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70章 次大陆东部赤化与斯大林之死

第270章 次大陆东部赤化与斯大林之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52年5月,周恩来访问巴基斯坦。

    在首都卡拉奇,周恩来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卡拉奇数十万人在道旁热烈欢迎他,因为都知道他代表着巴基斯坦真正的最大盟友中国,而巴基斯坦得以占领大部分克什米尔和整个旁遮普,没有中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巴基斯坦的中坚力量就是旁遮普人,虽然英国划分的时候,之所以有印度的旁遮普邦,是因为用那里容纳信奉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可是旁遮普毕竟是同一个民族,因为信仰不同就要分成两国,很多巴基斯坦人是非常痛恨这样的结果的,而中国让他们得以圆梦,因此在新时空,早早地巴基斯坦人就开始建立起对中国的好感。

    不过这都是因为利益,也不用看得太重。

    中国在1948年治愈了巴基斯坦创建者真纳的肺病,使得他相比原时空多活了几年,在1952年,他虽然身体衰弱,但仍然是巴基斯坦自治邦的总督(此时巴基斯坦还未正式建国,要到1956年),虽然这个国家主要是由真纳的挚友、总理利亚格特阿里汗,在负责日常具体的管理。

    阿里汉也是非常感激中国的,在去年的10月份,有一个阿富汗人在他视察拉瓦尔品第的时候意图刺杀他,被同行的中国大使的警卫及时击毙,可谓是救了他一命——他自己的警卫毫无警觉,如果不是中国人,他就肯定会就此被杀。

    正因为巴基斯坦在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得到了满足,因此在真纳提出东巴问题的时候,上层建筑能够比较理性地承认东巴的长期问题。现在巴基斯坦在东巴实行完全自治,将东巴(孟加拉)设置为一个自治领,除了同属于巴基斯坦的名义,实际上是让当地人自行治理,包括治安,在国防上给了当地武装一些编制。制这迅速地稳定了东巴当地的不满情绪——虽然西巴对东巴没有资源支持,但至少不碍事,让当地自行管理。虽然这让孟加拉成为了国中之国,但至少不用西巴耗费资源和兵力了。

    现在西巴的国防,由阿里汗负责,所以周恩来此次出访的主要目标,除了真纳,就是阿里汗。

    周恩来出访的目标是两个。第一个可以称为“武器换行动”,向巴基斯坦免费赠予一批中国换防下来的旧式武器装备,包括坦克和战机,甚至还有俯冲轰炸机这样的武器,换取巴基斯坦在印度边境上积极地活动,拖住大批的印度军队,使之无力支援东面。

    第二个则是经济上的,中国已经完成了“大山南环线”的干线公路体系,现在想进一步延伸,从红旗拉普和克什米尔两个方向,与巴基斯坦联合修筑干线公路,通往巴基斯坦筹备中的新首都伊斯兰堡和北方重镇拉合尔,然后将公路一直向南,连接巴基斯坦一些比较重要的城镇,最后抵达现在的首都卡拉奇,也就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港口。

    至于瓜达尔港什么的,是要等到这条重要的干线公路完成后再说。

    对于中国的意义,一方面是将巴基斯坦从经济上基本纳入中国经济圈。另一方面则是战略性的,卡拉奇是阿拉伯海的重要港口,已经接近阿曼湾,海洋的对面就是中东的阿曼,这对于未来影响中东,是一条战略线路。

    当然,对于巴基斯坦的意义也很大,不但是改善了他们国内的交通,而且与中国和山南三国都连接了起来,接入了中国的大市场,这在经济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从此他们的贸易往来,就不会只是阿拉伯世界这一个方向,而是多了中国,甚至成为中国与阿拉伯之间贸易的中转节点地域,当然有着长运的战略意义。

    第一个建议真纳和阿里汗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如果说在建国前巴基斯坦的这些上层建筑,还有与印度和平共处的幻想的话,经过这几年,所有人都认知清楚了,印度就是巴基斯坦永恒的敌人,而印度因其体量,总是要强于巴基斯坦,巴国处于危险的弱势方。

    在夺下旁遮普和克什米尔后,他们更是十分清楚,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此后绝无可能改变。中国提出的这个交换,对于巴基斯坦非常有利,而且并不需要自己真的去进攻印度,只要拖住他们,就能得到大批武器弹药,极大地改善巴基斯坦军队的装备,这样的事还不干,那不是傻子吗?

    他们很清楚,这样的让巴国“大占便宜”,其实是中国有意地增强巴国对抗印度的军事实力,这几年他们看得非常明白,中国在尽力地削弱国大党印度,他们不愿意在中国边上,出现一个与他们社会体制不一致的大国,这就是巴基斯坦的战略机会,当然要把握住。

    第二个建议真纳和阿里汗个人也是同意的,但他们还需要说服其它人,完成巴基斯坦内部的流程。真纳和阿里汗都是在英国受过长期的高等教育的,是穆斯林中真正睁眼看世界的一代人,他们对于与中国联合修筑战略公路的意义非常清楚,这对于巴基斯坦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以及发展国家经济都非常重要。

    建国以后,他们自己主政,对于巴国的落后是非常着急的,两人还不同于那种部族出身的贵族,不太在意社会的整体发展,他们是很在意的,也想把巴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国,否则抵御印度都不够,如何保障穆斯林的利益呢?

