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越过太平洋的雷电对撞
1955年10月,中国自由贸易区,沪苏市。
路灯下,陈苏急匆匆地走过街头,他紧皱着眉头,想着赶到公司,再与美国那面的进口公司通个越洋电话,再争取一下订单。
这几天他都在抱怨自己的迟钝和愚蠢。由于次大陆的战争冲突,中美两国的关系变得很糟糕,自由贸易区的中美贸易一下子就降温了,很多原来可以做的生意,突然就变得困难了。
他是做一些厨房小家电出口的,这几年,中国发展了不少新奇的小厨电,例如榨汁机和刨冰机什么的,由于性价比很高,至少远比美国自己的产品价格低得多,所以在美国那里卖得很好,很受美国家庭的欢迎。
所以上次接到美国大订单的时候,他想都没有想,立即向工厂下了相应的订单,还自己想着能大赚一笔了,结果人家给他来了个“不可抗力”的通知,由于美国商务部现在进口中国电器,要申请许可证,这家公司没有许可证,这个订单只好作罢。
可是他订货的钱都掏了,美国人不要的话他不时要亏掉底裤?
想到前一段时间外贸局的警告,要求近期对美贸易务必警惕,尽量采取出港船交货即完成的FOB贸易等贸易条件的通知,他很懊悔自己大意了,其实他也知道,并不是自己太愚蠢,而是太贪婪了,总想赚一笔算一笔,最后撞枪口上了。
最后争取一下吧,不行的话只能是出口转内销了,这就赚不了什么钱了,说不定还要亏损,他的货可不少,而且以前都没有走过内贸渠道。实在不行的话,只有向那个外贸局的“出口转内销撮合平台”求助了,不过那里成交的价格,一直不高,他并不是很愿意。
唉,他叹息了一声,脚步变得更快了。
类似陈苏这样的情况,最近可不是一个两个,随着次大陆战争,中美两国实质上爆发了直接冲突,本来红火的中美贸易受到冲击,美国政府商务部等机构,收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条件,使得这几个月对美外贸额度,大幅度下降。当然,这是双边的,中国对等报复下,对美国的进口也大幅度下降。
新时空中由于外贸的比例较小,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小,甚至科技的依赖也很小,普通的工业设别,中国现在自产率已经非常高,美国领先的一些设备,所谓贸易正常的时候也买不到,美国还是封锁。所以双方的贸易,主要还是各自“比较优势”的项目,例如中国进口美国石油和金属,出口轻工业品。大约唯一能进口的高科技设备,就是医疗设备。
这种情况下,中国对等贸易制裁也不手软,整体上不太顾忌嘛。当然,在这种两国之间的贸易拉锯战中,陈苏这样的小商人,如果不够机灵,可就易于吃亏了。
然而这就是不可测的国际贸易,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以斗争为主、合作次之的大国之间。
现在这种情况,并没有出乎中央的预料,在次大陆战争之后,美国还能完全对“中美自由贸易”放任自流才是见鬼了。
李思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判断是:中美贸易必然会冷却一段时间,但不至于中断。而后,可贸易的品种受到限制,但贸易额仍然会不断上升。边打贸易战,边贸易,不算奇怪。
她判断的依据是,中美贸易是美国能影响中国不多的现实手段之一,如果完全中断了贸易,美国反而丢失了影响中国的手段。而且现在一年大几十亿美元的贸易额,对很多美国公司和财团还是很重要的,例如德州财团,他们肯定会反对完全中断中美贸易。
所以最后美国肯定会对中美贸易的品种控制得更严,但贸易额由于需求增长,还是会不断上升。
对于有同志提出的,我们以内循环为主,与西方贸易那么麻烦,可否干脆就放弃对西方的外贸了?对于这种思想,李思华则认为这是自己犯傻,是白痴的行为。
我们向美国出口,用换来的绿纸套购了美国的石油和金属,这是货真价实的资源,当然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就算是美元多了,贸易不平衡,但由于美元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储备货币地位,我们还可以将绿纸拿到其它西方国家套购资源。
西方现在限制我们贸易的,主要是科技,而只要没有限制资源,外贸就应该继续做下去。
主席走进门口,这是一次政治局常委的常务会议。他虽然已经卸任总书记,但还会担任政治局常委到1958年年满65周岁的时候。
大家都站了起来欢迎他,最近主席号称闭门读书研究,好几个会议都没有参加,他也是以此来表示,自己确实要逐渐退休了,同志们不要再把所有的工作都请示他。
李思华笑问主席:“您最近在研究什么呀?”
