再找机会捎给赵云腾。后来就没下文了,李思华自己也忘了这件事。
谁知道那时候军队正在西南大区的军医中,正在征求自愿去次大陆支援的军医,张巧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积极争取,终于得到了机会,来到了次大陆。
而来到之后,她就想方设法打听他的下落,终于在次大陆见到了他,见到他的时候,姑娘的眼泪就一下子下来了,欣喜和委屈,似乎都要一时间抒发出来。那种炽烈的情感,让赵云腾有点内疚,到了次大陆后,他就没有给两个小姑娘写过信,因为觉得不方便。
张巧云的行为,让赵云腾非常感动,在她到来后,他发现自己对她的心思逐渐变化了,不再是过去的小妹妹一样看待,而是逐渐把她当成了人生的伴侣。
他习惯性地将张巧云与钱莹进行比较,觉得张巧云的性格坚毅而沉静,但做事非常有决心,万里迢迢来到次大陆,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的。
最终,在这次回国之前,他向张巧云求婚了,两个人的默契已经很高,这件事就算是定下来了。
在赵云腾的“汇报”之后,李思华才完全明白了过来,她想这样也好,小张这样的性子,适合赵云腾这孩子,她的身份和工作,都比较单纯,也适合赵云腾未来在军界的发展,不容易掺杂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上。
她也想起了另一个小姑娘钱莹,不由得为她惋惜。不过要比较的话,她觉得小赵还是选择小张的好,钱莹所处的思想和工作环境太复杂,对小赵来说小张确实更适合。
李思华的内心暗暗地叹息了一声,赵云腾要结婚了,这让她高兴又有点伤感。她看了旁边的王春妮和周小红一眼,这两个妮子,从年龄上早就该脱离警卫了,两人都已结婚。她早就为她们安排好了在中央调查总局内的工作,但是在她和她们谈话的时候,两人都哭着死活不肯离开她,后来还是她心软,把她们留了下来,作为她联络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工作秘书,其实也是生活秘书。
她原来的秘书长戴明诗,早已到地方工作了,现在是某重要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工作干得很好。李思华用的新秘书长,都已经是第3个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李思华不由得有点出神。时光流逝,当年的绿鬓少年,都已渐成白头,实际上自己也早已人到中年,只是平时工作繁忙,自己不觉得而已。
明年(1954年)自己将卸任总理,本来打算只担任一任的,可是开国的事情一做上手,就没办法放下来,因为太多的机制和制度,没有个两三届的时间,根本没办法达到比较完善和确定下来。
主席明年(61周岁)就开始逐步卸任,他要为高级干部65周岁退休制度做出表率。李思华将在明年继任中G党总书记一职,到1956年继任国家主席,到1958年继任中央军委主席。而主席到1958年他65周岁时,就会正式退休,届时主席唯一保留的职务是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顾问委员会只会在中央一级存在,地方干部退休了那就是彻底退,除非被选上中顾委委员。毋庸讳言,在开国开创的时代,主席和她都认为中顾委还是有必要的,对于保持几十年的政治和政策稳定性是有帮助的。
李思华回过神来,对赵云腾说道:“小张是个好孩子。你们打算在哪里结婚?回到华京吗?肖奶奶肯定想看到你的婚礼。”
赵云腾对此却有点犹豫,说道:“我们打算就在次大陆结婚的,毕竟大家的工作都很忙,都和皮将军说好了。不打算办什么婚礼的,简单地向同志们发发糖就可以了。”
李思华笑了:“没个婚礼可不像样子,太委屈小张了。这样吧,你们先领证结婚,等以后你们回国,再在华京补一场婚宴,让肖奶奶高兴高兴。”
晚上送走赵云腾,睡前李思华却陷入了沉思,她是在想自己穿越后的这20多年,可是完完全全的“革命生涯”,对于个人的生活,似乎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在别人的眼里,自己可是一个完全的“革命狂人”。
孤单吗?寂寞吗?委屈吗?偶尔可能会有,但也影响不了自己的心境。从1926年下了决心开始,投身革命、许身家国,以自己的性格,就注定了这样的结果。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事业,有得必有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她突然噗嗤一笑,想到了前世的一个梗,低声说了一句:“男人,只会影响我出刀的速度!”
