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90章 五洲震荡风雷急

第290章 五洲震荡风雷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57年10月2日,美国试图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失败,可怜这颗卫星,本来就是美国为了抢在苏联之前发射卫星成功而制作的,该卫星仅重8.22千克!简直是一个迷你玩具。可这样的投机取巧到底也没有能成功。缺了冯布劳恩,美国的导弹和卫星研发,似乎就是没有原时空那么顺利。

    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R-7洲际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把“斯普特尼克一号”送卫星送上了太空。这颗卫星由两个半球铝壳对接而成,整体呈球形,总质量达到了83千克,显然,这才是一颗货真价实的人造卫星。

    苏联的成功后,在美国掀起了海浪一般的舆论狂啸,美国人无法接受在中国之后,苏联人也成功了,而美国至今尚未成功,居然都落到老三的位置上了,这简直是一次又一次的巨大侮辱,引起了全社会的“无能狂怒”。

    艾森豪威尔被美国人骂成了臭狗屎,他的政府显得有点摇摇欲坠,美国的政治观察家们都认为,民主党已经提前锁定了下届政府。不过艾森豪威尔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好在他第二届的竞选是在去年即1956年的年底完成的,从1957年的1月开始履行他的第二届总统任期,美国人再不满,也不能因此而弹劾他,他的总统还是可以做到1961年1月。等到3年后,美国人早就会忘了现在的“屈辱”了。

    他甚至感到庆幸,总统选举不是在1957年,要不然,又是经济危机,又是与苏联的卫星发射竞争失败,他这个总统,早就当到头了。

    白宫外面,还有着很多示威的人群,打开办公室的窗口,虽然被警察们隔得很远,但还是有点隐隐约约听得到人群呐喊口号的声音。他叹息了一口气,第二届总统的任期真是不顺呀,一开头就碰到那么多事情。

    实际上,对于所谓人造卫星的竞争,他远没有像表面表现出来的那么焦虑,那都是做给民众看的,表示他总统的关心。他相信美国的科技和资本的力量,这都不是苏联能比的,早晚可以赶上去,就像他相信在核导弹上,美国最终一定会追上中国的一样。国力这玩意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在长期的竞争中,终究会反应出来。他不相信中国和苏联,真的已经在科技和国力上超越美国了,作为曾经的二战美国军事统帅,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他近期真正在反复思考的,其实是对欧洲的策略。

    马歇尔计划的时代开始逐渐过去,欧洲人万事都仰赖美国的阶段,也因此而开始结束了,美国必须对欧洲有新的策略。非常明显,面对中国和苏联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即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冷淡,但就像西方国家一样,他们的信仰还是一样的,在关键的时候,也许会统一起来对付西方。

    美国单独一国的力量,是无法应付这种可能性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把西方的力量,都统合在美国的周围,以整个西方的实力,相对中苏,就仍然是更大力量的一方。更何况,这种西方统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军事,在政治、经济市场、文化影响都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艾森豪威尔想起了凯南说的捕鲸船,心想单独的一艘捕鲸船是不够的,现在的大海里,至少有着两只穷凶极恶的大鲸鱼呢,需要的是一支捕鲸船队,大大小小的捕鲸船,在“美国船”的带领下,来猎杀两只大鲸鱼。

    正因为需要盟国的力量,所以美国不能再明显地打压西方的国家,英国已经裸奔了,未来需要以拉拢为主,但头疼的是法国和西德,没想到这两个天敌一样的国家,开始出现了联盟的初级形态。

    今年即1957年的3月,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共六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这让艾森豪威尔非常警惕——欧洲出现了自我联合的趋势,他们试图在中美苏之外,另外地形成欧洲单独的一极!

    罗马条约的意图非常明显,第一个是整合欧洲的经济,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来实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协调和共同发展;第二是就是联合发展核武器技术,欧洲人也很清楚,没有核武器,就没有独立的欧洲,就更不要扯什么单独的世界一极了。

    欧洲资本主义各国,他们的力量壮大,对于美国对抗苏联和中国,当然是有帮助的,彼此是盟国嘛,但关键必须是美国能够操控和发挥足够影响下的壮大,而不是变成真正独立的欧洲,所以又拉又打是必要的。

    美国硬要去阻挡欧洲联合的趋势是不妥的,这会让欧洲人的态度,对美国由支持和感激,转变为反抗和仇恨,所以表面上,肯定是美国坚定地支持欧洲联合的发展。美国真正要做的,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将美国的影响力渗透进去。

    根据与幕僚们的讨论,他确定了几条策略:

    第一、要确保欧洲联合的组织中,亲美人士占据主要关键的职位,保证其政策核心,必须是联合美国、依靠美国,来对抗苏联和发展经济。这是一种长期的策略,必须坚持不懈,如果有过于独立的欧洲政客,就必须把他们赶下台。

    一定要在欧洲各国政坛,维持一种状况——凡是支持和拥护美国的政客,就可以易于在政坛上上升,得到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地位,凡是对美国敌视的、或者独立性太强的,就要不断打压,让他们出局。以美国的意志为尊,那么就让你“朋友遍天下”;想要另搞一套,那么就让你“寸步难行”。