主席笑眯眯地回答:“我在研究赫鲁晓夫这个人。”
主席在研究苏联的新领袖?大家都来了兴趣,请主席谈一谈他的看法。主席说道:
“我对这两年赫鲁晓夫的言行研究的总结,他表现的思想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个是试图与西方和平共处;第二个则是试图将苏G转变为所谓的全民国家的全民党。”
“他这个人很有政治斗争的小谋略,所以从贝利亚到马林科夫,都搞不过他,但是他没有大智慧,从他思想上的这两个倾向就能看得很清楚。”
“我们对西方的外交语言,一向也号称要和平共处,但我们都知道那是纯粹的外交语言,我们想西方死,西方更对我们恨之入骨。而苏联与西方美国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可化解的矛盾。”
“所以我本来以为赫鲁晓夫说的和平共处,也是这种外交语言。后来发现真不是,他是真的这么想的,试图真的与西方和平共处,他现在最新的动作就是放弃了奥地利嘛。他现在有个三和战略,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以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和平渗透。这个战略,我觉得是不成立的。西方愿意与苏联和平共处吗?表面上打着幌子,私底下是更凶狠的进攻和颠覆搞破坏。所以他的想法,有点天真,不像是一个大国领袖的水准。”
“至于全民国家和全民党,他是号称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差不多结束,但GC主义尚未实现,在中间阶段硬塞了这么个玩意。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哪有什么全民的国家,我们中国要的是大多数底层人民的国家,而美国是资本家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阶级和阶层的存在,全民是不可能的幻想。”
“至于全民党,就更是感觉是硬拗。哪有什么全民党哟?苏G放弃了过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无产阶级代表的历史定位,我看他们这个全民党,未来是代表不了全民的,最后只能是藏污纳垢,什么人都吸收了进来,全民党嘛。”
“赫鲁晓夫的思想,我觉得会为未来的苏联发展,埋下后患。”
李思华摇了摇头,她与主席曾经多次探讨过原时空苏联的最后解体,都认为根子从赫鲁晓夫时代就埋下了。主席知道原时空的历史,从后往前研究,就看得很清楚。
她说道:“从他思想对国际形势的影响看,我觉得会有那么几个重要的趋势。第一个,是艾森豪威尔时代,美苏之间的关系会有一定的缓和,毕竟赫鲁晓夫想要与西方缓和,而美国也需要时间。”
“第二个,美苏缓和,就意味着美国可以调动更多的力量,来对付我们。未来的几年,由于预估在19571958年,美国的洲际核导弹力量将赶上我们,所以对新中国所谓更严厉的政策,必然是未来几年的美国特点。我们要做好中美关系未来冷淡的一切准备,包括贸易关系,以及国际关系。”
“第三个,既然赫鲁晓夫讲求和平共处,那么他也应该愿意进一步改善中苏关系。我们的们外交部门要努力做好苏联工作,更大地扩展对苏和东欧社会主义国际的贸易,东边损失西边补嘛。”
“第四个,在次大陆获得阶段性胜利后,我们也需要放慢一下节奏,由攻转为暂时的守。在我看来,未来最激烈博弈的地方,应该会是锡兰和印度南部的地区,这是由印度洋作为全球工业资源运输中心的地位决定的。”
“从美国的角度看,印度洋最重要的就是中东,是石油。我们控制了次大陆南部和锡兰,越过阿拉伯海,就是中东,这对他们的威胁很大,因此斗争的矛头,很可能重点之一就是这里。”
“根据最新的情报,美国人很可能获得英国人提供的一个群岛,即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岛,他们将在那里建设迪戈加西亚岛军事基地。这个基地的特点,是位处好望角、新加坡、红海、澳大利亚间多条航路的会合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他们制控中东、北非和东非,都非常有利,必然会是美国全球最重要的海外海空基地。”
“而这个基地向北,正对的就是锡兰和次大陆南部,在这里挑战我们,是最正常的,因为我们的存在,导致美国的印度洋霸权,被分掉了一半。”
“我们的对策是什么呢?我的建议是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开始大力建设和发展海军,经过建国17年的奠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船舶技术上,我们基本上具备了海军大发展的条件,希望通过15年的发展,到1970年,在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能够达到与美国海军平分秋色的程度。”
“第二个方面,则是要在锡兰和印度南部驻军。建设我们的海外海空军事基地,这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保护这里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受到美国的海空威胁;第二则是控制这里的关键港口,保证我国未来从中国进口石油航路的安全,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这个部分,希望在5年之内完成。”
“所以在海军层面,需要重点发展西方舰队即印度洋舰队,在未来可能在规模达到后,还需要将西印度洋舰队一分为二。第一只分舰队是以保护孟加拉湾为重点,它面积有21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海湾,而现在,基本上是我们与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海,具备重要的战略和海洋经济意义。”
“第二只分舰队以次大陆西边的阿拉伯海为主要活动区域,重点是保护通过阿拉伯海的石油和贸易航路,以及保护我国通往非洲的海上航路。实际上,未来的阿拉伯海分舰队,可能必须是我们海军最重点的舰队,必须是最先进的舰队,他们与美国海军的对抗,必然是最激烈的。”
李思华的建议得到了政治局常委们的赞同,因为战略形势是透明的。美国海军挑战我们的方向,原来就是菲律宾这一个我们内海的缺口,现在增加了次大陆南部和锡兰,这就是两个方向,其它的方向,都很难突破我们在导弹和空战时代“以陆制海”战略的制约。甚至爪哇民国,美国人看起来并不愿意使用这里作为重要的海空基地,估计是担心泄密,这些人说是反G,但其中谁知道藏了多少G党分子?
