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94章 主席退休与山河改造

第294章 主席退休与山河改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58年12月,65周岁的主席宣布退休,辞去了军委主席,由52周岁的李思华接任。此后,他将只担任中顾委主任,作为中央工作的总顾问。

    消息传出,在世界上引起了空前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

    全球舆论比较一致的认知,是主席的退休,确定了中国未来政治换届的体制,高级干部65岁退休、普通干部62岁退休,将成为定制。这是中G为了确立一个长期稳定的体制,而做出的重要努力。中国肯定看到了苏联的教训——斯大林到74岁不退休,结果到底是不是正常死的?都没有确认。而赫鲁晓夫上台后,基于其对斯大林的批判,怎么看都有“政变”的嫌疑。中国肯定不想变成这样嘛。

    各国左派的媒体,都高度评价了主席的大度豁达,认为体现了社会主义领袖对于权力的克制,对于革命的责任重于个人欲望的原则性。主席以自己的退休,为中国建立正常稳定的高层秩序,奠定了基础,用“伟大”来形容,毫不为过。世界上最伟大的革命领袖,对于权力说放手就放手,这也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榜样。

    美国和西方的右派媒体,当然就是酸溜溜的表现。他们的论点,就是主席这样的只是孤例,只有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的领袖不会变成独裁者,不会大权独揽,像是斯大林一样直到死亡。中国不是民主国家,主席现在能这样做,未来的中国领导人能吗?依靠个人操守,是无法让体制长期延续的。李思华会在1971年退休吗?恐怕也还要观察。

    不过所有的媒体,倒是没有讨论主席会不会继续在幕后,操控中国政局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李思华留给世人的印象太鲜明了,全球政界和民众都知道,李思华是一个强势到“令人发指”的领袖,他们可不认为,有人能操控得了李思华这样的人。

    这个时候,全球最尴尬的,就是苏联领袖赫鲁晓夫了,他可是1894年出生,就比主席小半岁,明年就65周岁了,他退不退休?全球没有人相信他会退休,不过这就成了一个很好的笑话素材,一时间,无数关于赫鲁晓夫是否退休的段子被创作出来,开始在全球和苏联内部流传。

    例如其中一个是:“赫鲁晓夫为什么不愿意退休?回答:斯大林说过:GC主义已经出现在了苏联的地平线上了,赫鲁晓夫在等待着那条能看到却永远走不到的线……”讽刺的,其实就是赫鲁晓夫永远不会退休。

    一石激起千层浪,主席退休了,但历史的大潮仍然在滚涌向前。

    火车专列中,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对坐在对面的李思华苦笑一声:“年纪大了,看你这样的全部简体字文章,有几个字,一时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个字,要琢磨一会,才能会意过来。”

    李思华笑呵呵地回答:“彼此彼此嘛,我刚穿越过来的时候,看文章都是懵的,满篇的繁体字。尤其是要写文章的时候,更是痛苦。当时我自己搞了一个繁简字对照表,天天带在身边,写文章的时候,要不断地查阅某个字的繁体是怎么写的,过了好几年才比较习惯了,脑子里也都记得了。那个时候可比您现在头痛多了。”

    主席哈哈大笑:“所以风水轮流转啊,解放以后就轮到我们痛苦了。”

    李思华乐了,说道:“那还是不一样,从繁体学简体多简单啊,反过去可难了。”

    说笑一阵,专列已经快到宜昌了。这一次是李思华参加三峡水利工程的开工仪式,她知道主席非常关心此事,邀请他同行共同参观考察。

    1956年,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这加快了三峡工程的准备速度。

    1939年建国后,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研究就开始了,李思华是一直坚定主张必须要建设三峡工程的,原时空的事实,对她而言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生态环境这个领域,她一向都是坚定的“改造自然派”,而不是原时空那种所谓的“保持自然派”。

    修筑三峡的理由,对她而言是很简单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这两个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东部大区的膏腴之地、文明重镇,有很多重要的城市和近千万的人民,由于长江边地域的海拔,往往低于大洪水来时的水位,因此长江洪水对这两个地域就构成了腹心之患。每隔若干年,总会有大洪水,造成这两个平原的重大人命和财产损失。

    所以防洪才是最根本的,至于三峡工程带来的其它好处,例如万吨轮可以通航到重庆,使其年货运吞吐量从千万吨上升到两亿吨;例如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水利发电站,例如清洁水电替代火电的环境保护效应,再如对上下游水资源的调配功能等,都没有防洪这一条重要。

    之所以没有在建国初期就正式开始建设,主要是因为高昂的建设成本,以及当时新中国的水利科技,还没有达到保险的程度。

    她知道,原时空的三峡工程是2008年财务决算的,花费了2000亿人民币,正是由于如此高的成本,她才印象深刻,到现在还能记得起来,即使在开工的1993年,当时的静态预算就达到了900亿元。

