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83章 和平共处与你死我活

第283章 和平共处与你死我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赵云腾用力地拥抱了一下他的肖奶奶,她已经是泪眼涟涟。差不多又有2年没有见到这个“孙子”了,非常思念。

    旁边的媳妇张巧云,也赶忙上来问肖奶奶好,两个人陪着老人说了好一会话,才暂时离开去见李思华。

    周小红通报之后,他带着张巧云进入了李思华在家中的办公室,一眼就看到李思华站在那里,笑吟吟地看着他们。

    只要有别人在,赵云腾还是喊她“妈”的,听到在赵云腾之后,红着脸的张巧云也喊了一声“妈”,李思华笑着答应了,然后对赵云腾说道:

    “你们在次大陆结婚的时候,我都没能参加。现在回来了,你们小两口,不该给我这个当妈的磕个头吗?”

    赵云腾无奈,他这个“老娘”,有时候还是很调皮的。当着媳妇的面,他只好拉着张巧云,给李思华磕了三个头,算是补上了婚礼的欠缺。

    李思华拉着张巧云站起来,然后塞给了她一个大红包。

    说笑了一阵,赵云腾让张巧云先去陪肖奶奶,他要和李思华说会工作上的事情。

    两人收敛了笑容。李思华问赵云腾:“要去柔佛了?”

    赵云腾点点头,说道:“我已经被任命为驻柔佛省、天南省和新加坡的第19集团军军长,兼任南洋战区联指副司令员,后天就要走。”

    在次大陆战事结束后,赵云腾因功,被晋衔为少将。回来后,又到国防大学进行了短训,然后被任命为19军军长。

    李思华说:“知道这个地域的重要性吗?”

    赵云腾回答:“知道的。这里是我们在南太平洋对抗美国的第一线,虽然有所谓的爪哇民国、马来西亚和印尼这3个小国构成的缓冲区,但其实从海军的角度,我们就是直面以澳大利亚为总基地的美军。”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理解这个就好,我们与美国的斗争,本质上绝无缓和的余地,始终要以临战的心态来准备。”

    她想到在赫鲁晓夫与西方“和平共处”思想的影响下,党内也有人提出,要与西方“和平共处”,认为与美国和西方的斗争,不宜过于激烈,我们还是要追求和平,战争是最后的不得已云云。

    她摇了摇头,叮嘱赵云腾:“党内有些人,总是好了伤疤就忘了痛。觉得中国强大了,就能和西方和平共处了。有些人不是天真,而是试图以此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当然,也有一些天真的傻子,他们总是把双方暂时的策略和舆论宣传,当成了真正的原则。”

    “这种思潮的破坏性比较大,因为宣传和平似乎总是有道理的,普世真理嘛,其实面对凶恶的西方敌人,这都是扯淡。”

    她向赵云腾转述了她准备在近期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精神。她觉得,要给全党的思想洗个冷水澡,让大家清醒。

    赵云腾走后,李思华静坐了一会,然后冷冷的一笑,和平共处?背后永远都是你死我活!苏联有个愚蠢的赫鲁晓夫,而在中国,绝不允许赫鲁晓夫的出现!

    3月17日,党的十大召开,总书记李思华做了重要讲话,这一次讲话可以说是一次“超级冲击波”,对党员来说是振聋发聩!由于电视开始普及,很多城市的党员得以从电视中,直接观看十大的讲话,而各个乡寨,党员们也都在广播面前聆听,可谓是我党历史上最普及,最多人能够及时听讲的一次。

    李思华首先引用了列宁的两句名言:“苏维埃共和国和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并存,是不可思议的。其结局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在这个结局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苏维埃共和国和资产阶级国家间的一系列最可怕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以及“所有工人和农民都应当记取的教训,就是要时刻戒备,要记住,我们是被那些公开表示极端仇恨我们的人、阶级和政府包围着的。必须记住,我们随时都有遭受任何入侵的危险。”

    当李思华引用了列宁的这两句名言后,就有些人开始头昏眼花,他们知道,他们模仿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主张,显然是犯了大忌了。这可能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李思华提到,列宁一再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根本的原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支持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而不是什么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是GC党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认知!

    她沉重地说道:“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历史,就能发现,国际共运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凡是放下了武器的GC党都会被屠杀,区别无非是砍头或者洗脑;凡是走议会斗争路线的GC党都会死亡,区别无非是快死还是慢死。”

    这几句话像是一阵寒风,吹过了聆听的所有党员的身体,让他们感到不寒而栗。总书记说得有错吗?没有错,这是历史所证明的!