很快,她沉沉地睡去,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眼角有着一丝泪痕。
遵义是李思华此行的一站,她是来视察西南工业走廊的。
现在的西南工业走廊,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的含义了,因为在将东南亚纳入国土后,工业走廊向着东南亚延伸,实际上就是沿着新修的泛亚铁路布局,延伸到暹罗和金边,再向柔佛和越南延伸。
在延伸区域,其实军工的布局并不多,主要还是民用和军民融合产业的布局,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
在1945年我国第一台晶体管电脑研发成功后,又经过了7年的发展,目前在各种晶体管元器件和计算机上,都仍然领先于美国。李思华此行的目的,就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
原时空的经验表明,电子信息产业是最具备集群效应的产业,从美国的硅谷开始,到我国的昆山、东莞,后来的成渝,都说明集群效应的重要性。
这样的产业,不适合于分布在广大的地域上,而是集中到比较小的范围内,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实现密切的配合,从而达成最低的成本、便利的开发辅助、共同创新的一个大环境。最起码,要做到在一两百公里内,无论是想开发怎样新奇的电子产品,都能找到所有的配套供应商。
在五十年代的条件下,电子信息产业其实有两个最大的分支,第一个是已经开始成熟的家电产业,包括小家电、厨房电气、黑色家电、白色家电4大类,尤其是黑色家电中的电视,和白色家电中的冰箱、洗衣机,在国内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市场已经开始全面爆发,在国民中普及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二个分支就是电子计算机即电脑。新中国在1945年造出第一台晶体管电脑,当时用的是锗晶体管,而在1950年,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硅集成电路,而就在李思华视察前的1953年4月,功耗极低,集成度也高的CMOS工艺被发明了出来。
硅集成电路、CMOS工艺和计算机工艺的三者聚合,使得电脑走向商用的时代到来,李思华计划用大规模不间断的政府订单,先刺激这个行个业的发展,使得其尽快地步入快车道。
这两大分支,都可以算是“消费电子”的类型,特点就是市场超级大,因此可以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除了它们之外,专用电子(医疗和汽车等)、电子仪器仪表、传感、电源、显示设备、元器件等配套产业就可以被相应拉动发展。
除了以上之外,还有两个处于雏形期的重要产业,即通讯传输和信息软件,也要布局重点发展,这两个产业在此时还需要不断地“亏损”型投资来加速。
按照上述的战略产业布局,李思华组织计委研究,确定了初期在三大经济区各部署3个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在大西北(西安)布局1个,总计10个集聚区。
每个集聚区,有些产业是共同的,例如家电,因为市场太大,当然各有侧重,例如在金边就是以小家电为特色。有些则是集聚区专长特色的,例如在成都,重点就是军工电子;在重庆,重点就是通讯传输;
西南大区的3个集聚区,分别是贵阳-成都、昆明-曼德勒、曼谷-金边这3条电子产业走廊。总的原则是,越是高技术的产业,尽量设置在内地,例如贵阳-成都的电子产业,目前规划是全国最高等级的技术级别;适合外贸的,则在沿海放置,例如曼谷-金边的电子产业,以适合未来同时供给内地和便利外贸的双重要求。
5月28日,李思华抵达曼谷,西南工委(工作委员会)主任饶书时早已赶到曼谷,陪同她一起考察。
饶书时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暹罗这个地方,资源还是很丰富的,现在天然气已经开始规模性地开采,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非常丰富。现在西南大区就是以四川和暹罗为主,建设天然气工业综合基地,其中正在建设整个西南大区的管道天然气系统,三五计划内实现通达所有城市,而四五计划通达所有乡寨,这样,再有7年时间,西南大区的所有居民都能用上天然气,彻底告别使用木材和煤炭的历史。”
“第二个特色是锡矿,储量比云南还要大,大约有150万吨。目前已经大规模地开发,现在国家的食品工业蓬勃发展,对锡管、锡箔等产品的需求量很大,能够保证清洁无毒嘛,又防潮又好看。军事上的需求量也很大。”
“第三个特色是钾盐,以前没有想到,暹罗居然有如此规模的钾盐储量,超过了4000万吨,我国缺钾,以前只能依靠青海的钾盐,但是距离远,供应那么个大国也很困难。有了暹罗钾盐,现在化肥工业快速发展,现在大半个中国,都是用这里的钾肥。”
“这里农业的条件很好,不过对于国家有重大意义的,还是刚才说的三大资源。”
李思华笑着点点头,看到东南亚发展起来,对整个新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让她感到非常愉悦,当年的地缘战略,开花结果了。
