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81章 中国卫星带来的珍珠港时刻

第281章 中国卫星带来的珍珠港时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中国共和历2797年(西元1956年)1月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中心。

    钱学神注视着CRT显示器,在他的身边,冯布劳恩同样紧紧盯着显示器,显示器中呈现出来的,正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现场,高耸的火箭下,人员已经撤离,发射即将进入倒计时。

    工作人员连接好了另一台CRT显示器,图像出现了,是华京中央军委指挥中心的镜头,主席和李思华的图像呈现了出来,他们在中央直接观看着现场的发射过程。

    这颗卫星本来计划是1954年下半年就发射的,但为了让卫星更完善,直接实现两个目标——返回式和科研装置的重量超过300公斤,拖延了两次,先推迟到1955年的下半年,最后又改到了新一年的1月1日,直接将它作为对中国人民的新年献礼。卫星仍然命名为“东方红1号”。

    电话接通,钱学神向主席请示:“准备完毕,请求批准发射!”

    主席简短地回答:“同意发射!”

    指挥员开始倒数:“……9,8,7,6,5,4,3,2,1,点火!”

    发射控制台操纵员按下发射按钮,火箭底部火焰燃起,降温的水,瞬时变成水汽,底部有着大量的白烟,火箭开始缓缓上升,钱学神和冯布劳恩的呼吸似乎都停止了,他们的眼睛眨都不眨,这个时候他们无从思考其它的事情。

    火箭速度越来越快,升得越来越高,很快变成了一个小点,然后已经看不见了,各种测控参数表明,发射成功!

    指挥大厅内爆发出雷鸣的掌声,但这只是前半段的成功,钱学神和冯布劳恩的心理,仍然并未松懈,他们等待着最后的消息。

    过了一会,通讯员接到电话,他听完转头向钱学神们激动地报告:“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乐曲,音色优美,清晰洪亮!”

    指挥大厅内立即沸腾了,大家欢乐得跳了起来,钱学神和冯布劳恩,都露出了由衷的笑容,他们彼此热烈拥抱,又和涌上来的其它人拥抱,很多人热泪飞扬,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步,具备就像是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那样的重大意义!

    中央军委的指挥中心内也是一片欢腾,在场的国家领导人彼此祝贺,喜庆的气氛,洋溢着整个中心!

    李思华命令:“立即安排新闻播报,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的伟大新成就!”

    中央随即召开了一个政治局常委会,对卫星发射成功后的形势进行讨论。

    主席非常高兴,乐呵呵地说道:“我们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这算不算是东风压倒了西风?”

    大家都哈哈地笑了起来,恩未笑着接道:“我看算!在大炸弹之后,我们又给了西方一个雷霆嘛,不要以为只有他们,才能研发出全新的科技,我们中国人一样有这个能力!”

    李思华笑眯眯的,心情很好,这可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意义,在国际战略上影响大了去。主席眼神转向李思华:“卫星发射成功,必然对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你有什么看法?”

    李思华收敛了笑容,开始认真地说道:

    “正面影响肯定是巨大的,这一次我们卫星发射成功,对于国际上尤其是对于美国的震撼,将远远超过大炸弹那一次,这一次在他们看来,可能可以与珍珠港事件相提并论,美国人很可能会当成是一场战败。”

    大家都非常吃惊,美国人肯定震惊,但是会到这个程度吗?刘韶其问道:“至于吗?大炸弹可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威力武器。”

    李思华肯定地点点头,说道:“非常有可能。大炸弹那一次,美国和西方到现在为止,包括其上层建筑,大多数还是认为,我们当时是提前发现了这个科技前景,提前投入,所有我们才第一个有了大炸弹,对他们来说,感觉是我们的幸运,充满了偶然性,并不是我们的科技有多厉害。”

    “但这一次就完全不一样了。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和西方,再也不会认为中国是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而是他们确实在科技竞争中落后了,这种落后的震撼,对于他们是破天荒的,当然不一样,所以大概率美国人会视之为美国科技上的珍珠港事件,是一次科技战败。”

    “美国人一向自诩为科技领先,但一败于大炸弹,二败于人造卫星。美国社会和民心,必然因此而震荡。”

    大家这才明白过来。李思华继续说道:

    “这一次事件,对全球的影响也会很大。中国的国际声誉将大大提高,对于所有的社会主义力量,影响力也会大涨,还激励了各国革命者对于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正面效应是巨大的。简单地说,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任何国家或者组织,敢于蔑视中国的力量了。”

    大家又都呵呵地笑了起来,主席却听出了李思华的话里有话,问道:“有正面效应,必然也有负面效应吧?”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这会强烈地刺激美国和西方,他们对我们的警惕性会更高。而美国会像被刺了一针似的,惊醒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努力,全球高科技的竞争,将由此趋于激烈。”

