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00章 世界革命的青年时代

第300章 世界革命的青年时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61年3月,主席考察武汉国际革命理论教育学院(国革)。

    国革已经是一所大学校了,目前在国革学习的各国留学生,单单在校生就已经超过了1万人,它在西方也已经变得很有名,例如南美地域,那里主要是苏联人支持的游击队在活动,中国几乎不涉及。但很多游击队员,乃至城市中的“异己分子”,都是从中国的这所学校毕业的。

    所以它已经成为CIA和西方情报机构的眼中钉,被他们仇恨地成为:“培养魔鬼的学校”。而苏联还模仿中国,也设立了一家类似模式的莫斯科国际革命理论教育学院。两国在世界革命上,开始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态势。

    1961年开始,主席和李思华都认为,在中国的国力进一步强大的基础上,可以开始在世界革命上加大一点力度了。不过李思华还是主张,真正的全力以赴,虽然1961年英法放弃了大多数的殖民地,但要到1965年以后,因为她知道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真正独立,是在1965年前后,这些国家都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事业,不再是依靠殖民宗主。那个时候,正是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政党夺权的好机会。

    1965年左右开始的十年,是全球青年激进运动的十年,革命之火燃遍发展中国家,甚至在西方国家内部,也引起了极大的震荡,这是最好的机会的“时间之窗”。

    而且中国的力量,也将在那个时候,可以充分地支持世界革命,尤其是海军力量。现在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开始下饺子,而很快第一艘航母也将下水,这第一艘航母就是核动力航母!可以在不补充燃料的情况下,持续环绕地球航行一圈!

    到了1965年,中国就能正式服役核动力航母,而等到有了几艘核航母,这样的力量,就可以初步保障中国在非洲和中东的行动。而到1965年,中国的GDP有较大概率,会接近美国的1.6倍,经济实力远远超过美国。这样在军事和经济上都能有充分的准备。

    所以最近的5年,就是要抓紧夯实中国在非洲的基础,从已有基础的东非,一直扩散到西非、中非和部分南非地区,在非洲的内部,培养出大批的革命者,构成未来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大批的“世界革命支援干部”,非洲那种地方,没有我们的大批干部,是建立不起来坚实的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更别谈什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了。

    李思华的整体构想,被政治局所接受。而这个构想的预备阶段,当然也有一套策略,从现在开始执行,李思华所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鼓舞起世界的青年革命运动,原时空这一段人类光辉灿烂的历史,理所应当地在新中国的加持下,更加地震荡这个原来资本主义占优的世界。

    3月10日,国庆节当天,主席在“国革”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能够容纳20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许多留学生只能坐在走廊上,但这也只能容纳3000多人,其它的人只好呆在大礼堂的附近,听着从广播喇叭中传来的主席演讲。国革的一万多人,实际上几乎没有人,肯缺席这一次的主席演讲。

    当主席说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时候,全场响起了雷鸣一般的掌声,留学生们激动地站起来欢呼,这是伟大领袖对他们高度的期许!

    “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青年们专心致志地听着主席的教诲,当主席用“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来结束他的演讲的时候,全场起立,热烈地鼓掌了几分钟。青年们的内心,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和斗志!

    同样在这一天,作为对新中国22周年华诞的致辞,李思华发表了《迎接世界的青年革命时代》的重要文章。

    李思华开宗明义,弱小能够挑战强大、边缘能够挑战中心、卑贱能够战胜高贵、新的能够挑战旧的,没有任何秩序,是神圣不能颠覆的。革命者必须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人类真正的平等,不仅仅是种族之间的平等,更是每一个国家内部的人民平等,不能让底层人民,永远地被剥削食利阶层奴役下去。

    二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正是这种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青年,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继续革命的主力;中国的新青年,来自于底层人民在建国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在中G的领导下,不懈地培养、教育和革命实践。

    中国的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只有青年热诚地投身于革命,这个国家底层人民的解放,才有可能。

    二战后,全世界新的一代青年已经成长了起来,他们目睹了全世界的不公和残酷,目睹了资本主义的欺骗和暴力,目睹了资本家们,仍然企图用新的方式,将他们在殖民时代的利益和对底层人民的奴役,永远地传承下去。青年们,能够容忍社会这样的不公继续吗?能够容忍自己或者变成资本主义的恶龙,或者变成资本主义奴役下的奴隶吗?

    全世界的革命青年结合起来、团结起来,就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李思华用诗意的语言写道:这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是全球理想主义,处在最高峰和最强音的时代,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革命的旗帜下的年代。世界必须被改造,也能够被改造,而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之中,每一个革命青年,不要错过这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人民的解放时代。这是青春洋溢、青春残酷、旗帜翻飞、歌声嘹亮的抗争时代!