    第二、在欧洲联合组织中,目前很明显,法国和西德可能成为这种组织的领导者,这是由国家规模所决定的,所以不能让两者变得关系过于紧密。最好的策略就是把英国推进去,英、法、德三国在一起,就不相信他们之间不会产生矛盾,而美国就可以利用这些矛盾,操纵欧洲联合组织的行为和政策。

    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美国让英国吃了大亏,这种情况未来应该避免。美国已经无需太过警惕英国了,需要以盎格鲁兄弟国家的立场,与他们保持特殊的紧密关系,这样英国人以后加入欧洲联合组织,就犹如美国伸了一只手进去。

    第三、加大对欧洲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渗透,要让美国的公司在欧洲有更强的力量、让美国的品牌变成欧洲最喜欢的品牌,让欧洲人习惯于美国的生活方式,最终让欧洲人习惯于像美国人一样地思考、习惯于接受美国人的领导,这将带来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从而形成欧美基督教文明的统一力量。

    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在被GC主义的苏联高度威胁,但这正是美国渗透欧洲的良机,为了防御苏联,他们就需要美国的支持;而既然需要美国的支持,那就不能防御美国的渗透。如果有几十年时间,也许就能让自诩历史和文明的老欧洲,彻底成为美国的附庸,美国才是上帝的天选之国。

    艾森豪威尔从咖啡壶里又倒了一杯咖啡,开始喝起了今天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杯的咖啡。最近他的压力太大,以至于似乎喝咖啡都多了许多。但这杯咖啡,似乎特别的香甜。

    李思华看着胡云根小组从中东发回来的汇报,皱着眉头思考着。

    良久,她才叹息了一声,心道:“不行,力量不够,太勉强了,还是要推动苏联去掺和。”

    胡云根的汇报,是关于中东的政治走向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大趋势。

    第一是由于叙利亚与土耳其的关系恶化,土耳其在美国支持下,在叙利亚边境囤积重兵,这使得叙利亚感到了极大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埃及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得到了叙利亚的积极相应,应目前两国正在频繁接触,很有可能在明年即1958年初,两国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而红海对岸的也门也很有可能加入,这就会出现一个118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大国。

    第二是与叙利亚关系不太好的约旦和伊拉克,对于可能出现的“阿联”很不爽,他们也在谈判两国合并,组成“阿拉伯联邦”。

    这样看来,排除土耳其的中东地区,就可能形成4块势力,阿联共和国;阿联邦;美国影响很大的沙特、科威特、阿曼和阿联酋这几个国家;以及比较独立的伊朗。

    所以胡云根他们的意思,就是提前推动埃塞俄比亚的革命,这里所谓的埃塞,当然是包括厄立特里亚和吉布提的埃塞。如果革命成功,埃塞就控制着阿拉伯海入红海狭窄的入口,战略意义堪比另一端的红海入口即苏伊士运河。

    有了埃塞社会主义,对于阿联共和国就是极大的支持,大大压制了美国在中东的实力。

    整个计划看上去很有诱惑力,但李思华仔细考虑后,还是否决了这个计划,原因很简单,不仅实力不够,而且这是一个成本极大、还需要长期负担的计划。

    一方面是美国不断强化其海军在印度洋的存在,对于阿拉伯海的航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中国的海军,刚刚完成了驱逐舰和巡洋舰两个阶段的发展,至少要七八年后才能有可靠的航空母舰,因此缺乏海上的制空力量,对于美国海军的制约还是有限的。石油是美国的命门,美国会和中国海军拼命的,这样让美国把矛头都对准了中国,这不利于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国力,即使埃塞能够革命成功,还需要中国多年的强力支援,这个国家才有可能立住脚,人口太多,底子太差,又缺乏“硬通货资源”例如石油,是硬生生要从底层开始生长。这样的话,对中国本体的伤害太大,在中国发展到美国GDP至少2倍以前,这样做,缺乏实质意义。

    当然根据前世的历史,李思华知道无论是阿联共和国,还是阿联邦,两者都不靠谱。阿联共和国(后期叫阿拉伯合众国)只存在了3年,因为埃及的“大埃及主义”,只照顾埃及的利益,叙利亚愤而退出,接下来也门也退出,后来埃及就逐步转向亲美路线了——从承认以色列开始的。至于阿拉伯联邦,伊拉克很快就会发生政变,这个概念也会化为乌有。要改变这种历史,需要中国全力介入,但是实力不济呀,更何况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按照她的理念,为此付出大的代价,完全不值得。

    有些事,看似是很好的机会,其实是很大的陷阱,我们的世界革命,可不是为了争霸。不过倒是可以将所有的情报,让克格勃去“发现”,看看赫鲁晓夫会做什么。李思华不由露出了一丝微笑。

    她朝窗外望去,12月的冬天,却难得地有着黑云密布,大风劲吹,空中的黑云都似乎在翻滚,大颗的雨珠子,突然就开始落下来,一场大雨陡然席卷了大地。今年天热,冬天居然不是下雪,而是下雨。