    此前他们的国策,主要是交好西边的阿拉伯世界,因为大家的信仰相同。至于中国,因为交通不便,所以主要是考虑军事和政治,对经济没有什么考虑。但现在的情况完全变了,再有中国筑路的话,巴国的经济就可以在两个方向发力了。

    至于顾虑中国通过公路入侵之类的想法,真纳和阿里汗都是一笑置之。中国要是真的想侵略巴基斯坦,在已经控制了大山南地域,并且修筑好了高质量公路的前提下,没有巴国内部的公路,又能对他们的军事行动增加多大的阻碍?扯淡嘛。

    所以两人对于说服巴国的上层建筑是充满信心的。实际上,两人都非常激动,这是巴基斯坦的大机遇,中东石油的战略重要性,现在大家都知道,而中国此举,无疑是将巴国作为其与中国阿拉伯之间贸易的跳板,这让巴国的战略地位极大地提升了。

    对于美国和英国可能的压力,两人也不在乎,国家刚刚独立未久,正是“民气”最鼎沸的时候,明摆着对巴国有着大好处的事情,美英现在有什么力量,逼迫巴基斯坦吃亏?这可不是原时空,巴国需要依赖美国提供军备,从军事和政治上对抗印度的时代。

    印度南部新成立的安得拉邦,首府就是此前的海得拉巴,这是一个面积37万平方公里的大邦。

    在境内中部东高止山的密林里,游击队中一场决定安得拉命运的会议,正在进行中。

    维拉桑面容平静,但内心却汹涌澎湃,挚友甘纳什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讲。他们是为了建立印度次大陆第3个中国模式的共产党“海得拉巴共产党”而在此聚会。维拉桑和甘纳什与迈达维他们一样,都在中国经过长期训练。但他的团队中现在有着很多原来苏联支持的印共的人,在苏联与中国协议将次大陆交给中国负责推广革命后,印共失去了支持,很多人转而投向他们。

    在北方两大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对他们的刺激很大,眼看北方的两个共产党都可能要建国了——他们已经完整地解放了五个邦,完全具备了建国的条件。

    维拉桑和甘纳什等人商量下来,决定自己组建“海得拉巴共产党”,他们自认为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不甘愿成为北方两党的附庸或者部下。

    两人都是海得拉巴人,印度南部本来就与北方的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民族与习俗的完全不同,这对他们的决定影响很大。而且他们觉得安得拉地域是印度资源最丰富的邦,面积广大、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且有铁有煤,有发展工业的基础,何必去仰人鼻息呢?

    在他们与中国军事顾问团派到海得拉巴的小组(组长林牧盛)等人协商后,林组长立即发电报给顾问团,很快得到了同意。未来中国将开辟对海得拉巴根据地的“物流专线”,在他们的根据地建立干部培训学校,定向支持他们,也承诺会协调未来北方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他们正义的事业全面支持,包括派遣军队参与战斗。

    野心和信仰的共同作用,加上中国的支持,次大陆的第三个共产党的成立,就显得理所应当。

    海G成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建军,将原来的游击队转变为类似北方两党的正规军,兼具游击战与正规战的能力。不过他们此时的兵力还比较少,在扩军后也仅能编成3个旅,总共一万多人,但是中国谚语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焉知同志们未来不能打下一片社会主义的新天地?

    在维拉桑他们的海G建立后的几个月内,“泰米尔纳德共产党”、“卡塔纳克共产党”等好几个党都秘密成立。喀拉拉邦最早在苏联影响下成立的共产党也因此改名为“喀拉拉共产党”,不过他们的思想仍然是议会斗争,争取地方执政(原时空他们确实在此邦执政30年),虽然思想路线不同,但至少此时是“友党”。

    中国模式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遍布印度至少20几个邦。与此前在次大陆主导性的议会斗争、社会改良的“印度社会主义路线”不同,激进知识分子和一些底层的人士,开始倾向于认为中国路线才是对的,没有武装斗争,不彻底消灭剥削食利阶层,根本无法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巨大影响,其涟漪开始波及全印度。

    1952年10月,印军主力从那格浦尔东进,通过东高止山脉的缺口,像是一把三叉戟,兵分三路,南攻婆罗门布里,北攻贡迪亚,主力则在中路,直扑切蒂斯格尔的腹心杜尔格一带。

    由于建立了良好的情报网络和民兵监视系统,印军的行动已为革命军所掌握,实际上,现在印军的行动对于革命军几乎是“单向透明”的,这这是中国模式革命思想的威力,动员到最底层的群众,他们自动地就形成了一个最有效的监控网。

    因此,中路敌军在越过彭达拉之后,就遭遇了革命军准备好了阵地的阻击战,而另外南北两路则被革命军诱敌深入,尤其是北路印军,在他们猛攻贡迪亚的时候,却被从山区穿插和急行军而来的革命军一部截断了后路,遭遇了南北夹击的包围战。