她对饶书时说道:“开发锡矿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环保,锡矿通常与砷伴生,砷就是砒霜,是剧毒的物质。我知道由于砷的价值不高,锡的尾矿往往会被抛弃,但是如果让如此巨量的砷暴露在自然界,那就可能造成百万吨的砒霜,被散落在旷野中,任雨水冲刷,注入河流,渗进土壤。这个污染可不得了,一定要严加防范。宁可多花点钱,如果不开采锡矿了,务必将其封闭。”
“矿产开发,是国家发展工业化所必须的,但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保作为国策,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能只重视工业化,不管环境恶化。”
饶书时严肃地点点头,西南工委,接下来要认真地抓环保问题。
李思华又对饶书时说道:
“西南工委,可以开始研究有管理的松动户籍政策了,所谓有管理,就是数据化有总量控制,每个地域或城市流入流出的总人口,要控制在一定区间。但是人口的流动,则尽量做到从其所愿,这也算是一种计划性与市场性的统一。在三五计划完成后,国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们已经具备了松动户籍管理的初步条件,可以在四五计划期间,开放试点了。户籍管理,不能放任不管,那就会导致人口过多地流入热点经济区域。但又不能管得过死,还是要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自我选择。”
饶书时记下此事,决定回去后,先让西南经济研究中心和工委政策研究室等部门对此加以研究。
李思华问饶书时:“你知道建国初我们为什么要规定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吗?”
饶书时有点迟疑,对于这个事情他没有多想过。他回到到:“是因为建国的时候,剥削食利阶层还大量存在吧?国家不够稳定?”
李思华点头又摇头:“不够全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工业化本身,就会造成对整个社会的冲击,户籍政策其实是将当时的五亿多国民,暂时先牢牢的锁定在土地上,限制国民的自然流动,所有的流动由国家来组织,以力图将工业化对社会的冲击,降低到最小程度。”
“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例如我们大力发展某个大工业区,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农民抛弃农地和乡寨,都跑来找工作,有的地区人满为患,有的地区可能杳无人烟,这不仅造成社会不稳定,还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布局。”
“经过新农村建设五建五通等等一切的努力,现在农村和城市的普通人经济收入开始趋于一致,到三五计划完成时,这种趋势就更是明显。人有恒产始有恒心,有了生活、财富和环境的基础,就不会导致各地人民群众,盲目地到处流动寻找机会。在市场性的基础上,计划性地引导才能比较有效。这是放松户籍管理的前提。”
饶书时这才明白过来,他感到对一些中央政策,自己还是理解不够透彻。
李思华叹息一声:“全球各国的工业化时代,大多数都产生过非常惨烈的事件,我们算是很幸运的了。斯大林搞苏联工业化,有大批农民饿死;美国打了南北战争;英国抢夺全球财富,却还是羊吃人。”
“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呀,只有蓬勃地、高速又稳定的发展,才能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问题,才能解决大多数的社会矛盾。我们现在一年平均出生2500万人,进入了生育的最高峰,这就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次我来视察,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各大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为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我们必须发展成为全产业链工业化的国家,把世界上每一个能够大规模就业、具备战略意义和科技领先的产业,都做到世界第一。这样的产业规模,才能实现我们庞大规模的人民,能够得到全球领先的富裕生活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们不能放松或忽视任何一个产业。计委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编撰了《全球产业目录》,其中分门别类,以人民币来衡量,提出了万亿产业、千亿产业、百亿产业、特殊产业四大类的全球全产业目录,你们要好好研究,想想西南正在发展的产业应该如何,还有哪些可以发展的产业,提前布局。”
饶书时点头,他有点默然,他能体会到李总理话语背后的如山压力,也能体会到她内心的雄心壮志,心想:“这就是我们革命者不能放弃的理想,绝不能以为当下的成绩够了。不能持续地发展,哪来的GC主义?”
李思华临走的时候,对饶书时丢了一句:“要做好接任更重要职务的准备,安排好西南工委的工作。”
饶书时一阵欣喜,他已经听到传言,明年会调他出任副总理,他自己没有当一回事,没想到这个传言是真的,看来自己这些年的工作,中央是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