    “GC党要想本质不变,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革命思想。没有枪杆子,资本主义就硬生生打死你,没有革命思想,资本主义就软刀子捅死你。身为一百多年来资本主义占主流的人类社会的挑战者,GC党肩负着最大多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冲击着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多重剥削阶级的束缚。”

    “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共和,他们都是贵族嘛,谁上谁下,都是肉烂在锅里。可我们呢?我们是代表底层人民来抢肉吃的,我们多吃一口,他们就少一口;他们多吃一口,我们就可能要饿死。这是绝对的你死我活,哪有什么和平共处?”各地聆听讲话的党员,已经有人晕过去了。

    “GC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核心就是马克思说的剩余价值,双方战争和博弈的结果就是:每退一步、就丧失一块阵地;每退一步,敌人就前进一步。这是一场不死不休的斗争,每个劳动者保卫自己劳动成果的斗争,当然是残酷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夙愿,构成了GC党的肌体,如果这个肌体,背离劳动者的愿望,它就不再是无产者实现理想的工具。”

    “软弱的人,当不了无神论者;软弱的组织,没资格叫GC党。那面红旗只属于胸怀天下的工农群众,只属于他们建设的公有制国家!革命者所以为革命者,是不知其可的时候,舍身而战;不知其所的时候,坚持到底;是未知功绩而埋头苦干,是前途未卜而拼命硬干。努力,奋斗,即使前途未卜,但仍然要为之,这才是革命者。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们革命,不是因为见到了胜利,我们才要去拼命;而是因为,只有我们拼命了,才有可能见到胜利。”

    “列宁说过,凡是以为可以用和平方式,使资本家服从大多数被剥削者意志,可以通过和平的、改良主义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都不仅是极端的市侩的愚蠢行为,而且是对工人的公然的欺骗,对资本主义的雇佣奴役制的粉饰,和对真理的隐瞒。”

    “所以我们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是靠斗争得来的,是暂时双方无法战胜对方,双方不得已之下的权宜之计。我看西方对这个道理,认识得非常明确,他们与我们的交往和贸易,都是很清晰的权宜之计。偏偏我们党有些人,还真的想着长期的和平共处了。”

    “有些人,是天真和愚蠢。而有些人,则是只有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有机会获得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是家庭家族利益,这是对革命事业的背叛。”说道这里,各地有些人,脸色苍白到失色,又有人晕过去了。

    “请同志们永远记住,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是根本违反帝国主义意愿的。帝国主义,总是不愿意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总是要利用一切可能,抓住一切机会,来反对以至消灭社会主义国家。你打痛了敌人,他就会来讲和的。但他永远会寻找着,另一个打倒你、杀掉你的机会,这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这点都认识不清楚,算什么GC党员?”

    李思华讲话的犀利,其实不止是冷水了,简直是一桶冰水。

    党的十大后,主张赫鲁晓夫式“和平共处”的一些同志被调任,甚至提前退休,党内算是发生了一场小风波。少数国家领导人,也受到冲到击。

    这场讲话的冲击波,还波及到苏联和全球的社会主义政党。赫鲁晓夫也是被浇了一大桶冰水,由于李思华大量引用了列宁的理论,这让苏G很狼狈,他们总不能说列宁同志是错的吧?赫鲁晓夫不得不让一些笔杆子,想方设法为他的“和平共处”理论辩护,不过在苏联内部,“和平共处”的说法也就变成了一阵风,没有人多提了。

    而在全球各地社会主义政党那里,这次讲话的震撼,就是核弹级的,所谓的“激进主义派别”尤其是“武装斗争派”得到了极大的鼓舞,而议会和和平路线者,则遭到了党内广泛的质疑,尤其是那些“议会派别”的“社会主义政党”,他们不得不设法弥补党内的分裂,重新统一思想。

    随着讲话的发酵,对于武装斗争或激进派别来说,是否赞同李思华这篇讲话的言论,已经成为了他们辨别真假社会主义者的指南,他们认为李思华的那句“软弱的人,当不了无神论者;软弱的组织,没资格叫GC党。”就是这个时代的真理,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就看这个!

    在西方的知识分子中,纷纷将李思华讲话,认知为冷战加深最明显的信号,甚至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冷战最响亮的号角声”,反映了近期美国与中国渐行渐远的现实。

    然而,历史的轨迹,仍然在按惯性前进着。

    在1956年的1月,李思华和主席都曾经亲自以私人的名义,去信赫鲁晓夫,要求他在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不要发表激烈的反斯大林报告。警告他这样做的话,会摧毁苏G党员的信仰,会摧毁全球革命者对苏联的信仰,甚至对GC主义的信仰。而且他的报告,必然会流入西方,成为西方用来对付GC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利武器,成为西方将苏联形容为极权暴虐政权的有利证据。他的所作所为,将使得苏联失去GC主义信仰中心的地位。

    作为苏G的总书记,如果他这样做,将是极端愚蠢的,这等于是在亲手摧毁自己国家长期存在的根基。

    主席特别提议,苏联可以对斯大林做出“七分功、三分错”的评价,本来这就是现实,苏联体制实际上是由斯大林一手建立。他的错误再大,难道还能比他带领苏联人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功劳大?还能比他带领苏联人民战胜了法西斯德国的功劳大?七分功、三分错的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然而两人送去苏联的信件,始终没有得到赫鲁晓夫的回信。后来根据情报,2月25日午夜时分,在所有出席苏共二十大的外宾和外国共产党领导人都被安排离场后,赫鲁晓夫向1400位苏联代表作了报告。报告的内容,震惊了所有在场的人,很多参会的代表在听取报告时呼天抢地、捶胸顿足,有人干脆晕了过去,当晚至少还有两人自杀。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当政时期的“暴行”大加指责,说斯大林曾下令杀了几百万人,他还说列宁曾经提醒党内同志注意斯大林。他谴责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说他曾下令少数民族迁居,无数人死在了迁徙的路上。说他1936年到1937年在苏联搞大清洗,抓了100万党员,处决了其中68万党员等等。总体上,赫鲁晓夫就是把斯大林形容成了刽子手。