    西方的资本主义政府们,正在不断地滑向与人民为敌和暴力镇压人民,他们拒绝清算纳粹政权,甚至以“职责所在”为名,无罪开释纳粹时期犯有重大罪行的政府高官,以清算共产主义为名,公开迫害反抗纳粹的抵抗战士。

    解放人民,就必须埋葬这样的旧伦理、旧社会、旧国家乃至旧世界。

    对于西方世界的革命青年,或许中国的革命实践,还不能勾勒他们国家的未来,提供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替代性方案。但是,被压迫者走投无路的抗争,将创造全部可能。没有斗争,不去探索前路,怎么可能有出路?他们现在享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宽容,恰是防止对不公正的真正反抗的陷阱,让革命青年松懈的陷阱。

    我们无需让全世界的革命青年,都认同中国的革命道路。他们也许能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社会阶级构成,寻找到自身的革命之路。我们热诚期盼的,不过是全世界的底层人民,都能得到解放,打倒一切的剥削食利者!

    李思华也警告,不是所有倾向革命的青年,都能变成真正的革命者。短暂的激情,并不足以让青年成为真正的革命者,因为革命者必须经历最残酷的艰苦、绝望、斗争和牺牲,需要通过漫长的战斗,需要最坚韧的信仰、最彻底的改造自己,绝无可能是一朝一夕,一次游行,一次战斗就可以获得革命的胜利,即使偶尔成功,那也是沙滩上的城堡。

    中国的革命,从1921年中G成立,到1939年建国,用了18年。没有做好至少18年时间奋斗的准备,就不要奢谈革命。

    主席的演讲和李思华的文章,迅速传遍世界,可以说轰动了全球社会,从西方社会到第三世三界,立即引爆了各个阶层的激烈争论。两人现在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阵营最伟大的两位思想家、革命家和导师,这一次他们言论的犀利,相比原来上升了一个档次,产生的思想震荡是空前的。

    西方各大媒体惊呼,这是中国发动世界革命的号角!一个红色染遍全球的时代到来了吗?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它还有未来吗?华盛顿邮报,甚至引用了一句中国诗“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他们演讲和文章的效应。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上层建筑,开始有些忧心忡忡,民间和青年的反叛运动,正在他们的国家兴起,而中国领袖们的言论,可谓是火上浇油。他们担忧地注视着国内青年们的动向,尤其是那些大学生,让他们极为烦恼,又不是吃不饱饭,哪来的那么多“革命思想”?GC主义就那么香吗?

    在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中,普遍把两人这一次的演讲和文章,视为全球“新左派”运动发起的象征,是中国正式替代苏联,成为全球革命圣地和灯塔的时刻。

    在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后,苏联模式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就逐渐开始褪色,而在赫鲁晓夫提出所谓的“三和主义”,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不再支持革命力量武装夺权后,这种不满达到了极点,很多社会主义者和左派,认为苏联已经摒弃了革命的理想,退化为一个帝国主义列强国家。

    新左派就不再理会苏联的旧式革命者,视之为乏味的官僚,苏联政府已经变成了一个官僚阶层,而确认能够领导革命的,将是主席和李思华领导的中国,或者来自第三世界其他地方的创造。他们中的许多人相信武装反抗,相信已经被现存制度吸纳的部分“高端”产业工人,不再是革命力量,不是所有的工人运动,都是革命的。

    他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多方面感到绝望。例如国内和国家间极为严重的贫富矛盾、种族偏见与歧视、殖民主义,缺乏个性的机械化程式化社会,官僚化机构(包括学院和大学),在不断发生的战争中灭绝人口的暴力,此外还有时时存在的核武器的毁灭性威胁。他们设想通过革命,在他们这一代人能够消灭现代“民主社会”的社会等级和不公正。

    无数激进革命思想的火花,在主席和李思华这一次的推动下,在全球犹如星星之火被点燃,开始释放自己的光芒。

    李思华看着眼前的一大堆来自全球各地的信件,感慨万千,这已经是秘书们为她筛选过,觉得她有必要过目一下的信件,因为信件笔者中有的人还是影响力很大的。

    这一次的文章,获得的反响,超乎预料的大。这使得李思华对于六十年代这个全球的“大革命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她前世,她最喜欢最神往的,就是六十年代。原时空的后世主流视野,将六十年代视之为一个全球动荡、充满劫难的年代。尤其中国的文革,被称为“十年浩劫”。她是不以为然的,革命失败了,就变成了浩劫?这是资本主义的语言和总结,是遭受到损害的一些人,愤懑的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定义那个大时代。