    “最大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会让美国从此对于发展科技变得极为重视。在之前10年的时间里,美国社会对于传统的理论教育,给予了很大的限制,学生们的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减小了很多。而且中学生学习数理化的时间很少,科学家被看成书呆子,得不到社会上应有的重视,这一时期,很多科学家由于缺乏经费,纷纷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但在经历发射人造卫星的冲击后,美国一定会重新重视基础教育,社会上不会把科学家,当成书呆子来骂了。”

    众人都收敛了笑容,这可对于中国不利。李思华继续说道:

    “不过这是历史的必然,冷战本身就会推动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卫星事件,只不过加快了这个过程而已。按照我们最新的情报,苏联很可能在1957年下半年发射卫星,只不过被我们抢先了而已,即使我们不发射,到时苏联人也会发射,震撼是一样的。”

    主席深沉地说道:“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美国人醒不过来,这是妄想。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我们只能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美国人强,我们就要比他们更强。”

    接下来大家讨论了中国卫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计划。李思华解释说,最近5年的重点,是通讯和遥感卫星。卫星通讯克服了无线电通讯的种种弱点,而遥感卫星则能够获得大量情报,这两者是当午之急,尤其发展出来,将大大提升我国军事的能力。

    在5年之后,逐渐开始发展导航定位卫星体系和遥感卫星中的气象卫星分类。导航卫星系统估计要发展1520年,但成功后,军事上精确打击的时代就到来了,而在服务国民经济上的作用,更是巨大。

    总体上,就是遥感、通讯和导航3大系列,但也还会发展一些新技术试验卫星和空间探测卫星。

    散会的时候,领导人正往外走,李思华突然又笑了一声,主席转头好奇地问道:“什么事好笑?”

    李思华笑吟吟地说道:“美国人现在开始追赶,他们与苏联必然掐起来,要争夺谁是第二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要是苏联仍然是第二个,艾森豪威尔恐怕会被美国人骂成一条狗,偏偏苏联现在这方面,要比美国领先得多。想到他可能狼狈的样子,不能不好笑。”

    大家想到艾森豪威尔届时可能的处境,都哈哈地大笑了起来。

    卫星是下午发射的,可是在各国的晚间新闻里,已经变成了超级大新闻,像是一场强烈的飓风,扫过了全球!

    尤其在美国,此时美国的电视已经开始普及,当人们从电视中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What the fuck!莫名的恐慌,在他们心中蔓延。

    中国对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各国首都上空的时间,都进行了预报,以便各国观测,它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只有114分钟,所以包括美国在内,到了晚上,已经有无数观测的信息,传到大众的耳中,很多天文爱好者都对其进行了观测,少数人甚至肉眼都看到了这颗卫星——它的表面是经过视觉强化的,本来就要人易于观测。这些细节,大大增强了这颗卫星对美国人的震撼性。

    艾森豪威尔是共和党人,他在民主党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约翰逊,首先就喊出了“这是美国科技的珍珠港时刻!”的口号,迅速成为第二天很多报纸和媒体的头条标题,他们确实是这样认知的。

    这场风暴立即席卷了美国,第二天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都召开了紧急听证会。民主党的林登.约翰逊,慷慨激昂地演说:“在冷战这一关键战场上,无法主宰太空,就意味着在任何其它领域都要稍逊一筹。在全世界世看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就是这个时代的主宰者,第二个进入太空的国家,则在任何方面都将位居次席!”他愤怒地说道:“我们美国人,不能把国家安全寄托于那位著名士兵的坟墓!”他指的“那位著名士兵的坟墓”,当然就是共和党艾森豪威尔总统入住的白宫。

    约翰逊的演说,获得了国会民主党议员们狂风暴雨一般的掌声和喝彩,甚至有些共和党议员,也觉得他说得是对的。

    对于民主党的攻击,艾森豪威尔是无所谓的,反正民主党总会用任何一个借口,来攻击他这个共和党的总统。但汹涌的民意,让他立即就吃不消了,他也没想到,美国人会反应如此剧烈。

    但对于一向自高自大的美国人来说,这确实不可容忍的。设想一下,美国人头上很高的地方,就有中国或者苏联的太空设施,有侦察卫星看着美国人拉屎撒尿,而美国什么都没有。你干什么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人家干什么你一概不知,美国人有什么感觉?那不就是只有挨打的份儿了?

    美国军方的反应则更强烈,他们知道中国已经有了号称射程6000公里的洲际导弹东风4型,此前他们还在怀疑中国的这种导弹是否真的存在,但卫星一发射成功,所有白人的傲慢完全不见了,傻子都知道这肯定是真的,有洲际导弹的能力,才能发射卫星!美国确确实实本土开始遭受最严重的威胁!