    得到情报后,主席慨叹说:“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哟。”

    对于李思华而言,则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喜的是,赫鲁晓夫此举,可谓是毛熊在自己的坟墓上,亲自为自己挖下了第一锹土。

    她敢断言,从此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就不再是全球革命者心中的灯塔了,中国会逐渐取代苏联的地位,而苏联会越来越被看成一个传统的霸权主义国家,而不再是一个领导世界革命的国家。

    失去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苏联对于西方,就变得逐渐不那么可怕了,他们的力量,会在实质上不断衰弱,尽管他们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成长期,还有二三十年。

    悲的是,苏联堕落,意味着全球社会主义力量的一定衰落。苏联反而逐渐将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薄弱地带,西方会猛烈攻击苏联的霸权行为,而将苏联的霸权,归因于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自然也会给中国推动的世界革命,带来麻烦和挫折。

    李思华对主席感叹说:“从此,苏联与美国的竞争,就不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争了,而是两个霸权主义国家,为了世界霸权的利益之争。”

    正因为这样的背景,所以李思华在3月的“反和平共处”的十大讲话上,才那么不客气,相当于直接批驳了赫鲁晓夫的理论。

    4月,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获得了赫鲁晓夫的这份秘密报告,而在6月5日,《纽约时报》头版登出了这条消息,在社会主义世界,引发了一次剧烈的政治地震,成千上万的人跟苏联决裂,尤其是在东欧国家,动乱的种子从此生根发芽。

    6月6日,《人民日报》及其英、俄、法、西、拉丁等语种的海外版,在头版头条发布了主席的文章《如何正确地评价斯大林?》,文章回顾了斯大林的功勋和错误,指出应该以“七分功、三分过”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价斯大林。就算是被称为斯大林最大错误的大清洗,也并不是大清洗本身的错误,而是错误地扩大化了。斯大林不是神,但我们应该科学地一分为二地来正确认知斯大林的正确与错误。

    此后的几天,李思华、刘韶其、甚至恩未等同志的文章纷纷发表,从各个角度反驳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李思华甚至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斯大林对苏联的功勋无人可比,苏联现在领导层对斯大林的批判,具有不可告人的个人目的。她告诫苏G党员,不要忘了革命的初心,用自己的眼睛,看清楚苏联的事实!语言和历史可以编造,而苏联人民的生活、苏联国家的成就、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些是编不了的!

    中国迅速的激烈批驳,传遍世界,赫鲁晓夫和苏联高层气急败坏,两国的理论家,在报纸上打起了嘴仗,中苏两国的关系开始迅速冷却。西方国家的舆论幸灾乐祸,中苏两国的反目,让他们感到非常欣喜。

    由于被中国的激烈态度所激励,苏联对斯大林的批判,遭到了全球很多社会主义党派、团体、社团的激烈反对,甚至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很多领导人,都对苏联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匈牙利的布吉态度最激烈,因为匈牙利的形势,本来就很动摇,他对苏联大使破口大骂,说明摆着,这是蠢猪一样的行为。

    在外界激烈的反对下,苏联高层不得不匆匆地结束了所谓“反斯大林”的政治行动,而这次事件,使得苏G高层的很多人,开始对赫鲁晓夫不满,埋下了他日后被推翻下台的祸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中国这样做,当然得罪苏联非常深,肯定会让两国的关系,至少在赫鲁晓夫时代变得冷却。但政治局常委的会议上,经过激烈的讨论,还是支持了由李思华提出的这种态度。

    在她想来,中国迟早是要树大旗的,既然要推动世界革命,就必须成为全球社会主义的灯塔,如果中国对苏联批判斯大林一事遮遮掩掩,甚至为了中苏关系同意苏联的错误做法,那中国就失去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会让全球的革命者失望,认为中苏是一丘之貉。

    中国的态度必须是,苏联新的领导层否定斯大林,实际上代表着他们偏离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例如赫鲁晓夫向美国推动所谓的“和平共处”,其实是愚蠢而可笑的错误,没有几年就必然破产。而中国则坚持推动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是走在革命的正确道路上。

    深知原时空历史的她知道,赫鲁晓夫的这种努力,注定了是无缘之木,必然失败,美苏还是会在争霸的斗争中变得越来越激烈。所以她不在乎与苏联和美国的同时关系变冷。在这次的斗争后,中国的声音再沉寂下来,积淀内力,等待美苏斗争的激烈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