    六十年代确实是一个暴力频繁的年代,但那是因为反抗的游击队与镇压革命的资本主义政府军之间的对抗;六十年代是一个人类被一分为二的年代,是一个奉行国际主义信念的年代,也是伟大的个人主义英雄,用他们的生命去实践人类理想的年代,是一个乌托邦与实践乌托邦的冲动,主导了整个世界的青年时代。

    法国五月风暴的一千万人游行,让戴高乐一度逃往德国;黑人和大学生的民权运动,让美国一度遍地烽火;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西德、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许多大学,成为了西方大城市的革命堡垒。在西方的中心,一度让社会主义等于自由,萨特的名言“终于,社会主义和自由结合了!”就是出于那个年代。

    反抗、激进、自由和解放,是哪个时代的主题曲,风暴卷着反叛和革命,以海啸般的面貌,横跨大洲和海洋,几乎以全人类的口吻,重新审视过往的世界史。红旗飘飘,全球的革命小将们,在力图打破旧世界,去创造一个新世界。这是人类理想主义的最高峰,这个时代理想者的思想光芒,可以光耀万世。作为一个革命者,她怎么可能不神往这个年代?

    我,李思华,既然来到了这个时空,既然活到了这个年代,就让我和同志们的努力,让革命的烈火更加猛烈地燃烧,直到把资本主义的枷锁,烧成一片灰烬!李思华暗暗地下定了决心。

    意大利,米兰。

    年轻的雷纳托·库乔,若有所思地放下报纸,他的内心有着隐隐约约的激动,太令人神往了。

    他想成为一个中国领袖所说的革命者,这才是他向往的人生——团结起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解放意大利的工人,打到那些高官和富人,让意大利成为一个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才是值得奋斗的理想。至于工作赚钱,这种腐朽落后、犬儒一般的生活,让他非常鄙视。

    当然这样的理想,只能是通过革命的武装斗争,没有不流血牺牲的革命者,没有不从武装斗争中磨砺出的革命团队。

    明年就要上大学了,在大学里,我要开始革命的准备,建立起一只强大的革命队伍。库乔握紧了双拳,他的眼睛洋溢着野心和憧憬。

    未来意大利的红色旅,开始萌芽。

    秘鲁,圣奥古斯丁国立大学社会研究系。

    27岁的阿维马埃尔·古斯曼,阅读着主席的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内心无比的激动,他仿佛看到了秘鲁革命的路径。

    他原来是苏联的崇拜者,阅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和斯大林的著作。接触中国主席和李思华的著作,不过是最近阶段,在主席演讲和李思华文章之后,他才发现过去自己过于狭隘了,被中国与苏联的矛盾所影响。

    其实不止是他,这个时代无数的青年,正在发生这种思想上的转变,苏联的影响不断褪色,而中国的理论思想,开始成为了主流。

    古斯曼在房间内激动地走来走去,心想这就对了,这是秘鲁革命的必由之路。秘鲁的人口结构与许多拉美国家不同,其中印第安人占45%,印欧混血种人占37%,白人占15%,其他人种占3%。所谓印欧混血种人中,其实有很多有中国血统,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人口比例可能高达10%。

    所以秘鲁革命的希望,必须以印第安人为基础,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贫苦的农民,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这与旧中国的社会结构类似。中国的革命经验,是最适合秘鲁的!

    建立革命的政党,深入印第安农村,发动他们、动员他们,建立起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打击资产阶级,打倒腐败的残暴军政府,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古斯曼激动得浑身颤抖,他喃喃地说道:“这才是秘鲁的光辉道路。我以后建立的革命组织,必须就叫光辉道路。”

    良久,他的心情才平复下来,开始考虑起自己如何行动起来。“学习和教育”,中国领袖们的教诲,闪过他的心头,有思路了!

    凭他的声誉和能力,在秘鲁的大学中获得一个教职不成问题,那就在大学里培养自己的学生,教出一批革命青年作为革命骨干,用来组建革命政党,再到山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他还想到,未来几年,需要抽时间去中国学习革命的理论,来完善自己的革命思路。主席演讲的武汉国革,已经是全球革命青年的学习圣地,自己也要去那里。

    秘鲁光辉道路的种子,开始埋下,等待着生根发芽的时机。

    六十年代,确实是一个“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大时代,无数革命的运动,正在进行中;无数革命的种子,正在孕育中。无数青春洋溢的青年,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在原时空的历史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折戟沉沙,被捕入狱和死于非命,是他们的归宿。有的人英勇牺牲;有的人叛变退出;有的人沦为去革命化的恐怖分子,也有的人变成了资本主义的鹰犬。

    新时空有了新中国新的存在,他们的命运,又会如何变化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