    美国三军申请的对抗苏联的科技项目,像雪片一样地呈交到了艾森豪威尔的手中,空军开出了一长串外空项目清单,包括洲际弹道导弹项目、反弹道导弹项目、反卫星项目等,陆军和海军也是一样。而在艾森豪威尔驳回了陆军的一些项目后,陆军参谋长泰勒等高级军官,还愤而辞职。

    在如此沉重的压力下,艾森豪威尔政府被迫全面转向,他此前觉得自己一生武功赫赫,想在民生上留下不朽的声誉,主张控制美国的军备。本来其政府对于外空也是主张“外空非竞赛化”和“外空非军事化”的,现在只能是180度地大转弯了。

    很快美国公布了多项对应的措施,包括出台《国防教育法》等等,公开宣称美国要做航天领域领先于世界的大国。他们首先部署了卫星研究,要在这个领域先赶上,而更大的计划,包括宇宙飞船和未来的登月计划,也开始萌芽。

    对于美国人来说,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但艾森豪威尔等少数人,能够痛苦地认知到,他们对于美国军工复合体这头怪兽的限制,现在彻底崩坍了,这头怪兽,已经撕裂了约束它的笼栅,而它出笼后,就要吞噬血肉,不仅仅是全球其它民族的血肉,更多的实际上是美国人自己的血肉。

    军工复合体带来的,将是美国年复一年永恒的高军费和高国债,美国人从此的负担,开始一步步加重,这个巨人矫健奔跑的身姿中,他的腿上已经开始长疮。

    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在苏联也引起了巨大震撼。

    赫鲁晓夫大发雷霆,他很愤怒,他知道苏联的洲际导弹正在加紧研发,预计在1957年下旬可以成功,而成功后的第一件事,他就是想用来发射一颗人造卫星。科学家们的这个创意,本来被他认为是绝无仅有的天才之想,没想到,中国人大大地抢先了,人家也有这个创意。

    让他感到惊慌的是,新中国对于苏联的步步领先,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大炸弹,第一枚弹道导弹,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现在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谁才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恐怕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认为是中国而不是苏联了,苏联的影响力,被中国人夺去了很大的一部分,而这样下去,他们还会夺走更多。

    “不行!”赫鲁晓夫握紧了自己的拳头。宇宙航天,已经成为大国争夺的新边疆,代表着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苏联一定要加大投入,督促科学家们争分夺秒,至少,苏联要抢在美国之前,发射卫星!在中国人身上丢掉的面子,必须在美国人身上找回来!

    赫鲁晓夫的思绪不止于此。卫星已经被中国人抢先了,但是苏联正在初步预研的宇宙飞船,将是下一个震撼世界、震慑全球的大机会。苏维埃必须第一个发射宇宙飞船成功,把人送上太空,这样的震撼,会比卫星更强!

    中国人造卫星的成功,犹如点燃了航天宇航事业的导火索,美国和苏联都铆足了劲,要赶上中国,而在世界的其它地方,影响也是深远的。

    戴高乐仔细阅读了所有有关中国卫星的报道,他冷静地认知到,法国不能缺席这一场伟大的竞争,这是大航天时代的序幕,就像几百年前的大航海开启一样,落后的国家,可能就会变成人类历史的弃民。

    但是法国的力量太小了,尤其航天对于国力的要求极高,还必须是年复一年的不断投入,法国单靠自己能支撑吗?他又想到了欧洲联合,必须解决法德问题,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航天宇航这个最关键的领域,能够与三大国竞争,让欧洲拥有一席之地。

    这也是蝴蝶效应的一种,中国的卫星发射,意外地成为欧洲联盟的推进剂。

    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则是另一番思考,他的政策主张,是认知到英国的衰落,所以试图与美国结成紧密的同盟。但是他有不得不痛苦地认知到,美国人现在可不是一个好盟友,他们仍然在觊觎着大英帝国已经所剩不多的珠宝。

    他正在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密谋推翻埃及的纳赛尔,让两国仍然能够控制苏伊士运河。可这个计划,在他试探美国人的时候,遭到了美国坚决的反对。他们就是想让英国完全成为美国的附庸。

    中国卫星的成功,让艾登更加感到压力,他不觉得英国人能够追得上,英国也不应该把有限的国力,浪费在这上面。这种大国的游戏,英国暂时已经玩不起了,还是努力争取实惠吧。

    最彷徨的,大概是国大党印度的尼赫鲁,中国卫星的成功,对于他如同是又挨了一棒,他现在认知到,想依靠美英来对抗中国,是不现实的了,大印度的梦想,在中国强势的时代,已经是妄想,只能是期待后世了。自己的理想,只能是在风中消逝了,这加重了他的病情,他活不了多久了。

    实际上,李思华设定的中国航天发展路线,最近十几年的重点都将是卫星,各系列的卫星,因为实用的价值大得多。而对于飞船、登月和空间站这条线,则是每年拨给了相当于GDP的0.1%,让科学家团队长期研发,逐渐提升,稳扎稳打,不急于维持所谓世界第一的虚名。

    实际上,她内心决定将第一艘宇宙飞船的成就,让给苏联,美苏太空竞争的激烈化,是消耗两国国力的不二法门。原时空苏联固然是搞得民穷财尽,美国还不是有点山穷水尽了?要不是苏联跌倒、美国吃饱,美国也恢复不过来。

    就让两国透支国力,去“大争”吧,中国只要保持在国力许可的范围内,稳步发展就行,这是一场长期的竞赛,可不是仅仅只有冷战期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