艾森豪威尔最近是春风得意,他现在坚信自己在明年即西元1956年的竞选中,必然可以获得连任。
他的福利国家的政策,赢得了国民的极大好感——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小时一美元,扩大了社会保障体系。美国人民都记得他的名言“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让他更为自豪的是“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其实就是建立美国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大计划。这可是一项将美国州际公路系统拓展十倍的法规,总投资260亿美元,计划在1956开始,在1315年内建设超过六万五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全国的重要城市都连接起来。除了美国,现在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实施如此规模的先进基础设施计划?美国的伟大,一定会延续和发展!
想到基础设施建设,他不由想到了中国,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情报规模极大,CIA的报告,每年2万公里的铁路,以及15万公里左右的干线公路,几乎是雷打不动地连续修筑,每一年都完成了计划。这使得中国到了今年年末,就会有37万公里的铁路和240万公里左右的干线公路,这是惊人的成就。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在经济是不也有着与中国人针锋相对的意思吗?中国人修筑的,还是传统的干线公路,而美国人,即将让全国步入高速公路时代,中国佬先慢慢地补课吧。
他冷冷地一笑,在他上台后,美国步入了增长的黄金时代,而欧洲的盟国,在被美国实质上控制的前提下,也快速发展和康复,美国的体制,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绝不会比什么社会主义的异端邪说差劲。
在欧洲,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的经济体系,都已经深入了欧洲人的骨髓,在美国人的支持下,西欧和中欧已经体现出了超越GC主义东欧的比较优势,他们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必然会远超苏联支持下的东欧,这是对全球的最好示范——资本主义才是人类光明的未来!
至于中国,虽然经济和国力增长迅速,但他们不过是靠着人口规模罢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地下,科技在总体上还是落后的,美国即将在三年内完成核导弹科技的追赶,那个时候,就是美国反过来压制中国的时代!
他的目光仿佛要越过太平洋,向着中国的方向射去!
李思华正在阅读着国家统计局,对国家在共和纪元2796年(西元1955年)经济数据的预测,她心潮澎湃,内心有着隐约的激动。
GDP总量将达到9200亿元(接近3700亿美元),预计将超过美国水平(约4050亿美元)的90%,而苏联的工农业总产值数据,按照我们的对应计算,其GDP大约是美国的一半,在2000亿美元左右。
19511955的GDP增长,一直稳定在13%15%之间,保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而稳定的增长。
人口约6.8亿,人均GDP达到542美元/人,大致是美国的1/4,超过了苏联的1/2。
新中国经济总量领先的时代,即将到来!
当然,经济上要东风压倒西风,还有漫长的道路,如果将西方视为一个整体,那就是2个美国,只有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的2倍以上,才可以说是东风压倒西风时代的到来。
但李思华对于这种未来,已经不怀疑了!新时空经济发展到西元1955年,她认为除了少数科技外,总体的水平,达到了原时空1990年的程度。GDP突破了500美元后,意味着一个产业规模可以狂暴发展的阶段。
她盘算着新中国的家底,研发人员已经超过了230万人,是美国的1.5倍,虽然还在部分产业的科技落后,但现在是全面的所有领域的追赶!
建国以来,单单是大学生,就是3200万人,硕士生,达到了300万人,博士生,达到了28万人,整个中国的人才结构,趋向合理,基本补上了最弱的一环。
铁路和干线公路、通讯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基本上已经能满足主要工业发展的需求,而消费的大时代即将崛起,这将带动这些领域的更大发展。
今日长枪在手,何日缚住苍龙?
她站了起来,遥望着远方太平洋的方向,她的目光仿佛同样在越过太平洋,看向那个中国宿命的对手——美国!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太平洋上,正有着一场暴风骤雨,雷霆闪电,映照着整个天空,仿佛是两股神秘的力量在此交锋!
新的大时代,于焉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