    印军中路军试图救援他们,但是派出的部队,反而被早已准备的革命军“围点打援”包围,在印军不及支援的时候,集中火力歼灭了援军,而印军北路军失去了援军后,在4天3夜的抵抗后被歼灭。

    北路军的覆灭和中路军一部的被歼,使得印军只能承认行动失败,他们被迫撤退,而无论是中路还是南路军,都在撤退中损失惨重,被革命军一路追击。

    在这一次战役中,双方的空军第一次参战,展开了空中角逐,不过双方的空军都很稚嫩,对于地面战斗的影响有限,印军的战机损失多一些,但并非革命军空军比印度空军优胜,而是大量博福斯40高射炮的战果。

    战后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复盘中,赵云腾们发现,原来此时的美军军官,战术上并不高明,他们习惯了一路平推,因为美军自己是高度机械化和依靠火力的。英军军官也没能为印度军队量身定做什么有效的策略,因此整体印军就显得很呆板。对于革命军采取的“中国式战术”,例如大范围、中远距离的快速穿插、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避实就虚、迂回包抄这一套,非常不适应,这也是此次印军快速失败的缘故。

    在赵云腾想来,这些美军军官,有点像原时空朝鲜战争初期那样,同样对于中国的战术不适应,不过他们也会逐渐进步。

    整个“次大陆东部红色根据地的第二次反围剿”结束,印军的损失超过了10万人,不得不退回去。

    大约是连续两次大失败的缘故,国大党印度不得不沉下心来,而且他们的财政已经几乎要破产了,实在打不起大仗。此后的时间,双方小规模的游击战和“扫荡战”,几乎是每天都会爆发,但大规模的战役,却没有再展开,因为双方都没有把握,都在等待形势的变化。

    尼赫鲁和国大党痛苦地发现,他们快速统一整个印度,建设民族强国的梦想,已经破产了,次大陆的角逐,注定了是一场长期的战争。

    1953年1月,“比哈尔与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以及“奥哈尔与恰蒂斯加尔人民共和国”建国,不再承认自身是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立即予以承认,而巴基斯坦和山南三国随后跟进。

    国大党印度自然激烈的反对,在联合国还提出了议案,要求谴责中国和中国支持下的新殖民主义,美英法支持他们的提案,但是被中国和苏联联手否决。

    印度次大陆已经成为全球最知名的热点新闻地区,就像是原时空的巴勒斯坦和中东地区,或者是阿富汗战争中的阿富汗。各国每天的新闻播报中,几乎都有来自次大陆的冲突新闻,而全球的战地记者,几乎有半数,都是在印度。

    伴随着次大陆的冲突和战争,中国“强悍”的形象开始在全世界变得具象。在中国支持下,几年之间连续5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次大陆出现,在西方高度警惕的同时,也使得中国像是此前的苏联一样,成为了全球社会主义革命者心目中的明灯。

    中国在次大陆成功的革命,也刺激了苏联的反应。使得他们决定,加速苏联对世界革命的输出。

    波斯(伊朗)成为了斯大林重点思考的目标,取得南部出海口,到印度洋温暖的海水里洗士兵的靴子,一直是俄国人的理想之一。历史上俄罗斯无数次地与英国等在伊朗角逐,但在苏联建立的这段时间,英国人将俄罗斯人在波斯的存在,几乎完全消灭了。

    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英国正在勉力维持其全球存在,但实力有限,只能是步步后撤,苏联则已经大致疗治了二战的创伤,国力正在迈向新的高峰。一减一增,也许就是苏联的机会。而通过二战,实际上苏联加强了对中亚的控制,或者说,中亚地区,从哈萨克、乌兹别克到土库曼,都基本稳定了下来,可能制造麻烦的家伙,早就在二战中被送上了战场,消失在德国人的炮火中。

    既然南方稳定了,那么继续南进是不是就有可能了?中国同志在次大陆的实践,给了苏联一个很好的示范。

    思考中的斯大林并不知道,他的生命即将走到最后。而在他之后,苏联的继承人们会继承他的战略吗?

    1953年2月28日,斯大林邀请了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贝利亚和布尔加宁四个人前来克林姆林宫,五个人开怀畅饮,喝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斯大林送客人出门时,心情看起来还很不错。

    然而他一直没有起来,等到第二天下午4点,警卫才发现他躺在地上,似乎还在睡觉,通知贝利亚后,贝利亚说是在睡觉,又通知了赫鲁晓夫等人,最后才通知医生。

    医生送斯大林入院后,脑溢血的时间已经太长,抢救不过来了。3月5日,斯大林逝世,全球震惊。

    为什么没有先叫医生?斯大林因此是被谋杀的吗?谁也不知道,即使是在新时空的李思华和赵云腾,在这一世仍然不知道事实的真相。

    历史,总是会留下许多的不解之谜。

    -------------------------------

    声明:本作品来自互联网,由蓝猫TXT论坛(www.lm52.com)网友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觉得本书不错,请购买正版书籍。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