    因此在新时空的六十年代,她预计三峡工程的建设费用,也要达到200亿元左右,预计会相当于届时全国GDP的不到2%,现在从1959年开始动工建设,计划到1970年竣工,12年的建设周期,每年至少投入全国GDP的0.15%,这个数字很高了,现在的“西水北调”工程,也不过占到0.05%。当然,如果西水北调工程大规模开工,费用还是会远超三峡的。

    不过在新时空,现在已经为三峡工程,省了一大笔钱,在建国初期大移民时代,就已经把所有库区可能淹没地带的民众,全部移民,并不再移入和建设,这些地域早就清理干净了。原时空单单是移民,就花了700多亿。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条件具备了,做得越早,成本越省。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每一块钱都恨不得能掰成两块用,自然还顾不上三峡工程。现在建国二十年了,在水利科技方面,新中国可谓也是发展到了全球先进的程度,三峡工程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了,开工也就水到渠成。

    主席1956年到湖北视察,其中一个原因正是1956年葛洲坝工程竣工。而葛洲坝的建设,本来就是为了弥补三峡建高坝损失的水头势能,需要在下游建一个低坝,同时也是为后来的三峡建设储备经验。三峡大坝靠重力发电,位于中国地理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而葛洲坝主要是靠流量发电,属于低坝。两者相结合,就能充分地利用水能。

    车到三斗坪,随行的湖北省委省政府、地方政府领导人一起下车,三峡工程项目的施工领导团队和很多群众,都在等待着主席和李思华,附近至少10公里左右,都是闻讯赶来的群众。

    三峡的总工,亲自向主席和李思华介绍了工程的概况: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土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总共计划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是毫无疑问的全球第一大水电站。

    这些数据与原时空的差不多,因为要求的任务一致,而在同一个地点修筑水坝,都采用中坝方案,自然最后的设计参数也就相似。

    在听到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时候,李思华突然插话:“常规武器不可能摧毁这种混凝土重力坝,但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敌人用洲际核武器打穿了大坝,可能导致巨大而突然的洪流,冲击中下游的平原,对于这种大规模的突然泄洪,目前是什么样的预案?”

    总工其实是一名只有三十几岁的科学家,对于接待这样的大领导还是很有点紧张的。他脸色发红,声音略有点颤抖:

    “水库设计了数十条泄洪渠,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将水库中的水,导向预设的紧急排洪区,排洪区域设在水库下游,有13个大大小小的分洪区,蓄洪能力达500亿立方米,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将之全部设为原始森林和湿地地带,除了少数森林管理人员外不允许人居。”

    “当然,有预警的正常情况下,水库可以提前打开闸门,只要7天时间,就可以把水库里的水排干。而且,现在下游的各级水电站和分洪区,还可以进行分洪疏流,我们确保不会发生大的灾难。”

    李思华满意地点点头,这就是新时空不同的地方,建国的时候就移民,空出了大片的地域留做泄洪区,还建设了一片森林和湿地生态地域。

    听完总工的汇报,李思华又问道:“与黄河都是泥沙沉积不同,长江的造床质是砾卵石,而非泥沙。据说砾卵石就像传送带一样,在长江水流下会不断输移。泥沙在在水流湍急的河段,会容易地随着水冲走,所以不容易大面积淤积在水库末端。但砾卵石是否会无法从大坝里排出去,只能沉积在水库,最终造成水库淤积?”

    总工有点诧异,总书记了解得非常细致呀,这个问题都知道。他谨慎地回答到:“我们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首要的措施是,在三峡工程修筑的12年周期中,会连续修建多个水电站,拦截掉上游的砾卵石。长期的措施是,三峡集团和地方政府合作,我们已经筹划建立采石船队,会根据历年的数据,确定采石的数量,每年清理掉若干的砾卵石,避免这种危机的发生。”

    他开始镇定了下来,继续说道:“即使没有三峡,卵石也最多能冲到到荆州。荆州下游水势逐渐平缓,卵石会淤积于荆江大堤之内,粗砂则会继续下行,淤积于涪陵矶与荆州之间。这样的话长江中游成为地上河指日可待,长期危害更大。”

    参观结束后,在三斗坪举行了开工仪式,主席高兴地宣布: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一个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开始了它12年的建筑历程。

    在回去的车上,主席对李思华说道:“我们国家水利资源是最丰富的,又符合清洁环保的原则,要大力开发水电资源,不仅能发电,还能防洪和调节水资源,对于农业的作用更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嘛。”

    李思华笑着回答:“是的,我们的水利建设,前面的二十多年只能说是序曲,现在开始才是水利建设的大时代。也没有办法,建国之初,发展火电是解决电力需求最快捷的办法,水电再好,可是建设周期长,一次性投资高,当时没有办法开工太多的项目。只能是先选一些对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比较重要的工程先上。”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未来10年的水利建设,大概平均会达到每年100亿元左右的投资,相当于每年GDP的0.70.8个百分点,规模完全不一样了。10年之后,主席您会看到中国大地上无数的高峡出平湖的。”