    她感叹了一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真是个多变的大时代。”心想再有个十几年,才是中国在全球大显身手的时候,国力够了,军力够了,影响力也扩散了,做事才能水到渠成。

    按照情报,1957年预计美国的GDP,会突破4400亿美元;中国的GDP,将达到1.2万亿人民币,按照2.5:1的汇率,就是4800亿美元。历史上第一次,中国GDP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国。这必将震惊世界,虽然经济学家们早有预料。

    总量第一的时代,虽然到来,但人均水平的追赶,仍然道路漫长。到1957年,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7.3亿,人均GDP大约是657美元;美国是1.73亿人口,人均GDP大约是2543美元,所以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人均的近乎4倍,这仍然是巨大的差距。

    按照凯南的策略,美国这种在人均收入水平上的领先,以“民主化消费主义”来进攻人心,仍然足以对中国形成很大的压力——这个时代的美元,仍然是按35美元:1盎司的比例锁定黄金,并没有像后世那样只是印钞,美元的含金量仍然是足够的,其GDP也以实业为主,制造业的比例还是很高,货真价实,是真正的国力。

    这个阶段大国经济数据的真实对比,也比较简单,因为实业为主,且汇率根据贸易来确定,美元既然锁定黄金,那就大家货币的汇率,都比较稳定和可估算。等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真实实力的对比计算,就变得复杂了。

    美国是这样一个情况,回过头来看苏联,其弊端开始暴露,经济的增长率开始下降,现在不过是比美国稍快而已,当然后来的勃涅日涅夫时代,还会有一个快速增长期。

    1957年,苏联工农业总产值按照中国为它建立的数学模型,估算为1750亿美元,人口接近2亿,人均GDP估算为875美元左右(按照新的数学模型,中国认为对苏联在1950年前后的GDP有所高估,重新调整了数据),中国人均已经是苏联水平的3/4,且中国的增长速度并没有降低很多,仍然保持着11%13%的年增长率,人均赶超苏联的时间不会太久了,或许就在三五年内。

    李思华冷冷一笑,苏联虽然貌似还领先,可是现在中国国民的消费的多样性,哪里是苏联能够相比的?民用工业产品、手工品、食品等消费品的种类,恐怕是苏联的上百倍。苏联市场规模小、不利于各种产业发展,以及重工业占用过多资源的弊端,已经开始逐渐暴露,经济结构相比中国,落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所以能够抵抗美国的消费主义的,只有中国,美国人丰富多彩的家庭厨房,如果放到现在的中国,无非是电器还多一些,但中国在消费上也有自己的优势,例如消费食品的种类,不知道比美国人丰富多少。美国人吃多少种蔬菜?中国人现在是上百种。美国现在开始的汉堡炸鸡时代,不过是用垃圾食品,填饱底层人民的肚子,未来会制造出无数胖子而已。

    美国人开始炫耀的“丰富厨房”,中国人现在哪里做不到了?成套家具、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烤箱、微波炉,各种厨房小家电,哪一样没有?产品的丰富度,早已超越了美国。真正的差距无非是收入水平,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还没有办法购置如此丰富的装备。

    还需要20年时间,李思华内心下了一个判断。再有20年时间,中国的收入可以增加10倍左右,加上通膨率,就是15倍。人口增加到现在的2倍,人均名义收入就可以增加到现在的7.5倍。而美国含通膨在内的GDP每10年翻倍,20年后是4倍,人口增加1.8倍,人均收入增加到现在的2.2倍,这样中国的人均收入就将接近美国的9成。

    到那个时候,美国所谓“民主化消费主义”的说服力,在中国人面前就将一钱不值,而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也将大打折扣,人们会看到,模仿美国民主制的国家,大多数经济一塌糊涂。而中国这样与美国完全不同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却追平了美国的生活水平。哪一种体制优胜?人心都有杆秤。

    希圣有句话是不错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苏联不顾自身的经济问题日益严重,与美国拼命争霸,投入无限的资源,最终自己垮塌。这样的策略,当然不能仿效。不过,也不能一味埋头发展,因为帝国主义不会让我们如此舒服。他们总是会不断寻找我们的弱点,来打击我们。所以核武器也好,航天事业也好,都是用来建立保障国内和平发展的威慑力的,而不是将之作为霸权的一部分。

    1957年12月23日,中国宣布射程1.3万公里(实际1.2万公里,号称1.3万公里)的洲际导弹东风5号试验成功,导弹从东北大区的外东北某地发射,而落点在斯里兰卡附近的阿拉伯海,导弹斜跨了整个中国。

    消息传出,全球轰动,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洲际导弹,射程最远,中国拥有这样的洲际导弹,由于新时空中国的领土广大,已经可以打击世界上的任何一块陆地地域,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军事能力!一下子就把苏联在10月4日、美国在12月18日接连发射卫星成功的大事件,给压了下去。

    按照新闻的评论,这是中国对美苏两国的示威——不要以为发射卫星了就赶上中国了,你们还差得远呢。美国的媒体,更是视为中国对美国发射卫星成功的羞辱和威慑——美国的卫星刚刚成功5天,中国就试射了洲际导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