    主席哈哈一笑:“我们GC党人就是要有改天换地的气魄嘛,没有实力的时候打游击,有了实力,就要坚决地打大歼灭战,这样才能胜利嘛。”

    李思华:“大修水利工程,从国家的顶层规划的角度,主要还是两个目的。第一还是为了农业,我们的目标,是2030年后,全部45亿亩耕地,都能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成水旱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解决的就是防洪和灌溉,甚至还可以惠及草原地带。”

    “第二是为了清洁发电,火电的污染毕竟太大,虽然中央一直在督促不断地改进火电机组的技术水平和防污染措施。水电就不同了,虽然一次性投资高,但接下来的效益也高,污染也小。目前的规划,是未来30年,国家总发电量要达到10万亿千瓦时,而其中水利发电要达到至少2万亿千瓦时,占到全部电力的20%以上。”

    她心想,核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除非是未来很远的核聚变真的成功了,很长时间不太可能成为主要能源,而且风险也高。光伏和风电倒是很有帮助,但现在技术刚刚有一点点影子,要到成熟还早呢。清洁能源方面,短期也只能是全力发展水电。好在这个时空有了中南半岛和外东北,中国的水电可开发资源,至少是原时空的2.5倍,能够发展的空间很大。

    当然,国土太广,各地的输电网的“并网”就更困难,而且传输的损耗也大,所以早早地她就让几个电力研究院,开始了对特高压输电的研究,争取能早日突破这样的高科技。

    不过她也向主席叹息:“主席啊,我们水利工程的修筑,压力是非常大的。美国的大坝已经超过8万座,其中高度超过150米的大坝,更是超过7000座,而且还在不断修。我们其实在水利这个领域的建设,还非常落后,到现在高度超过150米的大坝,不过是40座左右。”

    “按照我们国土的格局,如果要充分地开发水利资源和实现其对农业的帮助,那么预计我们要修筑至少22万座以上大坝,高度超过150米的大坝,至少要2万座。这可是令人生畏的浩大工程,是不折不扣的改天换地。”

    “我国铁路要修至少140万公里,其实按照现在的速度,10年25万公里,1955年已经有了37万公里,这样再修40年到1995年左右,应该可以完成整个计划。公路规划是1300万公里,目前速度大约是10年200万公里,在1955年已经有了250万公里,这样还需要50年左右,到2005年完成。”

    “所以铁路和公路这样的基础设施,能够完成计划的年份是算得出来的,心里很有底。但唯有水利,恐怕修到我穿越时的2022年,也未必能全部完成,很多水利工程的难度很大,修筑的周期很长。”

    主席深沉地点点头:“是啊,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尤其是我们这样从真正的底部开始发展起来的国家,要补的课程太多了。美国修水利,修了差不多有200年,加上他们又不像我们的国土,有非常多的大山大河,崎岖困难的地形特别多。我们想在几十年之内赶上美国的水平,当然不容易。”

    他又开朗了起来,说道:“不过这样才有意思嘛,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嘛。”他开始歪曲起自己过去的诗句。

    两人哈哈大笑。主席又感慨道:“你说的铁路、公路全部完工的日子,我估计是看不到了,要提前去见马克思的,更不要说中国基本完成全部水利设施的日子,真是可惜呀。”

    李思华连忙跟上一句,说道:“您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她内心有点酸楚,主席也知道,在新时空,他有可能也只能活到1976年,她早就告诉过他的。

    不过又如何呢?人迟早终有一死,关键要死得其所,她李思华很可能也看不到上述的三个日期的,就算是预计1995年最早完工的铁路,她要活到那个时候,也已经89岁了,能活那么长吗?现在根本不知道。

    建国20年,1959年左右的中国,开始进入了基建狂魔全面发威的时代,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以更大的规模进行。

    这种加速,是在李思华终于开启了“国债建设时代”的基础上的。放水养鱼差不多20年,民间经济蓬勃发展,而人民逐渐富裕,因此不再担心国债会抽离过多的民间消费。她由此判断发行一定量的国债,不会对消费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可以调动沉积在银行的越来越多的人民存款。

    国债的政府信用“金边债券”特色,以及利息高于银行存款的特点,果然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购买热情,每一期的国债,都几乎是很短的时间就销售一空。

    不过在使用上,李思华对于财政部的要求还是要很谨慎,而且只允许中央发行,仍然不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券。国债的投向,主要就是两个方向,一是收益性基础设施,未来盈利可以用来偿还国债本息的,例如水电站这种,是最典型的项目了,有电费收入嘛。二是各城市的组屋建设,这个更是保险,每个城市的组屋都是排队购买的,到现在还是供不应求。

    她的理念是,国债是用来稳妥投资的,而不是用来弥补债务和纯粹消费的。这种理念,也被她用来反复地教育财政部和计委等相关部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